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8: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单位:云阳县平安小学姓名: 李萍

电子邮箱:727907904@qq.com联系电话:13996614272

内容摘要:小学生进行的绝大部分数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课堂有效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因此,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构建注重学生发展的新型课堂管理模式呢?本文试图从课堂管理目标、课堂探究学习管理、课堂合作学习管理、课堂管理评价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管理 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内在与外在的互动交往,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因此,课堂管理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课堂有效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管理正从以“规定”和“服从”为特征的传统管理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有效管理。然而我们发现,改革后热热闹闹的小学数学课堂背后,也隐藏着这样的忧虑:“上课时热闹,考试时茫然”,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管理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课堂上的生命活力及数学思考?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多维的课堂管理目标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余文森教授对三维目标关系概括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因此,三维目标是一个多元、分层、互动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高度升华。只有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发展。因此,制定课堂管 1

理目标时也应符合三个基本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1、同时制定规范性目标和促进性目标

规范性目标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确立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来管制或约束学 生,可以规范问题学生课堂上的行为,以维持课堂秩序,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性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目标的制定应该能激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所以制定课堂管理的目标既要体现出维持课堂秩序,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又应体现出具有助长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

2、师生共同制定,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如何制定课堂管理目标,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该参与进来,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管理目标,使学生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愉快、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有安全感,以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3、目标制定中,奖励与惩罚并举

制定好了的课堂管理目标,就要始终如一,坚决,果断的执行。如果学生遵守了目标,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和奖励;如果违反了目标,教师就要立即指出其不良行为应伴随的自然后果。另外,教师也要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通过教师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的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引导新课程下的探究学习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对课堂管理的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呢?

1、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理解、学习数学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是总要涉及到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客观

事物不是象动物那样去盲目的尝试错误,而是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 只有当新信息与已有信息既一致又不一致,才能造成已有认知结构与新信息的不平衡,从而引起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具备哪些认知结构、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哪些联系和差异等,确定学生探索活动的起点,才能引导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2、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促进数学思考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要及时综合、归纳学生的见解,筛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提炼,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3、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内化新知识,使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潜藏在知识表层后面深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学生思维是开放的,行为又是有序的。

4、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

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那么如何有效的加强课堂合作学习呢?

1、合理分组并指定组长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给学生选一个合适的组。一般地说,按照学生的性格、能力、知识状况、爱好等实际情况分组比较好。 分组时尤其要重点考虑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以及性格内向、有才能但不敢适时展现自己的两类学生,把他们安排在有耐心、成绩较好、乐于助人的学生小组,有利于他们展现自己,发展自己。

2、加强合作技巧的指导

合作学习中“各自为政”、“一言堂”、“独守一隅”等现象,教师应注重指导合作技巧:指导学生倾听同伴发言;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指导学生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作总结性的发言等。

3、安排适宜的合作任务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根据实际教学任务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先要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 等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组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既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达到合作学习活而不乱。

四、确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评价方法

1.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包含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 评价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统地评价学生。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变化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重视学生的探究结论,而且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但重视学生自我在课堂中的表现,而且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2.让评价引导学生采用正确规范的表达

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对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所以当别人被表扬时,学生们自然会关注“他是什么原因得到老师表扬的?”,并且模仿这样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当通过评价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好的发言,找准评价点,告诉学生“好在哪里”,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关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是会得到肯定的表达。

3.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

倾听,作为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学习习惯,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通过前面的课堂管理问题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都更愿意说,而不那么愿意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理解老师的提问、讲解;能听懂、思考同学的发言,那么他就会专注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别人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刚开始并不是全部学生都能做到规范、完整,这时教师如果选择抽一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示范,并注意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在听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过程中,必定能由“会听”转变到“会说”、“爱想”,问题行为在专注的倾听中逐渐减少。

4.发挥评价的作用,不断激励学生

学习活动主要依靠学生内在动力的驱使,但外在动力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激励机制就是将外在动力因素激发转化为内在动力因素,抓住了激励机制也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管理时,采用何种方法方式,在什么时机运用激励机制是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方面。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为他们分别设置近期目标,激起他们的信心去实现目标,使学习处于兴奋状态;又如捕捉“闪点光”,特别是后进生,仔细洞察他们的点滴进步,用“差中找好”、“错中找对”的辩证艺术,调整他们的心态,激励他们变自卑为自信,变落后为先进。只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那我们的组织和管理就是成功的。”

课堂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且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不仅能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课堂管理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而是要激起课堂上学生生命的活力,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需要;课堂管理不是为了研究秩序本身而获得秩序,而是为了更有效的学习,在有效学习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故而让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都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试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饶玲 江西教育科研

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

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交流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探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