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5:13:44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掌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原因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能力。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乘胜追击带领学生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同时让学生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养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小学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别的情感,她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教师分析学生预习提问作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仔细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知识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纠正错误读音,展示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认识

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交流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4、教师小结:(1) 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巧妙

炼字精准

5、教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有了这种习惯,诗词鉴赏的能力就能逐渐养成。高一的诗词教学,与其一篇篇囫囵吞枣,然后苦口婆心教技巧,不如在每一篇的教学过程中花更多心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当然,只告诉学生鉴赏方法,而没有细读练习也没用。在这里,教师在诗歌解读上的示范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这节课如果说有什么实效,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方法引导,一步步读懂了对基础薄弱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一首诗。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之以恒的训练。

推荐第2篇:《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秦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杜甫其人: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 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

1 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

(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明确:“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与杜甫的《述怀》比较,进一步深层探究主旨。 述怀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2 (出示《述怀》的相关诗句,通过分析《述怀》,结合写作背景及杜甫济世情怀点拨学生进一步研读诗歌主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明确: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不仅表现了对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在“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学习

出示《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自学,进一步学习对面着笔的写法。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明确:“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

(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借人映己、对方着笔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七、课后小结

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对面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月夜》。

2.分析《夜雨寄北》中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

【教学资料】

一、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虽然长安和鄜州距离不远,但相逢无期,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二、内容及情感:

这首诗是作者为平安史之乱叛军,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时所作。诗的开头便充满了浓情厚意,用明月高挂,拉近长安与鄜州距离,牵动夫妻两颗心,彼此相互揣想,相互思念。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杜甫推己爱人,心忧天下的胸怀和境界倍受后人景仰。而他关爱妻儿,不离不弃的无私精神同样感人至深。在《月夜》的诗里,他置自己的沦落辛酸于不顾,而去惦记家人,设想妻儿情形,足见其高尚、伟大。该诗以明月为线索,把对家

3 人的眷念融入月夜中,从几方面特写夫妻的挚爱之情。

杜表现对妻子的感情,不像李白那样从自我的角度来写其思恋之苦,而是写妻子望月和自己一样望月。其内心之感触如何,并无一字直接表述。只用“独看”两个字暗示。独看,就是孤单,对月之时,不是两人共看。独看,一为自身孤独之感,二为,思念远方之夫。三为,暗示内心深处的回忆。回忆什么呢?杜甫不说,回忆共看,而说,小儿女并不理解母亲在“忆长安”。这里的“忆长安”,有点蹊跷。小孩子不懂得回忆家在长安的情景,有什么好“怜”的。之所以值得“怜”,一下,(也就是显得可“爱”----怜就是爱).母亲在那里是回忆长安十年的生活吗?母亲的回忆是无声的,而小孩子却一点不懂得母亲在那里想爸爸,这才显得天真烂漫。杜甫在这里,拐了三个弯,一个弯是自己在望月,思念太太,却写太太在望月,思念自己。第二个拐弯是,太太在怀念家在长安之时两个共看明月,却说孩子不知道母亲在回忆长安。第三个弯,不说是太太在回忆夫妻二人共看情景,却说小孩子家不懂得母亲在的的回忆的内涵。第四,这种回忆应该是比较甜蜜的。正是往日的甜蜜,才衬托出此时的忧愁。这种忧愁是太太的,也是自己的。这种忧愁当然是苦的,也是甜蜜的忧愁。

诗人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今夜”,实指今夜,也希望只有“今夜”;“鄜州”,妻室所在的地方;“闺中”,指代妻子。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从对方着笔,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思念长安的丈夫。构思独特,曲折深婉。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既显示了夫妻之间往日相守的深情,又饱含诗人对妻子独居异地的怜惜之情,而且还与下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所以,“独看”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颔联联想“小儿女”的情状:孩子还小,既不懂父亲在长安处境的危恶,更不懂母亲是怎样牵肠挂肚地思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小儿女的“不解”衬托妻子的“独看”,并点明“独看”在于“忆长安”。不仅忆身在长安的夫君,更忆以往全家在长安团聚的美好时光、盼望重回长安完聚。从而加重了看月时的孤独,使“忆”更加悲切落寞。“遥怜”,相隔遥远,即使爱怜也无济于事,更突出了孤单凄恻的情怀。这些都是对“独看”的进一步延伸。

颈联进一步描绘妻子看月忆长安的情状:“香雾”和“清辉”写环境的清丽;“云鬟”和“玉臂”写妻子的秀美;“湿”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了的结果。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望,秋夜的雾气沾湿了秀发,清冷的月光洒满洁白如玉的双臂,思念的泪水正充盈眼眶……美丽专情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联想中渗透着诗人对妻子无限关爱的深情,“语丽情悲”。

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何时”对应“今夜”;“虚幌”,薄而透明的窗帘,照应“闺中”;“双照”对应“独看”。什么时候才能共倚窗帷、共赏明月、共诉离情?这一问,既是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殷切期盼,伉俪情深、相思如渴,尽在其中;又是诗人渴望故土收复、战乱止息、天下人都能阖家团聚的美好愿望,感时忧国、关怀苍生,暗含其里。首尾关合,章法紧密,境界深远。

全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结构巧妙,笔法婉曲。它先作反叙,再行旁村,复设想象,更加照应,首尾相联,清通一气,在艺术上已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推荐第3篇:月夜刘教学设计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东莞一中 陈丽红

教学目标:

1、鉴赏《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拓展学习这种奇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重点:

1、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2、艺术特色:构思奇巧

教学方法:

引导法、比较法、想象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导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月亮总是撩人思绪的,我想同学们最早学的望月思乡诗,应该是李白的《静夜思》了。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好吗? 一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在他45岁时,叛军攻进潼关,他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他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夜晚,他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这首诗,叫做《月夜》,这个人,叫做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诗歌解读】: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这句写的是谁思啊?(抓住“鄜州、闺中”) 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举头望长安夜,低头思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不说己思家,却说家中妻思己,更见思家心切啊。 问: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可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颔联: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忆长安”的原来是妻子,孩子还太小,以致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又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更加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颈联: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会不会受凉呢?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許也感到一丝寒意了。 问: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

尾联: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发出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呼声。“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问: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小结:战乱时期,饱受相思之苦的又何止杜甫一家?杜甫只不过是发出了广大人民盼团聚、盼和平的共同心声而已。无怪乎称杜诗为“诗史”了。诗歌把夫妻的聚散和时局的安危结合起来,写出了乱离时代亲人别离的痛苦心情和强烈盼望,这种痛苦、这种渴望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这首诗歌也一直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班再次自读,然后一个同学有感情的读。全班背诵)

【重点鉴赏】

问: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和李白的《静夜思》是否一致?如果不是,那么又有何不同?

李白:直抒胸臆

杜甫:含蓄委婉,构思奇巧,不说己思妻,却说妻思己,不说己思儿女,却说儿女不解母亲之思。

这样更见己思家之情真意切。

其实像这样的侧面暗示、落笔对方的奇巧构思我们在以前的诗歌当中也见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的思乡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除了上面学过的,我再补充两首,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让学生说出哪些诗句是落笔对方。)

【拓展练习】

同学们长年住校,一定常常思念家人,请用杜甫这种奇巧的构思写一段自己思念家人的文字。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说《望月怀远》和《月夜》在艺术手法的异同;如何理解“披衣觉露滋”的“滋”。

板书设计:

月夜 杜甫

(线索)思念家人情真意切 月

落笔对方、构思奇巧

(此文获2006东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篇2:《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掌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原因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囫囵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能力。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乘胜追击带领学生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同时让学生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养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小学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别的情感,她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教师分析学生预习提问作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仔细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知识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纠正错误读音,展示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认识

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学生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交流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4、教师小结:(1) 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巧妙 炼字精准

5、教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有了这种习惯,诗词鉴赏的能力就能逐渐养成。高一的诗词教学,与其一篇篇囫囵吞枣,然后苦口婆心教技巧,不如在每一篇的教学过程中花更多心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当然,只告诉学生鉴赏方法,而没有细读练习也没用。在这里,教师在诗歌解读上的示范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这节课如果说有什么实效,那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方法引导,一步步读懂了对基础薄弱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的一首诗。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篇3:月夜教案

《月夜》教案简案 教学设想:注重依循诗歌内容,依托学生生活,发挥想像,真切体会诗歌意境,产生审美感受,得到思想陶冶。并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学习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本诗的炼字精准

3、了解本诗的曲笔写法

4、了解此诗在当时的典型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活动法、引导学生想像、析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学生背有关明月的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得出明月能激起人的思念之情。

②背景介绍:身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也在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面对似乎能说话,惹人相思的明月,因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月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载,当时杜甫被“安史之乱”叛军俘虏,押到长安,而妻子和女儿因避乱暂住鹿 州。自己被俘长安,生死未卜,妻儿与自己长时间分离,挑起家庭的重担,在明月之夜,杜甫看着那一轮圆月,缕缕思绪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二)通过想像,体会意境

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注音释义:鹿 鬟(预习完成) 虚幌

1、“今夜鹿 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指的是妻子。“闺中只独看”这一句,哪个字最能突出杜甫妻子的形象?强调“独”,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 或:是一个“独”字,这幅大画面中,最突出的就是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我们能具体想像一下他妻子那孤独的望月形象吗?大家闭上眼睛,和我一起想像:杜甫站在月下,望着明月,想像的翅膀飞到了鹿 州,飞到遥远的妻子那里,那是一个山野里的小村子,小村子的周围长满了许多阴森森的树,在树的包围中有一个破旧的草房,草房前是杜甫妻子那孤独的身影,月光透过树枝的空隙照下来,照在杜甫妻子的身上,只见这个孤独女人正仰首凝望明月,身后,在皎洁的月光照亮下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显得那么清瘦。周围一片寂静,只听见夜虫的鸣叫,还有远处传来的不安的几声狗吠。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些什么呢??? 在孤独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似乎又在回忆着什么,她回忆着什么呢?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介绍曾在长安的时光并猜想杜甫妻子此时的心情: 安史之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其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

忆是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鹿 州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时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同看明月的情景。而如今,只有妻子一人在凄凉孤寂的羌村独看明月,独自回忆与丈夫一起在长安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一段岁月中,虽然丈夫仕途不畅,生活困顿,但夫妻可以共同看一本书,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同赏一轮明月,共同商量解决生活困难的办法。那时生活虽然困顿,但夫妻俩会相互体贴,互相关爱,所以可以说,那时的生活虽然有些酸楚,但也不无幸福;虽然有些艰难,但也生活得安宁,她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而如今,却只有她一个人独在羌村,看月,孤孤单单;生活的困境,需要她独自一人承担。当房子坏了,需要母亲自己去修补;当家里人的衣服破了,需要母亲一针一线地去缝补;当锅里没米没菜了,需要母亲自己去地里一棵一株地种植??母亲必须承担家里所有的负担,更令母亲忧心的是,孩子们的父亲,自己的丈夫,现在何处呢,身体还好吗?在安史之乱中,在那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的日子里,丈夫是死是活呢?这正是她此时独自望月的忧愁啊,当她想到这些,她一定会——潸然泪下。(以教师说前句,学生说后句的形式) ②可是,明明有小儿女,为什么说她是“独看”呢?

虽然有小儿女,但他们能理解母亲的心吗?想想这帮天真幼稚的小儿女们,他们面对母亲的忧思,而对母亲的哭泣,也许会说些什么样的话?做些什么样的事? 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与父亲离散后,母亲的辛苦?

回扣“怜”字。(炼字)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从“香雾”“云鬟”“玉臂”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你能根据诗句,大体描绘一下吗?

教师用语言完整描绘:

②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明月)??动作

假如明月你有情,请你??语言

回扣“独”“怜”(联系资料信息)

4、虚:妻子这些独自望月时的可怜场景,诗人杜甫都亲眼看到吗?(想像中,是写) 曲笔:

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想像着妻子独在鹿 州望月时的凄冷形象,不由伤心落泪,于是发出长叹:“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典型意义:联系杜甫其诗其人,得出杜甫的思想境界,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名句

“国破山河在??”

板书设计:

月夜

只独看

忆 怜思 香雾 云鬟 玉臂篇4:

3、春江花月夜(刘会贞)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第1页(共7页)

第2页(共7页)

第3页(共7页)

第4页(共7页)

第5页(共7页) 篇5:第八课《月夜》教案

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课《月夜》教案 2011-11-30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追月 彩云 听辨 切分 彩云追月 民族乐器 板书 音节 下册 月夜

《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八课“月夜”教案》摘要:能听辨出各种民族乐器特有的音色。 教学重点: 切分音:xx x ; 切分音节奏:xx x x x 。 教学难点: 处理好歌曲中含有切分音节奏的部分;欣赏乐曲时能听辨出民族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板书皎洁... 相 关: ◇ 北师大:《栽蒜苗二》教学 >>详细 ◇ 北师大:《栽蒜苗二》教学 >>详细 ◇ 人教实验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详细 ◇ 一年级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八 >>详细

教学内容:小精灵网

歌曲《彩云追月》、欣赏《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学习切分音、切分音节奏xx x x x ,充分感受切分音的特点,并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含切分音的节奏。

2、怀着真挚的感情,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理解作者盼望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

3、欣赏富有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了解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并能听辨出各种民族乐器特有的音色。

教学重点:

切分音:xx x ; 切分音节奏:xx x x x 。

教学难点:

处理好歌曲中含有切分音节奏的部分;欣赏乐曲时能听辨出民族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板书“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2、学生齐读板书。

今天,老师来当一回明月,邀你们这些彩云们一起参与这节音乐课。但是,首先得读准这个节奏哦。

二、认识切分音

1、出示节奏卡一。

节奏卡一:x x x x a、学生自己练习。 b、指名边打拍边用“da”读出节奏。 c、集体用“da”读节奏。

2、增加难度,在第二第三两个音符上添加连线,再请同学读一读。

节奏卡一:x x x x ↓↓ ↓

节奏卡二:x x x 再把中间两个半拍的音符合并成一个一拍的音符,出示节奏卡二。 a、第二个音:是前一拍中的弱部分。

第三个音:是后一拍中的较强部分。 b、这个一拍的音,是从前一拍子的弱部分开始,延续到后一拍较强的部分,改变了基本强弱关系的这个音叫做切分音。(x x x) c、学生读一读节奏,说一说什么叫切分音。

3、出示带有切分音节奏的节奏卡片,请学生读一读: a:x x x x x b:x x x x x x

三、歌曲教学

1、找出课本歌曲中带有切分音节奏的歌谱,并唱一唱。

2、听歌曲范唱,着重注意歌曲的节奏。

3、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4、请学生找出有困难的乐句,单独练习。

5、全班演唱歌曲,老师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并练习。

6、分组演唱:女生唱第一段,男生唱第二段。

7、小结。

四、欣赏教学

1、听听用民族乐器是怎样来表现“彩云追月”的?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一)、这首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有哪些特点?看课本相应的选项并做出选择。

(二)、主旋律部分用了哪些我们熟悉的民族乐器来演奏的?

(播放音乐,老师巡回提问:主题音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2、讨论并回答问题

(一)。

节奏平稳的;情绪抒情的;速度稍慢。

3、讨论问题

(二)。

小结:第一三主题是竹笛独奏,二四主题是二胡齐奏。乐曲用竹笛独奏来代表明月,二胡齐奏代表彩云,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迷人景色!

五、结束课业!

《萤 火 虫》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萤火虫》

2、创设歌曲带来的表现夜晚迷人的意境——肢体语言

教学目标:

情感—— 让学生欣赏女声独唱《萤火虫》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启发学生从小树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认知——通过表演各种助人为乐的小品的过程,更进一步升华学生从小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观察、模仿、合作能力。

拓展——通过一些与《萤火虫》相匹配的舞蹈肢体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即兴创作的多元化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欣赏女声独唱《萤火虫》,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启发学生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2、能哼唱《萤火虫》歌词,并能跟着音乐即兴舞蹈肢体的表演,表现夜晚迷人的意境。 教学背景:刚踏上工作岗位,见习期间,担任小学三——五年级的音乐

教学全息过程:

(一)导入 分 析

在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用歌唱的形式问好,似乎更好些。

让学生自己来想象夜晚的景象,而不是让老师来告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

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刻要给予肯定

让学生自己课外收集萤火虫的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让它们自己知道关于萤火虫的答案。

在歌曲的情绪回答中,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在这里就能够看出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是很丰富的。在此教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这里的歌唱不是学唱而是跟唱,因为让学生有预习歌曲的,在唱的过程中学生的节奏不稳定,教师就立刻纠正。以打节拍的形式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在优美的歌声中让学生总结萤火虫的优秀的品质。从这里接开始启发了学生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来编演,切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灌输。教学过程很自然的就进入到学生的创编过程。 学生的创编内容就是一个“扶盲人过马路”,这个内容与萤火虫用光亮点燃来照亮黑暗的精神内涵很贴近,学生也很聪明的领悟到里这一点。他们表演的非常精彩,有的学生还用两个侧面来表演这内容,很现实化,也很具体化。

还有一组学生用对白的形式让大家一目了然。

预备铃声响学生进教室——背景音乐《月光曲》

(在进音乐教室后能够随意就坐,制造一种自由的气氛,仿佛孩子们就在田边等待萤火虫的出现。)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小小音符真的了不起,能够描写阳光,描写大海也可以描写 夕阳。你听:悠远的钟声里,有一抹晚霞滑过草地。请你们展开想象的 翅膀,有语言勾画一幅夜晚的景象?

生:有满天的星星,美丽的月亮、还有小小的萤火虫?? 师:大家说的很好,晚上的景色的确很美,星星,月亮,还有那些可爱的小飞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听《萤火虫》

(导入新课,并出示课题) (二)欣赏《萤火虫》

教师:请听《萤火虫》感受一下歌曲的意境。(欣赏一段)

师:大家喜欢《萤火虫》这首歌曲吗? 生:喜欢。

推荐第4篇:《月夜》教学设计2

《月夜》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出示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正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三读诗文,品味语言 小组内再读诗文,寻找诗眼。 诗 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四、背诵诗文,探究特点

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解: 1.炼字精准。2.艺术构思巧妙。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五、总结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六、作业

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

月 夜

---杜甫

今夜 独看。

望月思家 思家生感 向往和平何时 双照?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

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蘅塘退士编) (《唐詩三百首》清·

刘方平为盛唐诗人,不很出名,存诗也不多,但这首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堪称当时一绝。

诗的

一、二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千家万户,庭院的一半沉浸在默默如水的月光下,另一半笼罩在夜的黑暗中。这明暗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庭院的空寂。天上,北斗星,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更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地上人家引向辽阔的天空,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和默默无言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诗的更高妙之处在于

三、四句,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人写过的境界。

更深人静,月夜散发着丝丝寒意,可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春天的信息,感到了春天的暖意。从而情不自禁的鸣唱不已,那鸣唱声又穿透窗纱让不眠人(诗人)听到,从而透露着的不眠人(诗人)的惊喜。诗人就是从“新透绿窗纱”中感到春天的来临。这构思不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而且显示了诗人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作者着一“新”字意蕴颇丰,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们当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的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连结在一起的“绿色”上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生机。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无独有偶,诗作者的这独特的诗意体验,几百年后被另一大家宋代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表现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英雄所见略同”,但无论从古人还是今人的感悟上看,春暖是“鸭先知”还是虫“偏知”(先知)不言自明,足见唐人刘方平高人之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以静衬动法,在

一、二句作者极力渲染一幅空寂的静景,意为反衬下文的动景,虫声“新透”先声夺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驾驭语言和造境的能力。

推荐第5篇:月夜思故乡教学设计

第16课 月夜思故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图片的组合。 (2)培养图片处理意识和能力。 (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制作《静夜思》诗配画作品,利用两张图片素材和自己画的一个“月亮”,组合成新的画面,画“月亮”有创作的意思,丰富了图像处理的思想方法,提供了新的创作的思路。这比前一课又要复杂一点。

图片选择后的透明设置和图形填充方式的选择是新的知识点。 “视野拓展”中进一步介绍了文件和文件夹,使计算机文件管理知识趋于完整。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建议

1、教学目标

1)学习图形填充方式的选择。 2)能制作《静夜思》诗配画。 3)初步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

2、重、难点

1)图形填充方式的选择。 2) 计算机文件管理知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非常熟悉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作者书写了思乡之情,百读不厌,绝妙古今。那你们知道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在竹片上写字记事。

1、观察图片的组成

这幅作品中,都有什么元素,他是由那些元素组合成的? 教师出示“竹简上的古诗《静夜思》”,让学生观察。 生回答: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这样的一副非常漂亮的画

二、新授

1、打开画图软件

2、选择打开命令

3、在打开对话框中选择竹片文件

4、点击确定,将图片插入到画图程序中

选择工具栏上的粘贴---粘贴来源,将李白画像,图片文件粘贴的画图区中。

单击工具栏上的选择-------透明选择将李白图片周围白色变为透明 调整李白像的大小,并拖到竹简的右侧

三、画月亮

怎样才能画出有淡淡的云遮挡的圆月呢?

1、画月亮的时候可以调整椭圆的填充方式,就可以画出有淡淡的云遮挡的圆月。

1、选择椭圆工具

2、单击——无轮廓线

3、选择——白颜色

4、填充——— 油画颜料

这样我们就可以画出一轮有淡淡云遮挡的圆月 四:输入文字

1、设置字体为隶书,大小24

2、输入所有文字完成作品

3、保存文件

推荐第6篇: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诗歌《夜》和《月夜》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思路】

五个手指中,哪个手指最重要?

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会选择哪个呢?

如果用五个你最重要的手指来替换其他手指,你愿意么? 我想,没有人会愿意的。因为五个手指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五个单个的手指之和。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道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大家关注的是单篇文章的阅读,往往忽略了各篇目间的整体关联,很少去整体设计;教师尽力挖掘课外资源,增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很少关注课内资源的挖掘。而实际上,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体现了编者对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理解。语文教材间可以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点,将一册甚至六册内容融会贯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高效率地处理教材,提高教学的质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叶赛宁的《夜》,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和表现。 通过赏析刘方平的《月夜》,并将两诗加以比较,体会两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表现的相似,从而体会“美是相通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通过朗读赏析课文《夜》,来体会文章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表现。

1.学生自己朗读全文。

2.全班齐读,请学生评价——你觉得我们刚才读得怎么样?

读得好,好在哪里? 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 换了你,你会怎样读? 3.教师进行朗读辅导,要点:

(1) 不能读得太快,注意节奏。 (2) 要读出感情来。

4.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和诗人表现的重点,要点:

(1) 诗歌的情感主要是什么,有哪些变化,应该怎样读? (2) 诗人笔下的夜具有怎样的特色?

三、引入刘方平的《月夜》,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主题上比较两首诗歌。要点:

题材上,《夜》以大自然为对象,《月夜》以“人家”为对象,但都描写了月夜,而且抓住了“静”和“美”的特点。

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衬托“静”。

主题上都表现了“静”的表面下隐藏的蓬勃生机。

四、小结: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对美的感受是如此相似,所以说:美是相通的。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二、朗读赏析《夜》:

1 1.请同学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阅读,进行朗读指导: 师:读懂了么? 生:懂了。

师:主要写了什么? 生:月夜。

师:诗歌是非常适合朗诵的一种文学载体,真正读懂了,一定能读得非常生动,我要听听看,你们是否读懂了,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太快了,感情也没有到位。 师:你觉得我们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好像读得太快了,要读得慢点。

师:我也有同感。读诗不能读得太快,读快了就有点像是那猪八戒吃人参果,“呼噜”一下就下去了,连味道都没有尝出来。诗歌朗读不能太快,就如同品茗,吃太快了就是“牛饮”,要细细地品味,闻香——小口啜饮。好,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这次,节奏慢了,但感情还是没有到位。 师:你觉得我们刚才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好像太响了,要读轻一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夜的特点就是“静”。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静”? 师生讨论。(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夜晚是怎样的夜晚啊?“河水悄悄流入梦乡”“松林失去喧响”,夜莺本来是在夜晚歌唱的,连它的歌声都“沉寂”了,这样的夜晚,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读出那种“静”的感受来,声音要柔和,轻柔,要像保护易碎的玻璃瓷器一样。让我们再来试一次。

生再次齐读,这次,读得慢了、轻了,有的感情也读出来了。 师:你觉得我们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了。

生:我觉得太轻了。

师:对了,朗读还应该注意起伏,虽然整体上,这首诗歌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它的轻柔,但有些地方我们还是可以做些技术处理,处理得略响一些。请速读全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这样处理?

生:第二节溪水“歌唱”,可以活泼些。

生:第一节“长脚秧鸡”听起来就是一种很活泼的动物,处理时候,可以轻快、活泼一些。

生:第三节“银星万点”,似乎是一些调皮的小精灵在跳舞,可以活泼一点。 师:非常好。大家都说得很对。从同学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这“夜”的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生:美。

师: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原文。 生:银辉、银装、银星、银色光芒。 生:“浸水的原野”。 师:这也美么?

2 生:实际上不是真的水,是如水的月光,照到青草上,给所有的青草都染上了银辉,所以如同“浸水”。

师:太棒了。那么“美丽”的感觉在朗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呢?首先自己要陶醉,眼前如同亲见那种美丽的图景。那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看看该如何来朗读?每位同学自己读,读出声音来,读出那种“静静的美”来。

师:有没有觉得有什么地方处理起来比较难?

生:诗歌中一共有两句“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为什么要写这样两句一样的诗句?读起来是不是应该一样?

生:第二节“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和末节“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只相差“静”和“寂静”,是翻译时候的错误,还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读的时候处理的轻重该不该相似?

师:问题提得太专业了,真棒。有没有同学对这两个问题有一些想法?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就近2-4人自由组合简单讨论一下。

生交流。

生:我们组的结论是:两句相同的诗句,都是诗节的末尾,所以,处理应该相同。

生:我们组的结论是:两句相同的诗句,虽然都是诗节的末尾,但有一句是诗歌的结尾,处理应该不相同,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生:“静”和“寂静”是翻译错了。 生:“寂静”比“静”程度更深,说明夜更深了,不是翻译错误,是作者故意区别开来的,所以后面的感觉应该更轻柔。

师:太棒了,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得非常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另一个问题。越是相似的句子,越应该处理得不同,从诗歌的整体情感变化的角度来看,诗歌的高潮部分,即我们应该读得最响的地方应该在哪里?

生讨论交流。

师:开头不能太高,结尾不能不收,中间应该有高潮。第二节,美丽的序幕拉开;第三节,高潮;最后留下无穷意味,但需要“收”一下。

3.请学生代表朗读。

三、比较赏析《夜》与《月夜》:

1.过渡:外国诗人是这样来描摹美丽的月夜的,那么咱们的中国诗人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请大家翻到第217页,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中国诗人关于“夜”的感悟。

2.自己读,想一想两首诗歌在题材内容(描写对象)、表现方式、主题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思考。 4.自由讨论。 5.交流:

生:题材上,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夜”,而且都是“月夜”。 生:对象上,《夜》写的是月下的大自然,《月夜》写的是月下的人家。 生:《夜》表现的是夜的“静”和“美”的特点。 生:《月夜》只写了夜的“静”。 师:能找出诗句或词么? 生:从“虫声”来侧面烘托。 师:《夜》通过什么方式来写“静”?

3 生: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等都没有声音了,最后“四下一片寂静”,是正面描写。

生:也有侧面烘托,比如“溪水轻轻地歌唱”。

师:用咱们的一个古诗名句来说,就是“鸟鸣山更幽”式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但《月夜》是不是像刚才A同学说的那样,只有“静”的特点,没有“美”的特点?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首诗歌的前两句。 生自己读,仍茫然。

师:试着翻译一下这两句。

生:夜深了,月色照亮了一半的人家,另一半隐藏在黑暗中,北斗南斗都已经横斜过来了。

师:那不正是描绘了一个光与影的美丽世界么?不过,在《夜》中,用的是实写,而《月夜》中,更多的用了虚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

师:两首诗歌的主题呢,有什么异同? 生:《夜》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美的赞赏和爱,《月夜》表现的是对春天的向往。

师:‘《月夜》表现的是对春天的向往’,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春”表明是春天,“偏知”“暖”“新”说明春还未正式来临。 师: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透”,说明虫声非常有力,充满了活力。

师:现在你能体会出诗歌中所能体会出来的精神了么? 生:是一种蓬勃的生机。 师:同样来看看《夜》,是否也有这样的精神? 生:小溪的歌唱,是活力的体现。

生:夜莺和长脚秧鸡虽然不再歌唱、欢嚷,但明天还会歌唱和欢嚷。 生:松林还会喧响,溪流还会醒来。

生:一切都会醒过来,明天,大自然就会热闹起来,休息好了还会更热闹,更有生机。

师:对,那寂静的夜,沉寂的河流、夜莺和长脚秧鸡,那银色的如同“浸水”的青草,底下却涌动着无限的生机。两首诗歌虽然主题有不同之处,《夜》表现的是对大自然的美的赞赏和爱,《月夜》表现的是对春天的向往,但对静夜下暗藏的大自然的活力的欣赏和赞叹是共同的。

四、小结:

师:请你来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生:同样写夜,可以写大自然,也可以写人的社会活动。

生:同样表现月夜,可以从色彩的角度描摹,也可以从光与影的角度刻画。 生:表现幽静,可以通过“鸟鸣山更幽”的方式来完成。

生:用词要准确,用好一个词,对文章的主题往往有深化作用,比如“透”字、“新”字,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师:太棒了。老师也来说一下老师的收获:《夜》的作者是俄罗斯现代诗人,《月夜》的作者是中国唐代诗人,两首诗创作的时间、诗人的文化背景差异非常

4 大,正好可以用“古今中外”来形容他们,他们都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他们认为美的夜,竟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方式、主题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不正说明了咱们人类文化史的惊人巧合——“美是相通的,连美的方式都是相似的”么?

【教学后记】

一、成功之处:

1.成功利用课内资源,深入有效地整体设计,高效率地完成教学设计。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的全新组合,使教学有了吸引学生的新“亮点”,提升教学的质效。

2.相互关联的内容,互动增进了理解的深度,并产生了新的延伸,达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从教学对比的情况看来,学生对于《夜》的沉寂外表下暗藏的蓬勃生机的理解,通过《月夜》的借鉴互助更加容易达到。

3.朗读教学贯穿全诗的鉴赏和理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有益,一堂语文课,书声朗朗中,师生的互动自然有效。

二、探索与困惑:

1. 朗读辅导的把握有难度,教师要根据个人积累和特长设计把握。

2. 这堂课的亮点体现在学生提问部分,即“有没有觉得有什么地方处理起来比较难”部分,课堂生成问题的质量决定了课堂的精彩程度。如何促成课堂问题的生成,还应该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

推荐第7篇:月夜遐想

月光下的遐想

 一轮新月从树梢攀到了天空,圆盘子似的。皎洁的月光透过树阴洒下来,如碎银般的美丽。

我走在月光下,在花园小径里闲庭信步。风轻声吟唱着,柔美的月光,再现了苏轼当年的豁达‘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在他心里是这样的美妙,银白的月光是否在启迪我们豁达是一种美?他不是还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是否也是暗示我们时光易逝,要好好珍惜时光吗?  月光好象淡了,还有半边怎么不见了?被乌云挡住了吗?但为什么月光还是那么平静,为什么它不生气呢?人家挡住了它的美丽,它不是应该恶狠狠地报复吗?可它在诉说;‘宽容是美。’它是在说要人们学会宽容吗?

月亮又出来了,还是那么明亮,是在告诉人们做人要能屈能伸么?

 我继续走在路上,抬头看看月亮,怎么?月亮不见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也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月亮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我想这又是月亮对我们的一个启示吧。

月光如水,它是美丽的化身,我在它的身上学到很多。月光伴我行走。

月夜遐想  每当夜幕降临,满天亮晶晶的星斗镶嵌在无际的天空,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一切都是那么动人。每当你抬头凝望,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使我浮想联翩。

月亮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望着眼前的这轮明月,我觉得身子变得渐渐轻盈起来、飘了起来,脚下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云彩,向月亮飞去。终于,我降落在月球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古式宫殿,我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嫦娥仙子居住的广寒宫了吧!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向殿内走去,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扑鼻而来。再往里走,一棵高大的桂花树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棵树真大啊!‛我不禁赞叹道。它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碧绿的叶片中间,是密密

 麻麻的淡黄色的桂花,难怪刚才老远就闻见它的香味。桂树下,一位穿着古装长袍的大汉,他大汗淋漓,正舞着一柄巨斧,使劲地砍着桂树。他不停地砍,不停地擦汗。可是,桂花树却丝毫没有破损。这大汉肯定是伐桂的吴刚了吧,他在这已经砍了千百年了吧。虽然没有砍掉桂树,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忽然,一阵优美的琴声飘来,吸引了我。我朝那个方向走去。只见一只小白兔正舒服地躺在主人的怀里。它的主人是一位漂亮的姑娘,穿着一件朴素淡雅的服装,芊芊玉指正流畅的在琴弦上扶过,发出动听的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哦,这定是嫦娥和她的玉兔了。不知她们在这广寒宫的千百年,是否感觉寂寞? 

 我不停地幻想着,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像我这样梦想登上月亮的人,也正是这样,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他们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月亮和太阳是不同的,太阳虽然给大地送去了温暖,可是月亮却能为那些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工作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么一句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亲人们虽然天各一方,也能共同欣赏这圆圆的月亮,看到了它,就仿佛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

月亮,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们寂寞的夜晚送来了这么多美好的遐想。

推荐第8篇:月夜抒情散文

这两天的夜晚,月色很美,月上中天的时候,

夜已经很静了。四周的秋庄稼围成黑色的幔,

秋虫躲在这幔里鼓噪着。下了多日的雨水,空气氤氲潮湿,

一抓都能抓出水来。也许是这个缘故,也使得月亮象一个大大的鸡蛋黄,

让人觉得可爱。手机的停机,空出了时间看到了这美好的月夜,

一个人躲开了一切,宁静的梳理自己的心绪,回想起许多人和事来。

难得有今晚的心情了,心里美好起冰心先生散文中的情境来。

想想也是三十年前了,那时家里穷,每到暑假,我便和弟弟睡在场院。

弟弟小我八岁,那时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深夜,月亮上来时弟弟已熟睡了,

月光照在圆圆的脸上,透出粉嫩的甜美来,让人生出怜惜的爱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曾经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美好的情境,这样安祥中熟睡的面孔,

有我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也见过许多陌生人的孩子,都是这样安祥的睡着

,08年和今年的地震灾区也有这么熟悉的睡容。

我们的生活一天天美好起来,就是我们拥有这美好的情怀,

被这种美好的情境激励着勇往直前。

推荐第9篇:初春月夜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便知春气暖,虫深新透绿窗纱。

读后感想:

昌月挂于树梢,夜半寒气料峭,身着一件青衣,欲望寒气清醒我的精神,村村户户早已锁门夜寐,我像一只夜游的精灵,来回踱步在田埂小径。

天空中不只是月光的照耀,看,那勺星所指的地方北斗七星不是在闪烁着光芒吗? 或许,我比那日日游弋在荷塘中的野鸭更先知,就算春天晚来到,我也仿佛看到房屋后檐,竹外桃花三两枝。

我爱春夜那皎洁的明月,我爱春夜那微微的煦风,我爱春夜那沁人的花香,我爱春夜那甜蜜的寂静。春夜,给人多少温柔、欣慰、幸福、希望,但又搀和着多少离合悲欢,落寞惆怅。

夜色中我踏着乡间小路,迈步田间地头,尽情地领略春夜的柔美风光,白日那翩翩起舞的彩蝶,不知是隐入绿叶下,还是醉卧在花蕊中,辛勤劳作的蜜蜂,带着佳酿,进入甜甜的梦乡。轻轻地晚风,送来油菜花的屡屡清香,金黄的圆月,挥洒着轻柔的光。

我思绪飘荡,刹那间飞向传说中的九重仙境。那里还像我日思萦萦的故乡,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早已解放,也像凡人一样,在田间耕作,山上放羊?

柳丝摇曳,小鸟浅唱,乍暖还寒时,一夜春风来,春风微醺,春光迷离,赶快吟一出春的华章。

推荐第10篇:月夜遐想

月夜遐想

一天晚上,我做完了作业,便趴在了阳台,抬头仰望着夜空中的星和月亮,一会儿,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羞答答地从楼房的背后探出了半张脸,偷偷地窥视着人间。慢慢地,它终于从楼房背后露出来,满地清辉,是那样纯洁,那样美丽。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大地成了银白色的世界。一时间,星星们都害羞似的躲了起来,只有几颗大胆的星星仍勇敢地站在天幕上。我不知道它们是为了给月亮做伴,还是与月亮媲美?

忽然,我觉得脚底下轻飘飘的,哦,原来我冲破了大气层,正在向月亮飞去呢!瞧,月亮是大地妈妈亲手制作的葱油饼。金灿灿的,可真诱人!不过,大自然妈妈在洒葱花的时候,一不小心,芝麻有的洒在了天空中,变成了一个个小星星,有的则掉了下来,变成了一颗颗流星„„调皮的天狗

闻着香香的饼,馋的垂涎三尺,自然就忍不住了,每天都要偷偷的吃上几口,这样日复一日,葱油饼很快就被天狗给“消灭”掉了。大自然妈妈也不生气,不慌不忙的使出看家本领,做出一个更美味的葱油饼挂在天空中。这样的事情每个月都会发生。

一阵冷风吹过,我打了个哆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了。

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五年级:戴婧雯

第11篇:月夜遐想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月夜遐想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的中秋月会比明天的圆。你想在中秋节看到这么圆的月亮,下一次就得等到2021年了。

今晚,老天的心情显然很不错。天气格外好,天朗气清,皓月当空,微风徐徐而来,如水的月光泻下来,地面人影绰绰,一举一动,真有点对影成三人的味道。诺大的天空,没有云,只有一轮亮堂堂的月亮在上面。月亮仿若静止不动,俯瞰大地,和地面的灯光遥相辉映。看到这样圆这样清的月亮,心不由地静下来。明月总有这样的力量,望着它,心里的千头万绪暂时抛却脑后。此时,有多少人在月下遥望这轮明月?

真亮啊!月亮就这样大大方方地悬在空中。皎洁的面庞,柔和的月辉。我最喜欢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他对月亮的描述,融合了所有人孩提时代的妙想: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白玉盘,瑶台镜,多么圆,多么亮!至今我这是认为,没有比白玉盘和瑶台镜更像月亮的了!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能创造出这样精妙的比喻来。心里不免暗喜,大诗人李白小时候眼中的月亮是盘子和镜子,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看的,我和李白一样呢!儿童时代,听说了月亮的传说,望着月亮,我还总喜欢问大人:月亮上有嫦娥吗?吴刚在砍桂树吗?那会是一只怎样的玉兔啊?不知道,李白小时候会不会这样问?

就坐在水边,屃石湖水波微兴。清风缓来,湖面如绉,有浅浅的皱褶,月光投影处,水面有了摇动的月影。然而,这样的明月,不论是在天上,还是在水面,都是柔柔的,并不耀眼,你尽可以凝神望月。喜欢看风景,却怕极了阳光;而月下,你尽可以看个够。更何况,月下,眼前又多了一份朦胧。白天绿油油的稻田,这个时候是看不出颜色了,只灰蒙蒙一片,风中,稻叶晃动,也许,这片稻子也不愿错过这样的月亮。月光在桂树下投了斑驳的影子,风动桂枝,斑驳的影子就在地面抖动。水面上,月亮不再圆润,她变得长长的,还碎裂成几块。每一块都是亮闪闪的金子,闪动着柔和动人的光泽。遥遥望去,屃石湖成为一个巨大的荷塘,浩浩渺渺,湖田成了巨大的荷叶,浮在水面上,无边的月辉就笼罩着这个大湖,碎得开心的月亮在跳动……

月亮太可爱了!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描绘月亮!诗人特别偏爱月亮,印象中,李白和月最亲近,他的人生一路都有月亮相伴。不说家喻户晓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不说憨态可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听听“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让人浮想联翩,我想想,他在感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时想接近的其实是月亮吧!“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多了一点惆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多了一份壮观,“莫使金樽空对月”多了一份感慨……月亮见证李白的喜怒哀乐。月亮也特别偏爱诗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听听,月下吟咏是多风雅的事!有了月亮,人类的感情也有了寄托。纵使相隔千里,也不再孤苦。于是,苏轼指着月亮遥寄苏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和月相映,留下那么多与月有关的美妙诗篇!我常想,如果没有月亮,文学作品将会大大失色。

很久没有这样看月亮了!月上中天,天正高,风正清,月色溶溶,甚是惬意!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12篇:诗歌月夜

月亮被打捞上来了

像一块蓝紫色的生铁,很腥

星星撒下它竖纹的网

似乎想捞起这夜无尽的湖光山色

却只捞住了月亮几个不深不浅的脚印

你像石头一般在岸边坐着

你无心去念这无聊的游戏

你把手按在沙滩上,看着手影寂寞地幻着

似乎在演着某个美丽的故事

粘着星光的风卷起篝火,卷起你一身缥缈的缟素

露水探出脑袋与星星互瞪着眼睛

他还没有来,你比谁都清楚

你默默地望着远处的星光,总以为是白帆点点

月光砸在刚才的月光上

星光像沉重的霜盖着刚才的星光

你看着头顶或圆或缺的月亮

目光开始变得像月光和水一般清澈

往事寂寥如你天蓝色的岸边

星星和月亮玩累了

猝不及防,被另一张网抓住了

你幸灾乐祸地在一边笑着

却不知道,那网所触及的地方

还有你极轻的爱情,极重的微笑与目光

只是你还望着远方

和开始一样,像石头一样

夜的风暴已经在梦的眼睛里睡着了

第13篇:中秋月夜

中秋月夜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传说是人们为纪念嫦娥奔月而创立的,喜逢中秋,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餐后,边吃着美味的月饼,在电视旁观看中秋晚会。

忽然一股明亮的白光照进了屋内,似乎提醒了我们:到了赏月的时候了,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匆匆下楼,想要快睹这轮明月的容貌。

到了操场,我们便一眼看到了她。“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圆圆的“玉盘”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如水似的泻向大地。月光洒满了这片开阔的操场,也洒在了我们身上、衣服上,温暖着我们的心。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好处 。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爸爸搂着妈妈,一起欣赏这轮明月。我则牵着爸爸妈妈的手,静静地走着。

北边热闹的广场上空一个个孔明灯向空中飞去,它们不仅仅是一盏盏空中的孔明灯,更承载了每个人美好的希冀和愿望啊!在操场上远远地看着它们的高飞,就像一颗颗火红的明星,孔明灯更让这美好的月夜增添了一份光彩。广场上的人们,手挽手,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灯光下、月亮下跳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舒城却又往城市化迈进了一步。 漫步在林荫之间,仿佛感受到嫦娥在月宫里桂树下散步的感觉,看着那一轮皎洁的“玉兔”,我们便沉醉在无限的想象之间。中秋佳节,缩短了亲人的距离,蕴含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一家人融化在了这如水的月色中„„

第14篇:《月夜》教案

《月夜》杜甫

教案《月夜》 班级:高二(3)班 授课教师:杜育频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3、归纳意象“月”在古典诗歌里的运用和抒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2、归纳意象“月”在古典诗歌里的运用和抒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检查背诵。

2、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了解作品背景。

3、齐读,正音,把握节奏。

4、解读诗意。

三、合作探究

听录音范读,体会诗中深沉的感情,全班带感情诵读。

1、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人此时身处长安,为何开句却是“今夜鄜州月”? “今夜”“只独看”如何理解?

明确:采用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转换的抒写角度,曲表意更深,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炼字“怜”“忆”。

明确:昔日同看月,而今只独看、独“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有忧虑惊恐,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亦不懂为母分忧,此一“怜”字,饱含深情。

3、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找出,并简析。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为何“双照”可以“泪痕干”,“独看”就不可以?

解读诗眼“独看”“双照”。

明确:“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里闪耀着四海升平人团聚的理想,泪干即是指不再受两地思念之苦。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四、主旨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迁移

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因此对月情有独钟,都喜欢借月托情。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大致可以有五种解读: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

(三)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背诵《月夜》,预习《哀江头》。

第15篇:月夜经典诗歌

风,停了

日,落了

蝉鸣,稀稀落落

心扉,思绪蔓延

仰望天空

是谁

在苍穹点亮了一盏灯

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

驱逐了黑暗

静静地照着欲睡的大地

月光如水倾泻心房

星光点点游移飘荡

眷恋难描情深缠绕

心花绽放涟漪微漾

瞬间世界没了黑暗

走吧

心底浮上一个苍凉的声音

抖落肩头沉重的时间尘埃

揉揉酸涩空洞的眼睛

层层薄雾渐渐退却

那轮弯月从云的身后又露了出来

闪着熠熠的斑驳如流水般静静的泻在树叶上

泛着银色的光像透明的轻纱

夜空中飘过几朵碎云

酝酿着清晨漫天朝霞的一缕阳光

第16篇:月夜情思诗歌

① 月夜情思

还没长翅膀的风

和梦想飞翔

绕着月亮湖畔

指柔间化满天繁星

画一个圈月就圆

崎岖旅程

连着两地无限牵绊

当天地合一

畅叙此夜团聚欢乐

心领神会

意味深重的对望

一眼了却千里相思

风雨无憾

此心俩相依

爱意凛然招展

相遇时刻柔情千转

荡气回肠

② 夜空

与白天分道扬鞭

夜的大门被风踹开

放一屋星光

银色的心莲艳放

杯盏盛满甘露

光晕蹑手蹑脚到来

举杯一饮而尽

香茗漫延着四壁

时间吐吐舌头

把愉悦引醉

月从心亮

阴晴圆缺的过程

心田一度枯干

铭心刻骨的柔情似水

翻过月亮河

载满相思风雨

月色被打捞

天与地

一对相望不能相拥的恋人

③ 秋日

秋风

六神无主的乱窜

隔着窗纱销声匿迹

像阵烟

突然又惊慌失措回来

像顽皮小孩

令日子操碎了心

叶的脸带着憔悴

拿起行装说走就走

最后一次倚着糟糙树杆

温润的怀抱寄存来春

那时会否是一个

别样盛况

阳光重复出现

在秋里是件金色马甲

披在田野

就是诱人的丰硕

泥巴里最喜出外望的季节

被秋狠狠包围

第17篇:月夜爱情诗歌

这月夜啊

似乎有无尽哀愁

若不然

今晨阳台的藤椅上

咋还依稀残留着

昨夜牵魂的声响

记忆里那些可堪哪堪回首的往事

今晓怎就被升华得如此感人

我喜欢这月夜

她不曾想被电闪雷鸣打扰

灵感闪亮她柔目时

信手即在散落的情侣身上

幻化浪漫的光晕

偷看他们相依相偎,温馨满怀

盗听耳边私定终身

这淡定轻妆的月夜

扶着风的肩

轻柔地摇摆着细叶

那醉人飘逸的气息

立即在矜持的蛐蛐嘴上

戏引出一连串的鸣叫

可这月夜啊

为何又徒生几分惆怅

河堤上的下垂柳支

咋就那么深邃伤怀

舒曼的《月夜》

从远处亮灯窗口里

少年修长的十指下

随风拂来

诉说抑郁和牵挂

可后半段咋还那么感伤

如泣如诉

唉…… 这月夜啊

何时可参透佛理

不再忧伤

第18篇:月夜诗歌150字

第1篇月夜作文

有月的天,是美的。

有星的夜,是亮的。

有月光的地方,就是心灵最美的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

不可剥夺。

每个人的月亮都是一盏照亮自己未来的灯。

有月光的地方,是人心善良的地方。

第2篇月夜作文

月亮晶亮,挂在天边,

它背后是漆黑一片,

却有一片光明在眼前。

这个缘由似乎让它成为了天空的领衔,

在有星星的夜晚,

星星它们眨着眼,

等待月亮的发言。

静谧的月夜,

月光倾泻,

羌笛奏响,

异乡的人儿又无眠。

第3篇月夜作文

知了、蝉在月夜里歌唱;

月亮姑娘挥手洒下一片繁星;

星星们在夜空中欢快地眨着眼睛;

萤火虫也来了,树丛中,花丛里,到处都是光点;

我站在窗前,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象,享受着月夜里的宁静;

深夜,梦幻的月夜还萦绕在我的心田,难以忘怀。

第4篇月夜作文

月光那么美好,

淡淡的, 冷冷的,

将一切都笼罩。

虽不及日光,

是那么明亮,

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海的彼岸,

是否也有如此明月。

我想去找寻,

带回我曾遗失的那份美好。

第5篇月夜作文

黄昏来临 夜幕不知不觉的降临了 皎洁的月儿升起来了 她的明亮 她的光辉 她的圆润 她的皎洁 如抚弄琴弦一般触动了我的心 伴着星空 伴着丝丝的云 被镶嵌在浩瀚的天空 她微笑着看着大地上的一切 月夜寂静 让人产生无数的美好遐想 不知是谁在抚弄琴弦 使披上一层轻纱的万物 都有了诗意……

第6篇月夜作文

深蓝色的,浩瀚的,

天空。

月儿,

迈着轻盈的步伐,

轻轻地,悄悄地,

登上这美丽的舞台。

星星为她伴舞,

为她闪烁;

云朵为她伴奏,

为她歌唱。

月儿,

总是在这舞台上上下下,

时儿弯,时儿园。

第7篇月夜作文

独自思考

独自想念

投入你的怀抱

嫦娥的美

玉兔的精

桂树的神

都让我痴痴联想

联想到的不是你

而是她——夜

静谧的夜

沉寂的夜

这样的夜多少有些凄凉

这样的夜多少有些冷清

可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夜,这样的月

温柔中透入着伤感

冷清中浸透着凄凉

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夜,这样的月

第8篇月夜作文

思念如潮水

指尖只能触及幻想的脸庞

而心 早已在流浪

向你的方向

就在这月夜

微风吹来记忆

沉旧的微笑拂过我的思绪

怀抱

定格在离别的最后一秒

就在这月夜 我注视着月亮

晶莹 明亮

柔光轻撒我的身上

恍惚

月光映出了你的摸样

但是

我们的距离却是到月球的距离

不可触及

第9篇:月夜作文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小红跑出家门,来到小沟边的草地上,她抬起头一看,哇!真美啊!看那蓝蓝的天空好像一望无际的海洋,闪闪的星星好像一颗颗宝石,弯弯的月亮象一条小船在大海里漂泊。

小红就想:\"如果我能乘着小船从海里捞颗宝石送给妈妈那多好啊!

第19篇: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赏析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第20篇:初中生作文月夜

月夜

平平一日,晨时朦胧,夜时幽静。这天,我逢到了平凡的夜。

太阳渐渐收回了它的光泽,脱去了金光灿灿的衣裳,闭上了它灼灼逼人的眼睛。犹如君子般缓缓退落于高山下。幽远的余光星星散散洒点在最后的天空,显得格外动人。夜,不知不觉降临了。

黑沉沉的一片,它将太阳送给大地的最后一片光芒抹散了。万籁俱寂之中,别有一番雅韵。浩瀚的天幕倒挂在宇宙中,如同无边的云海,波涛汹涌。天上繁星点点,闪烁迷人,胜似活泼的小鱼。

忽然,天空中幽然射下一缕银白色的光芒,定睛一看,正是月亮。它挣脱了云层的封锁,灿然跃现于天幕之中,骄傲而安祥地吐洒着它那诱人的清辉。它形如一叶弯弯小舟,在黑蒙蒙的大海中,漂荡起伏,颠簸不平。那两头尖尖的小角,正不停地驱散它周围的云层,仿佛正在传递着宇宙中的什么秘密吧!不一会儿,那灰黑色的云层便不可思议地溶化在它清澈晶莹的光芒中。星星们顽皮地眨巴着眼睛。点缀着、辉映着、装饰着这缥缈的夜空,漆黑而静谧的夜空霎时变成 了深蓝色,热闹了起来。远而观之,就似蕴藏着无穷珍宝奇珠的大海,深不可测。大地万物也被他们的表演从酣睡中惊醒过来,睁着朦胧的睡眼观赏着,还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在窃窃私语,又宛如是在为月夜喝彩。

大地被银白色的月光笼罩着,清风徐来,花枝在微风中摇曳着,不时散发出阵阵扑鼻的幽香,月光透过枝叶,洒下斑斑驳驳的影子,别有一番“疏梅筛月影”的绝妙佳境。

夜深了,沉沉的,月亮似显疲倦,悄悄躲进云层,天幕又转黑下来,仿佛是一台壮丽的节目刚刚结束。世间万物也纷纷平静了下来。不再随风舞动,不再高谈阔论,各自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也一样。

那天,我梦到了一个月夜,一个幽深而美好的月夜„„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