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句表达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8: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应试者对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程度。所以,这种题型对应试者在言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相对于词语替换、选词填空来说,语句表达的难度较大,它要求应试者在言语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根据近年来出题的实践,最近几年语句表达主要有3种出题方式。

1.病句判断

这种题型通常是给出四句话,其中只有一句话正确,其他三句都存在着语病,要求应试者找出正确的一句话来。综合各种情况,可能出现的语病有:

(1) 用词错误

病句中最常出现的错误之一就是用词不当,主要体现在混淆对象、感情色彩不符、弄错对象、风格色彩不协调、搭配不当等。

例题1: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已经把他改造成一个冷血动物。

【解析】在此句中,“改造”一词通常指将习惯不好的人变成一个好人,用在这个句子中显然不合适,可以将这个词改成“扭曲”或者“变成”,更符合题意。

例题2:小王这个人为人热情大方,“不拘小节”但也有粗心马虎的特点。

【解析】“特点”在形容人时一般是褒义,“热情大方”,“不拘小节”都可以说成是特点,但“粗心马虎”只能说成是缺点。

例题3:年轻人应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开拓自己的视野。

【解析】“视野”用“开拓”一词是不合适,如果把“开拓”改为“拓展”、“拓宽”等词更为合适。此病句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例题4:战争以在平时无法与之相比的强大的创造力,把一个平庸的人,塑造成一个有种的勇士。

【解析】“有种”感情色彩不对,“有种的勇士”可以改为“英勇的战士”

例题5:千年桐树树型高大,抗虫抗病,但有产量低、质量差等特点。

【解析】“特点”往往指特殊性,而“产量低、质量差”是缺点,所以“特点”要改为“缺点”。

例题6: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将会应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解析】“应用”的对象是原理、原则、方法、理论等,对“资源”来说,要用“运用”。

例题7:太阳和月球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星星也会东升西落。

【解析】有风格色彩不协调的毛病,“月球”用在书面语中,“星星”口语词。为了做到口语化,“月球”可改为“月亮”。

例题8:这种新药用起来十分方便,效果很长。

【解析】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句中的“效果”同“长”不能配合,可把“效果”改为“有效期”。

例题9:农民起义军割断了北京的交通,扳住了明朝统治者的咽喉。

【解析】“割断”同“交通”不能配合,可改为“切断”;“扳住”同“咽喉”也无法搭配,“扳住”可改为“卡住”。 (2)语法方面的错误

语法方面的错误种类很多,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我们归类进行列举:

1) 词性误用所谓词性误用,是把甲类词当乙类词用,如形容词当动词用,名词当动词用,副词当动词用等,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语病。可通过以下例子体会一下词性误用的错误。

例题1:网球运动员在比赛间隙,经常会喝点水,吃点香蕉,以强壮他们的体能。

【解析】此句中的“强壮”一词本应是形容词,如“身体变得强壮了”,一般不用作动词,句子中应当找一个能与“体能”搭配的及物动词,因此“补充”最为合适。

例题2:姐姐生了个孩子,才三个月,总爱冲着人笑,真是惹人可爱。

【解析】“可爱”只能做形容词,句子中应当使用一个动词,所以改为“喜爱”更为恰当。

从以上两例看,形容词和动词之间误用的情况很常见,考生应加以注意。

例题3:他学习别的功课都不开窍,只有学习计算机课程很悟性。

【解析】“悟性”是名词,这里在“很”后应用动词,可以在“悟性”前面加个动词,变为“很有悟性”。

例题4:她的这个举动,带着多么惹人可爱的孩子气!

【解析】“可爱”是形容词,这里当动词用了,可改为“喜爱”。

例题5:吃进去的食物足以保证补充由于运动而消耗的能量,并用来发达我们的身体。

【解析】“发达”是形容词,这里当及物动词了,可以把最后一句改为“并且用来滋养我们的身体”。

例题6:粘结法有胶带贴补与胶水修补两种,两种都必须先将薄膜表面清洁、干净。

【解析】“清洁”是形容词和动词的跨类词,在这里当动词用是可以的,但是“干净”只是形容词,就不能当动词用。把“将”改为“使”,“清洁、干净”就都成了形容词,可以合用。

例题7:我们北部山区蕴藏的这种矿产确实是十分丰富的,但如今都在睡眠着。

【解析】“睡眠”是名词,不能当动词用,可改成动词“沉睡”。

例题8:他对别的事不太了解,对学生却很有理解。

【解析】“理解”是动词,这里当名词用了,可删去“有”。

2) 代词使用不当代词使用不当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错了代词,一种是代词使用指代不清。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产生语义的误解。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即使你的上司在工作上有什么失误,也绝不能在别人面前批评或责怪你们的上司。

【解析】在此句话中,出现了代词前后使用不一致的问题,使整个句意前后矛盾,正确的应为“也绝不能在别人面前批评或责怪你的上司”,属于错用代词。

例题2:丽丽一向是个注重仪表的女孩子,可是昨天下午,他却蓬乱着头,满头大汗地冲进了教室。

【解析】在此句中,“丽丽”是一个女孩子,正确的指代关系词应该是“她”而非“他”,此句犯了指代不清的错误,应将后面的“他”改成“她”。

例题3:《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刘恒的一篇反映现实平民生活的小说,他用诙谐的语言表现了市井寻常百姓的生活。

【解析】此句话存在着指代不清的问题,句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说的主人公张大民,因为张大民是一个极诙谐有趣的人,也可以指代作者,应将此句中的“他”给以明确化,改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整个句子才意思通顺,指代清楚。

例题4:齐晓霞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不过他很用功。

【解析】“齐晓霞”是女生,用“她”不用“他”。

例题5:几次投篮失败,体育测验不及格,他的心情是什么呢?

【解析】“什么”是问事物,这里是问情况,可以把“是什么”改为“怎么样”。

例题6:这些军人,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的情绪却十分乐观。来到我们军校进行军训,谁都会被他那种不怕艰苦的作风所感动。

【解析】前头用“他们”,后头用“他”,在数目上不统一,“他”也应改成“他们”。这是用错了代词的例子。

例题7: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是第一篇小说,他大声疾呼,用他那尖锐泼辣的笔去批判人吃人的旧世界。

【解析】“他”似乎指“狂人”,因为狂人也写下了日记批判了旧世界;又似乎指鲁迅,一个代词有了两个前词,产生歧义。可以不用代词,将“他”改为“鲁迅”或“狂人”。

例题8:李政委来到七连后,时间不长,就发现这个连队的实际情况与原来自己以为的有利条件有差距。

【解析】“自己”似乎指“李政委”,又似乎指“这个连队”,也有歧义。

例题9:《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虽然只是表现了他们当中的一些小事,却耐人寻味。

【解析】“编辑部”是一个词,而“他们”不能代替其中的语素“编辑”。“他们”要改为“编辑们”。

3)介词使用不当在所给题目当中,介词使用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包括用错介词和介词同宾语配合不当。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这篇文章,对揭露“法轮功”的本质上起了重大作用。

【解析】此句中介词使用错误,即“对……上”有误,属于错用介词,应改为“这篇文章,对揭露„法轮功‟的本质起了重大作用。”删掉介词“上”或者也可改为“这篇文章在揭露„法轮功‟的本质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例题2:临出发前,局长语重心长地向每一位同志握手。

【解析】此句中的介词“向”属于用词错误,可以说“向人打招呼”、“向每个人问好”、“向每个人敬礼”,故应将介词“向”改成介词“和”,或者也可以改成“跟”。

上述两例都属于用错介词的情况,下面再看介词与宾语搭配不当的例子。

例题3: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小康的大道上迈进。

【解析】此句的介词“向”与其后的宾语搭配不当,应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在小康的大道上迈进”。将“向”改为介词“在”。这样通顺一些。

例题4:小明恭恭敬敬地跟俞老师敬了一个礼。

【解析】“跟”应当是“对”。

例题5:资本主义国家向一些丧尽天良的中国清朝官员做可耻的鸦片买卖。

【解析】“向”应该是“同”。

例题6:这样写,不仅为人生道路的探索打上了宿命论的印记,而且也给人一种荒谬、神秘的感觉。

【解析】的“为”应当是“给”,这是用错了介词的例子。

例题7:现在的中关村,在向现代化的大道上迈进。

【解析】这是介词同宾语搭配不当的例子,“向”不能同“上”配合,可改为“在”或者删去。

例题8: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解析】“对”也不能同“上”配合,可删去“上”。

4) 连词使用不当这里说的连词,包括关联词语。连词出现的错误常见为搭配不当。

请看连词使用不当的例子。

例题1: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并且缺乏实际意义。

【解析】此句中的连词“并且”,使前、后句意思出现了不连贯的问题,不能准确表达句意,应将这个连词改为“但是”或者“可是”。

例题2:至于节食越瘦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了连词“越”,作为一个连词,“越”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即“越……越……”成对地出现,此句之错误即缺少一个“越”字,应改为“至于越节食越瘦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例题3:只有汽车没了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 【解析】该句中的连词“只有”,是一个必要条件的连词,应该使用一个表达充分条件的关联词,应该将“只有”‟改成“如果”,即“如果汽车没了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

例题4:至于戴眼镜近视越深的理论,更是错误和有害的。

【解析】“越”应当成双出现,开头可以改为“至于越戴眼镜近视越深的理论”。

例题5:球员们深深理解这一点,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呵!

【解析】“不仅仅”要同“而且”相配合。

5) 句子成分欠缺句子中最容易欠缺的成分是主语和宾语,尤其是主语的欠缺,表现得很隐蔽,难以察觉。现举例说明:

例题1: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使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解析】这样的表达,在很多人的言语中和文章中都见过。仔细分析,“使”在句中作谓语,“经过”之后是状语,因此缺少主语。有两种修改方式:删去“经过”,让“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做主语,或删去“使”,让“成绩”做主语。

例题2: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正确的态度是,不要逃避,而是要战胜。

【解析】这样的一个句子,有明显的缺陷,即缺少宾语,使句意残缺不全,正确地应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正确的态度是,不要逃避,而是要战胜这些困难。”

例题3:看到农村里还有这么多的人靠卖血来维持生计这种现实情况,使我的内心变得沉重起来。

【解析】这个句子中,“使”作谓语动词。句子缺少主语,使句子变得不通。有两种改正的方法,一是删去“看到”,让“现实情况”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语;一是删去“使”,让“我的内心”作为句子的主语。

例题4: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解析】“使”作谓语动词,缺少主语。可删“经过”,也可删“使”

例题5: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视片,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震动。

【解析】可删“看了”,也可删“使”。

例题6:剧中周副主席挥毫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时候,利用幻灯打出了气势磅礴的十六个大字。

【解析】“利用”之前也少主语,似乎是“周副主席”在利用幻灯,实际上不是。可在“利用”之前加上“剧组人员”作主语。

例题7:人民没有在恐怖的现实面前一蹶不振,而是要战胜。

【解析】没说“战胜”谁,缺少宾语,作者应当把宾语加上去。

例题8:听了张海迪同志讲述她身残志不残,努力学好各种知识,治好了许多病人,我们很受教育。

【解析】谓语“听了”,宾语应是“张海迪……病人的事迹”,这句宾语不完整。

例题9: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我国人民为实现四化贡献力量。

【解析】宾语不完整,句末要加上“的情形”。

6) 搭配不当词与词之间搭配不当是常见的错误。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一种是动词与宾语搭配欠妥,造成句子意义有误。搭配不当最容易出现的是主谓搭配不当和动宾搭配不当。

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题1:一个人如果保养好的话,他的寿命能活到一百二十岁。

【解析】此句中的后半句的主语“寿命”与句中谓语“活”并不是正确的搭配,正确的应为:一是删去“的寿命”,让“他”作主语;一是将谓语“能活到”改为“有”,这样主、谓语就搭配得当了。

例题2:看完这篇描写农村悲惨状况的报告文学,我的心灵不能平静。

【解析】此句的后半句“我的心灵”与后边的“平静”一词属错误搭配,正确的应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搭配不当很多都是因为措词而造成。

例题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到国外旅行的人数越来越增大了。

【解析】“越来越”后面应当搭配一个形容词,而不能是动词,所以,最恰当的表达是把“增大”改为“多”。这个病句同时也犯了词性误用的错误。

例题4:长尾鸡的尾羽,每年约能伸长1米左右,它的寿命能活九至十年。

【解析】后一句主语是“它的寿命”,谓语是“能活九至十年”,寿命只能论多长,谈不到“活”,所以主谓语搭配不当。可删去“的寿命”,让“它”做主语;也可以把“能活”改为“有”,让“有九至十年”做谓语.

例题5:就这样,知识补上了不少,也提高了不少。

【解析】主语是“知识”,同后边的“提高了不少”不能搭配,因为知识是谈不到提高的。“提高”可改为“增加”。

例题6:一些做题的学生,他们解题的能力往往生搬硬套。

【解析】主语“他们解题的能力”只能论强弱高低,同谓语“往往生搬硬套”不能搭配,可删“的能力”。

例题7:养鸭三载,王双贵已经积蓄了一些养鸭的经验。

【解析】“积蓄”,一般当名词用。作动词时,对象是“钱财、物品”之类,因此它同宾语“一些养鸭的经验”无法配合。“积蓄”可改为“积累”

例题8:义和团的斗争打破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企图。

【解析】“打破”同“企图”也不搭配,可以把“打破”改为“粉碎”,也可以把“企图”改为“美梦”。

例题9: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挑起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伟大事业,战胜一切困难。

【解析】“挑起”同“建设……事业”不搭配,“事业”后头应加上“的重担”。

例题10:在夜里昏暗的条件下,猫的瞳孔可以放得像满月那样圆。

【解析】这是定语和中心词配合不当,“昏暗”不能修饰“条件”,应当是“在夜里光线昏暗的条件下”。

例题11:这一看似可笑的举动,包含着她心中的多少痛苦、孤寂和辛酸。

【解析】定语“多少”可以修饰“痛苦”和“辛酸”,但是不可以修饰“孤寂”,可以把“多少”删去。

7)句子次序颠倒句子次序颠倒分两种情况,一是句子中语词的次序不正确,另一个是句子间的次序不对。

请看以下例子:

例题1:虽然她只有七岁,但是对于父亲的死,她格外显得冷静。

【解析】此句中的“格外”是程度副词,应当用来修饰形容词,因此,应把“格外”和“显得”之间次序颠倒,变成“她显得格外冷静。”

例题2:公安战士毫不费力地按照线人的指引找到了被绑架的小女孩。

【解析】此句之问题也在于词序不对,“毫不费力地”作为副词应置于动词“找到”之前,因为“毫不费力地”是用来修饰“找到”,而不是修饰“按照”。

例题3:老张进了村子,因为二十多年没有回过这里,村子里大多数人他都不认识了。

【解析】此句之病在于句子顺序安排不合理,第一句与第二句应交换位置,改为“老张因为二十多年没有回过这里,走进村子,大多数人他都不认识了。”

例题4:花木兰在困难面前格外显得坚强。

【解析】“格外”是程度副词,应当放在形容词“坚强”前头,说成“显得格外坚强”。

例题5:经过文人删改过的民歌,有些可以从遗诗中找到,至今被删后而无法在遗诗中找到的民歌,还不知道有多少。

【解析】“至今”要移到“而”后头。

例题6: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位神枪猎手。

【解析】“顺利地”应移到“找到”之前。

例题7:有的猴类比较聪明,甚至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再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就会用过去的方法试探着去做。

【解析】“甚至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同“再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应当交换位置。

例题8:我们进山以后,因为我们长期在城里走平坦的路,所以走山路十分不习惯。

【解析】“因为”一句要放在最前边,“我们进山之后”要同它交换位置。

8) 杂混所谓杂混即将两种格式混淆起来。对于这种原因造成的病句,可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取其中一个格式。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这栋建筑有三十层组成。

【解析】这个句子的问题出在将“有三十层”和“由三十层组成”两个格式杂混起来,因此,即可以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栋建筑由三十层组成”。

例题2: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老张的体重比四年前相比减少了20斤。

【解析】这是在人们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病句。此句之病在于将两个格式“与四年前相比减少了20斤”与“比四年前减少了20斤”相混杂,把原句可以改成两个格式中的任意一种,但后一种格式更为简练。

例题3:太阳是一种炽热的气体大火球,它的外层主要有3层组成。

【解析】要么说成“它的外层主要有3层”,要么说成“它的外层主要由3层组成”。

例题4:我们厂年产值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增加了3倍。

【解析】两种格式是“同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增加了3倍”和“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加了3倍”。

例题5:鲁迅的《祝福》通过一个身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下的祥林嫂这个典型,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解析】两种格式是“一个身受旧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的祥林嫂”和“一个在旧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下的祥林嫂”。 例题6:鲁迅猛烈地揭露、批判了封建道德,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解析】两种格式是“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和“他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3) 修辞错误

言语表达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句子生动、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因此,正确地使用修辞手法,是每个考生必备的能力。修辞方面的错误,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比喻不当句子使用的比喻不贴切、不恰当。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小王非常热爱本职工作,他经常对同事们讲,要像发疯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

【解析】热爱事业属于理智的行动,而喻体“发疯”常指人丧失理智、不能正常做事,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

例题2:我们要像驴子一样勤恳地工作。

【解析】此句中的喻体“驴子”,通常情况下都含有贬义的色彩,将人比喻为“驴子”,隐含了人蠢的意思,所以比喻不恰当,应将“驴子”改为“老黄牛”。

例题3:这几天,王书记忙得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

【解析】王书记之工作忙,并不能用“陀螺”这样的喻体,因陀螺是在被抽打的情况下旋转,用在这儿,显然不够恰当

例题4:这个烟幕黑得出奇,好像是一些大喷泉突然喷出时张成的巨大扇面。

【解析】本体是“烟幕”,要形容它怎样黑,应当用形容黑的喻体,可是这儿的喻体讲的是形状,这个比喻就不恰当了。

2)重复多余这里的“重复”是指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出现的词语,为使句子简练,就应删掉多余而又重复的词语。但句中的反复修辞方法不属于多余重复的情况,对此应认真分析。

请看以下例题:

例题1:我们十分、十分地热爱伟大的祖国!

【解析】此句中连用了两个“十分”,并不属于重复多余,而是一种表达充沛感情的、一种必要的修辞方法。

例题2:面对洪水,吴镇人民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空前的团结。

【解析】此句中的“从未有过”和“空前”就属于多余的重复,可删去其一,使句子表达更加简洁、有力。

例题3:只有不断的努力,你才有希望攀登最高的顶点。

【解析】此句中的“最高的”和“顶点”两个词即意义重复,可改为“你才有希望攀登最高峰”。

例题4:海水不断地掀起了前仆后继的巨浪,看得人们心惊肉跳。

【解析】此句中的“不断”和“前仆后继”属于重复,可删去其一,改为“海水不断地掀起巨浪”。

例题5:多年来他坚持到祖国各地进行写生创作了大量活生生的作品。

【解析】此句中“进行”一词属于多余,可删去,改为“多年来他坚持到祖国各地写生”。

例题6:电影院是影片制作的归宿,影片要在这里同观众见面。

【解析】“制作”多余,不用也完全可以。

3)过简该写的不写,过分简略,也会造成病句。过分简略句子必要成分,使句子出现意思不完整,造成了病句。

请看下列例题:

例题1:五中教师座谈会,教师们提了许多条意见。

【解析】此句的弊病在于逗号前后两句话不能有效地衔接,应将第一句话加上必要的成分,改为“在五中教师座谈会上”,这样才能前后连贯起来。

例题2: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

【解析】此句的弊病在于缺少必要的成分,造成句意不完整,应该在句末加上一个“的”字,这样与前边的“是”协调一致。

例题3:他没有意识到,仍然一意孤行。

【解析】此句之问题在于缺少必要的成分,使句意不完整。“意识到”后缺少宾语,应改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例题4:万物的生长,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

【解析】“万物的生长”同后头没什么联系,前后脱节,把逗号改为“使”,就没这毛病了,可见这里少写了一个字。

例题5:北京大学教师座谈会,两小时之内老师们就提了几十条意见。

【解析】逗号前后不连贯,前头改为“在北京大学老师座谈会上”,加上点儿词语,前后就连贯了。

例题6:如果没有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搞好“四化”建设,不可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强国。

【解析】句末缺少一个“的”与“是”相呼应,句子不完整。

(4)逻辑错误

因为逻辑问题而出现的病句、错句、问题句,在实践中非常多。此处逻辑方面的病句,仅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病句。常见的逻辑方面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错用概念一般情况下,错用概念表现为错用实词,因为实词通常都能表达概念。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黄河谣》里有不少民歌,它大胆地吸收了民间音调中一些积极的因素。

【解析】此句中“音调”一词外延太窄,不能表达句意,应将其改为外延大一些的词,诸如“音乐”、“曲调”等。

例题2:他这个人一向为人忠诚、老实。

【解析】此句之病在于概念使用不当,其中“忠诚”一词使用不当,应将其改为“诚恳”。

例题3:写文章时,有些句子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好,找不到恰当的形容词。

【解析】说“句子不知该怎么形容”,“句子”的概念是表示完整意义的语言使用单位,没有什么必要对语言单位加以形容。需要形容的是“事物”,因而这里用错了概念,应当改用“事物”这个概念。

例题4:为什么一月正是严寒之时,而七月正是酷热的岁月呢?

【解析】“岁月”指很长的时间,用在这里指一月,太大了,可改用“月份”。

2)偷换概念也称暗换概念,暗换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用了某一个概念,实际上暗中用了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暗中更换概念。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陕西李自成的起义,均田免粮,英勇抗击明军的围剿。

【解析】此句中的“起义”这个概念,本是一种行动,不可能有后面的行为,有行为的是人,所以“起义”已经暗换成“起义军”的概念了。

例题2:陕西省渭南地区农民在夺得今年棉花好收成的基础上,不断掀起采棉、售棉高潮。

【解析】既然已经夺得了好收成,为什么还要“采棉”呢?这种自相矛盾是更换概念造成的。写“棉花好收成”时,“棉花”这个概念指已经采摘下来的“棉花”,到了写“采棉”时,“棉(花)”指尚未采摘下来的棉花”,写“售棉”时又用了前一个概念。这句后头可以删去“采棉”和顿号。因为既然已经“售棉”了,那棉花就必定采摘下来了。

3)大小概念并列句中将外延大小不一致的概念并列起来,大概念包含了小概念,有了大概念,小概念就不必要了。请看下列例题:

例题1:剧团演出了文艺节目、耍狮子、表演轻功等。

【解析】此句中的“文艺节目”是属概念,而后面的“耍狮子、表演轻功”为种概念,是不能并列的。

例题2:参加演出的有男人、妇女、大学生、中学生。

【解析】此句犯了将大、小概念、交叉概念进行并列的错误,应改为“参加演出的有男人、女人,其中也有一些大学生、中学生”。

例题3:老王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好人、好男人。

【解析】此句将种属概念并列,应改为“老王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好男人”。

例题4:当时一些中学设在各个工厂、企业、单位里。

【解析】“单位”包括了“企业”,“企业”又包含了“工厂”,大小概念并列在一起了。可以略为“设在各个工厂、农场或村子里”。

4)主词宾词不相应主词宾词不相应这是判断当中的毛病。一般情况下,主语相当于逻辑中的主词,谓语(包括宾语)相当于逻辑中的宾词。一般判断采取“主词十系词十宾词”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主词和宾词必须相应,能一起构成一个判断。主词和宾词不相符合,造成病句的出现。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幼儿教育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最好时期。

【解析】此句中的主语“幼儿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跟宾语中的“时期”不是一类概念,用系词“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属不当判断,应把主语改为“幼儿教育时期”。

例题2:壮阔的**广场,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

【解析】此句中的主词“**广场”和宾词“盛大节日”不匹配。应将宾词“盛大节日”改为“欢乐的海洋”。

例题3:十月的长安街,真正成了无产阶级的盛大节日。

【解析】主词“十月的长安街”是街道,同宾词中的“节日”也不相应,把“成了”改为“体现了”,勉强可通。

例题4:免疫是身体的防御系统。

【解析】主词“免疫”是能力,不是什么系统,主词可改为“免疫系统”,才能同谓词相应,构成一个判断。

5)逻辑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即违背逻辑规律,语句中常出现前后说法不一,后边否定前边的错误,即自相矛盾。

请看以下例子:

例题1:整座大楼漆黑一片,只有小王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

【解析】此句中“漆黑一片”与句尾的“灯火通明”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应改为“整座大楼其他的灯已经灭了,只有小王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

例题2:他跑遍了这里的角角落落,所有的山川河流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解析】此句中的“跑遍”、“所有”与“几乎”属于前后自相矛盾,应将“几乎”删去,以使句意逻辑关系前后一致。

例题3:运动之后,我们总会感到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解析】此句中“特别”一词与“一些”自相矛盾,可删去“一些”。

例题4:学校里的人数增加到差不多2 000人以上。

【解析】“差不多”同“以上”自相矛盾,可依实际情况删去一个。

6)否定不当在表达否定的句子中,应当清楚,一次否定是否定,两次否定为肯定,三次否定又是否定。一般情况下,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

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题1:进山之前,导游小姐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意外。

【解析】此句意即“不要发生意外”,但多用了否定词“不”后,反倒成了要发生事故,应删去否定词“不”。

例题2: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不承认我们国家还很贫穷、落后。

【解析】此句子中有三个否定词,其结果是表达的否定意思,与句意不合,应将“承认”之前的否定词“不”删去,以符合句意。

例题3:我们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体队员不高兴呢?

【解析】此句中有两个否定词“不”,再加上一个表示否定的反问句,整句的意思变成我们不高兴,这不合原意,可将两个否定词“不”删去一个。

例题4:我们班在数学竞赛中获集体第一名,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班四十八位同学不高兴呢?

【解析】有两个否定词“不”,又加上反问,有了三次否定,意思是否定的,就是不高兴,两个“不”要删去一个。

以上,介绍了可能测验的病句的一些类型,为了让应试者更好地提高诊断病句的能力,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些诊断病句的方法。

①语句紧缩法

查找病句最好的方法是“语句紧缩法”也叫“主干枝叶梳理法”,即用找句子主干的方法,把句子缩短简化,分出基本成分和连带成分,然后逐项检查。如果是一个复合句,除了一个单句一个单句地检查外,还应把单句配合起来,看看整个句子意思是否连贯,是否符合逻辑,关联词使用是否得当等等。

要做到能识别病句,提高识别病句的能力,就应当具备有关词、短语、单句、复合句等各项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事理知识,汉语表达习惯的知识,文体和语言风格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识别和修改病句。

②语感分析法

在判断是否是病句的过程中,可借助于阅读中培养出的语感,运用直觉来判断是否存在语病。语感分析法也叫“语感审读法”,即在分析过程中,借助阅读中的语感,从感性方面观察语句的毛病在哪里。一般说来,感觉到哪儿别扭,问题也就出在那里。另一种方法是大家都常用的“排除法”,也就是当语句之间各不相同、病句类型无明显暗示、难度较大时,就从感觉问题最多的语句入手,一个一个排除掉,最后剩下的一个语句就是你的选择。阅读过程中,但凡别扭、不顺、拗口、扎眼的地方,就有可能是有问题之处。当所给句子各不相同,病句并不明显时,可运用语感,逐一排除,找出感觉中有问题的那个句子,这也可称之“语感排除法”。

③逻辑意义分析法

所谓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句子本身所反映的事理上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理,不合理者即病句。分析判断时,从其概念使用是否恰当、判断推理是否准确严谨、前后是否呼应、句间关系是否和谐,句子所反映的“理”是否严谨、完整等方面考虑。

④造句类比法

造句类比法,即仿照所给句子的结构,造一些常用的、准确的句子,将两者进行仔细地比较、分析,看所给句子是否有语病,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把握不了是否有语病的句子。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仿照原句的结构来造一些平时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后,问题就清楚了。

⑤对号入座法

首先将句子进行归类,看其属于自己所掌握的病句的哪一类,然后对号入座,照方抓药。

这种方法,要求应试者将功夫用在平时大量记忆并类分病句上,这样在应试时才会“对号入座”。对号入座法在复习阶段,可以记住本书和其他书上列举的病句类型,每类记住一个病句。这样做,就是在脑子里分门别类地储存了各种病句。以后在什么地方见到一个句子有毛病,就会较快地看出其毛病在什么地方,并且知道属于哪一类病句。例如,脑子里记住了“缺主语”这一类,记住的一个病句是“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脑子里就有了一个“座位”,并且有了“缺主语”这个代码。以后见到了“通过这次宣传,使我们区的交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这样的句子,你会立刻看出其毛病所在,同时也给这个病句编个“缺主语”的代码。当然,判断病句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应试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技巧。

2.歧义辨析

在语句表达中,由于词汇的多种意义,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这就使语句的表达因为结构顺序、理解者所站的角度不同,造成同一个句子却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些不同的理解中,有些是歪曲了原义,有些是误解了原义,造成理解的歧义。这种题型也就是先给出四个句子,其中一句有歧义理解的可能性,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题目要求应试者或者把四句中有歧义的语句找出来,或者把没有歧义的一句找出来。

歧义辨析的考查目的,是使应试者在能够准确地把握词义的基础上,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整个句子的意思。

在语言实践中,造成句子理解歧义的原因主要有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不明确

在实际的词语运用中,多义词是歧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例题:她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

【解析】上句中的“走”既可以当作“行走”讲,也可以当作“离开”讲。

(2)层次不清

句子的概念层次之间交待不清,让读者产生歧义。

例题: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解析】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也可以理解为“江苏”和“浙江”共同的“部分地区”。

(3)句法结构不固定

实际中,由于句法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亦很容易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题:领导群众要注意些什么,在文件上边都写得清清楚楚。

【解析】不知道句中的“领导群众”是指领导了群众(动宾关系),还是指领导与群众(联合关系),无法让人弄清楚。

(4)指代不明

句子中经常会出现代词和指向不明确。

例题:关心的是她的母亲。

【解析】原句中既可以理解为“母亲关心……”,也可以理解为“关心母亲”。

解答歧义辨析这类题目,应摸索出答题的窍门。只要掌握有关的方法,此类题目不难解答。那么要怎样来对歧义现象进行辨析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可供应试者参考。

①联系上下文法

利用上下文也就是充分利用句子的语言环境。是否产生歧义,通过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看出来。

例题:我父亲第一次见到我母亲时才十二岁。

【解析】这是一个让人产生歧义的句子,可能是“父亲”十二岁,也可能是“母亲”十二岁,此时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底是谁十二岁。

②当觉得一句话有歧义时,应试者不妨用适当的词来替换句中的词语,看能否通顺。

例题: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研究。

【解析】或者是,我们要重视古代的医学研究。或者是,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的研究。

③语序安排法

有时可以用重新安排语序的方法来辨析和消除歧义。当觉得一个句子可能有歧义时,应试者不妨将原句子的语序重新加以安排,来检查是否真有歧义。如: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不清楚,因为说起这事的这个人谁也不认识。可将其语序重新安排:“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谁”,这样很清楚地看到这个句子存在着歧义。

例题:那次火山爆发相当于投在广岛的3 500颗原子弹。

【解析】重新安排语序:那次火山爆发相当于3 500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

④句式变换法

当觉得这个句子可能有歧义时,可通过变换句式的方法来确定,如:我看见你时正在跳绳。

将句式予以变换为:“我正在跳绳的时候看见你”,或“我看见你时,你正在跳绳”,很明显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

例题:我看见你那年才6岁。

【解析】或者是,我那年看见你,你才6岁。或者是,我六岁那年才看见你。

⑤加置标点法

有些句子产生歧义,是跟句子标点符号不正确有关,其实是应该使用标点的地方没有使用标点,只要标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即可避免歧义。如“下雨天留客,主留客不留”,如果没有合适的标点,即是一个易产生歧义的句子,加上标点后即“下雨,天留客,主留,客不留”或者“下雨天,留客,主留客,不留”。

例题:解放前一年的冬天我见到了她。

【解析】或者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我见到了她。或者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我见到了她。

⑥功能辨别法

不少语言单位有多种含义,可是用在句子中,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产生歧义。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意义体现在不同的功能之中。功能不同,在句中的地位也就不同,所以一望便知究竟用的是哪种意义。有些词语的多种含义,用在句子中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在理解时就会产生歧义。如“准备了三个月的煤都烧完了”。此句即“准备用于三个月烧完的煤都烧完了,”或“用三个月时间准备好的煤烧完了。”

第二章语句表达

表达爱家的语句

语句表达25题

表达没动力的语句

公务员考试语句表达题库

隐晦的表达伤心的语句

表达天气的英文语句

隐晦的表达伤心的语句

《诗经》中表达思念的语句

表达对姐姐思念的语句

语句表达
《语句表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句表达效果 语句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