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2 05:50: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历史与相关事件

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南京市在灵榇经过的中山码头、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以及中央路、中山南路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1],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实际上大多是英国梧桐二球悬铃木,少数是美国梧桐一球悬铃木,真正的法国梧桐三球悬铃木极少)[2]。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种植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达到了约10万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于道路拓宽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1]。

早先南京地铁2号线在 建设中也遇到过移栽树木的问题。最初工程计划移栽树木1065棵,后来对具体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了修改,以避开大树,最终迁移190棵,为此工程投 资增加了5000万元。当时市园林局承诺“190棵迁走的大树确保不死一棵”,但事后回访发现移栽后树木的存活率仅有18%[1]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将安葬南京钟山(又名紫金山)。此后开始筹建中山陵,并在城内进行了一些临时性的规划。1928 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政府辟建了中山大道(以下关码头为起点,经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到中山门道路的统称)和陵园路,并在两旁栽种 行道树。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火车站运抵浦口车站,下车后渡江上岸的下关码头,改名中山码头,进城后途径的第一条街道,叫中山北路,过的一座桥 叫中山桥,到鼓楼后途径的第二条街道叫中山路,穿过新街口后拐弯,途径的第三条路叫中山东路,然后过了一座桥,叫逸仙桥,出城的东城门,改名中山门,一直 到陵园路,路两旁栽的全是法国梧桐,除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赠送的1500株,其余据说为宋庆龄以一块大洋每株购得,共数千株。仅陵园路就种植了1007株, 每株高3.4米左右,株距为6.6米。其余栽植在江苏路和长江路等处,成为南京最早的一批行道树。主干道路幅40米,其中绿化带宽5~10米,占路幅的 20%~25%。

这是南京大规模种植法国梧桐树的开始。这种树最早引种在上海法租界,此前南京也有传教士种过,但数量很少。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等担任顾问,两年后制定出了南京建设的《首都计划》。墨菲参照法国巴黎和美国华盛顿的规划理念,把南京作为一国行政中心,区别于商业中心来建设,突出它的绿色园林景观效果。

这一时期,据说蒋介石用金条买了两万棵法国梧桐树,遍种南京街头。具体做法是,在中山东路等主干道上采用三块板模式,种上6排树。目睹过的人士介绍: 街道中间为双向两股道,作为机动车道,两边分别有一股道宽的两排树,共四排,两排树之间是“绿岛”,往外是一股道宽的非机动车道,外面左右再各栽一排树, 树外是人行道。

这些树经过十几年、几十年长成后,曾经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林荫大道。建国初期的中山大道,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树绵延长达10多公里,较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也毫不逊色。

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琦介绍,这些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相交融,形成“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和庭院深深的民国建筑 交相辉映的效果”。周琦分析,南京的民国建筑和其它地方不一样,沿着大道边上的政府性建筑,不会压着马路边上建,而是离马路很远,在建筑和道路之间留下广 场绿化,结合行道树和庭院的大树、广场的园林,形成庭院深深的建筑和景观效果。

1949年后,新修的长江路、山西路、太平南路、中华路等次干道,又陆续栽了不少法国梧桐树。到上世纪60年代,南京城内的法国梧桐树有20万棵。官 方数据显示,南京市老城区20条主要街道,其中16条以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气势磅礴,相邻的两排梧桐顶端连接 起来,形成拱廊,密不透风。

南京市南湖二中教师陈鸣跃回忆,当年他和妻子骑自行车在街上,如果不是下很大的暴雨,水不会滴到身上。虽然南京在夏天是个大火炉,但人们走在街上几乎不用打伞。“就像一个大森林”,陈鸣跃用文学语言描述,南京是“大树盈城,从空中往下看,掩映在一片树海之中”。

改革开放后,法国梧桐树陆续遭到砍伐。最近一次令人记忆深刻的大规模砍伐,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3年,王武龙成为这座城市的市长,现在人们 还记得他,称他为“砍树市长”。王宣称要对城市进行“亮化”,将南京城市主干道——主要是中山东路上的法国梧桐,由最初的6排砍成4排,最终剩下两排。这 次砍伐引发南京市民强烈反应,最后建设部长来到南京,下发“建规函”,给予严厉警告,但砍掉的树已无法挽回。事实上,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通过的《南京 城市总体规划(1991至2010)》,明确提出了“继续保留民国时期形成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的以浓郁的绿化相间隔的三块板式道路形式和若干有 代表性的环形广场”的要求。王的做法,无异于令规划成了一纸空文。

这一时期,有商家为了让自己的招牌露出来,对梧桐树任意修剪、“砍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京街头的天空不再浓荫遮掩,政府砍掉大的梧桐树,栽上小型乔木,城市整体景观为之一变。

南京是一座艺术气质很浓的城市,聚集了一大批诗人、作家、艺术家。作家苏童曾撰文,含蓄却不客气地批评了地铁毁树:“骑车经过鼓楼一带,突遇毒辣的日头,跳下自行车四处一望,才意识到鼓楼一带,有许多大梧桐树为地下隧道献出了生命。我从此对那个地下隧道充满偏见。”

现已成著名策展人的诗人朱朱,回忆起1996年初夏,骑自行车从新街口回中山门老城墙附近居所的情形。朱朱形容自己第一眼看到被砍倒的梧桐树,“有点 像战场上那种尸横遍野的感觉”,朱朱从自行车上下来,看到梧桐树上有尚未成熟的梧桐果,用手捏开,发现里面的果实“就像太阳和它的射线一样”,他“不由自 主地流下了眼泪”。朱朱1991年大学毕业后从上海来南京定居,他说就是因为南京的树。

据南京媒体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民国时期种植的2万多株法国梧桐还剩下近万株。2006年,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汤恩国曾对媒体表示,南京民国时期栽 种的法国梧桐,还剩下不到3000株,截至当时,全市法国梧桐总数为15万株。知情人士称,当年地铁二号线开工后,损失的大小法国梧桐,就达数千株之多。 而这次计划在2014年青奥会前通车的地铁三号线,根据既定方案,又要砍掉1000多株。目前尚无公开官方信息,显示其中包含多少民国梧桐。

在太平南路长大的南京市民陈婕,20天前发现该路段梧桐树消失后,非常气愤。正是这里被移走的50多棵树,引爆了互联网上的民意。一天深夜她接到闺蜜 打来电话,称正跟一名疑似“五毛”为梧桐树的事在微博上争论,请求支援。一位南京姑娘,居然会在深夜跟人为梧桐树的事情吵起来,南京人对梧桐树的感情可见 一斑。在南京土生土长的陈志文,似乎对梧桐树有着更深刻的感情,他称自己“上学就从这树底下跑,泡妞就在这个树下”,“我们对这个树,不像一棵树,像自己 的亲人一样”,“突然莫名其妙就被砍掉了,感情上无法接受”。8岁那年,陈在中山东路的梧桐树下,看见正往南京无线电厂参观的周恩来和西哈努克国王。“南 京人对这些树的感情远远超出了南京市那些砍树领导的想象,他们太轻视南京人的感受了”,陈说,南京是个非常具有文艺气质的城市,这里的老百姓很老实,而且 不喜新厌旧,陈认为,这些城市性格的形成皆与满城梧桐树有关。但这种关联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

近些年,迫于民意压力,南京官方把以前砍树的做法变成了移树,即某项工程开工后,先把梧桐树移往他处栽种,项目完工后再移回。南京市官方宣称,移栽的存活率有80%。

73岁的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蔡剑华,一直欲寻找被移栽的梧桐树下落而不得。3月12日,《南京晨报》记者朱福林找到蔡,两人一起去一个地方找 到白下区移栽的法国梧桐,共83株,大小不等,小的胸径二三十公分,大的七八十公分。蔡发现,其中存活的只有15株,还有三株是半死半活的,目前尚未移回 原处,存活率就只有18%,“跟报道的(官方承诺)相反”。实际上,据蔡剑华介绍,二球悬铃木(即南京的法国梧桐树)是一种“耐修剪,耐移植”的树,“比 较容易移栽”,如果严格按照有关规程移栽,存活率确实可达80%。蔡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移树“比较马虎”。

另外,南京市在本次事件的导火线——地铁站出入口选址上,也被指存在诸多瑕疵。周琦指出,在南京图书馆对面,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前方,博物馆和道路之间 有一大片广场,如果把地铁3号线大行宫站出入口选在这里,而不是压在太平南路的人行道和“绿岛”上面,就可以避免梧桐树遭移栽。

周琦建议,未来地铁线路优化,应尽量避开梧桐树,实在避不开,就应该采用坑道作业,而不是大开挖的方式,地铁口一般都在4到8米以下,如果实行坑道作业,从没有树的地方挖下去横向作业,在4米以下施工,就不会影响到树木生长。

3月18日,南京市政府宣布暂停移树后,次日仍发生了聚集在该市图书馆门口的事件。3月21日,《湖湘地理》记者在太平南路采访时看到,那些截枝后光 秃秃的梧桐树已被移走,半边马路中央是一个大坑,工人在里面作业,外面围了挡板。坑边一处壁沿上,我们看到梧桐树留下的根须。

南京市官方通过媒体高调表态,承诺对城建项目实行“绿评”,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后,一场**平息。但未来梧桐树命运如何,众多南京市民正拭目以待。

事实上,南京的“法国梧桐”并非梧桐,它只是长得像中国的梧桐而得名,也并非真正的法国梧桐。学名二球悬铃木,属悬铃木科悬铃木属,是1646年在英 国牛津,由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和三球悬铃木(真正的法国梧桐)杂交而成,因此别名又称英国梧桐。但也许是因为它最早引种在上海法租界的缘故,人们以讹 传讹,习惯称它“法国梧桐”。这应该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实践活动收获

这次调查南京市由于建设地铁三号线砍伐的梧桐树的安置地点和存活情况,我们收获量很多。从一开始的筹划到具体实施行动都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是在最后调查时遇到了一点麻烦,当我们到麒麟镇寻找树木安置地点的时候问了一些人,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哪,有的甚至不知道这回事,而当我们问到当地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时候,他们却一口否决了,说树不在麒麟镇,我不知道他们用意何在,最后我们无功而返,没有找到那些树,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重孰轻;

(2)有很多群众对于梧桐事件漠不关心,甚至有些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竟然一点也不在乎,这让我们有些难以接受; (3)政府相关部门对此事回避推脱;

(4)由于存活率的问题不予透露树的安置地点; (5)一些地方虽然不再砍树大仍将树移走;

(6)树木存活率与政府相关部门预测相差甚远,最高的不过百分七十左右;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发问,南京市在经济建设中是否走得可持续发展路线。为了发展经济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实例并不在少数,但能否找到一个虽不至于两全其美但却可以协调经济与环境方案,成为摆在决策人的首要问题。这次梧桐树事件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大学生和南京市民的做法是正确,他们呼吁广大群众阻止砍树,最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发现了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还真正的体验到了调查实践的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些事情想当然,但是实践后才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中你会遇到各种你预想不到的问题,而在这其中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实践的最大乐趣。这次调查也告诉我们,事先制定计划非常重要,否则就会漫无目的的调查,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这次活动非常成功,唯一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找到那些树,不过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成果。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毛概社会实践
《毛概社会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