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碧水如诗 流淌千年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5: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碧水如诗 流淌千年

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1991年深秋游历了楠溪江后,在他著名的散文《初识楠溪江》中这样写道:我可以负责任地向全世界宣告――楠溪是很美的。因而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楠溪山水胜桂林,其实指的是楠溪江之水,由于历史与文化交融沉积,此水已不是单纯的地理意义上的水,也不是风景名胜区意义上的水,本身就是诗化了的文化层面上的液体。

楠溪江的前世今生

浙南在上古称瓯,瓯应是楠溪江的上古概念。永嘉最早的地志《永嘉郡记》,中有“瓯水”一条说:瓯水,水出永宁山。永宁山是过去永嘉郡的主山,现永嘉县城之所在就是过去的永字乡。以前的瓯水就是今日的楠溪。

楠溪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谢灵运的诗中,因这里多生长樟科的楠木而取名。两宋以来,这里就一般都叫楠溪了,如南宋时永嘉诗人就写了不少的楠溪诗。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温州各地的人习惯都叫这里为楠溪,这里的人为“楠溪人”,楠溪因利兼水陆,文化发达,在江浙一带很早就有名气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在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时,觉得此水有溪的特点,又有江的性质,就称之为“楠溪江”了。

楠溪江流域历来山川郁闭,太平险要,因此保持了原生态的面目,专家们称之为“天下第一水”。河流弯曲摆荡,缓急有度,转折成趣,秀丽多姿。江水清澈见底,平静温和。水底卵石光洁平滑,色彩斑斓。其味甘爽,水产丰富独特。水秀地灵,楠溪江孕育了永嘉人民,是永嘉人民的母亲河。

楠溪江流域地势自北向南奔腾而来,括苍山脉与雁荡山脉在相倾相挤的过程中形成了楠溪江,是瓯江下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溪下乡罗??岭西侧,其主流长139.8公里,流经永嘉县的33个乡镇(永嘉县有38个乡镇)。径流曲折,支流繁多,主要支流有22条。

楠溪江“溪流廿二纳一水,发源五县归一江”由于没有发展工业,受污染程度轻,水流顺畅,天然水质良好。

楠溪江水系庞大,因为楠溪江流域的地理形势如楠溪江之水一样具备了安全、生存、发展的特征,因而楠溪村落都是依楠溪水流而建的。水是吉祥的、亲和的,其中也包括了他们朴素的风水思想,避水、用水的朴素辩证,而对水的领悟也特别深刻。1000多年来,一直很好地依楠溪江水的优势加以利用。在黄南溪上游的道基村,在唐朝就建造了30多个小水库,碧油坑就有清乾隆时期的水库两个,中游岩头明代的丽水河水利工程就以一堰、双浚、三池、四碓、五河与十几里的水渠联通,形成包括生活、消防、灌溉一体化的用水系统,而有浙南都江堰之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楠溪江的水之利主要在沟通之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那时江上白帆点点,舟筏穿梭。楠溪江上舴艋舟与竹筏络绎不绝,承担楠溪江流域生产、生活与外界的商业交流,通过玎步、桥梁古道与周边邻县通商,使楠溪自唐以来就成为农耕时代著名繁荣地区,直接导至大批文化名人的横空出世。

公元422年,谢灵运出守永嘉,在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清新如楠溪之水的山水诗。永嘉山水闻名宇内,使得李白、苏轼不胜羡慕。当年陶弘景在大若岩不无快意地写道“清流见底”、“沉鳞翔跃”,写出了楠溪江之水的特别之处。

现在楠溪江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水美、岩奇、瀑多、滩林秀、村落古而闻名,在此五大特色中就水美、瀑多、滩林秀等三绝就直接与水有关。

楠溪江之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尤其是秋冬两季,潦水尽而寒谭清,在狮子岩、石桅岩下坐竹筏,问撑筏人,他会告诉你,这里的水有二十几人深,也就是约40多米了,可是还能一眼望穿水底,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楠溪江水之平,中游平均比降只有1.48%。这样的落差是人的知觉所难以察觉到的。因此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水满时,他乘船从黄南到温州只用一个半天,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水面平静,从无起伏感。可惜现在陆路交通发达,舴艋舟没了,上游水道闭塞不通。然而当你在夏日的中午,独坐在狮子岩的竹筏上,让撑筏人慢慢地载着你向下游荡去。到了龚埠后,他就会站在竹筏后头不动,在静止中,你会感到竹筏在自动地飘移上行,清爽的溪风在送你,让你弄不清楚水在向哪儿流。所以楠溪江漂流是最寓诗情画意的,从港头到九丈30多公里水域,平静如镜,波澜不惊,两岸山峰屋树都倒映在水中,实是天开图画,人游仙境。

楠溪江的水是很净的,河流含沙量每平方米不到200克,几无杂质,入口甘甜。难怪一些大城市里的人游历楠溪江时会说,你们真爽啊,天天在矿泉水里游泳。

楠溪江流域山体的断裂结构使各支流在山崖险峻、峡谷深切的高落差地形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瀑布。有落差达124米的百丈瀑,有连续的瀑布群,如三级瀑、七级瀑,石门台不到2公里的峡谷内还有九级瀑。有形如莲花的,有状如珍珠的,有声如打锣击鼓的,有阳光下彩虹横空的,不一而足,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泰山、黄山的松树长在山顶上而独立成景,而楠溪江的松树长在水边,由于楠溪江流域森林郁密,种子顺流漂荡,于是就化育出楠溪江边成片以松树为主的滩林,常常有密不透风的感觉。大多数滩林,大小面积数百亩不等,郁郁苍苍。早晨雾气飘袅,白鹭点点,如梦如幻。夜晚一抹黛黑,倦鸟归林,点点渔火,相映成美妙的诗境,给清灵的江水平添了亲和、曲折的层次。

楠溪江的水流作用,把原本粗糙的石头都琢磨得温润如玉,卵石的河床与溪滩,只会使楠溪江显得更加清纯朴素。连水中的生物无不变得名贵起来,生产出著名的鲫鱼、香鱼、雪鳗等,鳖类就三种之多,是团鱼、长不大的马蹄鳖一滩龟、烂头鼋。其它鱼虾,一应而足,让这里的人尽享江中美味。

清代楠溪著名的诗人朱步墀的《溪山吟》写得好:楠川山水甲东嘉,十里澄潭五里沙。这正是对这一江水的传神写照。

一江碧水一江诗

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

据传这是谢灵运写的,这两句诗确是对楠溪江最好的写照,黄昏时的楠溪江,夕阳中奇峰叠嶂,云岚缭绕,滩林水榭笼罩在轻烟之中,三十六湾七十二滩闪着金鳞,温柔地流淌。诗是以无我之境写的,没有情感宣泄,只有美,只有灵气。如果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诗歌意象,诗歌意境,那么就是有了诗的气质。

楠溪江宋代诗人潘希白的《入楠溪》诗堪称佳作,诗曰:“沙头落月照蓬低,杜宇谁家树底啼。舟子不知人未起,载将残梦上清溪。”这是只有楠溪江才有的诗境、诗情。写的楠溪江之水,一种如楠溪水一般透明的伤感,让人有不堪承受之轻的感觉。

暮春到楠溪江,你会发现山原水湄,到处是翠绿,到处是开满了淡白的桐花,自然会想起翁卷的诗:绿遍山原白满川,杜鹃声里雨如烟。也会想起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还有“七十二滩声共闻,一朝路向李溪分。”徐照的诗把楠溪写得水气苍茫,这样的意象、意境,是楠溪江的。

正是楠溪江的气质,启发了谢灵运构建他的山水诗风。他在永嘉的一年时间里,踏遍永嘉山水,写下了30多首山水诗,其中就有6首是楠溪江的。从他开始,楠溪的人们便对诗、对诗人充满敬意,比如在楠溪江流传的一些洞房诗对,一些民谣,虽然有的也略显粗俗,但说明了这里诗心未泯,楠溪的诗脉仍存。

谢灵运在楠溪写的《登绿嶂山》、《石室山》等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他以文化型地方长官的姿态,在这里推行教化,又以诗人的心态作出了不仅当时名动京师的山水诗,开创山水诗派,并对永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自此楠溪流域有了诗礼的传承,到了唐代就出现过张?。还有诗僧辩光,著名禅宗大师玄觉和尚,他的《证道歌》更是一首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诗篇。

有宋以来,住在楠溪的大多是读书人,他们在这里以诗礼为精神支柱,过着耕读生活。无论生存状态,或生活环境,对今天的人来说都具有诗学审美意义。

他们很早就开始讴歌自己的家园,很多村落都有十景、八景的诗,也把他们祖宗留下的一些诗抄进宗谱里保存下来,这是很少见的,很有价值的。

北宋以来,科名文物盛及一时,其中尤以郑伯熊、郑伯英最为著名。永嘉学派的集大成人物叶适,更旗帜鲜明提出反对“理学为诗”,在他的主张下,出现了著名的诗人潘柽,进而使“永嘉四灵”?M空出世。

明代楠溪人中出现了著名诗人画家谢庭循,还有布衣状元朱墨癯最为著名,他终生隐居家乡,饮酒赋诗至今仍为人们传为美谈,著有《钟山诗集》。清后期以徐定超最为著名。到了民国时期,又出现了以胡国铭为代表的诗人群体。

2004年4月25日,在屿北古村的尚书祠里举行了仿“古人三月修禊,祓除不祥”行动的“楠溪诗会”雅集,一时浙南诗人云集,盛况空前,戴岩梁老先生在丝竹古乐的配合下,吟唱了不少古诗与他自己的新作,让今日的人们领受了诗国的一次洗礼,恍如梦回唐宋。

楠溪人为文作诗,讲究清淡雅静,流畅自然,这大概也是由楠溪江的天生神韵濡染而成吧。

责任编辑

张受祜

母爱如诗

人生如诗

生活如诗

母爱如诗

人生如诗

《心愿如诗》 教案

碧水总结

真情在生活中流淌

爱在生活中流淌

流淌的青春

碧水如诗 流淌千年
《碧水如诗 流淌千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