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于诺贝尔奖者年龄的感想

发布时间:2020-03-03 15:46: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于诺贝尔奖者年龄的感想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其中,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74年出生,今年36周岁。

对于“70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获奖,网友十分羡慕其“年轻”。而实际上,比诺沃肖洛夫年轻的诺奖获得者大有人在。我们所熟知的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分别是31岁、35岁,在诺奖历史中,年龄最小的获得者,只有25岁,是英国的劳伦斯-布拉格。虽然诺奖获得者最年长者90岁(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机制设计理论”创始人莱昂尼德·赫维奇),但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诺奖获得者平均获奖年龄并不高,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分别为: 50.16 岁、50.78 岁、50.86 岁。

网友们之所以赞叹诺沃肖洛夫的年轻,或许受国内学术界的影响。 2009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谷超豪、孙家栋这两位科学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有目共睹,值得我们敬仰。我又在网上搜索了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知道这个奖是从2000年开始设奖的,除2004年缺外,每年2个,共16人获此殊荣,以下是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括号内数字是他获奖时的年龄(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我统计了一下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在获奖时的年龄,发现这些科学家平均年龄80.13岁,最大的是91岁,最小的是64岁,这些科学家真是年高望重。我又统计了一下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分布情况,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分别为: 50.16 岁、50.78 岁、50.86 岁。其中物理学奖年龄最小的是25岁,是英国的W·L·布拉格,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是31岁;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是35岁。

这一对比使我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中国科学家年纪越大,贡献越大呢?还是外国科学家年纪大了就没有什么作为了?再一看获奖理由,诺贝尔奖介绍的是科学家某方面取得什么突破。比如:W.C.伦琴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而获1901诺贝尔奖;李政道、杨振宁“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而获1957诺贝尔奖。而国家科学技术奖介绍的是这个科学任什么职务,在某年发表了什么论文、某年又发表了什么论文,再又某年又发表了什么论文。真是著作等身贡献很大,所以获些殊荣。哦,我终于明白了,中国科学家想要获奖,不到一定年龄是不可能获得的,因为你年轻时不可能取得这么多成就,你在某方面的成就就算非常有价值,但由于你还年轻,还有机会,先留给年高望重的吧。再说你论文数量也不是很多,当然不可能获奖。也难怪井冈山大学有教授平均4天发表一篇论文。

在我国学术界,学者们普遍有一个“媳妇熬成婆”的过程,年轻时普遍不受关注,而过了学术黄金期,各种荣誉却接踵而至。据统计,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 35岁取得成果最多。研究者由此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此次获奖的诺沃肖洛夫,也是在8年前28岁时制成石墨烯材料。而在这段黄金创造期中,我国的学者们却很少能全心投入研究。正在攻读学位的博士生,自不必说,他们每个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连维持基本的生存都困难,不少学生是一边求学,一边打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教师、研究人员,为挣够可以兑现工资的“学术工分”,把宝贵的时间用于无限的填表格、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寻找期刊发表的过程中,每个人每年都貌似撰写了不少的论文,但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却日益淡漠。

每年诺奖颁发,都会引起国人的惆怅情绪,而早在10多年前,围绕诺奖而进行的反思就已经在教育界、科技界进行,且反思都“击中”要害,直指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然而,这么多年过去,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并无大改观,功利与浮躁反而加剧,为了出所谓的高水平人才,各种“拔尖人才工程”接连推出,科研经费投入也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由行政主导的学术资源配置,导致学术潜规则盛行,教育与学术行政化倾向严重,“学术头衔+行政级别”成为学者们的普遍追求,这不但阻碍了有学术理想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更让学术丧失基本的尊严,学术演变为“经费学术”、“课题学术”、“职称学术”、“公关学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以及所谓的拔尖人才,几乎是白日做梦。对于30多岁的诺奖获得者,也确实只有艳羡的份了。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诺贝尔奖

对于食品安全的感想

对于时间的感想

对于机械设计的感想

对于班会课的感想

对于旅行的感想

对于红十字会的感想

对于红十字会的感想

对于计算机图形学感想

对于诺贝尔奖者年龄的感想
《对于诺贝尔奖者年龄的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