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6: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解斜三角形·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公式内容及推导方法.

2.初步掌握公式的应用,能用联系的观点理解各公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半角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一组新的三角变换的工具——半角公式.什么

表示.

(尽快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问题情境.) 板书: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二、学习新课 1.公式的推导.

师:表示式中除有α角三角函数外,还有其它角的三角函数,能否只用α角的三角函数来表示?

师:以上两位同学的推导,虽然未能完成,但在思路上有一定的价

(对倍角公式的换元处理,体现了对“倍”的相对性的认识)

师:好.这一点很重要,这个等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否继续完成这种推导?

师:解释一下这里“±”号的含义,是正与负两个都要吗?

这就是半角的正弦公式,我们把它记下来.

师:这里又出现了“±”号,请举例说明这里“±”号的含义.

选负号.

师:也就是说这里“±”号选取方法与前面公式选取方法是相同的,这就是半角的余弦公式.

师:半角的正切公式该怎样来推导呢?

里的“±”号需稍加解释,由于分子、分母都是“±”号,能否把“±”号约掉? 生:不能.

师:怎么理解结果中的“±”号呢?

生:应是分子,分母的“±”号搭配的结果.具体地说,共有四种情况:当分子,分母取同号时,结果为正;当分子,分母取异号时,结果为负.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号由分子,分母符号的选取共同决定的,

这就是半角的正切公式.

师:公式(3)从形式上似乎还有化简的余地,可以使它变得更简单,更便于使用.找一个同学试对公式(3)进行化简.

生:分子、分母同时乘以1+cosα,即

师:能乘1+cosα吗?

生:可以.因为在公式(3)中1+cosα在分母位置上,可以保证其不为零. 师:1+cosα开出根号,能保证它一定为正吗?

生:由-1≤cosα≤1及1+cosα≠0可以保证1+cosα一定为正.

师:从形式上看化简结果并不理想,如果没有“±”号和绝对值就好了,这样做行吗?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一定难度,可以让学生讨论,研究一下,最终由老师加以解释.)

是等价的.简单分析如下,|sinα|去掉绝对值需看sinα的符号,“±”

师:对于公式(3)化简的方法应当是不唯一的,能否有其它的化简方法呢?

师:这个化简过程与刚才的很类似,而且“±”号和绝对值的处理

的正切公式的第三种形式记录下来.

取相应的推导方法.)

师:到此完成了半角公式的全部推导过程.回顾公式的推导,发现半角的正余弦公式推导是借助了倍角公式来完成的,说明倍角与半角公式是密切联系的,我们正是利用这种关系,应用方程思想得到了半角公式.

(给短暂的停顿,让学生从整体上记忆这组公式.) 师:下面对这组公式作初步理解与记忆. 2.公式的初步理解与记忆.

师:先明确何时能用这些公式,即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呢?先看公式(1)、(2). (板书(1)公式成立的条件) 生:公式(1)、(2)成立的条件是α∈R. (把条件同时板书在各公式的后面.) 师:再看公式(3)和(4).

师:再看看公式(5)的条件.

k∈Z,即α≠kπ(k∈Z).

师:公式(4)和公式(5)都是由(3)推出的,为什么成立的条件不同呢?

生:因为同乘1-cosα时不能保证它一定不为零,为保证变形的等价性,需添加上这个条件,即要求α≠2kπ,k∈Z,故增加了公式的使用条件,这与(4)有所不同.

师:了解它们成立的条件,在使用时请稍加注意. (板书(2)公式的恒等性)

师:这五个公式均为三角恒等式.恒等的含义具体指什么? 生:公式中的α角可以取任意角.

师:准确地说,应当是在公式成立范围内的任意角均使公式成立,即公式具备恒等性. 正因为α是任意的,故公式中角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如果用换元思想去认识公式中的角,左式中角可以用α,那么右式中角则应换为……

生:(共答)2α.

指左式中的角是右式中角的一半.自然,这种相对性还可以理解为右式中的角又是左式中角的2倍,这就是倍的相对性.从这个角度上又一次揭示了倍与半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是研究的角度不同罢了.

(板书(3)“半”的相对性) 下面我们简单谈一下公式的记忆.

(公式的记忆固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但有时一些技巧对公式记忆也很有帮助.) 师:公式(4)和(5)虽然形式简单,但很容易相互混淆.但仔细观察能发现(3),(4),(5)三个公式中出现了三个因式1+cosα,1-cosα和sinα,而1+cosα若出现一定会在分母上,1-cosα若出现则一定在分子上,(4)和(5)两个公式,一旦分子或分母确定了,另一个位置上一定是sinα.

通过这种方法,从公式中的联系出发,找到了记忆的方法,但是最好的记忆方法还是在公式使用时去熟练记忆.

(板书)

3.公式的应用. 先一起看一组小题. (板书)

师:打算用什么公式来求值? 生:用半角公式.

师:为什么用半角公式?

计算最方便.

(有些学生想利用倍角公式来求值,此时应提醒学生这样做没有错,只不过又推了一次半角公式,而不是直接用公式,所以要注意倍、半公式的选择.)

师:用半角公式,仅有cosα值够不够?

师:现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找个同学具体计算一下.

(板书)

(3)α是第三象限角.

师:对(2)和(3)只要求指出各值的符号即可.

师:对于这组题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象限角,为什么(1)只有一组解,而(3)却有两组解呢? 师:问题提得好.有哪位同学能帮忙解决吗? 生:(1)中α角是区间角,是第三象限角中很小的一部分,

师:好.区间角和象限角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解题时注意加以区分.

师:这节课主要对半角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做了初步的理解与应用.在整个过程中有几点启示,需引起我们注意:

(1)在公式推导中发现,倍角和半角是紧密相联的,它们是同一种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2)具体推导时,就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和联系的观点得到半角的五个公式,同时我们也应能利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其余各组公式间的联系.

(3)在正确记忆公式的同时,应注意公式在表达形式上存在着正负号的选择问题. 至于对公式进一步的综合应用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课本P224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这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公式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最快速度给出公式,然后展开大规模的练习,这样教学的结果会让学生只会死套公式,而不能灵活运用公式并合理选择公式.因此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公式的内容、推导进行独立思考、探索,使学生充分吸取公式推导中的营养成分.

2.对于半角第一个公式的推导是整套公式推导的起点,为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拓展思路,我事先做了多种方案的准备,其中有这样一条思

略或被轻易否定了.其实这条路也是很有价值的一种推导思路,下面简

在这里又出现了“±”号和绝对值并存的现象,需进一步化简,当cosα≥0时,|cosα|=cosα,此时α在第Ⅰ或第Ⅳ象限或y轴上,则

当cosα<0时,|cosα|=-cosα,此时α是第Ⅱ或第Ⅲ象限角,此

后面几个公式推导略.

在这个推导过程中,同样用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很多三角函数的旧知识,也是很有价值,值得向学生推荐的推导方法.

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第十课时 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二)教案2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说课稿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4.7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一)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教学反思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正弦 余弦 正切二倍角公式及变形升降幂公式(完全版)

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