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安庙会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11:14: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西安庙会文化 旅游管理一班 1006020125 梁春芳

内容摘要:通过写西安庙会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让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西安庙会文化,并对西安庙会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整理,以便于我们可以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引导和发展西安庙会文化。 关键词:西安、庙会、origin、发展、举办时间、tincture、用途、开展意义、current situation、管理措施

一、庙会及庙会文化的概述

庙会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①。”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由此得出了比较完善的定义:庙会是指于特定的日子在寺庙内外进行宗教活动和交易的聚会②。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

现今,庙会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③。

二、庙会起源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建清庙,谒祀老子,是庙会的先声。魏晋南北朝时,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庙会渐兴。唐代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楼观,举行隆重的皇家谒祀大典。唐建中二年(781),副将伊斯出钱营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月初七(2月4日,礼拜天)立碑,信徒集会庆祝50天,这是首次正式记载的周至庙会④。

庙会起源于祭祀、宗教活动和人们对集市贸易、旅游和文化娱乐等的生活需求。陕西省是诸多庙会的发源地之一,包括道教、佛教、清真寺等教会的宗教活动,以及对炎黄二帝及周代始祖与众多神仙与历史先贤的祭祀,是人们祈福、求子、祈雨攘灾、文化娱乐、旅游和物资交流等中国底层老百姓的活动场所。陕西省的庙会古老而繁多,庙会中的民俗事项极其丰富,可称民俗宝库⑤。

三、庙会发展

明清时期,庙会发展到顶峰,成为集宗教信仰、游乐玩赏、商业集市于一体的大众化的文化节日。有清以降,民间祭拜、道教祭祀、李氏家族及地方官员主持的各种祭祀活动从未间断。后因战乱、“*”等历史原因,庙会曾一度中断,但民间自发的小规模祭祀活动从未停止过,并延续至今。鹿邑老子庙会从起源至今,保留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原生态,以其独有的内容传承历史,在中国庙会文化中具有独特性⑥。这对于扩大老子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传承老子文化,丰富、完善中国庙会文化,推动中国庙会文化的传承、研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确定了庙会祭祀大典、铜像开光仪式、海内外李氏宗亲祭祖、《梨园春》擂台赛、中华武术表演、风味名吃一条街、精品文物展、大型文艺演出、精美商品展销、明道宫太清官游览等十大看点。庙会内容新颖,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特色浓厚,受到了社会各界及海内外游客的普遍欢迎。

在唐代得到了一个很大地发展。傅功振先生向我们阐释道: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那时,胡人喜好娱乐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到汉人的生活中,所以,一向庄重肃穆的祭祀、祭拜活动中,也被加进了娱乐的成分,人们从“娱神”逐渐走向了“娱人”,而且,唐代长安城商业的发达也使庙会的商业味儿浓了起来,于是,从唐代开始,庙会祈福、娱乐、商业的特点便基本齐全了,后世便将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庙会形式延续下来。

四、庙会时间⑦

庙会时间均以农历计算,佛教、道教和回民清真寺古会日均有固定时日,下面以西安市大慈恩寺会期、道教以西安市都城隍庙会期、清真寺以西安市大学习巷清真寺会期为准。

1、大慈恩寺(佛教法相宗祖庭)。西安市大雁塔周围。会期为:弥勒菩萨诞辰正月初一日;正月十六日古会;释迦牟尼出家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涅槃二月十五日;观音菩萨诞辰二月十九日;普贤菩萨诞辰二月二十一日;文殊菩萨诞辰四月初四日;释迦牟尼诞辰四月初八日;韦驮菩萨诞辰六月初三日;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十九日;大势至菩萨诞辰七月十三日;地藏王菩萨诞辰七月三十日;观音菩萨出家九月十九日;药师佛诞辰九月三十日;阿弥陀佛诞辰十一月十七日;释迦牟尼成道十二月初八日。此外,每月初

一、十五和三十日等为斋期。

2、西安市西大街都城隍庙会。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朔望日)祈祥道场;玉皇诞辰正月初九日;药王诞辰二月初二日;太上道祖(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东岳大帝诞辰三月二十八日;鼓乐演奏四月初八日;吕祖诞辰四月十四日;财神诞辰九月二十二日;清明节和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度亡道场;寒食节十月初一日。

3、西安市大学习巷44号清真寺。一月二十九日阿舒拉日;三月二十一日(教历三月十二日)圣记;八月十日登宵夜;八月二十八日拜拉特夜;九月十三日入斋;十月八日海德尔夜;十月十三日(教历九月为斋戒月,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开斋节;十二月二十日(教历十二月十日)古尔邦节。

五、庙会特征

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庙会文化活动伴随着庙会的开始而发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早的庙会文化活动是庙会的附属品,带有为庙会聚集人气,留住信众以及为之助兴的性质,后来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祭祖、悼殇和传说等起因的庙会,传承了历史和乡土文化,是凝聚民心,教育人们热爱家乡,激励人们建设和保卫家乡的纪念活动。终南王才屯三月祭竹笋会,是村民祈求竹子丰收的庙会。西安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都具有以下特征:

(一)纪念 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

(二)娱乐 庙会必演戏,较大庙会唱1台大戏,也有2台大戏对唱的,称对台。翠峰山娘娘庙会在民国时,每年逢会唱戏10余台。近年来一般唱大戏三四台。1989年全市庙会演2000余场次,18个县剧团在周至庙会轮流上演。1990年在县公安局登记唱大戏的庙会48台,仅演出费一项支付百万余元,加上交通食宿费则在120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未登记的近百台大戏。演皮影、木偶则称小戏,演杂技、马戏为助兴。因此,庙会演戏实在是周至戏剧发展的支柱。俗称庙会是凭神唱戏,指神作乐⑧。

(三)工艺 庙会是民间艺术的检阅。社火、高跷、龙灯、纸扎、蜡塑、锣鼓、仪仗、民间舞蹈等大型民间艺术活动,是庙会的高潮。如正月十五青化村元宵灯会,家家门前悬挂彩灯。正月十七终南镇马蓬灯笼会,家家打1竿花纸,1只彩灯,放河灯,宛如长龙游。哑柏镇仰天村二月二龙灯在仰天河畔举行饮龙庆典。终南镇豆村四月八蜡塑艺术堪称奇绝,高1米有余,直径0.7米,重32.

5⑨公斤的大蜡上,塑有神形兼备的花果草虫,曾在西安展出。庙会上,以村为单位组织纸塑。各村的纸塑艺人,用竹苇做骨架,用纸塑出亭台楼阁、山水花草,饰以戏剧或历史人物故事,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正会之日由村人抬至庙会上竞赛,然后在神象前火化。俗称纸火。镇东村、阳化村的马社火和高抬芯子远近闻名,仰天村的青瓷焰光尤为精彩。

(四)商业经营 主要是饮食和小百货。沿山庙会有山货土特产交易,农忙前的庙会主要是农具和生活用品交易、牲畜交易、木材交易等。70年代将哑柏镇的二月

二、马召十月

十、终南镇四月

八、县城八月二,骆峪十月十五等庙会改为物资交流会,可见庙会商业经营的重要。集贤庙会,日上市牲畜近万头,晋、豫、甘、宁等省区亦有客商交易。日上市饮食摊点600余个。司竹乡火神娘娘庙会饮食服务业收入约4.8万元。楼观台二月初十会,东楼村80%的农户从事饮食服务业。商品交易范围从农副产品扩大到服装、布匹、百货、工艺品等工业和手工业商品⑩。

(五)迷信 迎神赛社是庙会的主要内容。社内某村主办庙会,会前迎神,前有数十面彩旗,数十人的锣鼓队,尾随村民数百人,手捧香火,神情肃穆。1987年2月28日镇丰村东岳庙会,庙会大棚插杏黄旗8面,挂绣帐3面,上张绣花顶。司竹火神庙设香坛3处,楼观台设香坛10余处,会期日燃香蜡万余根,售香蜡黄表者百余人11。神汉巫师,趁机装神弄鬼。算命占卜者,摆摊设点。云游道士僧人,要求化缘布施。也有些神头,借庙会给村民摊派布施。

(六)组织 庙会社区下属数村或数十村,各村轮流办会。会前,由本社主办村推举神头。神头组织锣鼓铁铳队,敲锣打鼓放铁铳,沿户要布施,户主不给,队伍不退。给少了亦不走。神头选派人员,写戏、迎神、管理后勤、维持秩序,送帖请社内各村。正会之日,主办村须给社内各村管饭。

六、庙会的用途

庙会最早是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祭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归纳起来西安庙会具有以下用途:

(一) 祭祖、祀神、悼殇 较大的宗族,在家庙(祠堂)每年举行祭祖会,由族长带领全族12岁以上的男性,入庙堂举行隆重的献祭仪式。礼毕,演戏、续家谱,在清明节于家庙举行庄严肃穆的祭祖会,而民间以祀佛、道、儒诸神为主。宋至民国,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诸神香火盛。如龙王庙、豆村司浪神伍员庙、山神庙、土地庙、火神庙、娘娘庙、财神庙、牛马王、关帝庙、城隍庙、菩萨佛爷庙等几乎村村都有,灶爷、仓神等家家祀奉。还有的是以悼殇为主,用此来纪念他们。如终南13村东老王会和哑柏镇、四屯乡10余村的正月十八老王会,纪念元末抗暴舍身保民的王氏3兄弟。

(二)传说 传说老子于楼观著《道德》五千言,楼观二月初十,西楼观二月十五,师家庵二月十五等庙会,为祭老子而立。翠峰山娘娘庙,传说唐武德年间李世民入山打猎,迷途遇索姑,指点迷津,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后世纪念索姑而立庙会。还有富仁乡龙过村庙会、终南大坚村七月七月索娘娘庙会、翠峰乡下宝峪屈娘娘庙会等,亦是依传说而立。

(三)交易 以交易为主的庙会,夏忙前有县城和终南豆村四月八会,楼观四月初一会等,主要交易夏忙生产工具和牲畜。广济乡桑园村三月二十三牛马王会、史务八月八会以交易牲畜为主。马召乡马召村十月十会,骆峪乡十月十五会,主要是山区农民交易山货土特产,购买入冬生活用品12。

七、开展庙会的意义

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和意义庙会发展到现在,不再是单一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已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一位研究庙会文化的专家说,从文化上讲,庙会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舞台和帮助,同时也为民间艺人、工匠、厨艺师等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讲,又是经商、服务、消费的聚集场所。所以,庙会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人文面貌的改善和地方知名度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庙会的兴盛,庙会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主要作用表现为:

1、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庙会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平台。庙会是民间艺术大显身手的最佳场所,这些很少在正规舞台表演的民间舞蹈,民间绝技,民间曲艺,歌谣在庙会期间大放异彩,其存在的价值得到了人们的首肯。同时,由于有庙会文化表演活动的客观需要,大多数庙宇都组建有自己的艺术社团,如龙狮队,民间乐队,歌舞队等。一些频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靠之世代相传。如杏花镇斑石圣妃宫庙会的山歌对唱,就为当地山歌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庙会的文化活动还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各地各类不同派别的民间艺术集中于一时一地表演,形成了民间艺术汇演之类的小格局,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质,其品位高低立见,质量优劣立现,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艺人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凡此种种,使大部分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保留、传播和发展13。

2、有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庙会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是发挥了自娱自乐功能和休闲功能。庙会文化活动的主体是群众,组织形式是自愿自发,带有明显的自娱自乐性质,他们自导自演,自得其乐。而且大多数庙会的日期是节日或农闲,给群众的休闲消遣带来了很大的作用。其次,许多山区农村平时难得有文化娱乐活动,一年有几次庙会,客观上为群众送上了几场文化大餐,加上庙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倍感亲切的民间艺术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作用,可以说庙会活动是基层文化活动的补充,一次大型的庙会,就是一场大型的文化活动。此外,庙会文化活动的经费多数是庙会方自筹或靠信众募集的,在某些方面减轻了文化部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济压力。所有的这些,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是大大有利的。

3、有利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14 作为庙会文化活动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由于其古朴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前来观赏,传统的庙会文化活动已逐步成为旅游观光的一个新亮点,倍受世人关注。许多地方都将庙会文化活动与开发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局面。如杏花斑石圣妃宫庙会,以其美丽的传说,独具地方特色的山歌艺术,为宣传天下第一石,带旺景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多年来,各地在创建文化大县,旅游强县的过程中,都大打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品牌,庙会文化功不可没。如德庆著名的龙母庙,品牌影响海内外,每年庙会期间游人如鲫,为发展该地的旅游产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庙会文化活动,以其作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活化石的面貌,为各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

5八、庙会现状

如今庙会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盖在公园或者广场等有趣的地方进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人们都喜欢赶庙会。庙会为方便购物,促进物资交流,繁荣市场,活跃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庙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

1、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庙会上出售的一些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洗发液、电池、服装、食品、饮料等商品,有的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合格证;有的已过保质期,质量毫无保证。这些假冒伪劣商品,价格低廉,群众容易上当购买。更有甚者,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坑害农民。

2、大搞封建迷信活动。

庙会上,算卦的、看手相的神汉神婆,以预测婚姻、前途、考学、钱财、生男生女等为名,引诱过往群众上当,骗取钱财。另外色情演出频繁,乌烟瘴气,伤风败俗。这类演出,根本没有在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3、缺乏创新

庙会形式单一,经营模式粗放,缺乏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公司经营模式,一般就是匆匆忙忙办完,办完就结束了,期间没有庙会的任何延续项目,只能来年再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认为:“现在国内的庙会还只是做项目阶段,连基本的的运营模式都没有,经营很粗放,根本没有上升到专业运营的模式上来。”管益忻教授认为,“和迪斯尼、环球嘉年华这些同样是文化展示和给人制造快乐场所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规模和模式,而应该不断的把庙会经济的潜力挖掘出来。”

九、庙会文化的管理

庙会文化活动的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应该努力做好文化的管理,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16:

1、贯彻执行“提倡有益,允许无害,打击违法”的社会文化管理工作方针,确保此项活动沿着文明健康的轨道发展。

庙会作为封建历史时代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庙会文化活动也容易因这种色彩而被打入另类。清末孙宝宣《忘山庐日记》云: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我认为庙会活动也应作如是观。首先要加强庙会文化活动的研究,掌握新时期庙会文化活动的特点、作用和有关问题,为做好管理引导工作打下基础。庙会活动较多的县镇,可成立由文化,博物,民间艺术社团,庙宇管理者等有关单位部门组成的日常管理研究机构,对辖区内庙会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掌握第一手材料。对该地方的多个庙会文化活动情况了如指掌,确保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是执行“提倡有益,允许无害,打击违法”的管理方针,对庙会文化活动中有益群众身心健康,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给予大力支持;对无益但也无害的允许其存在,并逐步将其引导到有益这方面来;对违法的,如利用庙会文化活动宣传封建迷信,挑动宗教纠纷,装神扮鬼骗取财物,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等,要及时取缔打击,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司法机关查处。使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庙会文化活动沿着文明健康的轨道发展,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2、精心策划,推陈出新,使庙会文化活动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多数庙会文化活动都是自发性的群众性活动,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其组织者能力有限,策划水平不高,很容易将该项活动搞得低俗粗劣,多年不变。群众文化管理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在指导和帮助庙会文化活动上下功夫,通过精心策划,推陈出新,使庙会文化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更上一个新的台阶。首先是要对庙会文化活动的民间艺术节目进行整理加工,提高其艺术品位和档次,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如本县的民间舞蹈《五马巡城舞》就是在庙会文化活动表演后经文化部门整理提高,推向省群众文化欢乐节而获得成功的先例,目前该剧目已成为当地庙会文化活动的顶梁柱,并为当地申报民间艺术之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对庙会文化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其办成民间艺术节或艺术大巡游,提高活动的档次。如本县江口北帝庙会,经过有关部门的精心策划,将整个活动策划成民间艺术大巡游,并邀请了相邻的郁南、德庆、梧州等地的民间艺术社团前来演出助兴,大大的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得到了群众和有关部门的肯定。三是与旅游活动结缘,扩大社会效应。如斑石圣妃宫庙会,文化部门根据其庙宇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妹为民造福而建的特点,在庙会期间组织了相邻各镇有名的多个山歌队,在庙前大榕树下举行“仙韵远扬”山歌擂台表演赛,并提前与各个旅行社联系,组织了大批省内外游人前来观赏,多家媒体为其宣传报道,为宣传天下第一石景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庙会文化活动顺利进行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庙会文化活动人数众多,各种安全隐患客观存在,加强庙会文化活动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举措。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庙会文化活动的安全工作,树立安全压倒一切的意识,克服麻痹大意,心存侥幸的思想。在行动上要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将重点部位,重要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如在南丰渡头莲塘庙会文化活动期间,该镇文化站主动与公安,交通,村委会,庙宇管理者协调联动,将活动场所,道路交通,演出场所等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人,措施做足,直到活动完全结束为止。由于措施到位,多年来都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此外,还要根据各个庙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落实相关的补救措施,以保证活动文明有序,安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① 《北方风俗类征〃市肆》引张培仁《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 ② 《中国商界》杂志 ③ 《文化体育志〃民间艺术》 ④ 庙会的起源.中国华文教育网.2007-11-02 [2010-03-20] 陕西日报 ⑤⑥ 庙会的起源.中国华文教育网.2007-11-02 [2010-03-20] 亦非,庙会产业化路漫漫(N)国际商报,2206.02.08 (5) ⑦ 地理网

⑧论文:庙会文化特点、作用和管理初探 ⑨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08:2

4⑩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08:24 11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08:24 12 《北方风俗类征〃市肆》引张培仁《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 13 《文化体育志〃民间艺术》 14陕西日报 15南焱,庙会亟待市场化突破(J)中国经济周刊,2009(

3、4期合刊,26-28) 16南焱,庙会亟待市场化突破(J)中国经济周刊,2009(

3、4期合刊,26-28)

文化庙会简介

《迎春文化庙会》活动

福文化庙会策划案

铁东区春节文化庙会方案

庙会

庙会

文化庙会福文化主题策划方案

《迎春文化庙会》活动(第一稿)

京鲁新春文化庙会策划案

春节“中原文化庙会”方案(草案)

西安庙会文化
《西安庙会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