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1: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城关中心小学 吕桃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进一步教学生解读诗歌。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基本功训练

结合描写山岳的古诗名句幻灯片展示山岳图片,让学生观赏名山佳句,感受诗文魅力,同时引出庐山,介绍庐山

一、课前导入。 1.引入

同学们,了解了庐山,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游庐山呢?(带领学生一起观赏庐山图片)游玩了庐山,谁能说说你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庐山留给自己的印象)那么,在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又是什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题西林壁》,去了解诗人苏轼游庐山的所见所感。

2.在学习古诗之前,共同温习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 释诗句,明诗题 入诗境,悟诗情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引导学生回忆了解诗人资料。

(1)在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谁能尝试把它背诵出来?(请学生回答,最好鼓励学生诵读出饱满的 2

情感,为下面朗诵古诗作以铺垫。)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回大家肯定回忆起了诗人的资料,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

A.请学生回答。(若不完整,相互补充。)

B.幻灯片出示诗人资料,学生一起朗读,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促进学困生对诗人的认知。

2.结合图片,学生自己解读诗题《题西林壁》。

图片展示“庐山西林寺”“西林寺壁”以及题有《题西林壁》的“西林寺壁”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诗题中的“西林”“壁”,并引导学生解读“题”的意思。促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明白诗题告诉我们: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是诗人即兴写在西林寺的一面墙壁上的诗。

三、释诗句,明诗意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优美,典雅的画卷,只要反复朗读,就一定会读出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优美画卷。(幻灯片展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优美画卷。)

A.学生自由读古诗。

B.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评价、挑战。

C.在读诗展示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读音(特别强调“横”的读音),纠正学生读诗的节奏,学生齐读古诗,达到读书故事的效果。

(2)结合图片景象,逐句理解诗意,并小组内交流,讨论重点字词的意思:

横看、岭、峰、不识、真面目、缘、身 2.汇报交流,感悟美

(1)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横看成岭”要读出连绵起伏的意境,“侧成峰”要读出巍然耸立,先要挺拔的味道。“各”要加重语气,读出强调的气势,以显示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都是不相同的。)

(3)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理解“不识”“真面目” “缘”“身”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5)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不识”“真”加重语气,读出诗人的感慨,“此山中”要逐字读清,读沉一点, 4

读出诗人的明悟。)

(6)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四、入诗境,悟诗情

1.通过“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进行提问,找出学习的难点进行突破。

(1)学生自由提问,问出迷惑,问出难点。

(2)引导学生看图片,理解“横”“侧”“远”“近”“高”低”这都是看庐山的不同角度,进而让学生自己总结揭示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

(3)结合对 “真面目”的理解用诗中的原句来回答“不识”的原因。

(4)拓展讨论:

再读古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不仅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还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5)老师进行点拨总结:诗人身处庐山之中,关注了庐山不同角度的美,反而感叹没能看清庐山的全貌,正如下棋的人,关注每一个棋子,却不能像看棋的人那样全面的,整体的把握棋局一样。所以说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揭示的道理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个性诵读,表达美

(1)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 5

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自由练习朗读,班内展示。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读《盲人摸象》的故事,说说国王为什么哈哈大笑? 生活中有许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小故事《盲人摸象》,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国王为什么哈哈大笑?

六、小结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的哲理——要真正了解事物,不仅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实物,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七、课末检测

1.尝试背诵《题西林壁》。 2.填一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景)各不同 角度不同 (理)不识 全貌(全面)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