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0-03-03 11:02: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曲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能较好地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观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亮点之一,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既是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一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法,也是科学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表征和结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人类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其文明形态经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而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的显著区别在于工业文明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的能力,人类对于自然从被动适应、主动反应发展为积极的干预和改造。工业文明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制度。工业文明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的价值,使原本充满灵性的有机自然沉沦为机械的、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赋予了工业文明以新的特征,社会生产效率增长成为工业社会的最大追求。因此,工业文明作为一种以人类生产力效率为中心、轻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现,人类为了竞争性的增长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70年代初,人们通过反思意识到,只有建设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走出工业文明困境,探寻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努力开始在全球范围出现,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里约会议以及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推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探索。

生态文明,是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的扬弃,而不是结束文明的历史。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既有否定,也有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技成就、科学思想、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是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继承的。但是,工业文明时代关于人类要凌驾于自然之上,要主宰、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思想,则需要进行根本性的科学改造。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继承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2 科技创新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政治理念,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地在国家层面上拉开了帷幕。那么什么叫生态文明呢?廖福林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3]。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2.1 科技创新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 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也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一国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知识劳动者的大量出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乃至于阶级差别将消失,人们将摆脱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中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中将实现完全平等;另一方面,科技发展还带来了人们交往手段、交往方式的革命。比如通讯和网络科技等新的交往手段使人们不再受限于相对固定的、传统的熟人社会,使人们置身于一个更为广袤无限交往世界中,沟通变得更为便捷、更为普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彼此不再陌生,地球在人们看来已然如同一个村落。

2.2 科技创新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解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科技观,更多包含了人与自然对抗的思想理念,自然在人类眼中是一个征服的对象,人们似乎忘了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员,在不断的所谓的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大地异化了。而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科技创新则更多地蕴含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并进,共荣共生的思想,要求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重新复归于自然,总之,以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科技创新是对工业文明的科技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注重环保与生态。

2.3 科技创新有利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传统的科技观虽然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但同时,在貌似繁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下,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事关生死存亡的定时炸弹。对科技的滥用或误用造成的生态危机以及对资源、能源,如石油的争夺,不但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与异化,同时也大大地导致国与国,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彼此敌对。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他人利益,似乎全然没有社会责任这回事。而孕育已久并逐渐成熟的生态文明观则要求人类不断地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化科技,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改善。

3.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3.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

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4.发展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一理论创新具有巨大实践意义,它把环境建设从技术层面和就事论事的操作层面,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代表了当今世界和国内发展的大势。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生态文明是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一个新的建设高潮。“四大文明”和谐协调统一发展,相互促进和制约,这样的文明体系才是完整而全面的体系。四大文明系统中,生态文明是基础和根本,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非文明的物质、精神、政治等行为的过错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关系紧密。生态良好、生态平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一是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保障。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保障。而没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提供人际关系和谐的保障。二是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撑。没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发展就失去推动力。三是为和谐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条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公平享用是国际和国内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

总之,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个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5.结束语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发展“绿色”科技,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的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只有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才能够提高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间接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缓和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好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走一条人与自然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谭仁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建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