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2: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 文 课 题 名 称

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

发展及时代意义

【摘要】我国的合唱艺术最早由西方传入,由学堂乐歌开始,从这一时期,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抗战时期是我国合唱音乐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使得合唱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当时唤醒民众、鼓舞士气、抗击外敌入侵的精神号角。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我国合唱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之过去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创新。“*”十年,是我国合唱音乐发展的桎梏时期,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合唱音乐沦为突出政治主题的一个载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合唱音乐真正进入了稳定的繁荣发展期,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

本文由正文和结束语组成。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合唱艺术由西方传入中国到1949年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介绍了从1949年至1976年间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概况以及一些意义;第三章则讲述了从1976年至今中国合唱艺术的新发展。最后是结束语,稍做了总结,希望能以本文作为引子,让关心和热爱合唱艺术的人们展开讨论,从理论上加强对于合唱艺术的多方面研究,不断地推动我国合唱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发展; 时期; 意义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oral music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ra

Grade 2005, Department of Music, musicology, ShaoYang University YangYan.Abstract: The art of choral was first imported from the west, beginning with the form of school songs.Since then, it is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hina’s fate and social civilization.The Sino Japan War also brought the choral to maturity, when choral changed fundamentally both in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So choral became a spirit weapon to awaken this nation, to encourage the soldiers and to fight against the invader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PPC, everything were in a bloom, choral music was no exception, and it was made a popular folk art, presenting mor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past.The ten years of Culture Revolution put political factors on choral music.So chorals entered a restrained stage, while after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ideology gradually become mor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enforces choral to step into a stable and prosperous time, with a relatively perfect system of theori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Body and Conclusion.The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3 chapters.

1 Chapter 1 mainly tells the development of choral from west to China until 1949.Chapter 2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from 1949 to 1976.Chapter 3 indicates the new promotion of choral since 1976.The conclusion part put height on the hope of more attentions on chorals.Take this paper as an example, more researches will be made in order to deeper the art of choral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Key word: Development;Period;Significance 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艺术,是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音乐形式,它以统一和谐的声音,抒发一致的情感,表达共同意志的音乐形式。我国合唱艺术事业是在传统的、广泛的、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合唱艺术这种形式表达时代的特色与人民的心声,是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合唱艺术这种形式最善于表达人们共同的心愿和时代的声音,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起到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和宣传人民的作用。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变革与时代现象一种曲折的、直接的反映。

一、我国合唱音乐的形成期及时代意义(19世纪初-1949年) 1.学堂乐歌的发展(1905-1931)

合唱音乐艺术的历史起码有500至700年左右,从15世纪开始,最早从教堂传出,是起源于世俗的一门艺术。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与上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本世纪初“新学”兴起而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到中国,始于20世纪之初,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清朝末期,光绪皇帝同意建立学堂,在学堂课程中设有“乐歌”,从此,开始建立音乐教育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萌芽。后来的音乐界将这一时期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所唱的都是外国歌曲,取其歌调重新填词以及中国古曲新唱,约有百余首在学堂中传唱,由此开始了中国的歌咏活动。

音乐的历史是靠作品完成与发展的。由沈心工作曲、杨度作词的《黄河》,是中国第一首齐唱创作作品。这首质朴、雄浑、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完成于1905年,开启了中国合唱的历史。接着,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叔同于1913年创作的三部合唱《春游》,是中国多声部合唱的纪元之作,也是我国多声部合唱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二部合唱《送别》是流传最广、最久的,堪称百年不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 传之于后世。此后,留学国外的音乐家陆续回国,在投身音乐教育的同时,又进行音乐创作,使合唱作品的创作日益繁荣,展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轨迹。

二十世纪时中国合唱创作的领头人,非萧友梅、赵元任二位莫属。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于1929年创作的四部合唱《春江花月夜》和1924年创作的女声合唱《别校辞》,按照混声四声部合唱形式创作,在时间上是最早的,但艺术质量却远远不如赵元任在1927年根据徐志摩的诗篇创作的大型合唱作品《海韵》。《海韵》是浪漫诗人徐志摩与著名作曲家赵元任合作完成的一首音乐叙事抒情诗,体现了自由、民主思想,创造性地把欧洲艺术歌曲传统合唱化、民族化,到现在仍是经典范例。《海韵》实际上就是一部情景交融的康塔塔,是中国合唱作品里最早使用主导动机和主题变形手法的,它的结构严谨,形象生动而鲜明,精湛的作曲技术丰富而又富于变化,成当时中国合唱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艺术化的特点为演唱者提供了想象与创作的空间。赵元任为徐志摩的诗《海韵》谱了一首非常好的足可称为经典式的合唱曲,他使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问世后深受听众喜爱,并被我国音乐界所推崇,可堪称我国二十世纪20年代合唱作品的最高标志,代表了2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的最高水平,至今仍为我国合唱音乐文献中最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

我国合唱在发展初期,受到国外合唱特征的影响,发展受到限制,但在音乐教育中仍有所发展的体现是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和教育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它面临的威胁与考验,只有在继承中国合唱“民族性”的前提下去弘扬发展,才能占据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合唱音乐从这个时期开始,奠定了为社会政治服务,为时代进步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良好基础,显示出中国合唱音乐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强大力量,开始了中国合唱音乐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历程。

2.战争时期的合唱艺术(1931-1949)

20世纪30至40年代对于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发展来说是空前繁荣的时期,由于时代现状的需要,“政治”与“战争”成为对中国人民密切相关的事物,因此,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作品大多以“宜传政治、号召革命”为主题。在30年代开始初步形成很多以小型合唱为体裁、易于被群众歌唱与接受的作品、反映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心题材的作品,在“为艺术而艺术”口号下产生,与政治、时事很少联系的一些抒情性中小型作品在曲式结构的运用上也比较单一。

3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引起中华民族坚决而激烈的抵抗。“9.18”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随着全民族的呐喊,一场空前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响彻大江南北。就在1931年“9.18”事变之后,黄自创作出第一首抗战合唱歌曲《抗敌歌》(原名抗日歌),1935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国歌)也在民众中唱响。至1937年“7.7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血与火的时代,全中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民主浪潮,各界人士都纷纷行动起来抗日。

作曲家黄自以他的两首混声合唱曲《抗敌歌》和《旗正飘飘》,首先在不同角度、以不同情感,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是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精品。特别是他较好地发挥出合唱艺术独特的魅力,为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此外,黄自在1932年至1933年间又创作出大型清唱剧《长恨歌》,它在艺术上堪称《海韵》的姊妹篇,也是我国第一部多乐章的清唱剧。由韦翰章改写成十段歌词,黄自生前完成了其中的七个乐章,从中运用中国佛曲素材做复调发展,深深打上了民族的印记。《长恨歌》是一部经典爱国作品,在当时社会上的效果是积极的,它树立了中国合唱发展的纪念碑,从艺术角度上看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①其中第三乐章《渔阳攀鼓动地来》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常作为我国合唱创作精品而被单独演出。

在这个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中国人民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在合唱音乐中必然要留下不能忘怀的记忆,抗日战争初期所产生的黄自的《旗正飘飘》、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吴伯超的《中国人》、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就是四首里程碑式的合唱歌曲,它们气势蓬勃、琅琅上口,和声严谨、声部处理恰到好处,可供群众合唱团演唱和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在抗日根据地延安,郑律成的名作《八路军大合唱》以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马可的《吕梁山大合唱》、吕骥的《凤凰涅磐》等,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随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深入,合唱创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例如聂耳于1934年创作的《毕业歌》、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张曙的《洪波曲》,还有《到敌人后方去》、《勇敢队》、《巷战歌》等等,它们以高度地概括、鲜明的形象、多彩的形式、通俗的语言,讴歌了中华民族这一壮丽的时代,成为民族精神集中表现的世纪经典之作。②

4 当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时,《黄河大合唱》以史诗般的民族气魄诞生了,作为至今仍不能超越的中国合唱音乐的高峰,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文化珍品,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革命历史教科书。1939年到达延安后的冼星海,先后创作了四部大型作品,尤其是《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在思想内容、艺术水平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作品,成为中国合唱音乐创作中最辉煌的音乐史诗。它强大的艺术魅力不断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鼓舞着海内外的华夏子孙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起抗争。在《黄河大合唱》的激励下,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以大型合唱套曲为形式的合唱作品,虽各具特色,但艺术质量仍没有超过《黄河大合唱》。它以抗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把当时的中国各界爱国主义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迅速的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借鉴的是欧洲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及至世界影响都是深远的,后来创作的如《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则是在合唱的基础上加进了人物、道具,更有表演的成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作曲家们也创作了一些合唱作品,如陈田鹤的《河梁话别》、郑志声的《满江红》等,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使战歌和颂歌为配合斗争形势而迅速发展,产生了《淮海战役组歌》等佳作。马思聪的《抛锚》、《民主》、《祖国》、《春天》四部大合唱,在当时社会中是受到好评的,它们的旋律在很多地方广泛传唱,非常受群众的欢迎。

抗战时期,文艺成为革命事业中一个切实有效的组成部分,音乐家们纷纷以笔代刀,这些作品是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成为保卫祖国的战斗号角。直到今天,当我们唱起这些抗日救亡歌曲时,仍会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激昂,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还有很多一些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发出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我国合唱音乐的成熟期及时代意义(1949-1976)

1.建国初期快速发展的合唱音乐(1949-1966)

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是合唱艺术创作较为活跃的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优越的和平创作环境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产生了较多的合唱作品。它初期的政治气氛比较轻松,专业、半专业的演唱团体较多,广播电台也乐于传播新歌,这时可说是颂歌和 5 战斗歌曲的海洋。而当战争结束,斗志依然,战争中的优秀歌曲继续高唱,战歌依然是建国后的主流。

由于音乐家接触了很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民歌和外来的一些带有强烈民族风情的合唱作品,得到众多的创作灵感和启发,为作曲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也为新中国的合唱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民歌改编曲方面,麦丁改编的萨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瞿希贤编写的东蒙民歌《牧歌》、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沈亚威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杨嘉仁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群众合唱曲也深受群众欢迎。王方亮等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三十里铺》、《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绣荷包》、《兰花花》等等一些民歌合唱曲。这些作品在保持原曲质朴优美、深情动人的基础上,运用多声手法加以改编与发展,充分展示出合唱艺术的丰富特色。

在中小型合唱曲中优秀的作品有贺绿汀《人民的领袖万万岁》,罗宗贤、时乐蒙《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刘炽的《我的祖国》、《祖国颂》及音乐舞蹈史诗李焕之的《东方红》中一些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合唱作品,王莘的《歌唱祖国》、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和《阿拉木汗》等等。

在大型合唱曲中也出现较为优秀的作品,萧白等人的《幸福河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朱践耳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英雄的诗篇》、张文纲的《飞虎山大合唱》以及《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这个时期大合唱作品中的佼佼者③。《红军不怕远征难》是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的,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广泛的好评。这部作品从红军歌曲和各地民歌中获取养分,运用合唱、独唱、乐队、朗诵、舞蹈造型、舞台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展示给人们一幅幅红军长征途中的生动画面,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成为继《黄河大合唱》之后又一合唱力作。

这个时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更多地要求艺术直接为政治运动服务,而作为歌曲的合唱体裁,它是最具有政治斗争的煽动力的。这时期的歌曲反映了积极的社会风貌,为建国之初的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全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合唱音乐作为最具群众优势的音乐艺术在这时期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实现着新一轮的飞跃。

6 2.“*”时期合唱音乐的概况(1966-1976)

我国的音乐文化曾遭遇两次不幸:第一次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方音乐院校体制建立的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为中心,大举引进、宣传西方音乐文化思想,用西方音乐文化理论体系来改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第二次就是1966年这个时期发起并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大量人为的做法把中国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民俗、宗教等音乐文化彻底铲除,像合唱这种集独唱、重唱、对唱等众多形式于一体的特殊文化,发展就更为有限。

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创作基本上处于凋零期,合唱艺术也沦为为政治需要服务的工具。“*”的十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灾难,使中国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然,合唱艺术的发展也不能幸免的遭遇了重大的破坏和阻碍。大批音乐工作者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和改造,许多传统的合唱作品被封杀。当时的合唱表现形式仅为四种:一是将毛主席语录配曲演唱的“语录歌”。“*”的爆发,不仅彻底否定了有史以来的优秀传统音乐,而且还全面否定了从30年代以来的进步音乐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在“*”初期,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唯一能够生存的音乐就是各种各样的“语录歌”。例如有《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你不打,他就不倒》等,它们大多数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这一时期虽然合唱作品数量很多,但演唱内容空洞,形式相互雷同,合唱音乐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是我国文化事业严重受到破坏的表现。二是颂歌性质的作品。为政治服务的这类歌曲,其目的是宣传政治教义,艺术上大多比较枯燥、结构散乱,没有艺术趣味。例如这类作品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组歌》、《万岁,毛主席》、《红卫兵战歌》、大合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这些作品的主题主要渲染对领袖个人崇拜的狂热,内容空洞,表现手法单一,具有艺术价值的很少。三是“样板戏”。受“极左”政治思想的影响,国内其他形式的一些音乐表演均被停止,艺术舞台出演的只有少量经过改编的“样板戏”。如交响合唱《智取威虎山》、《海港》、清唱剧《沙家浜》等。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是罗忠铭和杨牧云等四人改编的《沙家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多数的“样板戏”作品创作于“*”前夕,尽管都带着明显的“*”印记,但对音乐发展而言,艺术上也还有少量创造性成分。四是“毛主席诗词”合唱。以毛泽东诗词谱曲,最早出现在1958年,主要采取独唱的形式。以中央乐团为主,率先创作和演出了一些以毛泽东诗词为题

7 材的大型合唱,例如郑律成的《十六字令兰首》、《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比较著名的还有由田丰创作的管弦乐伴奏大合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此曲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肯定。其中的《沁园春.雪》及《忆秦娥.娄山关》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郑律成根据毛主席诗词中有关长征的六首诗词而谱曲创作的《长征路上》也是当时深受欢迎的大型合唱曲目。根据湖南民歌改编的《浏阳河》和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旋律优美、极富抒情,完全不同于*时期风格的其它作品,也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当时合唱演出的热门曲目。

在1966至1976“*”的十年,是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糟遇沉重打击和严重扭曲的10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整个音乐事业的建设和音乐创作的发展实际上都陷于全面停滞和倒退的局面,中国现代合唱音乐的发展也是这样,合唱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打击,许多作品的创作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并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是尽管如此,少数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几部作品还是体现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并对合唱的演唱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体上还是在曲折中有所前进。

三、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及时代意义 (1976— )

1.“*”后的创作

1976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改革.开放”四个大字驱动着国家与社会飞快的发展,一个以经济建设为纲领的崭新的时代诞生了,自此百业俱兴,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后,由于思想解放了,合唱音乐便有了新的发展环境,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民群众对合唱的需求也日益明显。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视程度不断加深,各种合唱团体纷纷涌现,业余合唱团有了较大发展,大、中、小学校的合唱活动从规模到水平都得到很大地提升,成为我国合唱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每年大量合唱赛事的举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刺激了我国合唱艺术的普及与进步。

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合唱创作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创作数量并不很多,但创作环境却十分活跃,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摆脱了以前“政治斗争”的精神枷锁,更注重内容的广泛性、题材的多样性、创作观念的个性和创作方法的独特性。新时期较为重要的中小型合唱作品有陆在易的《雨后彩虹》( 芦芒词)、《密林深处的歌声》(刘教南曲)、《请把我的奶名儿叫》和瞿希贤的《飞来

8 的花瓣》(望安词)及他改编的合唱曲《在松花江上》、《玛依拉》、《天上没有北大荒》等、施光南的《周总理, 您在哪里》等。大型合唱作品有王西麟的《交响壁画三首──海的传说》、黄田的合唱套曲《彩云之南》和陈怡的《中国神话大合唱》、《诗经五首》(金湘曲)、等,还有被广泛传唱的合唱作品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晓光词)、伍嘉冀的《喊一声北大荒》、尚德义的《大漠之夜》( 邵永强词),陈国权改编的《夜半歌声》、《东方之珠》等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合唱创作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合唱艺术的发展逐渐展现出另一番面貌。合唱艺术是人们追寻艺术梦想中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同时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良好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合唱作品从当时人民最关注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出发,歌颂新中国不畏艰难、万众一心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些合唱音乐所表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这时期合唱音乐的思想主题,鼓励引导人民迎接美好的新生活,对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现代合唱音乐的繁荣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正确方针的鼓舞下,合唱音乐逐步走出了种种阻碍与桎梏,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流派、音乐思潮、作品及作曲技法纷纷涌入中国,与我国传统的音乐观念与美学思想结合后,形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又一次中外音乐文化的大交流。

合唱音乐创作在80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中,其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技法之新都是中国合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的发展与现代转型顺应了整个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当时良好的经济建设生活的感染,人们对合唱作品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宽容,许多优秀的合唱作曲家们走出“*”时期带来的阴影,激发创作热情,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合唱音乐作品。如合唱改编曲方面瞿希贤的《乌苏里船歌》、李焕之的《秦王破阵乐》以其形式精美、气韵生动而别具一格。1986年全国合唱作品评奖推出了田丰的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张卓娅和王祖皆的《南方有一片森林》、陆在易的《蓝天.太阳与追求》等优秀作品。此后,郭文景的《蜀道难》、刘念劬的《生命.宇宙的春天》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更加成熟的把握;九十年代后陆在易的《祖

④ 9 国,慈祥的母亲》则以成熟的合唱写法和饱满的激情揭示了一个爱国者博大深沉的情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国合唱艺术,在经历了*前后的“沉寂期”后,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对话中,中国合唱进入了繁荣发展期。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是在创作手法上着重了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现代技法的结合;

80年代后,随着音乐研究逐步深入,众多合唱音乐创作者都拿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而在具体的手法上,许多创作者又借鉴很多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开创了民族合唱音乐创作的新风格。如田丰创作的《云南风情组曲》就是这类创作手法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充分调动了器乐、合唱等交响音乐思维,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将时代感与民族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是题材多样,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和古典素材;

改革开放后,以古代诗词、歌曲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或对古代素材进行改编,受到许多作曲家的青睐,作曲家李焕之就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人物。他曾以古代琴歌《汉节歌》为素材创编了一首弦歌合唱《苏武》,此后又创作了女声琴歌合唱《子夜吴歌》等作品。创作于80 年代初的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也是一部力作, 这部作品对我国同类型合唱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作曲家在这类题材创作上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如郭文景创作的单章性交响合唱曲《蜀道难》、瞿小松创作的清唱剧《大劈棺》等作品。小型作品如以古代诗词为题材作品萧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钱兆熹改编的《扬州慢》、陈怡的《芭蕉树.添字采桑子》等等。

再次是大胆的探索合唱创作的新形式和新理念;

一些题材比较抽象的作品,大多为探索性作品,表现了创作者在合唱创作上新的探索精神,如王酩的《草图三首》、于苏贤的《元夕无雨》、王震亚的《梦境》和杨双智的《雨来檐头流》等等,这些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新的合唱创作理念。还有贾达群的无伴奏合唱组曲《三种气质》等,采用非传统的合唱创作手法,充分发挥人声的各种表现力。

在其它题材的创作上,还有许多作曲家以各种不同题材创作出了很多风格各异的优秀合唱作品。《当代中国之歌》是瞿希贤在国庆35周年时,为其所写的一首很有新意的进行曲性的合唱曲,当中用色彩新颖的和声语言去突出一种富于蓬勃朝气的青年气质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创作于1982 年的混四声部合唱《飞来的花瓣》是作者对

10 人民教师表示崇敬的和爱戴抒情性合唱曲,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屈文中于1983年创作的大型诗篇《黄山,奇美的山》曲调优美,和声清新壮丽,形式结构严密,是大型合唱创作的代表作品,还有王震亚的无伴奏合唱《武夷云海》等等。

在民歌改编作品方面,有瞿希贤的《土家族民歌联唱》、《桑木扁担软溜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陆在易创作的《云南民歌三首》、根据浙江民歌改编的《李有松》等。还有谢功成改编的混声合唱《故乡》、王世光改编的《青春舞曲》等。这些民歌改编作品丰富了中国合唱的民族化音乐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合唱的独特艺术魅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合唱创作开始出现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作品的题材、体裁和创作手法逐步趋于人性化、多样化。众多优秀作品的出现,表明了作曲家在合唱创作上的新的探索开始凸显。选择中国古代题材来体现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借鉴中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的和声调式风格、织体语言等音乐素材,同时加入中华民族乐器作为伴奏,说明了中国合唱创作者不断突破传统合唱创作手法、不断尝试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素材的结合的目的,他们的创作使中国合唱在民族化多维性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四、结

这么多年来的我国合唱音乐发展历史回顾,清晰地显示出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和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进步相呼应的,每一次的巨大社会变革成为推动合唱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前进的道路曲折而艰难,但我国的合唱音乐却始终坚持在掷踢中顽强发展。正因如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下产生的合唱音乐作品的总结和分析,寻找和发现我国合唱音乐发展的意义与规律。

我国的合唱音乐,不仅是中国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也是世界音乐文化财富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立足于世界, 就要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发扬民族性;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和先进技法,为我所用,将其融入我国合唱音乐中。

合唱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是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更是蕴藏着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的广阔前景。

注 释:

①参见李西安《新时期的合唱音乐》音乐周报.

11 ②参见黄育蕊《管窥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③同上

④参见江毓和《中国现代合唱音乐》 ⑤同上

参 考 文 献:

[1] 张宁.发展合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J].山东: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07.6. [2] 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1. [3] 李西安.新时期的合唱音乐(上)[J].音乐周报,2001.11.[4] 韩德森.合唱指挥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 骆朝勋.谈中国合唱音乐的兴起与发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6] 盛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合唱创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

合唱音乐的发展

合唱音乐鉴赏

雷锋精神时代意义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及发展意义

美国农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发展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意义及潜力分析

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

合唱音乐作业:黄河大合唱

G20峰会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