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商业业态介绍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5: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商业业态介绍(转载)

商业业态开发简介

商业形态简析

商业房地产按照行业类型可以分为零售功能房地产、娱乐功能房地产、餐饮功能房地产、健身服务及休闲功能房地产等。

零售功能房地产又可以分为诸如百货商场、超市、家居建材、商业街房地产、商品批发商业房地产等功能房地产,以及将上述多功能集于一身的大型购物中心和SHOPPING MALL类型的商业房地产。

娱乐功能房地产包括用于电影城、娱乐城、KTV等运营内容的商业房地产。有些采取独体模式,有些与其他类型的商业房地产融合发展,其发展呈现大规模、复合度高、时尚化的特点。

餐饮功能房地产也呈现独体形式和融合发展的经营特点,大型和小型连锁餐饮都获得了良性发展,同时在项目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健身服务类商业房地产和休闲类房地产首先在国内大城市发展,作为生活品质的一个标准,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商业房产中,现在成功的案例主要存在于国内大型城市。

目前,大中MALL在国内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究其原因是各种商业业态在相互渗透和变幻。我项目的业态依据此点是商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现将我项目内预计出现的部分业态作个简单描述。

、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原来在招商前期我们的建设初衷是建造类似杭州游泳馆的集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但这样的投资面临2大问题,投资金额巨大和相对维修成本的高昂,在国外每5年维护游泳馆的费用可以再建一座游泳馆,而这样的投资一般都是政府做的公益投资,所以对行业的了解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去那里找投资人或合作伙伴。同时体育的商业形态在近几年经营的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简单来说体育产业可分为体育服务产业和体育商品产业。体育服务产业主要包括:竞技观赏、健身娱乐消费市场(消费者为健身购买运动器材,租用体育场馆或设施,接受健身训练指导,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等)。体育商品产业是指由体育派生的为体育提供物质条件的器材、设备、服装、图书、音像、食品饮料等有关体育用品的销售市场。

摘录:体育比赛除了为运动员展现实力向人类极限挑战及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功能外,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商业开发的手段和机会,而且以奥运会、世界杯等为前导,赛事规模

越来越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好。通过组织大型比赛,可以带动城市建设、旅游、就业等多方面发展,并带来许多潜在的商业机会。无疑,下个世纪将有更多从综合到单项的体育赛事成为各国竞争的目标,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型比赛的投资主要有三个方面:举办城市的基础市政建设、场馆及食宿接待设施建设、组织比赛的直接费用如文化宣传、接待、交通、通讯、人员工资等。近几届奥运会在此三方面的投资均已达到十几亿美元。由此可见与投资相比,举办大型比赛的收益则要更好。其中既有看得见的直接效益,也有可持续多年的间接效益。直接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有:出售电视转播权、比赛标志商品特许权、广告权、门票,发行彩票,发行邮票、纪念币、纪念章,企业及个人的赞助和捐赠等。许多国际体育活动,透过卫星电视的转播,几乎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因而成为商品广告的黄金媒介。

2、连锁超市

超市是源于法国家乐福1963年创建的特级市场,该业态首次将生鲜食品超市与大型非食品折扣店有机结合,它倡导:超大的营业面积、一站式的购物消费、超低的价格体系、自动式的消费方式,以家庭消费为目标客户。超市从商品结构来看都是综合形的商品销售中心,但从消费形态来看还是有好多种:麦德龙现购自运的会员制卖场、家友在杭州翠苑的仓储卖场、广州沃尔玛类似购物中心的休闲卖场、类似好又多底层品牌服饰和小商品的互补形卖场。百货零售业态始于19世纪中叶,伴随着超市、仓储商店及网络购物的发展,这些业态以商品价格、便利、品类深度、环境、购物体验等多种因素,将“特色”与“专营”凸现出来,给传统的精于有限产品、高价格、环境优雅、人员密集的百货业带来冲击使其不再为商业主流业态,逐步成为追求高购物享受的载体,在西方,百货业的出路主要是并购整合、连锁化、专业化三个方向。

超市是一种以价格低廉及商品一站式消费来吸引购物距离不便顾客的零售业态,成功经营的基础是如何最大限度使顾客增加来店频率与提高平均消费客单价。具体系于2点:如何使客户受超市的吸引,克服距离上的不便,尽量频繁地光顾;如何使来店顾客增加购物物品项数与购物的平均单价。这需要超市从商品结构、商品价格、宣传广告、经营方式都要进行仔细设计。

3、便利店

便利店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超市的补充形式而诞生的。便利店基本可以概括为面积小、服务时间长、品类少、日常生活服务性强、地处于人口密集区域等特征。人均GDP和周围人口密度是便利店能否存活的决定因素,便利店一般的面积基本在100M2左右,而在某个区域内可存在数量依据消费需求、竞争情况、周围人流而定,随着这一业态的发展,在西方已经不再作为超市的一种补充业态,开始慢慢成为人们消费密不可分的一种主导业态,有些地区已经代替超市成为第一零售业态。便利店在我国现在也开始迅速开始,有相当规模的还不多,由于发展和存在优势还不明显,暂时还无法取代超市。

4、折扣店

折扣店是由英文”OUTLETS”的音译,其含义为出路、销路、市场。在西方现在是最为流行的一种商业业态,它是介于标准超市和大卖场之间起补充作用的商业业态,这类店铺规模都不

大,多位于城市郊区,地价较低的地区,购物环境简洁明快、内部不作太多装修,以求最大程度降价让利于消费者,所经营的货品都采用指定品牌加工,采购量大,折扣店商品价格比一般大卖场还要低10%左右。最有代表的是2002年上海东路外滩的友谊商店引进

DISCOUNT SHOP概念折扣店和2002年底北京OUTLETS—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商业界普遍把折扣店、超市、购物中心视为三大重量级业态:到百货店购物是体验时尚、到超市是为了方便、到折扣店是为了采购便宜商品。驰名商品常年打折是折扣店的主要法宝。在国外自有品牌是折扣店的核心,许多折扣店中的自有商品比例高达80%,比较少的也达到60%左右,国内折扣店经营范围还是偏少,经营规模也远达不到连锁,主要的功能还是为著名厂商销售库存及换季商品,消费者对于此业态概念还很模糊。

5、商业街

商业街是指为数众多的零售商店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以一定的规模和规律,形成带状的商业群体。商业街不同于商业区(组成城市地域的基本街区),也不同于商业圈(特定商业中心地的商业职能及其影响的地域范围),商业街处城市中心,各类商店群集,顾客即能买到所需商品又能在此从事文化娱乐、品尝风味食品、享受综合服务。从此特性看与SHOPPING MALL的功能还是有相通的部分。

依据经济学家万典武对商业街的类型划分,可分4类:

Ⅰ.邻里型商业街

地处地方城镇中心,街区长度100-200M,商业设施1-2层,商业密度为50%-80%,自身人口为3000人,可辐射人口为10000人。来此区域购物的人群主要依靠步行和自行车,目的是单纯购物。该区域构成形状为线状,商店数目50家、行业数目20家,核心为副食品店或商品超市。该街区采购单次数额低,但较频繁。

Ⅱ.地域型商业街

地处地域中的城市内,街区长度500-700M,商业设施2-4层,商业密度为70-90%,自身人口为3万人,可辐射人口为10万人。来此区域购物的人群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正常日客流量为1万人,来此购物的比例大于闲逛的客流比例。该区域构成带状附以树状结构,商店数目300-400家、行业数目100家,核心为粮油食品店和百货店。该街区采购单次购物数额大,而且周频率高。

Ⅲ.地区型商业街

地处中等城市中心区或大型城市副中心,其城市人口为30万人,可辐射人口为100万人。来此区域购物的人群主要依靠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正常日客流量为5万人,该商业街构成形态为环形或圈形。商店数目1000-3000家,行业数目200家,核心为百货、服装、五金交电等专营商店。来此购物的频率较大。

Ⅳ.大型商业街

地处大城市中心或交通便捷处,街区长度为1000-5000M,商业设施为6层或6层以上,商业密度为80%-100%。其城市人口为100万以上,可辐射人口为300万人。来此区域购物的人群主要依靠公交车、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该商业街构成形态为平面圈状。内为观赏、服务、饮食、商业等综合方式,行业以高档商店、高档餐饮、高级娱乐中心,行业数目为300个,核心为高级时装店、大型游乐场所、各类专业服务店、贸易洽谈场所、汽车商店等。来此街购物的人群购买频率低但数额巨大。

综合下来可以看到商业街的形成和最终发展规模与地域(远期规划)人口流量密切相关。商业街不同于其他商家聚集地的最大区别在于商业街的主题。从国内出现的案例来看没有特色不具备引导消费的商业街门可罗雀。

6、专卖店

专卖店是专营店、专业店、直销店的统称,主要包括服装、电器、办公用品、家装用品、汽车、体育健身、化装美容、工艺品、黄金珠宝、书店、音像制品、妇女儿童用品、男士用品、机械设备等。其中服装专卖店是专卖体系中范围最广,变化最多的一种类型。专卖店是品牌进行宣传推广自己的重要平台,是人们购买力提高、购物环境改变和消费心理变化而形成发展的。专卖店的经营方式可分为厂家直营和加盟代理,区别对待这两种方式可以执行不同的招商策略。

注:由于大家都于厂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招商联系,应该比较了解此类形式,在此就不多作说明了。

7、SHOPPING MALL(销品茂)

SHOPPING MALL简称MALL,与购物中心、商业街不能等同,美国对MALL的诠释是指“在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建筑物中,许多商店和餐馆组成的大型零售综合体”,由开发商开发建设、统一管理的商业设施,它拥有大型核心店、多样化商业街和宽广的停车场,能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和日常生活的商业场所。MALL的支柱是大型的百货店或综合超市,大量的则是组成室内商业街的多种专业店,还有餐饮、娱乐等企业。MALL作为一种商业零售企业群体,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开始出现的,当时美国人均GDP已达一万美元以上,家庭汽车化和住宅郊区化已基本形成,购物和吃喝娱乐有新的需求,这是产生MALL的重要条件。日本、新加坡、韩国借鉴了美国的做法,在当地零售业态如百货、超市、仓库商品、专业店等均已成熟,竞争激烈,繁华商业已经饱和甚至出现相对衰退的情况下,在郊区逐步开发建立。

我国部分城市人均GDP已达数千美元,繁华商业区的停车和购物环境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特别是高收入者的需求,加上年均100天的节假日如何休闲等因素,正呼唤MALL类的多功能大商场的萌生,但需要考虑的是:即使2010年,我们人均GDP预计也只有2000美元,少数大城市或特区可能达到5000-10000美元;同时考虑到国家可建商业土地的建立宽敞停车

场、绿地园林式MALL的可行性,操作MALL还应当采取务实做法,采取循序渐进和变通的办法进行。

商业街商业业态定位

社区商业业态说明

第一章 商业业态概述

三方商业业态对比报告

社区及社区商业业态划分说明

社区商业业态功能及运营分析

社区商业规划与业态组合要点

仙桃新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组合说明

商业项目定位与业态组合规划

商业计划书介绍

商业业态介绍
《商业业态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商业业态概述 业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