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

发布时间:2020-03-04 02:32: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是一代伟人,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以他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鲁迅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迫人民那里取得的。作为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中国现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他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来解读这位伟人,可以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来用他的作品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他抓住了最不易消逝的时代精髓,以平凡的题材,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鲁迅小说数量虽少,但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曾产生巨大影响,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各类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典型,甚至是家喻户晓,成为民族性的象征。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交织在20世纪旧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农民生活和知识分子等思想经历和人生百态,并再现当时社会大动荡中发生的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变革运动。鲁迅的作品像现实生活的“放大镜”和“显微镜”,让社会的黑暗丑恶面目在镜头照射下一览无余,纤毫毕现。现结合下列小说作品加以分析,鲁迅作品中呈现的现实主义品格。

一、《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呐喊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从“狂人”的视角切入,借“狂人”之口,喷发了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人吃人现象的憎恨之情,从心底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震人心弦,令人奋起振作。

代表着新的“希望”,新的“未来”的“孩子”,在其诞生、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扼杀、威胁,唯有净化其生长环境,才能使其幸免于难,茁壮成长,健康快乐。

而处于一个“病态”的社会,却以一个病人的眼光去看待正常之人,虽正常便也是“病人”、“狂人”无疑了。因为,对于传统卫道士,封建复古势力来说,任何的革命者都 是不合理,非常态的,唯有以“疯子”之名铲除“狂人”而后快。

二、《孔乙己》中迂腐文人──孔乙己

居住鲁镇的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落魄文人。因穷困潦倒,为了生计不得不去靠偷窃为生,结果三番五次被人毒打以致腿折。他可悲在于自命不凡,清高,却迂腐得可笑,但又心存高远,在郁郁不得志之时,仍抱有一丝丝的幻想,患有旧知识分子“只尚空谈,不务实干”的通病。同时,从他盗窃被打折腿的事件中,又折射出当时为富不仁的社会风气和人们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取笑他的“看客”心态。

孔乙己尚存的是当时社会中普罗大众里尚存的那份善良和真诚,对待孩子们的嬉笑,分享茴香豆时那种“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书卷气,都令人在捧腹大

笑中萌生几许怜悯之情。他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是近代版的蓝贡生,又一位科举制度牺牲品。

三、《药》中夏瑜之心作治华小栓痨病药 《药》写了革命者夏瑜被刽子手杀死挖心后,被康大叔转卖给了开茶馆的华老栓,用于治疗儿子华小栓的肺痨病后致死的事,可悲可叹,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革命者只有充分唤起广大民众觉醒,推认真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揭竿而起,才能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

四、《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法

鲁迅小说多反映民族的劣根性,并是生活于底层的民众的典型的代表。他在写阿Q赌赢了钱却又糊里糊涂地被人抢走后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虽有些痛,但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于是心满意足地得胜躺下。”

这里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虚构、夸张和典型化手法,是在忠于生活本身的规律,而且符合生活本来面目的基础上,给我们极其亲切的感受,不仅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自欺欺人、以丑为荣,陶醉于现实虚幻中的阿Q精神”的本质和民族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精神的迫切性在于改良人的精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当时社会中精神胜利法怎样严重地麻痹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志,心甘情愿地做“顺民、奴才,浑浑噩噩地生存。”在令读者捧腹大笑之余又不免让人悲从中来,流出带血的泪水。正如鲁迅总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五、《祝福》中的弱女子──祥林嫂 《祝福》表面是祝愿历经劫难的祥林嫂能如愿以偿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则是诅咒封建宗法社会“四权”(父权、夫权、族权、神权)对底层社会弱女子的侮辱和损害,以致于一个心地善良的祥林嫂在整个社会的冷落与嘲弄中,在年味甚浓的年关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散发一种透骨的悲凉之气。

鲁迅以自身的经验和广博的学识,深刻地感受并读懂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他高屋建瓴地俯瞰中国的社会现实,深入浅出地发掘出深藏于国民内心中的病根,以达到“揭出病苦之因,引起疗救者注意”的目的。以上举的五例中的是被欺侮、压迫而又时有市侩表现的人物,无不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满载着鲁迅深厚的哲理和针砭现实的社会意蕴。

通过鲁迅这些反映社会现实主义品格作品的字里行间,透过人物的衣着言语分明地让读者感觉到他们仍在当代生活中偶露头角,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时常在生活中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并深深地影响到一代代人,经久不衰,深入人心。正如鲁迅先生自已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先生选择文艺作为医治国民精神、改变国民精神的手段。他怀着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怀着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深切痛恨,敢干直面现实,主张韧战,痛打“落水狗”,这就使他的实践始终具有深刻的社会斗争的现实意义。小说集《呐喊》《彷徨》代表了鲁迅作品的最高精华,其文学成就至今无人超越。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读后感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鲁迅作品分类

鲁迅作品分类

鲁迅作品价值

鲁迅作品作品集

鲁迅作品读后感

鲁迅的作品

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
《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