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鄂尔多斯婚礼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02 14:3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鄂尔多斯婚礼的起源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

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至三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婚礼简介

一、流程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鄂尔多斯婚礼——这里说的鄂尔多斯婚礼,即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她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它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为达尔扈特部落的后裔,都是直接为元代宫廷服务的卫士歌手的子孙,她们世代相传,较多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所以其独特性与魅力是任何地方的蒙古族婚礼所无法比拟的。如今,来伊金霍洛旗的游人碰巧赶上一家蒙古族的婚礼,或观看模拟鄂尔多斯婚礼的表演,一定会大饱耳福、眼福、口福。鄂尔多斯婚礼有一套独特而严格的程序。

二、乘马娶亲

下午申时,新郎家中,宾客盈门,馈赠礼品。主家摆下宴席,请来乐手、歌手,宴请大宾、伴郎、祝颂为首的娶亲

- 23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开始了。宴毕,新娘即将出嫁。所以也称“离娘宴”。同时也是新郎的最后一次过关考试。先轮流给宾客叩头敬酒,接受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服佩饰,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进膳时,新郎必须当众掰开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总要塞根红柳棍,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宴后,新娘就要登程,女友们把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男方奋力抢亲。之后,开始装扮新娘。馆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女方送亲的人准备好骑乘,在悠扬的礼赞声中,蒙着红纱的新娘由俩位胞兄牵着,缓缓穿过人群上了红马,向婆家走去。这时,女方宾客唱起了惜别的歌为她送行,直唱得新娘泪如雨下,不时地停马回望。

六、迎新拜灶

离婆家不远时,男方派出的人已在野外迎侯多时,就地摆开酒宴为送亲者接风洗尘。趁大家喝酒之际,新郎与祝颂人骑马赶快逃走。按照风俗,跑得慢了帽子就有被抢走的危险。新娘的到来引起一阵暄闹。由新娘家陪送的嫁妆从两堆火中通过,而新娘也要由新郎牵着马从火中穿过。以避邪免灾。新娘步入正厅后,先向灶神三拜九叩,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然后,依次向婆家主婚人等叩头,并接受赠礼,跪拜完毕,揭去喜帕,新娘方可在众人面前亮相。

- 56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正待在新娘的蒙古包前下马,欢聚在新娘家的亲友便迎上来,寒暄之间,迎亲的祝颂人还未来得及下马,他手捧的哈达就给新娘家的一位厨师用烧火棍接过去。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这样,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

- 8

婚期选择

结婚日期,由喇嘛选择,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结婚前几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杀羊准备,打扫或新搭蒙古包,备下美酒、烟、制作或购买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学、马靴,通知亲友。结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紧靠长者(父母)的蒙古包,亲友的蒙古包由此往东排在一旁,作厨房用的蒙古包则扎在东北角最靠边的位置上。

- 10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让我们在辽阔的草原上, 纵情歌唱,幸福万年长------ 歌毕,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下,跨上骏马向女家奔驰而去。通常新郎等人快到女家时,女家的蒙古包紧闭着,佯装不知,闭门不纳;或是新娘的伴娘和亲友们,在门前作半圆形,好像拒娶的态势。这时一位德高望重、善于辞令的婚礼祝颂人走出来,向女家客气地说:今天是黄道吉日,我们是按婚约来娶亲的。女家还照旧堵着门,以蒙古民歌高声发问,请祝颂人用歌声作答。

伴娘们先唱道-- 什么象征着洁白无瑕?什么标志着幸福荣华? 这样的礼物是什么? 你可把它带到姑娘的家? 祝颂人答唱道-- 清晨是纯洁白净的鲜奶, 正午酿得更加甘甜, 晚上变成醇香的酥油, 这珍贵的礼品全都带来。 伴娘们又唱道-- 千里草原上远近驰名, 奔腾飞跃神速如鹰,

- 12父母以矫客来临,安为上座,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时,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后敬新郎、新娘。宾主高兴地为新人的幸福举杯祝酒、高歌。礼毕,姑娘、小伙子们耍笑新郎就开始了。阿拉善市、鄂尔多斯市,\"掰羊脖子骨\",就别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断煮熟的羊脖子,为的是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为增加难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红柳棍或筷子。科尔沁争夺\"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诗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亲。起程时刻快到时,新娘罩上鲜红的面纱,穿上桃红色的蒙古袍,腰扎宽阔的绿绸带,足

蹬长统马靴,显得分外健美。在送亲的祝酒声中,新娘乘马绕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痛哭流涕,互相诉说慈爱、感恩、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时,母亲常常边哭边唱,父亲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们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亲队一起,登程出发。新娘总是姗姗而行,故意落在后面,走快了会被人笑话。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娶亲到家新郎新娘下马前,先绕蒙古包走三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

- 14

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剽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

鄂尔多斯婚礼集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崇尚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传承。

鄂尔多斯婚礼产生于蒙古远古时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它集合了鄂尔多斯祭祀、民俗、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文化大成。

《鄂尔多斯婚礼》将这种民俗传统文化用歌舞剧形式搬上舞台。全剧共有8幕,分别是序曲《日〃月〃火》、《祈缘》、《迎婿》、《沙浴》、《惜别》、《婚庆》、《摇篮》、尾声《天〃地〃人》。

鄂尔多斯婚礼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求婚婚礼

Ex6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地区婚礼民俗与民歌

王军霞的鄂尔多斯婚礼仪式流程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笑话

鄂尔多斯学习心得

鄂尔多斯婚礼课程
《鄂尔多斯婚礼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