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知识点分类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9:48: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讲:错别字

一、讲解错别字的定义,以及通过举例子,让学生认知错别字。 错字: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这称之为“错字”。 别字:别字,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 不是故意写错的: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安装公司门口:按装 故意写错的:

1、药品广告:“咳”(刻)不容缓

2、山地车广告:“骑”(其)乐无穷

3、补品广告:“鳖”(别)来无恙

4、眼镜广告:一“明”(鸣)惊人

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闻)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代)

二、讲解字词中的形近字如“窃”和“切”等。

1、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人和入”。 (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己和已”。 (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读和续”。 (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如“木和本”。 (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眯和咪”。 (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胶和狡”。 (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旯和旮”。

2、教会学生如何区别形近字

区别形近字,应该从字的音、形、义入手: (1)从字音上区别。 (2)从字形上区别。 (3)从字义上区别。

(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

三、多音字讲解。

1、定义: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第二讲:多义词

一、教会学生如何去分辨多义词中不同意思也就是词的本义、词的基本义、词的借代引申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 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二、词义的演化两种类型

词意扩大: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词意缩小: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词意转移: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三、学会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逐来区分褒义词” 或“贬义词”。

四、多义词的辨析方法

1、从多音现象辨析如,(1)他这个人不难求,太好说话了。

(2)他这个人太好说大话了。 不难判断,(1)中的“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的意思。(2)中的“好”读去声,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2、从词义上辨析如

(1)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2)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 其中,(1)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而(2)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3、从词性上辨析 如,(1)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2)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

显然,(1)中的“代表”是名词,(2)中的“代表”是动词。

4、从语境上辨析 如,(1)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2)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

从语境中看出,(1)中的“学习文件”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2)中的“学习文件”,则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5、从对象与搭配上辨析 如,(1)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2)他正在赶苍蝇。(3)他在百忙之中赶写了这篇文章。 其中,(1)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2)中的“赶”与“苍蝇(昆虫)” 搭配,是“驱逐” 的意思;(3)中的“赶”与“文章(涉及的任务)”搭配,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 的意思。

第三讲:理解词意

一、认识三种查字方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 ①不知道读音,又很难确定部首。 (数笔画查字法) ②只知道读音,不知道字义。 ( 音序查字法 ) ③只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或字义。 ( 部首查字法 )

二、分清音节和音序

音节: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如“汉”的音节是“hàn”,“查”的音节是“chá”,但不是所有的音节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有的音节比较特殊,有些没有声调,如“嘛(mɑ)、呢(ne)”,有些没有声母,如“爱(ài)、鸥(ōu)”。 音序:汉语里音序是指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或者说是一个汉字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如:理(lǐ)的音序是“L”,音(yīn)的音序是“Y”,爱(ài)的音序就是“A”。

三、学从众多的字义中选择正确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汉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也就是据词定义。如:要确定“疾恶如仇”这个词中“疾”的意思。“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病,身体不舒适;②恨;③快,迅速,猛烈;④疼痛。我们把这几个意思逐一代入词语,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恨”这个意思比较恰当,然后我们把整个词的意思连起来检验一下,“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是比较合理的,说明这个字义选对了。

第四讲:成语讲解:

一、主要是通过讲解成语的来历以及含义来让学生熟记成语。 练习:

( )神无主×( )霄云外=( )湖( )海 ( )家争鸣×( )万火急=( )载难逢 各有( )秋÷以一当( )=( )花齐放

二、让学生清楚现实生活中一些广告中利用成语的一个谐音来吸引客人。

热水器广告词:

随心所浴--( )

止咳药广告词: 咳不容缓--(

) 摩托车广告词:

骑乐无穷--( ) 营养液广告词: 口蜜腹健--( )

第五讲:近义词和反义词

一、定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近义词。

二、近义词的分类

1、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如“星期天”和“礼拜天”,“知道”和“晓得”,“妈妈”和“母亲”(口语和书面语);

2、词义有同有异,意义相近。如“诚实”和“真诚”,“爱护”和“爱惜”,“阻止”和“制止”。

三、近义词的解题方法

(1)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

近义词都有一个相同的词素(相同的字)。共同的词素,决定了它们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而不同的词素,又体现了它们词义的差异。

因此,在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

(2)从词的意义上去找

1、弄清这个词的意思

2、找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四、近义词的不同点

1、适用范围不同 例子:【激烈 强烈 猛烈 剧烈】

“激烈”着重指运动紧张或双方斗争尖锐,达到很高的程度,常形容争论,搏斗等;“剧烈”指急剧,变动或刺激厉害,常形容药性,疼痛等;“猛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适用范围较大,能形容光线、色彩、对比等客观事物,也能形容欲望、感情等。

2、词语搭配不同 例子:【改进 改正 纠正 改善】 改进方法、技巧、态度、作风 改正缺点 纠正错误

改善环境、条件

五、反义词定义

定义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反义词的特点

(1)组成反义的一对词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 如“南”、“北”,指的都是方位; “长”、“短”,指的都是长度; “古”、“今”,指的都是时间; “深”、“浅”指的都是深度。

(2)反义词是以意义对立为标准的,而不是简单地加上否定词所表示的一种对比。

例如:“不积极”就不是“积极”的反义词。因为“不积极”是短语,它是比词大的语言单位。

(3)反义词的对应关系很灵活。

1、有的词只有一个反义词,如“善”的反义词是“恶”,“生”的反义词是“死”。

2、有些词可以有几个反义词,如“新”的反义词有“老”、“旧”;“好”的反义词有“坏”、“糟”。

3、反过来看,几个词也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反义词,如“统一”、“团结”的反义词是“分裂” 。 反义词的解题方法

1.从词的字数去寻找,字数要一致。反义词的字数一定要和对应的词相等。 如“强”是单字的,它的反义词也必须是单字的“弱”。 2.从词的范围去找,反义词所指的范围相同。 如“强壮”是指人的体质,它的反义词应该找“瘦弱”,而不能找“软弱”。 3.从词的性质去找。词按性质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反义词的词性相同。

如“黑暗”是形容词,它的反义词也应是形容词“光明”,如果用“亮光”就不对了。因为“亮光”是名词。

4.从不同的语言环境去寻找。语言环境不同,词义发生变化,对应的反义词就不同。

①、理解词义

②、根据词义找对应的反义词

第六讲:句式转换

一、句式的种类 肯定句 (我们遵守纪律。)

陈述句 否定句 (我们不能违反纪律。) 双重否定句(我们不能不遵 守纪 律。) 疑问句(你吃过午饭了吗?)

祈使句(他大喝一声:“不许动!”)

感叹句(太美了,这里简直就是世外 桃源!)

二、“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

把字句换成被子句,就是将动作的对象调到施动者的前面,在中间加“被”,被字句换成把字句,就是将动作的对象调到施动者的后面,在中间加“把”。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

三、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把句子改为相反意思。一般情况下,无“不”加“不”,有“不”去“不”。 2:在改为相反的词前边加上反问词。反问词一般有:难道.....吗 怎么.......呢 怎能......呢或者有时候单单只有 难道 怎么 怎能这些.3:把句号改为问号。

四、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词有:不„„不(不得不 不可能不)非„„不可 没有一个„„不 没有„„不

五、直述句改转述句

直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

一、改标点,冒号改逗号,双引号删掉;

二、改人称,第一人称“我”变成“他(她) ,指示代词“那”换成“这”。句中的其他人称根据特定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变换。

三、为了使句子通顺,有些句子有少量的文字变动。

第七讲:关联词

一、例举关联词的七种类型

并列关系: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相互并列。每个分句各说一件事或同一事件的一个方面。既„又„ 一边„一边„ 又„又„ 一面„一面„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那么„那么„小芳既爱唱歌,又爱跳舞。

因果关系:前面(后面)的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前面)的分句说明结论或结果。因为„所以„ 既然„就„ 由于„因而„ „„因此„„既然„那么„ „„因为„„ 之所以„„是因为„„①因为他真正下了苦功,所以成绩有了很大提高。②既然你错了,就应该伸出手去请他原谅。 条件关系:前面分句提出条件,后面分句表示结果。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无论„都„①只要刻苦努力,成功的道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辛勤培育我的老师。

转折关系:后面分句的意思是前面分句意思的转折。虽然„但是„ „„可是„„ 尽管„还是„①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行动十分麻利。②尽管他身强体壮,还是搬不动这块大石头。 假设关系:前面分句提出假设,后面分句表示结果。如果„就„ 要是„就„ 假如„就„ 倘若„就„ 即使„也„①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②即使你成绩再好,也应该谦虚点。

选择关系:两个分句表达两种情况,从中选一种。或者„或者„ 宁可„也„ 不是„就是„ 与其„不如„①桑娜宁可自己多受苦,也要照顾西蒙的两个孩子。②凡卡常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 递进关系:后面分句比前面分句意思更进一层。不但„而且„ 不光„还„ 不仅„而且„ 不仅„还„①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②这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二、指导学生做关联词练习

三、标点符号作用讲解 标点符号歌 句号(。)是个小圆圈,用它表示说话完。 逗号(,)小点带尾巴,句的停顿要用它。 顿号(、)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 分号(;)两点拖尾巴,并列分句中间点。 冒号(:)小小两圆点,要说话儿写后边。 问号(?)好像小耳朵,表示一句问话完。 叹号(!)像个小炸弹,表示吃惊和感叹。 引号(“”)好像小蝌蚪,内放引文和对话。

话里套话怎么办?外用双(“”)来里用单(‘’)。 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未完。 破折号(——)一横线,表示解释话题转。 书名号(《》)两头尖,书刊名称放其间。 圆括号(())方括号(【】),注释文字放里边。 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用才熟练。

第八讲:修改病句、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病句的八种类型,举例以及说明 成分残缺——补充完整 搭配不当——规范搭配 用词不当——改换词语 词序混乱——调顺位置 重复罗嗦——删去多余 前后矛盾——严密逻辑 关联词错——正确选用 不符事实——符合事实

二、修辞手法的讲解

1、比喻:俗话叫“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也就是说,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比喻表达的效果将内容写得形象生动。 比喻的种类 A.有比喻词

如: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若、如、如同像、犹如、宛如、好似、仿佛、似的、如„„一般等。 强调:两种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不能是同一种事物 (如:小明长得像他爸爸) B、比喻句不出现比喻词 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也就是赋予人的思想、动作、语言。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 如:

1、小鸟在树上唱歌。

2、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3、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 A、缩小夸张

比如:王若飞被关在巴掌大的牢房里。 B、夸大夸张

比如: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如: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

这样三个结构相同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就更突出了梅花的秉性。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如: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吗?不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6、反问: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也就是说:用肯定的形式来表示否定,用否定的形式来表示肯定。

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区别设问与反问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再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如:你不遵守纪律,难道不该挨批评吗?(反问句)这句话其实就直接告诉我们:你不遵守纪律,就该挨批评。

再看一句: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设问句)先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然后回答 仿写句子

第九讲、把句子写具体、以及怎么找中心句

一、让学生悟懂如何把句子写清楚的重点。 读——了解句子大意 悟——悟出修辞手法

想——想想自己怎样表达(表述的语言要美、要合适、要能打动别人) 写——尝试写出相应修辞手法的句子 读——读中检查是否合适

二、分析句子成分,懂得如何插入关键词,使得句子更加具体。

三、分析短文,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明白句子写具体的好处。 第二篇《海边记事》为什么写得更好呢?

因为,文章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写得非常具体、生动。 把文章写具体,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别人才能读明白。(谁做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

四、中心句: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1、在文章开头:总领下文.

2、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在文章末尾: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五、过渡句是指文中前半句承接上文,下半句引出下文的句子。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中间某一段的开头一句或独立成段。 过渡句

什么是过渡句 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当文章分段时,过渡句通常归下不归上,与下面的一段一起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用小标题过渡. 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用提示句过渡.

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第十讲:怎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 人公 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三、方法指导

1、题目扩展法 例子:《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 阅读《一顿午餐》指导学生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这一点出发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综合归纳法

(要素串连法)记叙文四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 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样

3、抓重点词句,主要是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4、段落大意串连法

(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 从《水葫芦之灾》《从麦莎到台风》这两篇阅读理解来讲明这一点。

第十一讲:如何概括各段段意

一、正确地概括段落大意,有助于我们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段意的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 概括段意的方法

1、摘句归纳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能反映全段主要内容的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这些句子,一般可以从总分结构的段落、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和段内有过渡句的段落中选出。 举例子:《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合并归纳法

一个段落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很难分辨主次,概括段意时,就必须把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鲸》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共有四层,分别从鲸的食物、呼吸、睡觉、生长等四个方面介绍鲸

鲸的生活习性

3、取主舍次法

因为段意要求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所以就得取主要内容舍去次要内容

《少年闰土》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1层讲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第2层讲闰土来到城里的感受 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

4、提问整理法

一个段落总有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在阅读时,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出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然后把它们整理成段落大意。 《小珊迪》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男孩要见我。小孩被带进来,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对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1.这段写谁?干什么?2.小珊迪为什么要弟弟来送钱呢? 小珊迪的腿被马车轧断了,他派弟弟给“我”送找回的零钱。

5、列小标题法 《小英雄雨来》 摘录法:

①望着妈妈笑

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把水缸挪回原地

④什么也没看见

⑤有志不在年高

⑥雨来没有死 浓缩法:

①游泳本领高

②上夜校读书

③掩护李大叔

④与鬼子做斗争

⑤河沿上的枪声

⑥雨来没有死

二、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即:通过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感情。 《南泥湾开荒》

课文记叙了三五旅战士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开发南泥湾的经过情况,赞扬了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分析题目概括法

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 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以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口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过渡句、段找中心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 例如:《太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又如《灰尘的旅行》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性呢?”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4、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6、从抒情部分找中心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海上日出》中:“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些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

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

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

例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9、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套路

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写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 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第十二讲:写人作文讲解

一、写人一般要弄清三个问题:

1、你写的是什么人;

2、你写这个人的什么事;

3、你写的事能说明这个人的什么品质。

二、写人几点要求

1、写人就要写事,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写事才能体现人的特征和性格。

例:有位同学写《我的爸爸》这篇文章,他最 开始只写了爸爸的年龄、外貌和一些爱好,写完之后呢,他自己觉得听空洞的,不具体,后来就去问老师,老师让他把作文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作文就获奖了。所以写事是非常重要的。

2、写好人物的外貌

相貌,身材,体态,穿着等

最好能写出人物最具特征的外貌特点

3、写人物的行动

 要抓住人物具有特征的动作;  在“怎么动”上下功夫;  要有动作的先后顺序。  这些都得靠仔细观察。

4、写人物的语言

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 这要靠平时仔细观察,仔细聆听,听听什么样的人,说什么养的话。  写人物语言时,要运用多种说话形式。  不要在作文中老写:这个说,那个说,我们可以用一些说的近义词,比如:吆喝、喊、叫、嚷、吼之类的,

 这样写可以形式多样,不会让人感觉单调。

在说的前面多用一些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修饰词

 比如说:激动地说,挥着喊,轻轻地等等,这样会更加容易的写出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特点。

三、通过《朱老师的眼睛》《能干的奶奶》阅读理解来分析写人四个方面。

写人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介绍人物及人物外貌。

②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带出要写的人物及其品质。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详有略地写清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若是几事写人的,重点事例要放在前头写,具体写;次要的事例后面写,略写。)

3、①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②照应开头,自我勉励。

(说明:开头、结尾的①与①相对应,②与②相对应。下同。)

第十三讲:写事类作文写作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不尽数,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三、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好的观察能力

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3、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4、“事”与“意”要对得合适,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就对得不合适了。 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

1、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2、做生活的有心人。

3、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4、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 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开头要写好

1、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2、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

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3、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结尾要写好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学生以下主题进行材料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一件内疚的事、他为我做了件好事、发生在操场上的一件事、放学回家的路上

五、总结:记事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2、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3、①交代事情的结局。 ②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第十四讲:写景作文讲解

一、写景作文的基本要求: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写景应注意什么问题:

⒈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⒉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⒊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⒋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⒌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⒍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写景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②总写景物的特点或感受。

2、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3、①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

第十五讲:作文开头与结尾方法讲解

文章开头一般有六种常见方法: 1.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如《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提出问题引导思路 如《海底世界》的开头: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吗?

3.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如《大雪山》的开头: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山路也没有。一年四季,山上都覆盖着厚厚的雪。夏天,别的地方热得摇蒲扇,大雪山还是白雪纷纷,寒风刺骨。 4.布下疑团引人入胜

如《大力士=小蚂蚁》的开头:小蚂蚁,只有线头那么大,多不起眼儿呀。大力士和小蚂蚁画等号,你说不是怪事吗? 5.揭示矛盾引出故事

常见的二十种开头方法:

一、外貌描写式开头。即人或物的面部特征、体态形状、举止习惯、衣着打扮等作为开篇形式的写作内容。肖像刻画要生动逼真,使人或物的形象丰满,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如:我,一个贪吃懒惰的孩子,顺理成章地长成了一副猪八戒模样,日趋膨胀的肥脸,把本来就不大的眼睛挤得越来越小了,每次都要费劲睁开眼睛,才能看清这美好可爱的世界

二、性格特征式开头。即以人物的性格、习惯、品质等特征作为文章的开头,直接形象的表现人物的特点。语言要简练、准确、精彩。如:我有一个怪妈妈,待我好时温柔似水,什么“宝贝儿”“乖乖”“娃娃儿”对我亲不够;可待我孬时,咬牙切齿胡吼乱骂,甚至拳打脚踢还嫌不解气。(选自〈〈多面妈妈〉〉)

三、开门见山式开头。即指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文题,干脆利落地交待出文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如:王加丽是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选自《我的好朋友》)

四、环境描写式开头。即开篇就描写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场面背景,达到烘托人物心情,或表现人物形象,或突出主题思想的艺术效果。如:傍晚,天忽然变得阴沉沉的,霎时间,狂风呼啸,黄沙伴着灰尘弥满了整个天空。每个车站点里都站了许多候车人。(选自《那天,我真后悔》)

五、巧设问题式开头。即作者开篇就巧妙地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开头形式通常分为三种:

1、反问式开头。

2、设问式开头。

3、疑问式开头。不管用哪种形式开头,都要为主题思想服务的,要有神秘感、新奇感。如:奇怪!“母子上车处”怎么站了四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而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却被挤在栏外?难道那些男人不识字?(选自《假文盲》)

六、心理描写式开头。即以人的思想、心情作开头,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以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心理氛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第一次看到自已的文章变成铅字被刊登在报纸上,第一次握着凭着自已的本事挣来的稿费,激动、骄傲、自信等等一切幸福的感觉一涌而来。我真了不起,同学们一定会羡慕我,我要好好地祝贺祝贺自已。(选自《第一次登报》)

七、形象比喻式开头。即写在文章时不直接描写人物或叙述事物,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描述有关的内容或人物,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写内容。大体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开篇。比喻力求生动、贴切。如:老师,您是永不叫累的园丁;您是输送养料的树根;您是燃烧自已照亮我们的蜡烛;您是天下最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选自《老师颂》)

八、妙用排比式开篇。即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组连用在一起,表达统一思想的修辞手法叫作“排比”。排比式开头对表现人物特点,叙述事情经历,表达思想感情,充分展示道理都有特殊的效果,强烈的语言气势,工整的词句韵律,情与美的完美结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如:我即将告别生我养我的故乡,告别亲我昵我的亲人,告别亲切善良的乡亲,踏向南下的列车,去追求我的理想,我的信念,我的灿烂明天!(选自《走出家门》)

九、对比渲染式开头。即在开头把对立的人、事物或者同一人、同一事物的相反两个方面并列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手法开头,可以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对人物或事件的印象。如:我有一个经常竖着大拇指夸我“精彩极了”的妈妈,还有一个经常皱着眉头训我“糟糕透了”的爸爸。正是有这两种极端的爱才让我常常在自信中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选自《两种爱》)

十、揭示中心式开头。即在文章开头就将人物的思想品质,或事件的意义,或景物的特点,或揭示的哲理等交待出来,以突出作文的中心。如:我要将自己“嫁”给书。是书教给我许多知识,是书教会我怎样做人,是书给我了许多的喜怒哀乐„„(选自《我要“嫁”给书》) 十

一、直点文题式开头。即在文章的开头就点出了文题,让读者直奔问题所要说的内容,一目了然,不易跑题。如: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几个我自已,帮我做各种事。(文题是《我要克隆几个自己》)

十二、名人名言式开头。即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的开头引语,使文章的角度站得更高,中心提炼的更准确,文章显得更有文采。如:记得程颐好像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体会到其精妙之处。我从小爱看书,同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十

三、言语描写式开头。即直接从人物的语言或对话入手开篇10 十

三、读者刚一接触文章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如:“懒虫!快八点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听到了没有!我要掀被窝了!”妈妈河东狮吼般地叫声,逼得我极不情愿地钻出热乎乎地被窝。(选自《我眼中的妈妈》) 十

四、引用歌词式开头。即直接引用某歌词作文章的开头,或引出人物,或揭示中心,或渲染气氛等。如:“我是一只可怜的小小鸟,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伤心地唱着歌,背着沉重的书包无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家后还要弹琴、听英语、做作业我就心烦。(选自《我是一只笼中鸟》) 十

五、抒发感情式开头。即作者以优美精当的语言,艺术性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如:静下来的时候总想起那条小巷,小巷幽幽,包含多少人间真情。多少年来,小巷的一草一木总萦绕心头,那石铺的街道,古旧的木门,挺拔的大树,还有那普通又普通的人们„„ (选自《幽幽小巷情》)

十六、倒叙描写式开头。即首先把事件的结局、结果在开篇写出来,制造悬念,然后再依照情节的发展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魅力。如:哈哈!我的文章《夏雨匆匆》又上报了!读着自己变成铅字的优美文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星期前的那次观雨经过,真正领悟到好文章是用心和情描绘出来的。(选自《我爱用心去体验生活》) 十

七、交待原因式开头。即先交待原因,再记人叙事,读者开始读文章就了解起因,以有利于增加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不知怎么的,从小就与音乐有缘,六岁起在文工团练了两年的舞蹈,差点儿进了北京芭蕾舞学院;八岁时,学了两年的钢琴,也能凑合伴奏。现在虽然课程紧张,我却迷上了唱歌。所以,在众多的科目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音乐课了。(选自《我是一个音乐迷》)

十八、梦幻遐想式开头。即作者在开始就采用美妙的语言描述自己奇妙的想象,或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抒发自己的感受,或对某种事物产生新奇的构思等。如:我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2035年。从美国留学归来,返回了我的家乡—襄阳。啊!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亲切温馨,但又是那样的新鲜美丽。天比以往更蓝了,水比以往更清了,栋栋高楼鳞次栉比,片片绿化带赏心悦目。人们改掉了一有时间就来麻将的赌风,走上了快节奏的文明的生活轨道上。我惊诧,这是我的家乡吗?(选自《未来的家乡》) 常用的结尾有以下几种: 1.篇末点题法。

这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点明题意或者能够引发读者丰富想象力。 例如《井》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们村的井。”这个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既简洁明快,又有点题的作用。 2.点明中心法。

有些文章,还常紧扣中心来结尾。比如《第一次拖地》一文的结尾:看着干净的地面,我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不仅学会了拖地,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前虚心请教,掌握要领,学会做事就不难了。 3.水到渠成法。

许多人写事、写景、的文章,在叙述事件,介绍人物或描写景物后,文章也就自然结束了,这种结尾的方法就叫“水到渠成法”。

像《恩来练字》这篇文章,写的是“恩来练字”的事,结尾写道:“恩来又拿起毛笔,把那两个字认真地重写一遍。”这种结尾,自然,朴实,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

4.直抒胸臆法。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是不能打动读者的,这情感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尤其到了结尾,作者的感情已达到高潮,往往要直接抒发出来,我们称它为“直抒胸臆”。如《在九仙山上看日出》的结尾:“啊,整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这景色感染了我,激发了我,我仿佛已经融入到朝阳的光辉中。 5.首尾呼应法。

有的文章首尾呼应,给人结构完整、严谨;上下连贯,逻辑性强;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印象深刻,弥久不忘等效果。 如《九寨沟》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是对第三段的总结,“异兽珍禽”是对第四段的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是对全文的总结,又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呼应。 记事记叙文的结尾

1、自然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很容易,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如:《游笔架山》的结尾: 太阳偏西了,我们也有点累了,便一起乘车,带着在笔架山游玩的快乐,踏入归途„„

2、总结式结尾

事情记叙完了,总结一下收获,常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感受。比如:《记一次有趣的蛋壳实验》的结尾:

这次蛋壳实验真是太有趣了!不但锻炼了动手的能力, 而且还从中明白了“力的集中与分散”的道理,收获太大了!所以我喜欢这样的实验!

3、启发式结尾(也称“明理式”)

这种结尾是把通过某件事之后所得到的启示、明白的道理写出来,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比如:《一件小事》的结尾:

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我却铭记不忘。事情虽然小,但它给我的启发却很大,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论做错了什么事,只要认识到错了,而且敢于承认,勇于改正,那就一定有新的开始,一定会进步的。

4、疑问式结尾(也称“反问式”)

事情结束了,作者为了强调自己明白的道理或启示,故意用问句或反问句收尾,既表白了自己的意愿,又激发读者的思考,起到强化中心的作用。比如:《真正的友谊》的结尾:

我们终于和好了,而且通过这件事,更让我们明白了以诚相待,宽容谅解才是友谊的基础。朋友,您说是不是这样啊?

尾句也可以这样说:“朋友,难道您不这样认为吗?”

5、梦幻式结尾

这种结尾属于想象、寄托型。也就是不直接写事情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有可能不是一种情况,就用“做梦”的方式,来表现寄托意愿或结果。这种梦幻式很有意思,引人暇想。比如:《找妈妈》一文的结尾: 这天晚上,男孩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小女孩找到了妈妈,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呢!小鸟呀,也飞回自己的小巢,正和鸟妈妈一起快乐地歌唱呢!

6、引歌引言式结尾

有“引歌引言式”开头,也有“引歌引言式”结尾。根据事情的内容与中心,选择恰当的名言古语或一两句歌词,做为文章的结尾,富有鞭策、指引、激励的作用。如《珍惜时光的分分秒秒》一文的结尾: 只有珍惜时光的分分秒秒,才能不虚度光荫,做应该做的事,这是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给我最大的启示。朋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小学语文考试知识点分类

小学语文考试知识点分类

小学分类总结

小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英语知识点总结

国家二级企业培训师知识点分类总结(已阅)

小学知识点分类总结
《小学知识点分类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