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谷文昌和塞北林场事迹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7: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谷文昌同志事迹简介

谷文昌同志系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15年出生,1944年入党,曾在河南省林县任区长、区委书记。1950年5月随军南下,历任福建省东山县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1972年后历任福建省龙溪地区行署林业局长、农办主任、副专员。1981年1月30日病逝。

谷文昌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和全部忠诚。特别是在东山县任职的14年间,他团结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过艰苦努力,成功治理了风沙灾害,绿化了全县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筑起了30多公里长的沿海“绿色长城”,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海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3年2月,中组部、中宣部决定将其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推出。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 一个执政为民的典范》系曾庆红同志于2003年6月18日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谷文昌》一书所作的序言。

河北张家口塞北林场:14年植树两亿多株

10月23日,凛冽寒风掩不住塞北林场两代务林人的热情,他们在林场中谈笑风生,规划未来发展。14年来,他们无私奉献,用青春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从河北省张家口市区出发向东北行进,地势渐高,穿过桦皮岭就进入了塞北林场工程区。一路万顷林海,如波涛翻涌。

“昔日百里坝头的‘风沙口’,变成了今天的‘风景线’。”为了使记者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塞北林场场长王平将我们带到林场的东部起点。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进入海拔1600多米的深山区。从望火楼上远眺:这边是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的工程林,覆盖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间;而工程区外则是光秃秃的荒山,干裂的沟壑纵横,黄沙裸露。“这边就是林场的大干沟营林区,现在已建成十万亩示范工程区。”王平话语中透出自豪。

14年来,塞北林场务林人怀着“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的信念,在荒山秃岭上摸爬滚打,硬是在不毛之地建成10个十万亩示范工程区,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在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跨33公里、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坝头沿线,构筑起一道固沙卫京、造福于民的“绿色长城”。

绿色梦想:让荒山变绿,让乡亲致富

对张家口人尤其是坝上人来说,树,寄托了人们特殊的情感。榆林沟、三棵树、梨树沟„„这里的很多村名都和树有关。“在特殊的条件下,乡亲们对树有着更深的渴望。”坝上土生土长的塞北林场副场长程文秀这样理解。

程文秀就出生在沽源县一个叫“西一棵树”的村子。因为与邻村之间仅有一棵老榆树,于是树东西两边的村分别取名“东一棵树村”、“西一棵树村”。这棵老榆树,连同秃山、黄沙、一年到头刮不完的沙尘暴,都成为他刻骨铭心的记忆。“风大干旱少雨,庄稼收成差,一家6口人连饭都吃不饱。有时大风一来刚种下的庄稼都被刮没了,严重时需要补种两三次。”

在沽源县一个名叫“榛子沟”的村子里,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花向记者讲述起关于树的故事。她说,乡亲祖祖辈辈守着荒山过活,因山上没有树,遇上夏天暴雨骤发,从山上流下来的泥沙把沟边的耕地都毁了,河道成了深沟,村民想出村只能翻沟爬坡。

西一棵树、东一棵树、榛子沟„„在坝上,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坝头沿线,是首都的北大门,为京北第一屏障。坝头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直接关系到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植树造林,造福百姓,筑起固沙卫京的生态屏障。”

从1979年开始,张家口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从1999年开始,张家口市塞北林场承担了京津风沙源“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工程部分项目。项目区涉及赤城、崇礼、沽源、张北、万全、尚义沿坝6县39个乡镇和8个国有林场,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占张家口市面积的15.8%,总体规划造林面积198万亩。

“能参与到这项大工程中,当时真是说不出的兴奋,攒足了劲儿准备大干一场。”塞北林场原副场长王国山谈起当年的情景,仍掩饰不住激动。也正是从那时起,一群务林人怀揣绿色梦想,奔波在坝头沿线,为了让荒山变绿,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出不懈的奋斗。

高考成绩优秀的程文秀选择就读林业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沽源县林业局工作。塞北林场成立后,他毅然投身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如今,他已在造林一线干了28年。

从2002年起,王文花响应林场号召,带头和村里的几名党员,卖掉家里的牛羊,承包了塞北林场2.1万亩荒山开始种树。

程文秀、王文花„„为建设秀美山川绿色家园,塞北林场干部职工与当地群众携起手来。14年来,塞北林场项目完成投资2.88亿元,在沿坝山区人工造林128万亩。昔日沙进人退的沟沟壑壑,如今已被茂盛的林草覆盖。百万亩林海阻挡着风沙,涵养着京津水源。

西一棵树成了绿树成荫的生态村,林地面积达2000多亩,占村总面积的1/4。榛子沟村绿龙锁住黄沙,夏季吸引了来自北京的游客。

绿色足迹:靠“死把楞拧”,长年累月坚守大山深处

张家口坝上,冬天来得早,寒冷也来得猛。这里常年刮着凛冽的西北风,平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站在山顶,六七级的大风吹得人身子直晃,冷硬的寒风打得脸生疼。

在大干沟十万亩示范工程区,满山绿色的樟子松、云杉,叶子变黄的落叶松。站在一棵一人多高的樟子松旁,沽源分场副场长李成华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快10年了,那时还是二三十公分的小苗,现在长这么大不容易啊!要在条件好的地方,该已经是参天大树了。”

沿着山路,我们继续前进。不想刚刚还是太阳高照,却突然下起雪来。大风裹挟着雪花,眼前一片白茫茫,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白毛风”。不一会儿积雪就没过脚腕,车轮不断地打滑,几次滑入雪坑。推车、前进、再推车„„“山区天气变得就是这么快。”长期在外作业的李成华看来已习以为常,但他仍笑着催促:再难也要下山,要不然就要明年开春再来取车了。

塞北林场工程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向坝下山地的过渡带,大多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岭,山高坡陡,土层很薄,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群众都知道,在干旱的坝上地区种活一棵树是

何等艰难,曾经多少代人“年年造林不见林”。

地无一亩、树无一棵、房无一间,塞北林场人就有这么一股子犟劲儿:既然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说起塞北林场务林人的作风,第一任场长李宝金形象地称之为“死把楞拧”。就是靠着这股子韧劲,14年来,干部群众一锹一镐、一坑一株,在坝头沿线的荒山秃岭上栽植林木两亿多株。“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圈啊!”

为提高树苗成活率,塞北林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从场领导到技术人员每年有200多天吃住在工程区,与造林专业队一起干活。崇礼分场场长张仲科回忆,每年正月十五一过,场领导就带着林场技术人员开始深入实地,踏着积雪,一沟沟地规划,一坡坡地设计。大地刚一解冻,他们就与施工队一起整地、栽树,一坑一坑验质量,一苗一苗盯栽植。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咬块干粮饼。

“五一”、“中秋”、“国庆”是造林的黄金季节。为了抢时间、争进度、保质量,他们都摸爬滚打在山上,风吹雨淋在工地。“开春时白面书生上山来,地冻茬干时黑头羊下山去。”这就是当地乡亲眼中的塞北林场务林人。

部分项目区位于大山深处,运苗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塞北林场务林人就与造林专业队一起,每人肩扛手提30多个三四公斤的容器苗,爬坡上梁,每天往返十多公里。靠这种

原始方式,硬是把2200万株容器苗运到了人迹罕至的造林地块。

自然条件恶劣,找到适合栽种的树种不容易。为引种樟子松,塞北林场务林人可没少受罪。2000年,林场第一年引种樟子松裸根苗,仅成活了一棵。

2002年,南场工程区开始试种樟子松容器苗。为加快进度,林场技术人员和施工队连续30多天没黑没白地守在工地上。一天山上突然变天,下起了暴雨,下山根本来不及。工地上只有一辆运苗车,情急之下,20多人躲到车下避雨。“从那以后,樟子松在坝上地区扎下了根,后来还推广到其他林区。”王国生欣慰地说。

如今,塞北林场一亩地造林补助资金从最初的140元增加为300元,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不等不靠,让项目资金的每一分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塞北林场每个分场都在大山脚下建起苗圃,自己育苗。“这样大大减少了苗木运输和种植成本。”李成华介绍,与买苗相比,育一株落叶松的苗子能省1毛钱,一株樟子松的容器苗能省1.2元。

绿色传承:一茬接着一茬干,誓还清水和蓝天

第一任场长李宝金7年前告老还乡,副场长王国山去年提前离岗,6个分场场长有5个岗位调整。2006年,王平接过老场长的接力棒,2007年,程文秀任副场长„„14年来,塞北林场人员在不断变化,但“绿了青山白了头”、“誓还清

水和蓝天”的决心始终没有变。

“林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必须持之以恒、甘于奉献。”王国山坦言,想让荒山变绿,就得一棵一棵地种树,一片一片地造林,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面对艰巨的造林任务,塞北林场务林人提出“先易后难,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思路。一期工程启动,首先在张北、崇礼、沽源、赤城四县坝头一线展开。二期工程扩张到尚义、万全两县,精心打造精品工程。三期连点成线,由线及面,将单一的造林规划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中,围绕公路主干线、重点工程、旅游景区建设布局工程项目。

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进行衔接,塞北林场建设区域和任务不断拓展,在万全、尚义又启动新的工程区,建设任务已安排到2020年。

清水河被称为张家口的母亲河,横贯市区,因上游流沙严重,给下游市区生态环境及河道行洪安全造成隐患。2008年起,已初具规模的塞北林场按照有关规划,承担起清水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实施3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65平方公里,林草覆被率由15%提高到85%以上。

收获是对14年坚守的最大褒奖:塞北林场100多万亩森林形成的小气候使项目区降水量由350毫米增加到510毫米;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了57%;以塞北林场为依托的草原天路、桦皮岭旅游区、崇礼滑雪旅游区等应运而

生;坝头沿线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

“剩下的几十万亩工程区条件更差、自然环境更恶劣,完成规划任务十分艰巨。”年过五旬的王平表示,塞北林场务林人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靠着锲而不舍的坚持和付出,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范振喜先进事迹

1987年,在原支部书记的房子被人用炸药炸坏,村支书没人愿意干的情况下,范振喜以全票当选村书记。当时的周台子村人均收入不足34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两间土房、一张缺了腿的办公桌、一把没有摇把子的老式电话、一盘没有炕席还塌了窟窿的土炕,是村里全部的办公条件。22年来,范振喜处身基层,心系群众,带领党员干部,把一个“一穷二乱三散”的贫困山区落后村建设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农村,到2008年底年产值近4亿元,上缴税金和村集体纯收入超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村有农产品加工、矿业生产、种植养殖、科技研究、宾馆服务各类企业16个,全村劳力基本实现就地务工,另外还安置和吸收村外劳力进村务工1300多人,村集体还为村民建起新楼房,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民居,村民文化广场、村民文化中心、村民水上公园、村民图书室、村民卫生室一应俱全,村民生活实现城镇社区化,村级经济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村民文化生活实现娱乐化,成为我国北方一个少有的现代化新农村,周台子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基层党建红旗单位”。

范振喜1992年患上白血病,他以不屈的生命和信念与病魔抗争17年,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几度命悬一线,至今又增加脑梗塞、心肌梗、干眼病等多种并发症,他始终践

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他身上凝聚了“新时期中国农民的进取精神”。

(荣誉:2008年,他作为河北唯一一名特邀代表出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村书记参加会议;党的十七大期间,他作为全国唯一的基层农民代表在新闻中心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他作为山区村支部书记第一个登上清华大学的讲坛。2008年分别年当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功勋人物”,以综合考评排名第一的成绩当选“全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大杰出复转军人”。2008年11月,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为此专门召开了“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周台子村新农村建设实践”研讨会,一致认为:“范振喜精神”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农民精神”,“周台子经验”是“中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09年12月25日,在北京受到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其他213名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并颁发证书。)

6:谷文昌事迹

塞北林场先进事迹

学习谷文昌事迹心得体会

谷文昌

谷文昌

谷文昌

谷文昌

谷文昌

谷文昌心得体会

谷文昌观后感

谷文昌和塞北林场事迹
《谷文昌和塞北林场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