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随笔张玉芳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7: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三如何应对当前的中国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距今已20多年,许多学生尝到了甜头,受益匪浅。当我们学完日本历史——-明治维新后,也让我感到当今中国教育面临的许多困惑。如;早在1869年日本就实行了 义务教育,还向西方学习,开放的步伐之大可想而知,可中国的某些学校为了追求一些升学率,导致部分学生失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样大学改革升学率上去了,但为了上学,许多家庭不堪忍受昂贵的学费,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社会上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改革的败笔。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怎样让学生明了呢

首先,应从思想上认清中国的国情。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中国的现状。作为中学生,面对紧张的中考,100%上高中不现实,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流,找准位置。切不可一窝蜂上高中。

其次,基础学科不能丢。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夯基础,切记不要好高婺远。

第三.早作准备。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目标去努力。

总之,识时务者为俊杰。

读金一南的《苦难辉煌》有感

读完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后,想想自己以前的想法,虽然不是全错,但是就像井底之蛙,一知片解。这不仅仅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更是全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以前我只是仅仅看到了结果,可整个历史的错综复杂,历史上的偶然、无奈、抉择、机遇和艰辛而产生的现在的结果,我只有震撼,思绪万千,却又不知该怎么总结,我就像是个刚出生的小孩子,用无知的眼神第一次看到世界一样,惊喜又害怕,不知所措。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已经出场了,除了内心道不明的感慨,还有一些即时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读完本书的总结,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我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想法。

现在,大家都在讲全球化,其实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全球化的进程已不可避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奋斗至今,从制定政策到选择道路,都与国际因素关系极大。以前的党史,人们过多集中于党的内部,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到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它是在全球大势之下,东方各种力量挤压、碰撞、较量的结果。中国革命的成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存。历史给国民党很多机会,却只给共产党很少机会,但是共产党人抓住了这仅有的机会,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著名是史学家,是中国中古史研究领域的巨匠,他的一生撰述颇丰,并且均为史学研究领域的大作,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2009年9三联书社出版了一套《陈寅恪集》,除上举几部外,还包括《书信集》、《读书札记

一、

二、三集》、《讲义及杂稿》、《诗集附唐筼诗存》共13部,本文所引均出自本集)等,均是历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然而我对于先生的认知却并非始于他的史学成果,而是对他的的人格和品质的钦佩,对其*中的铮铮傲骨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伟大格言的无限钦佩与敬仰,对他一生为我国民出路的不倦求索的执着与艰辛的感动。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对近代史了解的加深,对先生的敬仰不断升华,再联系现实中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禁更加怀念先生,甚至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再后来才开始接触陈先生的著作,慢慢地开始在陈先生博大而精深成果中的艰深摸索。

最先开始阅读的是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陈先生继《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后的又一部隋唐史力作,在唐史研究中至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作者在书中对大唐一朝的政治史做了精辟的论述,追根溯源,上溯两晋南北朝以至隋朝,下观隋唐以后中国历史之变化,博大而精深。然由于自身天赋及基础知识所限,往往囫囵吞枣,难得先生之大义所在,惭愧至极。但在此还是要斗胆地对先生大作进行妄评,发表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粗鄙之见。下面就我所读之《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体例、史料运用及先生的“诗文证史”等方面谈谈我的浅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时下世界各国都比较推崇史料教学法,把学生带入历史现场,努力教会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重新审视各国历史,注意利用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再现过去的面貌与形象,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强调史料的“证据”作用。读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使我认识到史料教学的巨大潜能。

一利用史料教学 提高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将补充史料、照片、画页、地图等发给学生,使教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切身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师生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制作图表、知识竞赛、情景再现、讲故事、演历史剧。使课堂气氛始终活泼而热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二利用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

《学记》中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生活”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所谓“学会生活”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在教《多彩多姿的艺术》时,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课前分别布置了三个任务:描摹王羲之《兰亭序》中不同形态的“之”字;向美术老师请教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价值;搜集秦始皇兵马俑材料,展示其价值。各小组利用网络、图书馆、课本等资源,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分析、概括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三利用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重庆谈判》时,展示了图片《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和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启发学生探究: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照片中的毛泽东蒋介石在想什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风险去重庆谈判?播放《双十协定》资料片,启发学生探究:《双十协定》内容能实现吗?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历史资料片,使学生置于历史场景中,走进历史,充分感知历史,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使用史料教学的教学过程,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完全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地位。同时还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分析概括问题能力。随着史料教学在课堂中不断成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很庆幸,我们国家拥有那么多,珍贵值得骄傲的历史传记可以研读。中国的历史如果从公元前2070年的禹建夏算起,至1912年清政府灭亡,近4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期间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亦或是悲壮的人物和事迹;尤其在朝代轮换时期,出现的人,发生的事,很值得揣摩,并影响了无数后代人;商周交替时的武王伐纣,秦汉交替时的楚汉相争,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隋唐交替时的瓦岗起义等等。仔细分析之后,那些事,仿佛在今天都是前车之鉴,大到国家发展,再到企业成长,小到交际,无不适用。

《品三国》有感

这个月,我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这位品评三国的文学工作者评价的很客观,很中立。三国的文学,我读了很多版本—《三国志》《后汉书》《真假曹操》《三国演义》等等,因为人物特点鲜明,事迹突出,每位文学工作者又褒贬不一,所以这段历史也就越读越有趣。以下是对易中天先生的作品留些心得,算是收获吧。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让县自明本志令》

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所谓的政治斗争,就是人事的变更,权力的均衡,利益的再分配和人际关系的重新调整。首恶必办,胁从不问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北征乌桓》

天下的争夺,归根结底是人心的争夺。争取人心,必须有一个宽宏大量的气度和一个既往不咎的政策,料事如神者,实际上是料人如神。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官渡之战》, 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卞夫人传》,装糊涂才人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家长会发言稿张玉芳

郭玉芳

廉政教育读后感郭芳玉

陈玉芳(材料)

眼科滕玉芳

韩玉芳分享

陈玉芳心得体会

张宗芳

张巧芳

把信访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张玉芳)

教育随笔张玉芳
《教育随笔张玉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分析教育随笔 教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