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随州香菇食用菌产业概况

发布时间:2020-03-02 20:2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随州食用菌产业概况

随州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下辖一市一区:广水市、曾都区。全市版土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248万。经过多年的发展,随州逐渐形成了拥有自主特色的产业经济,“编钟古乐之乡,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自然风景区”的文化旅游产业;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汽车装配,零部件和制造产业,以及以经济开发区为重地的高新电子技术的产业集群; “中国食用菌之乡”、“惠兰之乡”的优势农业产业。以重工业为广阔腹地,优势农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和第三服务产业协调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对接大武汉,争当“1+9”为战略目标,随州将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做出自己突出的贡献,在全球的经济浪潮中,抒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县地市”的经济发展轨迹。

2.1发展历程

随州是湖北省食用菌种植生产重地,全市市90%的乡镇、30%的农户,有近30万左右的人从事食用菌相关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随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外向型及创汇出口型产业。

1.食用菌产业的兴起:随州食用菌产业始于1978年,当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住进三里岗镇杨家棚村当年,推广香菇种植技术。随后华农大硕士罗信昌、吕作舟又在三里岗试种椴木香菇,为随州食用菌产业播下星星之火。随着椴木香菇种植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利用丰厚的林地资源,各乡镇开始大面积种植椴木香菇,从此“随州香菇”便远飘万里。由于椴木香菇对栎木资源的过度消耗,砍伐树木发展经济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20多年来,其发展也一直受阻。

2.新技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1996年袋料香菇的进入随州,利用种植椴木香菇的技术经验,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成倍增加。袋料香菇采用椴木作培养基料,单位产量的情况下,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适合规模种植,推动了产业的发展。随着香菇市场的不但饱和,90年代末,黑木耳种植兴起,也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奠定了随州香菇、黑木耳为主打产品的优势地位。据统计,2008年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2.1万吨,其中香菇产量14000吨,黑木耳7000吨,创湖北省产量第一。

3.市场为主导食用菌产业升级:在有着坚实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丰富的源头资源。随着食用菌产业链条的不但延伸,政府的开放政策,一批批香菇收购和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仅在三里岗地区香菇加工销售企业就有有100多家。从武汉到广州,到上海,到北京,香港,随州香菇的市场份额不但的增长,其中香港市场就占据80%。有着优秀的品质和质量,随州香菇不仅立足于国内市场,也开始冲击国际市场。随着多年的外贸出口,随州香菇也牢牢占据了中国香菇出口第一的地位。为了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与国际接轨,打响品牌,随州市政府利用地区优势,招商引资,进行资源整合,促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扶持了一批大型资金技术型的龙头企业,并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促进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升级。

总括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从跟风盲目种植到集约化种植,从无序到有序,到现在的标准化,产业化。一路走来随州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目前随州市曾都区是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 “国家万吨标准化示范区”,拥有全国十大食用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三家,年出口额创湖北省第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取得优异的成绩和荣誉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2008年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75万吨,产值12亿元,全年食用菌出口创汇突破8000万美元,比前年增长了33.3%。

2.2 产业发展现状

1.食用菌产量产值快速增加: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 随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文件,及出台的系列优惠政策,食用菌产业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各地抓住食用菌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价格比上年同期平均上涨20%的机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2007上半年,随州市发展黑木耳3850万棒,比上年增加400万棒,增11.6 %;袋料香菇栽培超过8000万袋,增加1000万袋,上半年食用菌产量1.8万吨,增13.8 %,预计全年总产量可达到2.75万吨,比上年增加3690吨,增15.5 %。据统计2006年到2008年随州食用菌总产量、产值和出口创汇,如表2-1所示。

表2-1是食用菌产量产值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总产量/万吨 2.4 2.75 2.1

总产值/亿元 10.2 11.5 12

创汇/万美元 6000 8000 10000 2.食用菌品种结构优化发展:从椴木香菇栽培,到袋料香菇,黑木耳,随州食用菌品种一直处于比较单一的发展,为了减少食用菌对栎木资源的消耗与依赖,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州市开始实施“资源转换和品种转型”战略,加快了品种结构调整。在保持香菇、黑木耳两大主导品种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稻草、棉籽壳、秸秆等资源,减少袋料香菇中栎木屑比例;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菇类,加快了白灵菇、巴西菇、鸡腿菇、双孢蘑菇等新型草腐菌发展。

如安居落户双孢蘑菇、巴西菇栽培基地;洛阳镇创办珍惜菇栽培基地;广水市先后引进白灵菇、双胞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民栽种。全市上半年白灵菇发展到450万袋, 增12.5%,巴西菇发展到33.5万平方米,增长了67.5%。而发展巴西菇意义重大:①是使食用菌生产实现了由单一木腐菌向木腐菌、草腐菌并重转变,实现了高温菌生产的突破;②是促进了循环农业发展,既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又变废为宝,提高了农作物桔杆的利用率。③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巴西菇生产不仅增加种植户收入,而且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打工增收。随州市巴西菇已发展到安居、均川、吴山、南郊、新街等12个乡镇,干菇价格稳定在每公斤60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农民种植积极性高。通过“生产原料转换、产品结构转型”,随州食用菌产业变“一菇独秀”为“百菌齐放”,食用菌由原来单一的香菇品种,发展到木耳、巴西菇、杏孢菇、金针菇、双孢菇等20多个品种。

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形成: 受国际国内行情及自然环境的的影响,菇农的利益常得不到保证。而加工企业有客户、有信息、有定单、有资金,为了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组织化能力,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通过基地化、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企业应向菇农提供信息、标准、栽培菌种和技术,提高了效益水平,促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⑴ 资源整合,企业实力增强:随州市食用菌加工企业有100多家 , 只有六家企业的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大部分食用菌加工企业多是从作坊式生产、家族化经营转变而来,由于企业规模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遇到市场波动时,为争夺客户竞相杀价,产业综合实力难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随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黄石劲酒集团进入香菇产业。劲酒集团投资1亿元人民币,联合湖北随州中兴、联丰两家香菇出口企业,共同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公司。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华河工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随州三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优势组合,随州食用菌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从过去的编织袋到现在集装箱,从卖资源到现在的产品精包装和深加工,随州食用菌企业得到了升级,提高了档次,为以后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优势。

⑵ 标准化基地的大力推广:加强基地园区的建设,有助于规模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的种植,加快了食用菌产业化的进程。2007年,在广水市建立了100万袋白灵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曾都区草店、三里岗建立了500万袋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长岗、安居建立了20万平方米巴西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并确定海斌菌种厂、三里岗裕国菇业公司等5家企业为标准化示范企业;筛选了100个生产规模超过1万袋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带动1万个种植专业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三友公司在三里岗、洪山等7个乡镇,建设了68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服务菇农37603户,132611人,扶持菇农标准化种植香菇6074.4万袋,黑木耳58.5万桐,产值4.4618亿元,为菇农增加年人均收入3364元。通过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菇农规范管理,标准化种植,随州市食用菌板块规模继续扩大。

4.国际市场的拓展:坚持不懈开拓市场,出口保持强势增长,随州食用菌产品85%以上外销,其中约30%出口,出口创汇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从2003年开始随州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内国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认证。全市现已有食用菌品牌22个,其中,湖北裕国菇业的“大洪山”获得原产地保护;\"大洪山\"“三岗”等5个品牌通过HACCP体系认证、ISO9001认证,“财”牌香菇等4个品牌通过美国FDA认证,“大洪山”等3个品牌香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大洪山”牌香菇2007年还获得“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由于“随州香菇”品牌效应提高,随州香菇在香港及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湖北裕国菇业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食用菌、果蔬罐头深加工工厂,相信以后随州的经济会更上一层楼。

随着出口主要对象国中的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食用菌出口门槛升高。随州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①是开辟出口新市场,在稳定原有东南亚主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南美、西欧和部分非洲市场,出口地增加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②是改进加工设备,提高加工水平,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仅裕国、银兆、三岗三家企业,2007年就投资1000万元,进口了全自动干燥、除尘、真空包装机。③是培植新龙头,新增食用菌自营出口企业4家。据海关统计,仅2008年1-6月份随州市食用菌出口达到413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3%。其中,裕国公司出口921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78倍,银兆公司、中兴公司出口均突破600万美元。

3随州食用菌产业优势及问题分析

3.1产业优势

(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随州食用菌天然生产的温床。随州在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桐柏山两大山系中间,拥有天然优质的生产用淡水资源,境内水系不受外来水的污染。同时随州属于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型气候,年均气温14.9-15.9℃,年降水量800-1200㎜,日照率46%,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依靠自然温度可供食用菌生产的时间长达300多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

②资源优势:随州市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耕地面积179万亩,森林面积5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1%,菇耳林面积达104万亩,总蓄积量1015万立方米,为食用菌的种植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林地资源。

(2)人力丰富,技术成熟,种植规模大

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州市食用菌产业覆盖地域广、涉及农户多, 全市有44个乡镇、18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占全市总村数的21%)、10多万个农户、30多万人在从事食用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及与食用菌关联的产业。其中有50个经销大户常驻香港,500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大市场。在种植技术上北上河南泌阳,东赴浙江庆元,学习秋栽和春栽袋料香菇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总结出独特的栽培方法,菌袋成活率达98%,超过泌阳28%;花菇率达85%,超过庆元30%。

(3)政府的优势政策

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就制定了明确了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支持食用菌产业出口。并且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产业发展,一些从事食用菌加工、贸易的知名企业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也来随州投资。各职能部门也通力合作,尤其检验检疫局、银行、税务等部门,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促进随州食用菌出口企业管理上档次,提高人员素质,以检验检疫部门为例,仅2005年就派大量质量体系、HACCP认证方面的专家给企业培训20多次,人员200人次以上,培训时间长达60多天。而当地的信用社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以2005年为例,仅三里岗一个乡镇的信用社就给出口企业贷款达1.4亿。这些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各企业从事食用菌出口的积极性,并且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源向随州地区集聚,促进部分企业迅速完成积累,滚动发展,并从此走向世界。

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每年安排1000万元周转金和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食用菌加工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和品牌整合,打造现代食用菌加工龙头。近年来,该市先后引进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多家外商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大大提高了该市食用菌加工出口创汇能力。

(4)龙头企业的优势

随州有一大批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带头人,这些企业有实力,经验丰富,通过多年摸爬滚打,不仅熟悉食用菌的种植、加工,而且熟悉国内国际行情。他们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如2007年引进黄石劲酒集团在随州投资1亿元,联合中兴、裕国、联丰三家企业骨干,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实现加工出口1003万美元,创随州地区单月过千万美元出口额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小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仅随州的三里岗镇就有近40家。中自营出口公司7家。园区企业总资产达2.2亿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香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规模、出口创汇逐年扩大,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香菇加工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延长了产业链,园区企业日益壮大,使其有能力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分公司,进一步增强了产业渗透力,为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此外,香菇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形成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成为推进企业工业化强筋壮骨的重要支柱。

(5)成熟的国内国际市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州食用菌产业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对食用菌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例如香港市场80%以上的香菇来自随州,近两年来,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实现了“四增”: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的地区不断扩展,现已出口到欧美等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企业不断增多,食用菌自营出口的乡镇已增加到13个,出口企业32家;出口价格稳步增高,去年香菇出口价平均每吨达1150美元以上,增长15%左右。 这些成熟稳定,并且持续发展的市场,带动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繁荣。

3.2产业面临问题分析

(1)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香菇生产是一种资源消耗型项目,阔叶树资源消耗过量,森林生态平衡问题突出,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矛盾目益突出,随州现有林地50.28万公顷,其中阔叶林面积16.15万公顷,林木蓄积总量1206万m3,人均占有量不到5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随州每年以木材为原料的食用菌生产(含椴木、袋料)按永续利用原则,应控制在2000万袋(棒)左右,可实际数量(9500万袋、筒)已经远远突破。据测算,每生产一吨椴木香菇约消耗70立方米阔叶树,而生产一吨出口菇则需耗去180立方米阔叶树,一吨袋料香菇也需耗材43立方米。经近十几年的香菇生产,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渐趋恶化。若长此以往,不设法研究新的替代材料,香菇生产也将面临资源危机,必然制约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菌种混乱的问题

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功与否。目前,我市香菇菌种管理工作滞后,制种售种管理混乱。由于缺资金,投入不足,选育的适合本地特点,高产稳产的菌种较少,对引进的品种也不能进行试验、示范种植,菌种生产无序而混乱,菌种质量得保证,各厂家任意命名菌种,造成菌种多、乱、杂的局面。加之人才流失,使菌种的选育工作停滞不前,导致相当一部分为不具备菌种选育和保存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而进行菌种选育和销售,有的将同种异名改头换面流入市场,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菌种质量引发的官司,极大损害了广大菇农的利益,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同时造成木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市场竞争和供求问题

无序竞争,影响了食用菌行业的健康发展。食用菌经营者往往只看中眼前利益,不是热忠于开辟新市场,而是抢占已有市场,相互争夺资源、人才、市场,使得品种、质量、价格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这种恶性竞争使各企业叫苦不迭,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倒闭。

无序生产,产大于销,质量上去,价格下来,菇贱伤农。最近几年 ,我市香菇质量可以说是逐年提高,特别是1995年花菇普及后,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但菇农生产成本,随着种植面积大增,原材料紧缺价扬而逐年上升,而香菇出口价格却持续下跌,同时也引发内销价下跌。究其原因,①是无序生产,一哄而上,菇农在效益驱动下, 在不了解国内外产销市场信息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使香菇产大于销。②是无序出口,竞相向外商报低价,自相残杀,最终受害的是菇农。③是外商直接插手产地收购,直接用人民币收农产品,损害了出口创汇。④是国外食用菌的贸易保护,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且质优价廉,对他们是一个冲击,他们无力抗衡,引发了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

(4)栽培技术粗放,产品质量差

随州食用菌生产普遍存在着栽培条件较差、标准化和工厂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的现象。多数菇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多是望天收,根本谈不上科学管理。产量不稳、产品质量下降,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由于对食用菌病虫害防控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化学药品防治,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残留,造成食用菌商品率和生产效益严重降低。在生产、保鲜和加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已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5)食用菌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检测手段、检测人才、产品标准知识和资金的缺乏,食用菌产品源头控制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特别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及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出台,对食用菌行业的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风险预警体系相对薄弱,使整个行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6)食用菌产品加工技术薄弱,附加值低

目前随州食用菌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主要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缺乏高技术产品,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低,而且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差。食用菌产后处理水平较低,加工科研工作与产业高效发展不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极少,食用菌加工的深度和广度都急需提高。初加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除部分出口外,尚未形成定型的市场品牌产品。并且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的市场效应还未建立起来。虽然已经注册了“山林牌”、“大洪山牌”等四十多个品牌,但品牌的含金量很低,市场影响还很低,有的公司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品牌,长期用国外客户的商标,主要靠价格竞争,因此靠品牌闯市场、争市场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7)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滞后

食用菌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食用菌服务队伍,菇农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推广,更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食用菌生产较分散,产业化水平低。而菌产品销售以菇农单独销售为主,产品经营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规模也都不大,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缺乏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市场依赖程度高,抵御风险能力低。

我市食用菌近年来的发展,只解决了产量问题,但我们应看到种这产量的增长是消耗宝贵的木材资源和牺牲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既有政策 的 启动、国际市场的拉动、农民为了致富而自发主动等原因,也有发展初期的劳力、资源成本低等原因。虽然发展快,但起点低,问题关键在于科研滞后于生产,科研脱离于生产,关门 搞科研,埋头抓生产,总产量上去了,但转化率低,优质品种比率低,低劣产品自然换不来好效益,只能大量消耗现有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

4随州食用菌产业地区分布

近年来,随州市积极利用地域优势,把食用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来抓,使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三里岗镇为龙头,草店、洪山、殷店、万和等乡镇为中心的产业格局。

4.1三里岗模式

三里岗记事: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住进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推广香菇种植

1985年香菇年交易量20吨

1992年三里岗立“香菇街”牌坊,香菇街自此名扬海内外

2000年,三里岗第一家自营出口企业湖北裕国菇业公司诞生

2003年,三里岗香菇通过国家级“原产地保护标记”认证

2006年,被列入“全省初具规模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

2007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中国香菇之乡”

1987年灭荒普查时,全镇森林覆盖率69.7%,而后 20年上升5.6个百分点

2008年,三里岗香菇被列为湖北省52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三里岗是全国最大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香菇出口美国、加拿大、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5个品牌获得了“随州香菇”原产地保护认证。10多年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鄂北山区小镇—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镇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到创汇农业的跨越。五年来,该镇累计出口创汇1.6亿美元,上缴利税8000万元人民币。香菇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体系,成为当地富民、强村、兴镇的特色支柱产业。随着香菇生产与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里也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香菇之乡和中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享誉世界的“中国香菇第一镇。”

4.1.1三里岗市场的形成

三里岗镇位于炎帝神龙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曾都区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旅游区境内,距离随州市城区65公里。全镇共有人口4.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万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过渡性明显,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目前有15万亩菇耳林。全镇10000农户,百分之八十的农户种有袋料香菇,户平1500袋。常年种植袋料香菇500万袋,自产香菇20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创利税3000万元。种黑木耳200万棒,年产木耳600吨,产值3000万元,创利税1000万元。仅香菇、木耳种植农民人平增收2000元。2000年至2005年间,累计出口创汇13530万美元,上交税收6000多万元。2006年元至6月累计出口创汇1871万美元,完成利税1288万元;目前,香菇产业户数达到918户,从业人员5345人,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业主有30户。香菇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体系,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镇”。

1.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建好规模生产基地。三里岗有33.8万亩山场,其中菇耳林面积15万亩。到2005年,全镇共建香菇生产基地29个,年投产椴木香菇400万桐(含外采)、袋料香菇1000万袋、年自产干菇2000余吨。近几年共退耕还林1240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150亩,点播橡子6万公斤,林业育苗500多亩,为香菇生产培植了后续资源

2.利用地理区位优势,组织劳务技术输出。三里岗镇地处中部,香菇生产技术辐射东西南北。全镇常年有1000多人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外省市进行菇耳、食用菌生产和技术指导,每年生产香菇2000余吨左右,把外地的资源变成了自己的财源。

3.利用市场集散优势,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据统计,全国有12个省市的客商到三里岗交易香菇,全镇有4000多人农忙种田,农闲贩菇,每年外采香菇达6000吨。三里岗香菇市场年交易量11000吨,交易额近7亿元。其中近80%的货源来自其他省市的香菇产区,实现了“买全国、卖世界”的购销格局。

4.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植香菇产业集群。三里岗镇香菇产业形成一定优势之后,进一步加快了香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1992年镇政府筹资128万元,在集镇中心建成占地14.8亩的“香菇街”,让香菇贸易有了固定的场所;1999年,镇政府筹资近千万元,在集镇东头建起了占地30亩的香菇加工新区(工业园东区),共建加工厂36家,建筑面积14500余平方米,统一为前店后厂模式;2002年,为进一步扩大香菇产业规模,三里岗镇再次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征地60亩,逐步建成了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全面打造香菇出口创汇的“航母”。截止2006年5月,该镇东西两个园区共有香菇加工企业43家,其中自营出口公司7家。园区企业总资产达2.2亿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香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规模、出口创汇逐年扩大,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香菇加工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

5.利用加工出口优势,提高产业集群外向度。2006年,三里岗镇政府积极引导7个出口企业配套新上项目,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2个冷库,1个纸箱厂;5个龙头骨干企业分别新增技改设备,新上小包装线,产品严格按照原料筛选、高温蒸气抹面、烘干、抽气、微波杀菌、真空包装等工序进行生产,使香菇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确保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投产达到效果后,能新增销售收入9800万元,利税增加580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人。在11个注册登记的品牌中,“大洪山”、“楚风”、“财”、“永光”、“银兆”5个品牌获得了国家商检总局授予的原产地标记保护认证,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湖北联丰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认鉴委HACCP认证,3个品牌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2个品牌获得了美国FDA认证,“财牌”香菇登陆法国市场。2005年,该镇的“财牌”、“双鹰牌”、“野木牌”香菇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联丰(随州)食品有限公司的干香菇制品被中国罐头工业协会认定为罐头食品,同年12月被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认定为工业品。目前,该镇香菇不仅供香港贸易,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6.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辟产业绿色通道。香菇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多年来,该镇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改善,使菇乡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创业的“乐土”。①是实行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工程。联席会领导主要精力用于产业集群发展,三分之一人员为香菇加工企业服务,同时制定了党政联席会领导每人包一个民营企业的岗位责任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②是对产业集群发展实行“一站式”服务。该镇政府成立了“农副土特产品运销管理办公室”,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税费代征、出境手续办理等全程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一厅制收费(税),一次性办完各种手续”,极大的方便了企业。③是实行产业集群发展让利工程。该镇政府承诺,凡入住工业园区的企业,政府负责“三通一平”,且征地费用减少到三万元每亩。④是实行产业集群发展畅通工程。三里岗镇,道路、通讯村村通,市场交易零收费,真正做到货畅其流。

4.1.2经济特征

过20多年发展,三里岗镇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创汇基地,是闻名全国的香菇之乡。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新亮点,为繁荣三里岗经济乃至整个随州经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体系,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集散地”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镇”,最近又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初具规模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大基地生产。三里岗有33.8万亩山场,其中菇耳林面积15万亩,全镇共建香菇生产基地38个,年投产椴木香菇400万桐(含外采)、袋料香菇500万袋(含外采),年菇耳产量达2500吨以上。从事香菇生产的农户6000余户,占农户总数的85%。近几年共退耕还林1300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200亩,林业育苗近600亩,为香菇生产培植了后续资源。

2.大市场交易。该镇原有的香菇交易市场建于90年代初,随着香菇产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香菇交易的需要。三里岗新的交易市场建设从2001年开始谋划,2004年获省发改委立项,2005年4月竣工。该市场位于三里岗镇集镇西端,占地面积20000m2,建筑面积14240m2,总投资1700万元。建有标准化的交易货棚、加工厂房和综合办公楼,并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是一个集产品检疫、精深加工、货物储存、产品交易、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常年有4000余人活跃在香菇市场上“买全国、卖世界”,形成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吸引十二个省市的香菇在三里岗香菇市场交易。市场年交易香菇1.2万吨,交易额近10亿元,其中80%的资源来自其它省市的香菇产区。

3.大规模加工。近百家民营企业从事香菇加工销售,4000多名农民进厂打工,年加工香菇4000多吨。拥有8家自营出口企业,银兆、裕国、中兴、联丰、三岗等5家企业是三里岗的龙头企业,为提升企业档次,提高产品竞争力,他们共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了厂房,购置了筛菇机、蒸气除尘机、复烤机、微波杀菌机、臭氧灭菌机、真空包装机、金属探测仪等设备20台(套),企业的工业化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有了新的提高。产品严格按照原料筛选、高温蒸气抹面、烘干、抽气、微波杀菌、真空包装等工序进行,确保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5家公司年出口创汇能力已在5000万美元以上。4.大批量出口。三里岗的出口企业与海内外80多名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大洪山”、“楚峰”、“银海”等香菇品牌叫响海内外,三里岗香菇出口已基本上摆脱香港,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全镇出口创汇4407万美元,实现税收1000余万元。中兴公司出口创汇306万美元,同比增加156万美元;裕国公司出口创汇314万美元,同比增加287万美元;三岗公司出口创汇239万美元。

4.2其他产区分布

草店镇:技术革新促香菇产业升级

该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有6200多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己成为鄂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心、栎木资源汇集地和重要的食用菌产品集散地。2007年,全镇发展袋料香菇2100万袋,5万袋以上规模生产的袋料香菇基地30多个。

为了提高香菇品质,畅通香菇销售渠道,将食用菌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今年,该镇与市农业局联合在草店居委会三组建起袋料香菇板块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实行“四统一”:一是统一选用良种,基地所用菌种全部由大海菌业集团选育并生产;二是统一技术标准与技术指导,由大海菌业集团选派技术骨干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统一采用香菇无害化催花烘干技术;四是统一实行产业化经营,板块基地生产的香菇全部由鸿运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加工出口。

安居镇:草腐菌类生产

曾都区安居镇发展春季草腐菌类生产,掀起了发展草腐类生产的高潮。据统计,今年安居镇累计有一百五十余户发展草腐菌类生产,巴西菇大棚发展到二千一百个,计划还发展双孢蘑菇、白灵菇等,产值可达亿元。

广水市:大力发展珍稀菇品

广水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先后引进白灵菇、双胞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民栽种。该市与中国食用菌协会、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古田新元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培养珍稀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70多名,为发展珍稀菇品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该市引资兴办了吉阳食品 (广水)公司,专业从事白灵菇等珍稀菇品的科研、加工和出口。经公司龙头带动,该市在吴店、郝店、蔡河、武胜关等地建立了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食用菌迅速成为广水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土特产随州香菇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规划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主要产业概况

家具产业概况

台湾食用菌产业参访考察报告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调研结果

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03

随州香菇食用菌产业概况
《随州香菇食用菌产业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