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0-03-04 08:15: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思维与语言紧密相连。文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英汉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翻译中思维模式移植与转换的可行途径。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

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力求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但他们同样具备这些共性。然而汉英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都有着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这样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例如:汉语有助词、叠词,英语却没有;英语有冠词,汉语却没有。正如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1 ] 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层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反映了这两个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近代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多讨论的是翻译的结果,对结果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原则;近几年有关翻译的性质,即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更是方兴未艾,而对于翻译内部规律的探索则较多地注重于具体技能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尚嫌不足。

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司显柱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3 ]翻译是语际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又受思维的支配,所以这种交际只有通过思维模式的移植和转换才能实现。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思维模式对英汉的支配模式及其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移植和转换思维模式的前提条件以及求同存异的正确途径。

二、思维与语言

1.概念思维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概括的:

“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

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它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语言又是什么呢?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思维是主体的精神活动,语言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外壳和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舞蹈家不用语言文字而用丰富的形体动作也能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便是非语言手段表现力的佐证。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是说,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有了,但是找不到能够表达它的语言。这也说明思维和语言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思维与语言互为补充。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语言受到思维的支配。没有语言,思维就没有了主要的物质外壳和主要的载体;没有思维,语言就没有了内涵的驱动力。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它们相互推动着一起发展。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我国学者伍铁平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一个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跟一个在其它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其方法是不同的。”[5 ] 从本民族的语言习惯来看,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反映什么样的思维活动,但是从外民族的语言习惯来看,语言形式并不完全决定思维活动。就像有的人习惯于在方形盒子里装圆形的东西,而有的人则习惯于在圆形盒子里装方形的东西一样,不同民族对同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在译者看来,有的时候源语言外壳和思维活动是一致的,那么就按源语言形式译出即可;有的时候源语言外壳和思维活动不一致,如果按源语言形式译出,就不能表达原来的思维活动。对“你家有个醋瓶子”这句话,汉民族的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你家有一个装醋的瓶子。

二是你家有个爱吃醋(嫉妒) 的人。一般情况下,说话人都是指第二种意思,而英美民族的理解只有前者而无后者。所以翻译不能只顾语言形式,而要透过语言形式寻找它所承载的内涵。

三、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差异

1.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汉词汇差异词汇是语言基本要素;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

思维模式的差异也会反映到词汇中来。英美人与中国人关于时间的思维观念大不一样,例如,英语的ahead(前) 同汉语的“前”差异较大,ahead 常常就是汉语的“后”,试比较:

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不是前头) 这表明英美人的时间思维模式是以未来为取向,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 而汉民族是以过去为取向的,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文化与传统。再如,英语wall clock , 汉语译为“挂钟”,英语desk clock ,汉语称之为“座钟”。这说明英语思维侧重地点,而汉语思维则侧重方式。此外,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英语偏重使用名词;而汉语偏重使用动词,如:

Tobacco and smoking were the subject of 413 broadcast news stories during the year.(那一年里,广播报道提及烟草和烟草工业413 次。)

2.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这同英语民族重形式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和汉民族重形象思维有关。本文为翻译公司报价原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

“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规定句界,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 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结构。”[也就是说,英语常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层层搭架,其他结构向外扩展。英语长句和复杂句多,句子之间的粘连关系强,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如:

The boy ,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

said , when I spoke to him ,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主句是“The boy ?said ?”五个分句挂在主干上,

并由连接词粘合在一起,这种形式显得特别有层次和秩序。显而易见,英语句子这种构成成份叠床加屋的特征客观决定了要正确释读其义,必需仔细分析句内各个成份及其彼此间的结构关系。这说明了英语语法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下的语法。

汉语造句和谋篇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这突出地表现在:汉语句子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连接词使用少得多,句子的逻辑连贯靠句意本身。如:

阿Q 没有家, (他) 住在本社的土谷祠里; (他) 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 (人家叫他) 割麦(他) 便割麦, (人家叫他) 舂米他便舂米, (人家叫他)

撑船(他) 便撑船。(鲁讯《阿Q 正传》)

很显然,该句一方面充满大量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省略。若用英语的造句规范是无法解释如此松散脱落、生动活泼的语言组织的。正如申小龙所言:“汉语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间构架的严谨,而是线性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而是以意统形,削尽冗繁。”所以说,汉语语法是一种形而上的语法。

3.思维模式差异与语篇结构的差异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的( linearthought pattern)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的(circular thought pattern) 。美国学者Robert Kaplan 指出:英语的说明文语篇结构呈直线性,即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但有时正好相反,主题句置于段尾。句子都与主题句有直接联系;而汉语语篇结构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围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习英语的人常为此困惑不解,觉得重点不突出,缺少连贯。[ 11 ] 不过,中国人写的汉语语篇是较典型的螺旋型,而用英语写的文章却并非完全如此。胡曙中和加拿大学者R.M.Coe 合作研究表明,中国作者用英语写的语篇,

似乎介于典型的英语语篇和典型的汉语语篇之间,

主题句往往置于段前、中间或末尾。卡普兰的理论虽然不够严密,但基本上总结了英汉语篇的各自特点。

除了上述这些语言差异之外,在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之间,尚存在诸多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而,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说,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世界观,

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一种语言,等于进入了“另一个圈子”。因此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巧,而是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

四、翻译:思维模式的移植和转换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模式的异化和归化的问题。有些人主张归化译法,有些人主张异化译法。

异化有异化的好处,归化有归化的道理,但是这里有时机和量的问题,也有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当文化交流处于早期的时侯,陌生的概念、术语及句法都会增加读者的接受难度,阻碍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于是更多地采用了归化译法,这是有情可原的。现在是高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交流渠道多种多样,

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人们再也不是抵御陌生、寻求认同的心理,而是渴望欣赏、借鉴外面的新鲜文化进而充实、更新以求发展的心理。适当地采取异化译法,

不仅可以接受主信息,而且也可以接受附载信息,这就可以克服归化译法牺牲大量附载信息的弊端。

翻开古今中外的翻译史,没有一个译作是完全采用异化译法或者归化译法的。[13 ]完全用一种译法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有同有异,反映到作品里的语言形式也有同有异。先看思维模式类似的,比如:“armed to the teeth”

和“武装到牙齿”语言形式是如此惊人地相似,说明两种思维模式类似,可以移植。再看思维模式不同的,可以采取异化译法。比如: 弥尔顿的“Better toreign in hell , than serve in heaven.(Paradise Lost) ”,多数译者都转换思维模式,用归化译法,译为“宁为鸡口,勿为牛后”,但是这种译法也有缺点,它只能传递一些主信息,而无法传递作为原语附载信息的表征意义,即发话人的身份、地理历史环境、社会背景、文化程度和交际中的态度等。这种译文只顾及认同而没有顾及异质文化。如果用异化译法,把它直译为“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肯在天堂里为臣”,不仅能够传递主信息,而且还能够保持源语的韵味,因为原作宗教色彩极浓,也就会实现翻译的意义。当然,也有不能用异化译法,只能用归化译法的。如“In theend , things will mend.”用异化译法,译为“到最后,一切都会得到修补的。”这样连主信息都没有传递清楚,就更不用说传递附载信息了。译者必须懂得应该保留什么,丢弃什么。主信息是万万不能丢弃的。

这就需要转换思维模式,采用归化译法,将其译为:

“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此转换思维模式,采用归化译法,尽管附载信息是流失了,但主信息还是清楚地保留下来了。我国着名翻译家翁显良先生在《以不切为切》一文中指出:要“敢于摆脱原文表层的束缚,

敢于以不切为切”,做到“用字不同而寄意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14 ]由此可见,凡是能够传递主、附信息而又能被译语接受的,都可以移植原思维模式,采用异化译法。凡是不能传递主、附信息,或者只能传递附载信息而不能清楚地传递主信息的,就要转换思维模式,采用归化译法,起码把主信息传达出来。

综上所述,翻译也可以说是思维模式的移植和转换。从思维角度探讨翻译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结语

人类语言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人类思维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语言规律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明白地了解思维规律,反之亦然。

通过前面的分析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也可以说是思维模式的移植与转换。可见人们思维模式的偏向对语言表现手法起着一种支配、定势作用。[15 ] 因此,笔者认为对比分析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偏向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思维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但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利于克服和避免翻译中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掌握着英汉语言结构差异知识,树立原语与目标语结构转换意识,并以此来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文为翻译公司报价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汉英翻译作业及答案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舌尖上的中国2 美食翻译(英汉)

英汉数字词的文化意蕴及翻译

浅析英汉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双语思维与语言转换能力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英汉民族思维 英汉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