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月夜》和《月夜忆山东舍弟》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9: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语文》讲义

杜甫的《月夜》和《月夜忆山东舍弟》教案

一、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

《大学语文》讲义

(4)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

(5)寓意深远,表达一波三折 。

(6) 以议论为诗,杜诗众体皆备,但七律成就尤高。 语不惊人死不休,开词句锤炼风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后世许多诗人深受其影响:

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秦观《满庭芳》 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 ——洪荼《阮郎归》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咏早梅》,郑谷改为“一枝”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崔道融《溪前遇雨》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再过吴江)

3、杜诗的地位

[唐]元镇《元镇集》卷五十六中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宋]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中引韩愈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三、《月夜》赏析

(一)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当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的一个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改元至德。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灵武的肃宗行在,想为国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押往长安。因官职卑微,也没有什么名声,未被囚禁,但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

(二)主旨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

(三)诗意与串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意:今晚鄜州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

《大学语文》讲义

解析:独看:独自一个看。

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意:我在这里猜想儿女太小,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我啊。

解析:遥怜:遥远地怀想,猜想。未解忆长安:不知道想念远在长安的我。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须溪(刘辰翁)云:‘愈缓愈悲’是也。”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意: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

解析:香雾:见P123注3,雾因湿鬟,鬟香濡雾而带香。云鬟:有点散乱的环形发髻。 这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绘了一个似乎近在身旁却又远在天边的幻象,诗人神思恍惚的情态也可以想见。明末王嗣奭《杜臆》云:“语丽而情更悲”。“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雾”,夜雾本无香,香是从云鬟中散出。“云鬟”,妇女如云一样的鬓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意:何时能团聚,双双依偎在薄帷前,共赏和今天一样的月光?让月光照干我俩两地相思的泪痕!

解析:倚虚幌:靠近薄薄的帷幕。双照泪痕干:俩人的泪痕被月光照干。 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这是补足前面未曾说出的忧思之泪。两地“独看”,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以结尾为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开去,给人以遐思。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三)总评

(1)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

(2)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滞。一代诗圣,落笔见奇,因情造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这类景象,都是诗人意中之景。其写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大学语文》讲义

四、《月夜忆舍弟》赏析

(一)解题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和几个弟弟都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的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示了他的大家本色。

(二)主旨

此诗正如诗题,写对舍弟的思念。

(三)诗意与串析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诗意:戍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解析:舍弟:对他人谦称自己的弟弟。秋边:秋天的边境。 诗歌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的秋天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见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诗意: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解析:露从今夜白:从今夜进入白露,以后的露就成霜了。月是故乡明:还是在家乡看到的月亮最亮,表达家乡是最亲切,爱乡思乡之情寄寓其中。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有所不同。作者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更明亮;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的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做真的手法并没有使人觉得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作者的微妙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变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劲峻,意亦深稳。”从这里也可以看见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实则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白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诗意: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解析:无家问死生:由于弟弟们各自逃避战乱,家中无人,亲人们的生死讯息无法打听到。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引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的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

《大学语文》讲义

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胜似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们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诗意: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解析:长:同常,经常。休兵:平息战乱。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四)总评

(1)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于实处着笔,先写出战时边境秋景,再自然过渡到时令,家乡,亲人等,顺理成章。“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生死”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2)情感充沛,沉郁顿挫。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从笔底涌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如此凄凉哀楚,沉郁顿挫。

五、“研习与思考”

1.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杜诗中诸如“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均表明了他虽一生病苦,身不得自保,却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

答:杜诗之感情蕴含在字里行间。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

《月夜》教案

月夜遐想

月夜抒情散文

初春月夜

月夜遐想

月夜遐想

诗歌月夜

《月夜》和《月夜忆山东舍弟》教案
《《月夜》和《月夜忆山东舍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