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评慈禧太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9: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评慈禧太后

孙玮琦

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她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无冕女皇”。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首先,我们分析慈禧太后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

从当时的世界环境来看,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1]

从当时国家的角度来看,在慈禧太后执政的四十余年中,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列强侵略,朝廷腐败,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欲染指我华夏大地。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被人戏称为洋人的朝廷。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后妃也没经历过如此纷飞的战乱和变革。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愚昧,闭关锁国,封建统治,这是大清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而慈禧恰好成为了清王朝最后一个登上实际的权力巅峰的一个统治者。

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正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到了清代已达到了高度完备、登峰造极的顶点,与之相适应的封建正统皇权思想、忠君思想等政治伦理观念,更是根深蒂固,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梁启超先生在其《论正统》中说,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皆以正统自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裁专制权。“统之既立,然后任其作威作福,恣睢蛮野而不得谓之不义。而人民之稍强立不挠者,乃得坐之以不忠不敬大逆无道诸恶名,以锄之摧之。”而一般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则“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 [2]我们所熟知的戊戌变法,在慈禧发动政变后六君子死的死逃的逃,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光绪帝的变法触到了慈禧的政治底线,由于革命势必要触犯皇权,这就对她造成了威胁,所以在皇权与革命之间,她最终选择自己所中意的皇权。因此,不能把大清王朝的断送完全归结于慈禧太后的执政,这是腐朽的统治所必然造成的结果。

从大清皇室的角度来看,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

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而年轻的同治皇帝荒唐可笑,虽然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但继承了他父亲的浪漫风流,根本不是治国之才。根据史料,同治皇帝在财政紧缺之时,修复圆明园坚持开工,引起王公大臣反对,同治帝竟做出将他们全部革职的荒唐决定。而光绪皇帝天性懦弱,富于幻想。其实纵观慈禧的一生,上苍压根就没把她当做女人看待,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然而也正是因为男人的无能,才有机会让她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其次,慈禧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女人,在一个以男权传统的社会,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女政治家。慈禧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内忧外患,还要面对“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使其执政能力更受争议。因此评判慈禧掌权四十余年的功与过应建立在慈禧作为女性的刚与柔、幸运与不幸、智谋与狭隘的基础之上。

历史上,慈禧发动三次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她在清末政治中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方面,慈禧的思想还是比较新潮的。史书记载,慈禧在1903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来自西方的“新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很多人宫廷上书,表示希望保留科举,但她还是废除了中国几千年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科举制度。慈禧一直有推行新政的想法,不过她的新政和立宪都要以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统治为目的,包括推行新政,都带着浓厚的个人利益和权力欲,也摆脱不了“家天下”的概念,她拿掉咸丰的“八大臣”、拿掉光绪,在立宪问题上的游移不定,都表现了她的这种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慈禧是自私的。

因此慈禧的见识有限,导致了她的许多决策是失误的。正如北大历史系教授房德邻先生所说,慈禧作为政治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明大事,不懂得世界局势与变化。她的这种局限性对国家发展的阻碍在1895年以后显得尤其明显,做了许多明显的反历史而动的事情,而进一步导致国家崩溃。特别是利用和打击义和团,这是性质特别恶劣的事件。作为满族贵族的代表,慈禧本身承担不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任务,包括后来的预备立宪,慈禧也是借机揽权,在任何时候,确保自己手中有权都是慈禧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今天来说,慈禧太后唯一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形象,就是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半个世纪,能够始终牢牢地掌控政局,能够基本确保国土完整,能够让国家机器一直正常运转。她非常自负,无论国事、家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随自己的情绪而定。她不与任何人分享权力。她知道自己的过失,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所以,她临终留下遗言: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可以设想,一旦国家失控,必将四分五裂,陷入战乱,局面不堪设想。所以,慈禧太后是位性格独特的女人,既保守,又开放,她严格遵循着爱新觉罗皇帝们确定的治国方略,控制着风雨飘摇的清帝国。

因为是当权女人,所以容易遭到憎恶;也因为是女人,所以容易被人同情。名士辜鸿铭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时曾经当众脱口而出“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但是,仅仅四年以前,在《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一文中,他又为慈禧太后辩解:“她统治中国四十年来,真是历尽重压,跌遭变故。尽管个人生活十分不幸,

却一直指导、关怀并分担了她苦难臣民的命运„„无论她会有什么缺点,至少她维持了中国的秩序„„单言她的性别,她的年纪和她那众所周知的个人生活的不幸——年轻时希望的破灭,长期的孤独的寡居生活,为帝国操劳,替儿子担忧。她惟一的儿子突然死去,对这个慈爱的母亲是最残酷的打击,如今所留下的,只是一个饱经忧患的皇太后和历尽痛苦折磨的母亲之孤寂的心灵„„所有这些考虑,我想肯定可以使那些愚昧无知、肆无忌惮的报纸,特别是那些由文明的欧洲人所经营的报纸,免除对于皇太后陛下个人生活不合宜的中伤。”这些复杂的认识,反映了女人慈禧复杂的人生。[3]

因此,慈禧太后权倾朝野,其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与此同时,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因此,虽然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参考文献

1、高阳.慈禧全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05~106页.

2、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中信出版社。54~56页.

3、向斯.女人慈禧.吉林出版社.67~6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浅评慈禧太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论文
《浅评慈禧太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慈禧太后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