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舆论监督研究[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8: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舆论监督的基本涵义及其基本现状

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逐渐形成的。对我国的监督体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简要归纳:

一、执政党监督。它包括三个层次:党内监督,即党内上下级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以及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二、人大监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构由他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三、司法监督。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审判监督,即人民法院对本系统内部审判工作的监督和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二是检察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对本系统内部工作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公安机关以及监狱、劳改机关的监督。

四、行政监督。行政监督体系从广义上讲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体系。狭义特指内部体系,内容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

五、人民政协监督。我国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也是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六、社会监督。这是由群众团体、公民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人民代表、信访部门或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建议、批评、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所进行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介、社会舆论的监督等。

七.舆论监督的概念和本质

其中,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但是,其实质仍然是人民的监督。因为无论从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力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①其①《正确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江西廉政网)

作用在于: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2、舆论监督的意义 舆论监督在我国的执行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干、敢冒险,勇于创新,就是要打破禁区,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富民强市提供保障。随着解放思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越来越解放,越来越开放,人们思维的触角会越来越延伸,必然会无处不到,全面监督政府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向前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会变得越来越便利,政府也会逐步提高透明度,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施,政府将逐渐成为阳光政府,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2.2 这是党中央的要求。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及时纠正工作失误的一面镜子,热情支持各级媒体舆论监督是党中央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2007年1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要求,加强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新闻舆论等监督。

2.3 这是广大群众的需求。广大群众请求政府解决问题,或者揭露腐败现象,经常采用越级上访的方式,但由于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越级信访这一渠道显得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况且,对于越级信访问题,上级政府的信访部门一般退回原单位处理。这样,群众常常不满意,转为向新闻媒体投诉,请求新闻媒体呼吁的越来越多了。一旦新闻媒体为之呼吁,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会引起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样,问题往往会得到很快解决。这样的实例在国内也变的越来越多。我国的媒体工作者也在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譬如,地方台的1818黄金眼,以及老牌的中央台节目焦点访谈等。群众通过向此类新闻媒体投诉、反映状况,转而将信息公之于众,督促政府机关受理相关事件,取得更加有效的解决途径,。

2.4 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

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5 这是构筑和谐社会富民强市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渠道很多,但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新闻媒介,人民群众可以更加快速直接的反映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内容,或者是认为值得关注的信息。与此同时,新闻媒介也拓宽了自身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新闻媒介通过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和政府的决策进行监督,就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吸引广大群众参政议政,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促使很多社会问题的及时解决,排除影响构筑和谐社会、富民强市的不利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富民强市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3.目前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 “舆论监督”已被普遍载入宪法,但是,舆论监督的实践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即使在相对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舆论监督也存在不少漏洞与死角。究其原因,是因为舆论监督受到权力与利益两种力量的牵引。在权威政体下,它更多受到权力的限制;在民主社会,它更多受到利益的牵引。②

在我国,舆论监督的开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

在当前语境下,中国的舆论监督主要受限于政治环境。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益对舆论监督的牵引力也越来越明显、强大、普遍。在市场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媒体,同样是商业机构,同样追逐自身利益;它虽然承载着舆论监督的功能,但并非专职监督工具,这使舆论监督难免受到利益的牵引与扭曲。当商业利益与社会功能发生冲突时,从企业本位出发,大多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弃后者而取前者。

利益对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牵引、扭曲,是通过内外两层机制实现的,外部主要通过收买、威慑两种手段。收买的实质是利益交换,它的实现源于双方各自拥有可交换的利益。这其中也可能有权力介入,但此时权力并非行使强制、限制的功能,而是依据手中掌握的利益资源及伤害能力与媒体的舆论监督伤害力作交换,这仍然属于收买的一种。在台湾沸沸扬扬的“陈水扁案件” 初期,不难找到一些媒体对其打掩护,做失真报道的痕迹。这就是媒体被利益扭曲和牵引的一个不良示范。

以“利益伤害”威慑媒体,这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主要手法是诉诸法律状告媒体报道失实,要求高额赔偿。在西方国家,这类官司屡见不鲜、已被许多人运② 《凤凰周刊》2005年第24期

用娴熟,它是强势利益集团制衡媒体的重要手段。有些东西在海外之所以无人敢惹,就因为凡有不利言论出现,它即将作者与媒体告上法庭。即使每次诉讼都以原告败诉告终,但只要原告不依不饶、死缠不放,就可以让媒体即使胜诉也要付出金钱、人力、时间等方面的重大代价。作为以实现股东最大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媒体,当然玩不起这种资源消耗游戏。当年《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愿冒风险揭露“水门事件”,其间媒体的坚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对此设置了正向反聩机制:不畏强权,揭批权力,将为媒体及新闻人赢得声誉、扩大影响,并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利益。最近围绕水门“深喉”所披露的系列纠葛,无情揭去了笼罩在此类故事上的神圣面纱。但如果媒体与之纠缠既无从得名,还要消耗大量利益资源,就没有谁会愿意玩这种游戏,只能谢绝奉陪。因此,即使是明显的荒谬,媒体往往也视若不见。

由国内近些年状告媒体的诉讼越来越多、且大多以媒体败诉看,这种对付媒体的手段在国内同样相当有效。它极大威慑了媒体,使后者在行使舆论监督时如履薄冰。国内有效性与国外不同,国外有效靠的是拼消耗,前提是你必须拥有无尽资源的注入、行为可不计成本;国内有效性靠的是地方利益集团内部的相互支持。众所周知,国内很多掌握各种利益资源及伤害能力的人已联结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或关系网,这是腐败弥漫的最普遍形式。如果被舆论批评的人无权无势,那么他只有自认倒霉,反正本来就谁都可以踩他一脚,再多一只脚也无所谓。但如果被批评的对象掌握了一定的利益资源,他很可能已介入某一利益共同体关系网中,此共同体很可能覆盖了司法权力;即使现在还没有,关系网也可凭其利益交换能力很快建立这种联系,将其触角伸展到此一权域。于是,当关系网中的权力干预及利益交换等手段均告无效时,被舆论批评的利益主体就可以依托司法权力与舆论监督抗衡,起诉媒体,要求媒体认错并支付高额赔偿。

4.提高舆论监督效率的措施与建议

监督的前提在于知情,最大限度地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是开展舆论监督的基础性工作。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和重要人事任免,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都要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既接受群众监督,又最大范围地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舆论监督的要义在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和依靠舆论监督推动和改进各项工作。舆论监督固然要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批评不良社会现象,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舆论监督毕竟只有舆论的影响力,而无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性,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要使舆论监督发挥最大效能,关键在于建立相应的回应机制,从而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和相关组织“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作出回应,而不是仅仅依靠领导批示,按部就班地进行调查处理,只有这样,才不

致贻误战机,真正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开展舆论监督的支点在于将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结合起来,形成舆论监督的良好导向。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帮忙而不是添乱。党委、政府既要支持新闻舆论大胆地开展监督,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把困难、前景和希望告诉群众,把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以此为依据,我国可以通过以下的措施,开展舆论监督:

4.1 新闻媒体要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个方面选择舆论监督的突破口。既然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那么,舆论监督就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新闻媒体要注意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结合点寻找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当前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国;二是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三是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四是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

4.2 舆论监督报道的事实要十分准确,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也应符合逻辑、符合实际。近年来,围绕舆论监督工作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部分原因是报道对象对媒体揭露的事实有不同看法。因此,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编辑、记者要深入实际,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以偏概全。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工作者要像爱护眼睛、爱护生命那样,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采写稿件时,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要根据主观意图来描写事实;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高度重视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对;要经常检查有没有关系稿和人情稿,有没有应该回避而没有自觉回避的现象,有没有其他“以稿谋私”的行为;要注明消息来源,提前掌握重要事实的“证据”,使舆论监督稿件涉及的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果能如此,因舆论监督而引发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4.3 多方面、多渠道、速度化收集与披露。舆论监督的信息要多方面的,尽可能的做到面面俱到。偏听则暗!在处于中立立场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

同时迅速公之于众。诚如危机管理中:“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反应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处理危机的能力。”③舆论监督对速度也是要求。越是近期发生的,往往更加能够引起关注,加快事件的解决。

4.4 提倡和学习零度风格。所谓零度风格是指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或受他方所左右。记者应该具备这种素质。舆论监督是舆论界利用传播媒介发表各种意见或言论,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进行批评、实行监督的权利,舆论作为广泛流行的、消除个人观念误差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是以传播为方式为载体的。在各种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舆论监督属于新闻自由的范畴,新闻工作者通过行使新闻批评的自由权利,才能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人格权发生冲突时,法律的天平应倾斜到公共利益一方。新闻工作者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披露社会阴暗面,揭露、批评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不良现象,如果这些批评属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批评的事实是真实的,则被批评者不能以其名誉受到损害为由而要求他人承担侵害人格权的责任。

5.结论

当然,舆论监督的开展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譬如群众和政府。舆论监督的执行也需要更多的推广。它的效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宣传和被接受。在我国,舆论监督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加强对舆论监督的宣传,展现其特有的优越性,舆论监督也将会被更广泛的接受和使用,辅助人民做好监督。

③市政管理学基础 张波 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1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网

行政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

学术研讨会论文:网络舆论监督下的公开审判研究

舆论监督1994撰稿

中美舆论监督比较

舆论监督研究[材料]
《舆论监督研究[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