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诗归类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1: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星星变奏曲》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3、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7、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8、“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9、“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

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蝈蝈与蛐蛐》

1.《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答:诗歌在描写中,注重氛围的营造,通过衬托的手法来写蝈蝈和蛐蛐。如“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二者的联系在于,诗人把蝈蝈和蛐蛐都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在诗的结尾:“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诗人运用联想,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

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因此,诗句的含义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2.“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这句子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我爱这土地》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注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中心: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句子含义理解:

一、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像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二、作者由人间的街市、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种种美好的事物,这种想像是否过于夸张?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诗人由人间的街市、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确实清浅如一湾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蛮地把牛郎织女阻隔在两边的模样,于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应该说,诗人一系列的联想和想像,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作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与思想。 写作特点:

运用联想和想像。

诗的开头,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多么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后3节中,作者运用想像,描绘天街的陈设和牛郎织女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活动。神话传说与实际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思,追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⑴ 解释词语。

①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 定然:一定。

⑵ 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闪”的后面是“明星”,“点”的后面是“街灯”。星“闪”灯“点”是常理,反过来不合理,换别的字也不妥。

⑶ 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答: 既是想象,就无需去考证,也不必担心所谓失真,而且用“定然”(定)更能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⑷ “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答:对读者说。作者好像在与读者一同欣赏天上的街市,如果用“我看”,就写不出这种交流。与“不信”相呼应。

⑸ 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C )

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对比

⑹ 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夭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D、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静夜》郭沫若

中心:

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正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

内容把握:

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句子含义理解:

“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结合诗意,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陈列: 形容在某个地方摆放的东西

珍奇:珍贵而奇异。形容珍贵奇异的事物。

2.白云团团,漏出几点疏星

漏: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

3.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定然:必然;必定。

4.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流珠: 流眼泪。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全诗共分四节。首节回顾祖国古老沉重的历史,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典型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次节过渡,内容上同前节,也是描写祖国的过去,但角度不同,直抒胸臆,表明祖国的“贫穷”“悲哀”,同时也孕育着“希望”和“花朵”。第三节描写现实,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密集的意象,表达了刚从“大跃进”“*”的噩梦中苏醒过来,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后的那种“带泪的笑”。末节展望未来,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爱国是本诗的主题。

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

“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 表现出诗人深沉而悲痛的感情。

2、“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是希望,„„是花朵”运用暗喻。希望如同“飞天”袖间的花,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痛苦的希望”的含义是: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产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3、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明确:“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出来的祖国“挂着带泪的笑涡”,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新生的祖国已经站到“雪白的起跑线”上就要奋斗拼搏了,看,地平线上,“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这不是祖**亲的写照吗?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京戏希望,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本节写祖国的新生、希望。

4、在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由悲哀愁苦变得欣喜、激动。我决心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升华感情达到了高潮,

5、作者将陈旧的与新生的对比,将痛苦的与欢乐的对比,旨在表达什么?

答:新生的中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正在向明天进发。中国的明天定会更好!

6、“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这句话是全文感情的升华。——既然祖国不顾一切地哺育了“我”,那我也要无条件地回报祖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报国情怀。

理想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

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秋天

⒈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有。“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三句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栖息”“游戏”“梦寐”就是本诗的诗眼。

⒉“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应该怎么理解?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层意思乌桕叶的外形很像青鳊鱼,也可理解为是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的倒装句;另一层意思,江岸上的乌桕树,树叶 婆娑,倒映到江面上,渔民打鱼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当然收获的是鱼)。这个比喻,新颖自然,充满美感,耐人寻味,体现了渔民

悠闲、喜悦的心情。并由此可见捕到的鱼之多,又是一丰收之景。 ⒊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草野”在秋天到处是一片枯黄,本来就显得空旷、广阔,加之蟋蟀的鸣叫,更显得孤寂、开阔,这里诗人是以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写在秋天的

一种独特感受。从手法上看,是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这一句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 ⒋本文是写秋天,但诗人为什么写到“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牧童的笛声随浓浓的夏日而远去,但那笛声却深深地印到牧羊女的心里,所以在此时此刻,她虽然也沉浸在秋天丰收的喜悦里,但心里所思念、牵挂的仍然是牧童,仍然是那“香与热”的悠扬的笛声。

⒌“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枯涸”与“清洌”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是说水位下降,有的地方干涸。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

⒍诗歌中写道“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究竟是什么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呢?

诗人含蓄地描绘牧羊女的眼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结合上文,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下多元化理解:

①“牧羊女”伫立在秋的荒野,心灵的某一角落“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开始萌动,心中思念、牵挂的是牧童,是那“香与热”的笛声。她“梦寐”的眼睛里,正流动着一股香甜的回味,这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惟其“似”“非”,才那么让人心驰神往。

②硕果累累的秋天令人目不暇接,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生活的喜悦与留恋。

③牧羊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和睡梦中。

乡愁

1.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的每一节的第一行。 2.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3.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诗至此去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国家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学经久不衰的主题。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差参,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的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反复一唱三叹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惆的苍调。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诗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的责任感。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面前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过漫长的岁月,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第一节重写实,第二节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写的是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诗人再次排列出了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等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第四节是我的宣言。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亲的养育之恩呢?”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言:“那就从我的血肉之射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终篇。

我爱这土地

1.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再读诗歌,思考诗人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把自己比作一只鸟,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采用倒装形式,一问一答,直抒胸臆,突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3.诗人为什么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歌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嘶哑”一词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 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至于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则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是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与“激怒的风”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5.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什么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意蕴。

6.诗歌的第2节与第1节在内容上有怎样的联系,表达方式有怎样的区别?把第2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是不是受到影响? 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2节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第1节采用假设兼暗喻的手法,第2节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如去掉第2节,诗意得不到强化与升华。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第一节出现的意象及修饰每个意象所用的定语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选取的意象是“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和“驳船”;运用的修饰词语是“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的”;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

我用残损的手掌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那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

“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2.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部分表现为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水”,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4.指出诗中总起全诗的句子和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总起全诗的句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5.作者把“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这

两句用括号括起来有什么深意?

作者把这两句话起来表明这是插入说明,表明这只是对家乡的美好回忆,而现实的家乡充满了“荇藻和水”、有“微凉”的感觉,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来诉说侵略者给家乡、给祖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6.诗中写道“只有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你能运用你的历史知识说出诗人所说的这“完整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吗?这时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所说的“完整的一角”,指的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7.体会文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中国”前面用“永恒的”修饰表明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对祖国的未来一定会美好——这一坚定信念的深信不疑。

祖国

1.《祖国》一诗中,诗人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组词语来概括?

沉静的草原、无尽的森林、奔腾汹涌的河水、村落间的小路、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冒起的轻烟、露宿的车马、闪光的白桦、丰收的谷场、覆草的农房、镶雕的小窗、农人的笑谈、快乐的哨舞,这些景物,构成了俄罗斯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

2.人诗歌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指诗人对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诗中“无论„„无论„„无论„„”引领的三个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4.诗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二节描写了俄罗斯草原的凄清沉静和苍茫的夜色,第三节写了农人生活的欢乐。 5.“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什么意思?

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6.《祖国》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的执著的“爱情”。但诗人仅仅是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少。你认为这样写妥当吗?为什么?

妥当。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初中现代诗归类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

现代诗归类
《现代诗归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