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规矩与爱》讲座

发布时间:2020-03-02 00:01: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讲座讲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王涛教授

讲座地点:虎门龙泉国际大酒店四楼国际宴会厅

讲座时间:2009年12月27日 14:00-17:00

讲座规模:1200人

讲座对象:0~5岁孩童家长

今天有幸参加了金宝贝组织的《规矩与爱》讲座,王涛博士独到的育儿观念、简洁的语言、亲和的授课形式、引经据典的故事、中西方育儿方式的差异比较等等,深深地触动了米爹米娘的心弦。现场一千多名家长,长达三小时的讲座过程中,都听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米娘提笔分部写写感受,与

各位友人分享的同时,更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底的反省。PART ONE:反省自己的成长过程成为一名母亲,孕期至今,短短的两年三个月,米娘一直在学习着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妈妈。米妮的乖巧省心,让米娘感觉自己是位幸运的母亲。虽然偶尔米妮也会淘气,米娘也曾因此而对米妮发过三四回脾气,说过一些不该说的狠话,但米娘始终知道自己是个幸福的人。面对米妮的偶尔淘气,米娘一直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正因为这样,米妮总能很快放下不良情绪,乐滋滋地投入新的游戏。米妮与米娘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亲子关系。

米娘成长在一个不乏爱的家庭,兄妹三人,米娘是家里的老幺。一直以来,咱们三兄妹的感情都很深,哥哥姐姐特别疼爱我这个任性的妹妹。回想当年,我们家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米娘的爸爸是位严厉型的父亲,米娘的妈妈是位啰嗦的慈母,淘气的米娘从小就没少挨过爸爸手中的棍子(米娘妈妈总是保护着米娘)。虽然一直知道自己很幸福,但十六岁以前的米娘,却始终感觉自己并不快乐,活得很压抑,极度缺乏自信,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叛逆期的米娘,曾经与妈妈水火不相容,对家曾经有着无比的逃避之心,因此我选择报考外地的学校,想着尽快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这个选择,成了我的人生转折。一向腼腆的我释放了内心的压抑,变得开朗外向,师范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让米娘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那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米娘不是一位学业优等生,但在社会工作能力方面实在得到了校领导及老师们一致的高度好评。毕业就业米娘没有依照妈妈的建议与安排,坚持到小学当老师,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让米娘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的自信,内心的阳光越来越灿烂,面对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新的人生观,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追求与向往,成就了今天的快乐知足的米娘。

王涛博士说,„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父母学是一门新的科学研究。如果不理性地反省、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对下一代的养育就会受到自己父母养育的影响。‟

还记得叛逆期的我,每当与父母发生冲突过后,都会告诉自己„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是我所接受和期待的!‟如今看来,很明显,当初父母与我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更多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今自己当上了妈妈,对父母曾经的严厉管教,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只是,米娘敢说„我不会让自己继续以那样的教养方式去爱我的女儿!‟

王涛博士说:„新的教育方法,是要求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具备怎样的能力?有着怎样的学习状态?拥有着怎样的学习方式!‟

在西方,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与财富,他们认为父母拥有的是暂时保管的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三角形的:上帝、父母、孩子。他们更多地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上帝面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然而在这背后更多的是带着前提条件„孩子必须要听话‟,孩子成了家庭的私有财产。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子女说着前面加

了副加语的对话:„你帮我去把作业做完、你帮我去把书包收拾好……‟原本理所当然的份内事,却成了孩子帮父母完成的工作,仿佛一切为的是满足父母的需求,而非孩子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还有好多的父母被虚荣心蒙住了爱的心灵,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令孩子被无形的竞争压得透不过气。孩子因此而失去了独立能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强项、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才是更佳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庆幸着自己的父母是一对学习型的父母,同时也庆幸着自己是一位反省型的女儿。随着米娘学成就业,父母与米娘的亲子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曾经严厉的父亲,紧梆的面容换上了舒展的笑容,记忆中除了责骂就没有太多交流的爸爸,突然成了幽默的可爱老爸。曾经啰嗦的母亲,虽然依然啰嗦,但言语间米娘能感受到更多的认同与赞赏。曾经任性的米娘,逐渐学会了体谅,逐渐学着退让,逐渐习惯了反思。米娘与父母重新建立的亲子关系是平等的。如今回想,真得好好感谢父母曾经的严厉,至少他们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他们让我拥有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米娘的心中,父母都很优秀,父母对我们兄妹仨的爱是无法用字词来尽述的。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作为女儿的我,选择让自己更坚强、更努力,让父母更放心。虽然我不会效仿延续父母的教养方式,但我始终感谢父母曾经的管教,没有他们的昨天,我就不会拥有幸福的今天。

父母的交流方式和结果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小米外婆看了这篇成长过程的反省,千万别生气喔!米娘是爱你的,也理解你们当年的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比你们更爱我了,我珍惜着!同样也深爱着你们喔!

老一辈教育孩子时,总少不了打骂,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米娘的成长之路,也逃脱不了„棍棒教育‟。每当父亲手持粗粗的棍棒,狠狠地往我身上打来时,内心除了恐惧,居然没有丝毫恨他的心。虽然被打得很痛,虽然父亲很严厉,但米娘一直感觉的确自己犯了错,而且日常生活中也一直能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

作为新一代的父母,到底孩子能不能打,该不该打,如何打呢?这,是一串存有争议的话题。王涛博士的观点:„孩子可以打。打,是一种有效的处罚手段;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被打,这种负面感受能让孩子对行为有新的认识,能让孩子有责任感。‟

„然而,如何打呢?打孩子前体的前提,父母不能带有愤怒的情绪。不能用手打,要用杖打。打孩子之前需要语言的交流。打孩子时需要有爱。

打孩子的时候,首先得放下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时打孩子是发泄而不是规矩,把愤怒发泄

在孩子肉体上是犯罪。为何要用杖打呢?第一这对克制情绪进到缓和的作用,去取杖的时间里,足以给父母一个冷静的时间。第二,这个杖打不是随手抓起东西就打,而是固定的,比如一把尺子。这个„杖‟,能让孩子有所敬畏,让孩子意识到规矩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父母只是执行者。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做错了,不是父母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同时这个„杖‟更起到震慑力,告诫孩子不要犯错,要守规矩。当孩子犯错而不得不打时,父母应先进行语言的交流,如告知孩子„我不想打你,但不得不打‟,让孩子意识到犯了错就需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反而让孩子更有责任感。犯了错不能只认错,要让他承担后果,否则孩子会把认错当作逃避处罚的手段。

米娘认同孩子可以打的观点,在过去对米妮的嘉乐表哥的教育历程里,合计打过他两次。嘉乐一直是米娘心中懂事有礼的孩子,从小就聪敏机灵,这样的孩子通常也特别的淘气。嘉乐从小到大教育问题都是米娘包揽的,三岁至十岁,他一直与我居住在一起。第一次打他是在他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淘气的嘉乐常常不肯午休,每次下班去接他,都被老师投诉。每次回到家,米娘都会与他谈心讲道理,每次他都意识到自己的错,只是事后又故技重施。终于又被老师投诉了,说他这一回不但自己不睡,还故意去影响别的孩子,弄得好几个孩子都跟着不肯睡。米娘答应老师回家好好教育嘉乐,回家的路上,米娘没有说一句话,嘉乐坐在摩托车后头紧紧地搂着我的腰,他完全感受到当时我在生气。回到家,我让他站在一块方砖上,我面对他坐在沙发上,彼此间仅有一伸手臂的距离。我对他说:“小姨很失望!现在给你三分钟好好反思,待会把小姨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第一,觉得自己有错么?第二,如果有错,错在哪里?第三,犯错时心里在想什么?第四,面对过错,你打算如何改正?以后你将怎样做?”这时我爸下班回来了,见到向来淘气的嘉乐乖乖地站在那里,意识到小家伙犯错了,我爸绕道走开了。三分钟过去了,嘉乐沮丧地一一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听着年仅五岁的嘉乐条理清晰地总结了自己的过错,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强忍着泪珠对他说:“你必须受到惩罚!”说完举手打向他的PP,虽然只是轻轻一拍,但我的眼泪已经滚了下来,嘉乐也哭了。他对我说:“小姨,你别哭,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们相拥而泣。这件事过去已经有十六年了,但却历历在目。第二次打嘉乐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是被老师投诉上课搞小动作,还影响其它同学。整个教育过程与五岁那年一样,最后我们都哭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嘉乐,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关系如同知己良朋。他十八岁那年我的生日,他在许愿瓶里写下一张纸条‘小姨,你是在我一生中,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爱你!’看着这一句话,眼泪顺着脸颊滑落,这是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如今嘉乐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米妮很喜欢这位哥哥,而他对米妮更是宠爱有加。嘉乐如今更承担起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在我看来,以后,也会是一位好男人、好父亲。

王涛博士的父亲职业是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乒乓球好手,手部力量很足。然而,每次父亲打他的时候,虽然出手很重,一个大大的弧线滑过,打到他身上总是很轻很轻。在米娘眼中看来,这,就是爱的弧线,王老先生的打中有爱。

教育孩子要用心用情而不是用计,孩子一定能体会到固中真爱。

王涛博士说:“爱与规矩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说哪者更难;更不是爱或规矩!教育的原则是:体现规矩的爱,带有爱的规矩。”

爱没了规矩,就是溺爱;规矩没了爱,就是发泄。在王涛博士看来,早期规矩对人生发展影响巨大,规矩迟早要做,越晚代价越大。给孩子建立规矩,必须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主要是建立吃、睡、玩的规矩。“喂养要有规矩,按时喂养,多做交流,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的,虽然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反应不大,但宝宝都能接受。而

到孩子大了以后,更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米妮现在虽然仅仅一岁四个月,但做规矩一事,一直在坚持着。一直觉得与米妮的相处很幸福和平,除了因为米妮很乖巧以外,相信与规矩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做规矩一事,依稀记得笑网还有不少妈妈说米娘对米妮的要求太高太严厉了。哈哈,听完王涛博士的讲座归来,米爹不由得也夸奖米娘过去所做的规矩呢!

作为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闹情绪,耍赖。这时,父母一定要记住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和声细语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还常说孩子生一次病,坏一次。这是因为面对生病的孩子,通常我们都会心软放下许多规矩,因此让孩子找到了父母的软肋。王涛教授建议,面对这样的情况,等孩子病好了,规矩就需要平缓过渡,逐步回到原来的定位。

一直以来,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形态里,严父慈母。陶行知先生更曾说过„慈母缺规矩,严父缺乏爱‟。王涛博士笑称如今的家庭教育形态有所改变,相反成了„严母慈父‟(咱家目前就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家庭教育是需要高度统一的。管教孩子,自己应先被管教,最好做到„严父里带爱,慈母中带规矩‟。目前,咱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米爹是个不折不扣的缺乏规矩的慈父。庆幸着米爹一同参加了讲座,加上米爹也是位学习型的„人才‟,但愿日后能在不断的自我管教及学习中成长为„有爱有规矩的好爸爸‟。讲座中,王涛博士还特别忠告在场的爸爸们:“爱是需要交流的,交流是爱的通道,是规矩的手段,更具有累积效应。爸爸们只有先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有可能被你带领。中国的父亲总是爱得太深沉,很少表扬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表达出来,爱的缺失和不完全会造成许多问题。”米娘看来,王涛博士这一段话,不但适用于父亲与孩子之间,还适用于夫妻之间、母亲与孩子之间。王涛博士指出:„第一次做规矩比较难,一定要坚持!做规矩的架式要摆好,面对面,目光交流,规矩里有爱,让孩子体会到这个规矩是不可以碰的。‟这一段话,希望能与各位妈妈们共勉,咱们加油吧! 附: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满足需要坚持原则

严格型=高度满足+高度原则(我们要努力成为严格型的父母)

严厉型=缺乏满足+高度原则

溺爱型=高度满足+缺乏原则

忽略型=缺乏满足+缺乏原则

讲座最后一部分,王涛博士向家长们讲述了一次被载入史册的交流。Monty Roberts,英国一位真正的马语者。王涛博士向家长们播放了Monty用真爱用真情驯马的视频。在过往历史上,驯马的方法是用绳索分别套在马脖子及马的一只蹄上,在马发威时驯马师用力拽着绳索,很粗暴。这种方法要把一匹马驯服,大概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对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是比较受到影响。年轻的Monty在野外无意间目睹了一匹野马狂奔向冲向母马,温顺地寻找依偎,于是他就思索着,如果令马把他当成一位可信赖的依偎对象,那样是否也能把一匹马驯服呢?回到父亲的农场,他找来一匹尚未驯服的马匹,用力让马匹受到惊吓,马匹在马栏里狂奔。两小时过后,马跑累了,马场上只有它和Monty,它跑向Monty,依偎着,把Monty当成了可信任的对象。Monty把这个发现兴致勃勃地告诉了老父亲,得到的却是

一顿痛骂,因为即使是真的,那无疑Monty正用自己的发现来告诉老父亲,他过往几十年的方法是错误的。对于一位老人而言,那是残酷的一个现实。Monty用爱驯马的新方法不径而走,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然而,大家却都说他是一位骗子,说那些马都是早就驯服的。时光飞逝,在Monty六十二岁的时候,BBC又找上门来。Monty思量再三答应了最后一次的亮相,但他的要求是:“去郊外找一匹完全没有被驯化的野马,无论成功或失败,BBC都必须真实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在野外,终于找到了一群野马。Monty和他的团队先选中了其中的一只,然后就把这匹马与马群分离开。这匹受到惊吓的野马在郊野狂奔,Monty策马追随其后,就这样陪伴着,不去惊动它。一跑就是24小时,野马逐渐出现了疲态,它开始逐渐地正视Monty,或快或慢地试探着Monty是否可信赖。终于它低下了头,嘴里轻轻地嘴嚼着,这是马向Monty发出的信任信号。Monty开始用抚摸、语言与野马进行对话安慰,他们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又经过了一个晚上,Monty成功地把马鞍套到了野马身上,它被驯服了。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Monty用爱心与耐心进入了马的世界,得到了它的信任。看着Monty驾着自己的马匹跟随着那匹野马,不离不弃,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他才试探着靠近与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没有强迫的成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家长们只有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能与你接触;足够的爱心与耐心,理解孩子的需要,坚持原则,交流过程中很好地解读孩子的行为,就必将能塑造心灵,规矩行为。作为家长,我们也要跟随孩子的方向,给他更多的关注与观察,给孩子接受的时间和空间,用他们可能接受的方式开始沟通。让他们解除戒备,愿意接受我们的要求,这个“愿意”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真爱,是有规矩和信念的。

Monty的故事还有续集。虽然Monty把野马驯服了,但那些古板的老一辈驯马者们再次发起了挑畔。他们认为,即使Monty把„害羞的男孩(马名)‟驯服了,但如此把它放回野外,它一样会回归到原来的生活,那不是Monty所谓的爱能改变的事实。Monty再次接受了挑战,他把„害羞的男孩‟带到了野外,寻回那个马群。脱去缰绳的„害羞男孩‟头也不回地冲向了野马群,很快就消失在Monty的视线之外。但Monty相信它会回来的。那是一场煎熬内心的等待,夜幕降临,„害羞的男孩‟并没有回来。第二天早上,当大伙都认为行动失败之即,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害羞男孩‟的身影出现了。它也在寻觅着,当它抬头确认Monty处身于人群之中时,它加快了步伐,快乐地跳跃着。Monty的爱,又一次让他获得了成功。在Monty脱去„害羞男孩‟缰绳的时候,他是在让„害羞男孩‟自由选择去留。因为爱,尽管它兴奋地离去,但却依然牵挂着这位充满爱的老人。Monty他改变的不是„害羞男孩‟的行为,而是它的心灵。续集里离去的„害羞男孩‟回归那一刻,米娘与米爹的眼眶都湿润了,Monty老人的爱还感动了我们。曾经米娘也听别人说过:“人不可能绝对控制马要做的事,但要想改变一匹马,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如果马不听话,我就不断变换我的训练方法,直到找到有效的方法为止。”在教育孩子时,我们除了需要有爱,还需要在爱中带有规矩。当为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不停地抱怨着孩子未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时,有没有想过或许是我们一直是在用一种固化的方法去面对形态多样、个性各异的孩子呢?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了孩子的不尽人意呢?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词很形象„因材施教‟,或许我们除了爱孩子,更应该学会变通与进步。有位哲人说得好:“山不过来我们可以过去。”做家长的常常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家道尊严的心理作崇,而不试着从自身的角度去做一些改变,才造成了家长与孩子的对立局面,形成了失效博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试着主动从自身作一些改变,学习驯马师的“驯马之道”,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如囡囡妈咪所说的„要学会退步‟。米娘觉得,勇于放手的爱,充满了信任、认同与鼓励。我们常笑称与孩子之间是斗智斗勇的较量,事实上,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与孩子的交往贵在用心用情,而非用计。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事实上,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些什么,婴儿所知的能力是我们知道甚少的,婴儿的认知语言能力、数字概念能力、认知图片能力及表情能力,都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错误总是特别敏感。其实,我们应该多发掘孩子的长处与优势,不能只爱孩子可爱的时候,更要爱孩子不可爱的时候,对孩子有爱心,更有耐心,这才是真正的爱,才是无条件接纳的爱。这一点,米娘得好好提醒自己,虽然米妮只会在很少的时间里有那么丁点儿的不太可爱,但也足以让脾气急躁的米娘当时对她存有厌烦之心。以后一定要改!!!在为孩子做规矩的同时,要注意先给自己上规矩,家庭成员内、教育者之间且都能做到高度统一爱和规矩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爱和规矩,相信将为孩子带来更大的幸福。

儿之道,也让米娘在过往的日子里学习了许多许多,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快乐幸福的,因为我们都在努力着!

规矩与爱读后感

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

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书笔记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书笔记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与爱》讲座
《《规矩与爱》讲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规矩与爱同行 规矩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