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教版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16开)

发布时间:2020-03-04 02:02: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2、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5、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刻度尺、学具盒等 课时安排:4课时

1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例1-例2,及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厘米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盒、回形针、学生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1、用课件或挂图引出新课。

怎样表示差了的一截呢?差的长度正好和铅笔的长度一样。

2、分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测量出这枝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

这枝铅笔大约有5根小棒那么长。 这枝铅笔大约有4枝蜡笔那么长。 这枝铅笔有8个回形针那么长。 同样长的铅笔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小结: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引出尺子的发明。

2

二、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a.观察直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怎样用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b.认识1厘米。课件演示直尺上从0刻度到1的距离就是1厘米。 学生活动: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

小结: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也就是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c.感受1厘米。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的1厘米。 师介绍并示范用手势表示1厘米长度的方法。 d .认识几厘米。

3厘米有多长呢?3厘米有几大格呢?4厘米呢?9厘米呢? 学生活动:学生在尺子上找出3厘米的长。 小结:几厘米就有几大格。

2、用厘米量。

a.估一估。估计纸条的长度。

b.量一量。学生动手测量出纸条的长度。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小结测量方法: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学生两人合作再测量一次。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1、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练习一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订正。

2、辩一辩:这样测量蜡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3、实践活动:学生合作完成。

拿一张纸条,分别量出4厘米、8厘米、7厘米,并剪下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3

1、介绍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

2、介绍其他的长度单位。

3、讲笑话齐议论:《买鞋》你有什么启发?

五、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长度单位:厘米 1厘米就是一大格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米 用米尺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例3,及练习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回形针、学生尺、纸条 教学过程:

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请你用手比划一下。

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

1、请一名学生拿着自己的尺子到黑板前来测量黑板的边有多长。

2、让这位学生用米尺来测量黑板的边。(引出新课。)

3、认识米尺,分组讨论:米尺是怎样的?1米有多长?

4、让学生看看米尺上的刻度有什么特点?从多少到多少?

5、教学例3。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用小刻度尺测量这条绳子有多少厘米? (3)得出结论:1米=100厘米

6、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到操场上用卷尺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要求学生合作进行,教师稍做指导。

2、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指名学生演示。

3、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分组合作进行。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课后反思:

5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4,及练习一第

7、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消防人员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不走楼梯而要从铁管滑下来呢?

2、引出新课。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a.感知线段的直。观察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 b.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小结:从物体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6 c.以实例理解线段。连接每两点之间的线。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线叫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d.活动体验。在教室里找一找线段。

e.对比认识线段。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一的第7题。

2、量线段和估线段。 a.线段可以度量吗?

b.用厘米量。量一量书本上面第5页的线段长度,让学生说出量法。 c.估一估。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让学生估计哪条长、哪条短或同样长呢?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3、画线段。学生尝试画4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小结: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4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

..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四、质疑问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两个端点

课后反思:

7

第四课时 综合练习课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米以及线段的特征,练习一第

9、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线段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征?

2、1米等于多少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注意什么?

3、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请你比划一下。

二、基本练习。

1、下面是线段的在括号里划对钩。

8

2、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分小组进行。

3、分别画出4厘米、6厘米、9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的第

9、10题。 第10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

三、总结。 课后反思:

单元小结

9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试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试题。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17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二

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加法法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教学重点:学会笔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演示法、发现法 教具准备:5捆零9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0+40 35+20 57+2 40+20 60+16 73+5

2、填空。

3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7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82这个数,十位上是( ),个位上是( )。

二、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我们以前学过的计算,多是口算,写的算式是横式。但是计算的数目如果大了,口算就有困难,而且速度也慢,就要用到笔算和排列竖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笔算方法。这节课先学习加法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1、由第8页的主题图引出新课。

每辆车只能坐70个人,一共四个班,有2辆车,怎样安排?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分小组进行讨论。

2、教学例

1、例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⑴出示36+30。问: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怎样算?(这道题也可以用竖式笔算。) ⑵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探究算法。 ⑶汇报结果:

有学生这样算的:先出示3捆又6根小棒,摆成一排,再出示3捆小棒,摆在36根的下面。

11 问:和起来是多少根?再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有用口算的:36+30,先用30+30=60,再用60+6=66。 有用列笔算竖式的:先个位加个位,再十位加十位。 (4)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呢?引出用竖式做好。

(5)我们怎样列成竖式呢?请几位会的学生到黑板前来进行演示。

先写36,再在3的下面写3,在6的下面写0,再在30的下面画一条横线,在横线的左上端写上"+",这就成了一个加法竖式了。

(6)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笔算顺序。)学生分组讨论:

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7)出示例2:35+34现在怎样计算呢?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8)汇报结果:把4和5先加,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起来。个位上的数相加得9,在横线下面对着个位写9。

个位算完了再算十位,十位上第一加数是3,第二加数也是3,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就在横线下面对着十位写6,一共是69,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写69。

(9)完成做一做。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下面的题。(四人一组每人一题,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49+40= 30+67= 34+63= 36+53= 四名学生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人板演。) (1)62+17= 35+24= (2)3 + 84= 43+14=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把加数的数位对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要从个位加起。加的得数写在横线下面,要与加数的数位对起。最后

12 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右边。

四、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

1、做课本练习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小组交流合作,订正时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从哪一位加起。

2、做练习二的第2题。

五、小结。

小结计算方法后,提问: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和二(3)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留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6+30=66 34+35=69 3 6 3 4 + 3 0 +3 5 6 6 6 9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的第11-12页的例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做一做,练习二的第

3、4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13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准备7捆小棒和单根的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7 9+3 6+7 5+27 6+8 7+9 7+7 34+8

2、笔算下面各题。

43+5 38+40 6+31

二、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36+35= 问:36+35用笔算,怎样写竖式呢?学生分组合作写出竖式。 (2)汇报结果:可以用小棒进行演示,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先出示3捆又6根小棒,摆成一排,再出示3捆又5根小棒,摆在3捆又6根的下面。

问:和起来是多少根?学生回答后,再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⑶怎样列笔算竖式?分组练习,指名每个小组派一个人板演。

刚才是6和5先加,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起来。个位上的数相加得11,就在横线下面对着个位写1,从11里面取出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下面,还剩下的1根放在个位上。

个位算完了再算十位,十位上第一加数是3,第二加数是3,再加个位上取出来的一捆是7个十,就在横线下面对着十位写7,一共是71,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写71。

14 (4)分组进行讨论: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做书上的做一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学生摆小棒,上面摆5捆又6根,下面摆3捆又7根。 问:要求一共有几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56+37 问:怎样排竖式?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先把单根与单根合并起来,再把整捆与整捆合并起来。合并起来一共是70根。

板书:56+37=9 5 6 + 3 7 9 3

3、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起;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订正时同桌互相检查。

2、做练习二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订正时同桌互相检查。

四、作业。练习二的第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6+35=71 46+24=70 3 6 4 6 +3 5 + 2 4 7 1 7 0 课后反思:

15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加深对应用题的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个别辅导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笔算。

37+9 45+25 8+56 27+19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在练习本上做。讲评时让学生说笔算的三个注意点。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2+8=60 7+26=96 34+49=73 5 2 7

3 4 + 8 + 2 6 + 4 9 6 0 9 6 7 3

3、看卡片口算。

25+7 41-6 90-50 46+30 20+40 64-50 38+5 80-4 50+27 6+34 8+33 66-6

16

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的第6题。老师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2、做练习二的第7题。 ⑴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⑵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

3、做练习二的第8题。

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

4、做练习二的第

9、10题。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练习课

37+9 25+45 8+56 43+26 45+47 78+9 课后反思: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的例1,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17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的写法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演示法、发现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挂图、统计图画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46-20 61-60 189

2、笔算。

25+35 9+63 36+12 58+24 48+52 47+8

二、激情导入。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你们知道全国人民为什么这么激动?引出新课。

三、发现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16页的统计图,学生观察图片。

(1)让学生自由设问,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例如: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多少票?算式:56+22= (2)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 算式:56-22=

2、小结。

四、解决问题。

1、温故。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可以发现这几个问题能够用我们刚学过的笔算方法来解决。现在就请大家来算一算,然后同桌互相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学生独立笔算再交流。

18 总结: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知新:教学例1。

(1)那56-22又该如何解决呢?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板书课题)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笔算56-22,再在本子上算出来。 (3)小组汇报交流笔算方法。

要先个位上6减2得4,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4。再算十位,十位上是5减2,得3个十,在横线的十位上写3,得数是34,把34写在横式等号的右边。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来计算:先把单根与单根相减,再把整捆与整捆相减。最后把整捆与单根再合并起来,一共是34根。

(4)小结: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相减,建议先从个位算起。

3、数学游戏。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做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算法交流。

4、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要把相同的数位对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要从个位减起。减的得数写在横线下面,要与被减数与减数的数位对起。最后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右边。

五、应用。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

1、

2、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56+22= 78 56-22=34 5 6 5 6 + 2 2 -2 2 7 8 3 4 课后反思:

19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例2,练习三的第

4、5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的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3、思想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记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十位上相减时必须少1。

教学方法:发现法、操作演示法 教具准备:56根小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42-8 14-6 15-7 40-3 17-8 43-6 15-3 32-5 说一说42-8是怎样算的。

2、笔算下面各题。

87-35 56-16 68-62 指定三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完成,讲评时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教学例2。

20 (1)组织活动。

根据北京申奥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算式:56-18= 问:56-18用笔算,怎样写竖式呢?学生试做,也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汇报结果: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竖式。

先出示5捆又6根小棒,摆成一排,再从中取掉1捆又8根小棒。 问:还剩多少根?学生回答后,再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⑶列笔算竖式。

刚才是6和8先减,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整捆里面取出1捆打开和6根合起来是16根,用16减8得8,还剩下的8根放在个位上。

个位算完了再算十位,十位上被减数是5捆,取出1捆还有4捆,减数是1,再从十位上取出一捆是3个十,就在横线下面对着十位写3,还剩38,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写38。

板书: 5 6 1 8 3 8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19页例3,练习三的第

6、7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记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十位上相减时必须少1。

教学方法:发现法、操作演示法 教具准备:50根小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52-8 24-6 35-7 40-3 47-8 43-6 15-3 32-5

2、笔算下面各题。

22 67-34 46-15 48-43 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列式完成,讲评时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50-24= (2)让学生分组进行尝试练习,怎样算?列出竖式。 (3)汇报结果。 板书:5 02 4 2 6 (4)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5)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起;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2、完成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三、应用。

1、做练习三的第6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做练习三的第7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

5 02 4 2 6 课后反思:

23

第四课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三的第8-10习题。 教学目标: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减法。 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笔算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地准确率和速度。 教学方法:练习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1、看卡片,说得数。

58-9 65-6 61-5 50-4 32-7 80-50 72-40 44-6

2、笔算。

⑴做练习三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⑵做练习三的第9题。指定一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三条?

3、应用题练习。做练习三的第10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4、小结。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24

第五课时 混合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三的第11-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对应用题进行巩固。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5-6 5 8-9 50-4 72-40 32-7 80-50 6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解答,教师个别辅导,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做练习三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的第13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4、分组进行笔算比赛:

45+47= 78-25= 24+39= 92-34= 76-28= 35+27= 29+38= 82-36=

三、小结。

25 板书设计 混合练习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2006年 月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的例4,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统计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5-6 5 8-9 50-4 72-40 32-7 80-50 6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二、创设问题情景。

26

1、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爱讲卫生,这学期又得了许多次流动红旗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一所学校里的班级得到红旗的情况。

2、引出新课,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挂图,让学生看看都有哪些班级?都分别得到了几面红旗? (2)让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结果。

二1班得了16面红旗。二2班得了几面红旗? 板书:16-3=13(面)

试着说说其他的班级得了多少面?

3、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的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告诉学生优惠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互相讨论题目的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进行解答。

2、做练习四的第2题。分组进行合作练习,并且派代表说说题目的意思和数量关系。

3、做练习四的第3题。指名几人板演,全班齐练。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6-3=13(面) 答:二(2)班得了13面。

课后反思:

27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四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统计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5-6 4 8-9 70-4 72-40 32-7 80-50 8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

2、做练习四第5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3、做练习四第

6、7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4、做练习四第8题。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做完集体订正。

三、总结。 课后反思:

2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26-27页的例1-例2,练习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法则。

2、能力目标: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法则的理解。

3、思想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地计算连加、连减试题。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书写速算习惯。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5-6 4 8-9 70-4 72-40 32-7 80-50 8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3、板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17+9+20= 78-6-30= 45+7+9= 85-30-8=

二、情景导入。

1、二(4)班的同学去帮助农民伯伯收西瓜,我们一起来看他们干的怎样?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挂图和数据图。

29 (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他们每组各摘了多少个西瓜? 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样列式呢? (3)汇报结果。 板书:28+34+23=85(个)

2 8 6 2 简便 2 8 + 3 4 + 2 3 写法: + 3 4 6 2 8 5 2 3 8 5 (4)小结:计算连加时可以列两个分开的竖式,为了简便也可以列一个竖式。

3、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挂图:让学生口述应用题。 (2)怎样列式?指名说出算式。 板书:85-40-26=19 4 5 (85-40=45可以口算) 2 5 + 2 82 5 + 2 8 - 2 5 (4 2) (7 0) ( 4 2) + 2 8 ( 7 0) 答:现在有70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加减混合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五的第5-9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法则,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法则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地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书写速算习惯。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3 65-6 4 8-9 70-4 72-40 32-7 80-50 8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3、板演:

17+9-20= 78-6+20= 35+7+9= 65-30-8=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6题。同桌互相讨论,怎样解答。

3、做练习五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做练习五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课本第30页的思考题。

三、作业。做练习五的第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17+9-20= 78-6+20=

35+7+9= 65-30-8= 课后反思:

34

第四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的例4,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8-9 80-50 70-4 72-40 44-6 65-6 81-5 32-7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可爱的大青虫想和我们一起做一个猜价格的游戏。猜一猜下面每样商品大约多少钱?

2、依次出示下面三种生活用品,每出示一种都先让学生猜一猜价钱,再出示价格。(暖瓶、壶、口杯)

三、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35

1、估算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的钱数。

(1)如果要购买这三样生活用品,大约要多少钱?妈妈带了100元钱,够吗? (2)请四人一组合作交流,帮助妈妈估算一下100元钱到底够不够? (3)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分别让几组方法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用不同的方法。

2、小结。

3、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分组合作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分小组合作完成,并说说方法。]

2、做练习六的第2题。方法同上。

3、做练习六的第2题。分小组合作完成,并说说方法。

4、完成第32页的生活中的数学。 板书设计

加减法估算

45+23= 56-34= 24+37= 78-16= 课后反思:

4、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加、减法计算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的第1题,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笔算加、减法和连加、连减法则,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36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书写速算习惯。 教学方法:巩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卡片说得数。

50-5 80-50 78-6 58-8 90-40 27+9 42+6 60+30 87+7 43+6 34+20 8+53 50+24 40+30 50+20 67-40 34-7 61-8 34-9 47-9 提问:⑴67-4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⑵34+7,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2、做第33页的第1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 (1)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些什么?(2)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做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说一说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七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作业。做练习七的第2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34+7 67-40 课后反思:

37

第二课时 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的第2题,练习七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巩固估算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3、思想目标: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巩固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98-70 72-50 97-7 24+3 40+58 50+26 76-8 69-30 80-70 83-80 23+4 67+9 96-4 25+70 38-5 62+8

二、应用题。

1、做教科书第33页的第2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2、做练习七的第5题:小黑板出示第5题。学生读题,明确题意后,学生同桌互相合作交流完成,教师个别辅导,最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七的第6题: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读题后明确题意,然后分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每组派出人选说说结果和想法。

4、做练习七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38

整理与复习

80-70 83-80 23+4 67+9 96-4 25+70 38-5 62+8 课后反思:

我长高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方法:以小组形式进行,6-7人一组,课桌呈u字形摆放。 教具准备:小黑板、米尺、长绳、2个皮尺、一台身高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测量大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最棒。

2、既然是测量大比赛,那谁来说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二、展开活动,探求知识。

39

1、测量每人的身高。

(1)测出身高,写在提前画好的表格里。 (2)统计一下各种身高的情况是怎样的。 (3)说说看你是否长高了。

2、分组进行不同的测量,比比看看谁测量的最准确。 (1)用米尺测出一步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用皮尺测出伸开的两臂的长度是多少米? (3)用皮尺测出门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4)测出教室窗户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小结。

三、课后作业:试着做一张全班同学的身高统计图。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又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长高了

课后反思:

单元小结:

40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初步认识。

2、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画直角。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的内容和练习八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红领巾。我们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

41

2、我们一同去看看一所校园的活动场景图。出示第38页的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图中有没有角?有哪些都是角?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指出哪里是角。 (1)出示红领巾。 (2)出示折扇。 (3)出示剪刀。

2、让学生拿出红领巾、三角板,同桌互相指一指哪里是角?

3、出示例1的挂图。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哪些是角。

4、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5、让学生分组用活动角进行演示,然后讨论:说明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6、学生实际操作。用一张纸折角。

7、教学例2:画出一个角,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1)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边画边说明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2)指名学生画角。

8、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1、做第4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

2、做第40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课本第42页练习八的第1题。

四、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角

一个顶点 两条边

42 (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的内容和练习八的第2-3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画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2、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

二、引导探究新知。

1、手帕有几个角?练习本有几个角?

2、教学例3:出示例3的图。

五星红旗有几个角?椅子有几个角?看看它们都是怎样的角?

3、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这样的角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4、我们把这样的角叫直角。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5、教学例4:学生动手操作。

(1)用一张纸折出直角。(2)指出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来。

43

6、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分组合作操作,探究判断的方法。

7、指名学生演示判断的方法。

8、分组合作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直角时应该注意什么?

9、让几个学生演示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1、做第41页的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八的第

2、

3、4题。 板书设计:

直角的认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画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

44

2、指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4题。学生独立进行,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5题。学生独立进行,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独立进行,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八的第

7、8题。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进行。

5、完成生活中的数学。 板书设计:

练习课

课后反思:

单元小结:

45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

教学内容: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3、用数学。(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能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乘法的含义。

2、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乘法应用题。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和每句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挂图。 课时划分:15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6页的例1,做一做的习题,以及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46

2、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4+3 2+2+2 3+3+3+3 (2)8+9 40+20 50+6 8+60 指名口算后,提问:5+4+3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吗? 2+2+2中的加数相同吗?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连加? 3+3+3+3的加数相同吗?加数都是几?有几个3连加?

2、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加法引入。

1、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第44页的主题图。

(1)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出示挂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摩天轮开始,算算人数。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算的?怎样列式?

1+1+1+……+1=20(20个1相加) 4+4+4+4+4=20(5个4相加) ……

3、教学例1。

47 (1)出示挂图:学生操作,分组进行合作摆学具。看看他们都摆了什么图形?数一数都分别用了几根小棒?

(2)分组合作讨论:你都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

例如:一行摆3个,摆2行。问:“要求一共摆了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启发学生先竖着看,列出算式2+2+2=6。再横看,列出算式3+3=6。

接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得数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数相加?” (3)摆小正方形卡片。

一个用4根,摆了3个,问:“可以看成几个4?用乘法怎样列式? (4)让学生用小圆片摆5个4,摆完后,指定学生说乘法算式。

(5)教师说明:求3个2,2个3,3个4,4个3,4个5,5个4,分别相乘是多少,都可以用连乘法计算,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方法——乘法

板书:乘法。

4、怎样写乘法算式,先看3+3+3+3+3+3=18,相同加数是3,可以写成 3×6=18,也可以写成6×3=18,中间的符号叫乘号。 板书: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6×3=18 读作:6 乘3等于18 (1)引导学生把以上两道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以比较,然后小结: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和读法。乘号左边的数叫因数,乘号右边的数叫因数,相乘的结果叫积。

(3)教师指出“5×4=20”读作5乘4等于20,全班齐读两遍。 (4)教师最后小结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 4,可以写成 4× 5。

5、小结: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乘号左边和右边的数都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几个数相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

48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45的例1。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的“做一做”题。

(1)完成课本第1小题,让学生看图,指名说题意。再请学生列出两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和一道加法算式。再指名读出的算式。

2、完成练习九的第1~2题。

3、2× 3读作 乘 。 4× 2读作 乘 。

四、总结。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3=18 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47页的例

2、例3,练习九的第3-5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意义,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乘法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写复习题用的小黑板一块、口算卡片、课件等

49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4+4 3+3+3+3 2+2+2

2、一个因数是5,一个因数是4,写作 )乘( )。

二、引导探求新知。

1、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例2。出示气球图。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探讨: (1)这一束气球有几个?

(2)有几束气球?每束都是几个?让学生说出加法算式。板书:5+5+5=15 5 × 3 = 15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 (3)表示什么意思?

(4)3个5相加可以写成5×3=15,也可以写成3×5=15。

3、教学例3。

(1)出示挂图:分组讨论怎样计算。 (2)汇报结果。 4+4+4+4+4+4+4+4+4=36 4×9=36 (3)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同桌互相讨论。

(4)结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完成第47页的做一做。

,读作50 (

第三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试卷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三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16开)
《人教版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16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