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团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2: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弘扬老区精神

以“三社一刊“为载体 培育新型和谐社团文化

一、创建背景、创建目标与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央16号文件在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文化是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统一的行为方式以及指导行为的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体性、广泛性、时代性、开拓性的特征和教育、激励、稳定、中介、社会的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从文化视角对高校学生社团加以考量,学生社团文化已经成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进一步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多年来,历史系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以“三社一刊”(北地文史学社、“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大学生艺术团、《北地学刊》)为载体。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社团指导老师的殷切指导及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培育“五型合一”的新型社团文化,大力培育“六位一体”的和谐社团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大力培育“五型合一”的新型社团文化 ——以“双制”推进研究型社团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社团科研项目立项制:近年来,历史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以“挑战杯”为切入点,以《北地学刊》为主要阵地,大力培养“应用性、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更进一步推动全系学生科研工作,给广大学生创造更加“宽松、活泼、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搭建“便捷、快速、高效”的学生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平台,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需要,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历史系以北地文史学社为基地,率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社团科研项目立项”试点工作,力图通过全体干部和会员以及社团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努力完成一个成系统的学术科研项目。按照历史系相关精神,北地文史学学社于2006年12月调整了社团职能部门,学术科技部负责全社的学术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2007年5月成立了“北地文史学社学术管理委员会”,9月制定了《北地文史学社科研项目申报及管理制度》,同时还设立了“北地文史学社科研成果奖”,对在科研上取得一定成绩的会员和干部予以不同程度的表彰。历史系党总支、团总支调拨专项经费,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社团项目,现已申报项目4项,为了使这些项目能顺利完成,我们始终把学术工作作为一项核心来抓,先后举行的学术讲座累计30多场次,参加人数达3000多人次,开展多种学术交流活动10多场次。

二是实施社团活动项目申报制:为了推进研究型社团文化建设,历史系学生社团管理部门明确要求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要按照“申报、立项、自主开展活动”等程序的项目化模式来操作。同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力争达到“五个一”标准,即“活动开展要有一个主要负责人、活动开展前要有一份成熟的活动策划方案、活动开展要有一份合理的经费预算报告、活动开展期间要有一份中期检查、活动开展结束后要有一份工作总结”。三社严格按照“项目负责人提案、项目审批、项目开展、项目总结” 的基本程序开展社团活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仅2007年、2008年两年,三社团先后有60余人参与社团活动项目的制定和申报工作,共提交相关项目计划书(活动策划方案)120余份,其中获得通过96份,通过率达80%。 ——以“双师”推进学习型社团文化建设。

指导老师是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生命源泉,充分调动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历史系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学生社团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力图培养一批集专家型、活动型、管理型、朋友型为一体的社团指导老师 。

一是以社团顾问和辅导员指导社团的日常管理。三社分别聘请历史系系主任白学锋副教授、历史系党总支书记薛平研究员、历史系副主任杨贵宝助理研究员、《陇东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朱世广副教授、历史系副处级专职辅导员汪金荣、团总支书记王宇兵、段有成、樊颜丽担任三社的顾问和辅导员。主要负责三社的活动指导、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二是以社团指导老师指导社团的专业活动。北地文史学社先后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北史研究专家马啸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史学史、陇东地方史研究专家刘治立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陕甘宁边区卫生史研究专家温金童老师、陕甘宁边区史研究新锐、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黄会奇老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聘请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彭仁杰等专业老师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通过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不断加强了全系学生的专业素质。

——以“双动”推进节约型社团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三社内部之间的互动。建设节约型文化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社按照“崇尚节俭、合理消费、开源节流”的节约理念,合理分配三个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同的义务和责任,创造最大的社团文化效益。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由北地文史学社负责;文体活动的开展由大学生艺术团负责,先后联合举办了“北地杯”、“蓝暴杯”、“评建杯”三人篮球赛6场次;计算机技能培训由“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负责。在此基础上,三社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既减少了时间浪费,又节约了资源。

二是加强三社与学校其他部门的互动,始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道路。在2008年4月,北地文史学社与图书馆、“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关于建设“陇东学院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做了一些初步工作。先后制定了《陇东学院“陇东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文献调查整理策划案》、《陇东学院“陇东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草案》,并且做了一些关于图书馆现有文献类型和数量的统计工作,北地文史学社做了对957种文献按照中国图书馆文献分类法,进行了分类。“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对数据库的建设做了初步尝试。在2008年5月中旬,北地文史学社应梦阳文学社的邀请参加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庆祝建校30周年”诗文朗诵比赛。而通过以上的交流活动,为我系的学生社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有效的促进了我系新型社团文化的构建。

——以“双比”推进活力型社团文化建设。

一是进行优秀社团活动和优秀学生社团的评比。按照“彰显特色、树立品牌”的原则。历史系大力开展优秀学生社团活动和优秀学生社团的评比活动。

二是进行优秀社团干部、优秀会员的评比。罗凯、赵尔博、施亚雄等3人被评为陇东学院优秀学生社团干部。刘生明、张学博、吴友拴、赵一飞、王福东等30人被评为历史系优秀学生社团干部。张玉玲、米生波、张德宏、王缜、王艳萍等15人被评为三社优秀会员。

——以“双化”推进创新型社团文化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学生社团活动的个性化建设。近几年来,三社依靠读书笔记和兴趣小组的创建来突现社团活动的个性化。截止2008年11月,三社已建成老区精神研究兴趣小组、学术论文写作兴趣小组、讲课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多个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在三社的日常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2006年,北地文史学社的读书笔记首次参加学院读书笔记的展评,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本学期,北地文史学社的读书笔记还将继续参加“陇东学院第五届读书笔记展评”。

二是大力加强学生社团的制度化建设。“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制度、运用制度、依靠制度是大学生社团和谐长远发展的保障。历史系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力图建立一系列具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人性、能管理人、激励人的社团管理制度。系领导和三社历来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社团负责人管理办法》、《社团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制度》、《社团例会制度》;为了使社团财务的管理、使用更加合理化、有效化,三社出台了《学社财务管理办法》;为作好会员工作和三社的全面发展,三社特别制定了《北地文史学社章程》、《“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章程》、《大学生艺术团章程》。另外,在此基础上,06年10月份,北地文史学社又制定了《北地文史学社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制度》、《北地文史学社会员考核制度》、《北地文史学社优秀会员评选的相关规定》等一系列社团发展的制度和规定。

(二)大力培育“五位一体”的和谐社团文化 ——理念育人,构建和谐的先进社团文化。

近年来,历史系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对社团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所有的会员和干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三社全体成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社团文化以新的发展内涵。为此,历史系三大学生社团联合历史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先后举办4期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学员300余人次,撰写学习心得300余份。同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切实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团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三社共举办“社会主义荣辱观”、“十七大精神”研讨会5场次,制作宣传牌30余面,开展相关征文4次,共收到理论稿件120余份。同时,还以“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神舟七号”成功发射、首次探月工程成功开展等重要契机,举办“青春中华颂”新会员朗诵比赛,“盛世中华竞发扬”演讲比赛,“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诗文朗诵及文史知识问答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正确的理念构建和谐先进的社团文化。

——精神育人,构建和谐的教育社团文化。

老区精神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庆阳老区的人民群众,在同国内外各种敌人进行坚苦卓绝的斗争实践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浇注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近三年来,历史系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在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

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两个原则的基础之上,从哲学、历史、文化三个不同视角全面审视老区精神,用老区精神构建和谐的教育社团文化。三社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开展“老区精神”教育。2007年,先后开展以“弘扬老区精神、共建和谐校园”、“弘扬庆阳精神,重塑陇人品格”为主题的征文比赛2次,共收到各类稿件150余篇。同时,开展以“弘扬老区精神、奏响时代旋律”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10场次。

——活动育人,构建和谐的群众社团文化。

三社一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最近三年来,我们把学术工作作为一项核心来抓,举行的学术讲座累计30多场次,参加人数越3000多人次。先后邀请我系教授、史学理论研究专家刘治立老师做了题为“北石窟寺造像类型及其佛教文化底蕴”的专题讲座,张亚萍副教授做了题为“庆阳石刻”的学术讲座, 王浩副教授做了题为“古罗马公民兵制度的兴衰”的学术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温金童老师做了“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的相关情况”的专题讲座,张多勇副教授做了“区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的学术讲座。开展多种学术交流活动10多场次。如在今年4月份开展了“蓝北”07-08学年度第一次学术交流大会。学生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在省级、院级、系级“挑战杯”获奖人数达到15人,在院级刊物发表各类文章70余篇。三社还广泛的组织和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比如:“北地杯”、“蓝暴杯”三人篮球赛、乒乓球赛,三社共同承办了我系08年“迎新文艺晚会”,本学期,北地文史学社将在11月中旬举行第三届“北地杯”男子三人篮球赛。同时,在2006年12月1日,北地文史学社举行庆祝成立2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活动。

——管理育人,构建和谐的社团管理文化。社团管理一要规范化管理,二要摆脱官僚化倾向寻找一个突破口,加大情感投入,实行人性化管理,以情感留人,让社团成员特别是骨干成员对社团产生归属感,由归属感发展为对社团的责任感,同时在社团内部建立坦诚、和谐的团队合作关系,以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导向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008年10月,北地文史学社成立了由社团支部书记、社长和各部部长等9人组成的社常委会,使社团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民主化。同时,北地文史学社不断加强对社团骨干成员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知识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使社团内部各成员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充分尊重、信任、和谐融洽的友好社团氛围。

——反思育人,构建和谐的社团反思文化。

2006年12月,历史系北地文史学社联合“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率先以“反思,社团是什么?”、“反思,我参加社团为了什么?”、“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团?”为主题,在全体社团干部和会员之间开展了反思教育。北地文史学社制定了《陇东学院大学生社团发展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了解社团发展的基本情况,“蓝色风暴”计算机协会开通了“反思教育”QQ群,通过网络广泛征求社团成员的意见。据不完全统计,活动结束时,先后有600余人参加了QQ群讨论,共下发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共收集到各类意见和建议300条,完成了有关学生社团发展的论文6篇。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工作成效

一是提升了“社团地位”:社团活动是社团发展的灵魂,三社一直非常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并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08年5月份,北地文史学社就“您对我系三社开展的活动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如下图:

比例社团活动开展的满意度99.4099.0098.5097.3097.6096.40100.0099.0098.0097.0096.0095.0094.0093.0092.0095.00满意度活动类型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特色活动周末影院交流活动北地学刊

二是彰显了“社团特色”:通过开展特色的社团活动,使三社的特色更好的突现出来。2008年2月成立的老区精神研究兴趣小组、学术论文写作兴趣小组,举办了老区精神相关的学术座谈会5场次,完成老区精神相关的学术论文6篇,学习心得20余篇。

三是凝练了“社团精神”:北地文史学社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凝练了“北地精神”,即“干部和会员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习精神,崇尚人文、尊重学者、恪守规范的学术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

四是丰富了“社团理论”:历史系学生社团管理和学生社团建设始终把坚持理论学习放在首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社团文化以新的的发展内涵。

五是打造了“社团品牌”:北地文史学社连续三年被评为“陇东学院优秀学生社团”,并于2007年5月被共青团甘肃省团委、省学联评为“甘肃省优秀学生社团”。北地文史学社已经成为全院的品牌社团、《北地学刊》已经成为全院的品牌学生社团刊物。社团干部和会员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在省级、院级、系级“挑战杯”获奖人数达到15人,在院级刊物发表各类文章70余篇。 六是锻炼了“社团队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极大的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社团干部的责任心。学社先后有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有人被评为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

(二)经验总结

现将基本经验总结如下:

1、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社团文化建设

当前,要实现高校社团文化健康、稳定地前进,就是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学校要从政策倾斜、财政投入、人员配备、设施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系统规划,宏观引导,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社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妥善处理好社团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关系以及社团关系各层次内部关系,解决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问题,通过规范大社团,鼓励小社团,培养品牌社团,提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政策氛围和交流平台,促使各社团之间的差异整和得到协同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实施社团文化人才培养、精品打造、活动创新等工程,既要做到不仅要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使社团文化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充分认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是做好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前提

我们认为,要从拓展学生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风建设和构建健康和谐校园文化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是指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方式和活动载体触动和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当下和过往的言行等表征进行解构和反思,进而对生命本质、人生意义和价值等一些根本性命题进行通透思考和深刻反思,旨在达到能让大学生通过时刻明确自己的追求和不足来树立科学理想,明确人生航向,不断砺志、砺言和砺行,走健康和谐的成才之路。

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最直接、最充分、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这对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明确人生航向具有重要意义。

3、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是做好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根本

历史系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把其定位为全系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品牌活动。为此,历史系专门专门成立了以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副主任为顾问,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社团等相关组织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的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全系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系主任白学锋、党总支书记薛平、副主任杨贵宝、马啸亲自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定位导航,并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工作,指示建立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打造学生“社团文化”工作品牌,构建校园新形和谐的学生“社团文化”。

从“学生社团”建设的策划、定位、开展、跟进到总结的实践证明,领导的高度重视、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学生“社团文化”工作的根本。

4、丰富有效的活动载体是做好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基础

丰富有效的社团活动是我们在对主题要求、对象特点、目标效果和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和设计出来的,既充分考虑了单个活动载体的针对性和生命张力,又全面权衡了整个系列活动载体的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如:根据大一新生定位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淡薄的情况,组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航团,开展了惠及全校所有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班级导航活动,共导航31场,反响强烈。

为了让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不留盲区,系上通过主题班会,学生分会组织主题演讲比赛,班报等专题讨论等途径让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地走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为把活动做深、做透和做实,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成效,我们在历史系16个班开展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相关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结合三社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发展好“三社一刊”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进一步繁荣社团文化,推进社团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例会制度,创建促合作、广交流、谋发展的良好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社团思想道德建设及作风建设。

2、加强三社内部民主,不断完善三社机构设置,加强社团干部培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知识硬的高素质社团干部。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实现各职能部门的组织服务功能,注重干部培养和梯度建设,做到“工作任务明确化,干部队伍精练化,服务效率高效化”。

3、社团活动形成百花齐放、各具千秋的新局面。三社将继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活动形式,在质量和数量上下工夫。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松会员工作。要花大力气、下大力度推进三社的会员工作,真正的让会员工作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4、继续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针,继续加大社团横向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三社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使三社发展成为我院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学术科技型、应用型、艺术型社团。

5、积极探索三社发展的新途径,以《北地学刊》为主要阵地,以“挑战杯”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好会员的学术创新工作,切实引导会员和非会员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以次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

6、继续做好我们的特色工作,加强对读书笔记的考核和验收。同时,继续完善兴趣小组的创建工作。

7、营造良好的社团发展氛围。积极采取措施,寻求多方支持,努力为我们的健康发展争取各方面必要的条件,为营造和谐的社团文化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展多方位、互利双赢性合作。

(2)建立和各高校社团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总之,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发展社团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拓宽发展领域。寻求多方支持,努力为三社和谐的社团文化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学院关于社团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一个“研究型、学习型、创新型、活力型、服务型、节约型“五型合一”的新型社团文化而努力奋斗!争取为丰富陇东学院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社团文化艺术节

社团文化艺术节

社团文化艺术节

北大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艺术节

社团文化艺

书院文化 社团章程

第三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社团文化艺术节工作方案

社团文化月活动策划

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社团家文化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