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3 能源体系运行控制程序

发布时间:2020-03-03 01:35: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33 能源体系运行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主要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活过程中的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主要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活过程的能源管理。 3 编制依据

3.1 GB/T 23331-2009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3.2 Q/ZMHG-QEHSEnMS1—2015 4 工作职责

4.1 机动部

4.1.1 负责公司能源管理和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4.1.2 负责组织制定公司的能源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4.1.3 负责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和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监督检查。

4.1.4 负责设备、电气、仪表检维修管理及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效测试。

4.2

调度室及生产单位

4.2.1 负责生产运营中的能源调度管理。 4.2.2 负责本单位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 4.2.3 负责本单位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和上报 4.3

企管部

4.3.1负责能源消耗指标的制定和考核

4.3.2 负责整合型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和监视测量。

4.4 各部门负责本单位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和优先控制能源因素的运行控制;负责有关能源目标指标和方案的实施。

4.5 财务部

4.5.1 负责能源统计汇总、分析工作。 4.5.2 负责提供能源管理有关资金。 5 工作程序

5.1 能源目标、指标管理

5.1.1 企管部每年年初对上一年公司及各单位的能源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向公司管理评审会议提出当年的公司能源目标、指标建议,根据公司管理评审会确定的公司能源目标、指标,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5.1.2 机动部依据公司下达的能源目标、指标,编制能源管理工作计划,各有关单位和 部门将能源目标、指标及能源管理计划分解落实到装置和班组。

5.1.3能源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下达的生产计划、检维修计划,明确每月的能耗目标、指标、能源管理要求、能源管理活动、需要实施的科技开发、技改技措项目等。

5.1.4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是本单位能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能源工作计划的实施,确保能源工作计划确定的相关活动得到落实。机动部每月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能源目标、指标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能源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5.2 能源管理方案的编制及实施

5.2.1 能源管理方案包括公司能源管理方案和各有关单位能源管理方案。

5.2.2 能源管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应包括: (1) 实施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有关职能及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 (2) 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以及其他资源。

(3) 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时间进度安排,包括: a)针对方针的每一项承诺,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每一项目标与指标;

b)建立一个或多个方案实现每一项目标与指标; c) 确定具体实施措施以实现每一个方案。 (4) 对于新的项目和活动,应考虑其策划、设计、采购、测试、运行所产生的新能源因素,适时对目标、指标和相关的管理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

(5) 对能源管理方案实施过程及其实施结果应进行适时评价,以确保能源管理方案的有效性。通过对方案实施前后能源消耗数据的汇总、分析,依据GB/T 13234《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5.2.3 能源管理方案的审批和实施

1) 公司能源管理方案由机动部根据公司管理评审确定的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公司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清单来编制,经公司分管技术、生产的领导审核后,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实施。

2)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公司能源管理方案、下达给本单位能源目标、指标及公司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清单,编制本单位的能源管理方案,经本单位分管技术、生产负责人审核、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实施。各单位能源管理方案应报机动部备案。

5.2.4 节能验证

(1) 科技开发、技改技措项目完成后,由机械动力部组织相关部门、单位按设计要求进行节能验证。

(2) 公司生产的节能验证,由机动部按照GB/T 13234《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要求,对生产节能、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计算其节能量并形成相应报告。

5.3 能源基准、标杆的建立

5.3.1为了建立改进能源绩效的基础,公司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即能源基准,主要用于纵向比较。公司由机电部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基准应支撑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和能源绩效的考核。公司在水、电、气、汽等用能系统以及产品综合能耗、工序能耗和重点用能设备效率方面确定能源管理基准。

能源管理基准确定的依据和方法、评审原则和时间及更新

(1) 公司能源管理基准依据历史最好水平或上年12 个月尿素和液氨的能源消耗的平均水平,作为本年度的能源管理基准。 (2) 按照GB/T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和公司有关规定,进行焦炭及化工产品的综合能耗计算。

(3) 当产品品种、能源品种、主要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对能源基准进行评审并更新。

(4) 每年公司管理评审之前对能源基准进行评审,以确保能源基准的适宜性。

5.3.2为不断改进和提供能源管理绩效,明确改进目标和方向,公司由机动部负责收集评价国内外同行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作为企业能源管理标杆,用于横向比较,并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

能源管理标杆确定的准则和方法、比对水平、评审和更新要求

(1) 机动部根据公司主要产品情况,收集国内外能效先进企业的信息及综合能耗的数据,并组织对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先进的能耗水平作为标杆。

(2) 机动部负责持续收集化工行业尿素和液氨产品综合能耗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找出本公司的节能潜力。

(3) 当产品品种、能源品种、主要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机动部负责组织对能源标杆进行评审并更新。能源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予以保持。 5.4 能源绩效参数的确定

能源绩效参数是可量化能源绩效的数值或量度。公司由机动部组织有关部门确定适用于对能源绩效进行监视测量的能源绩效参数。确定和更新能源绩效参数的方法学应予以记录,并定期评审此方法的有效性。

公司对能源绩效参数进行评审,适用时,与能源基准进行比较。测量能源绩效的变化,以不断改进和提供能源管理绩效。 5.5

资源配置

5.5.1 公司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所需的资源。包括能源管理的专业人员、节能产品和设备设施、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节能技术和方法、资金、相关的信息及工作环境等各类资源。具体为:

(1) 人力资源部负责为相关岗位配备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主要应包括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人员,如能源计量、统计人员、能源管理人员、重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等;

(2) 机动部负责节能设备设施和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的管理;负责新的节能产品在公司的推广、应用;责组织采用先进节能实践与节能技术、方法,如系统优化、余能利用等技术。

(3) 各生产单位负责技能技术和方法的实施、操作和管理。

(4) 财务部负责提供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的资金。

5.5.2 机动部每年年初应对上年公司能源资源及其配置情况进行评审,评价资源充分性时应当考虑计划的变更和新上项目等,提出评审报告,报公司管理评审会进行评审,以确保资源随管理体系的变化得到适当安排。

5.6 设计开发

公司在新产品开发、工艺过程设计和调整、设备改造、节能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直接影响着能源消耗水平。在设计阶段,要考虑能源绩效改进的机会和运行控制。将能源绩效评价的结果纳入相关项目的规范、设计、和采购活动中。机动部要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对设计单位的设计进行节能评估,达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管理绩效的目的。

5.6.1 产品和过程的节能设计应考虑以下内容: (1) 依据公司的规模、能源需求量、质量、能源价格、运输供应便捷性、政策和经济支撑条件等因素,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质量、经济性、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2) 依据能源利用效率、耗能设备和耗能系统的经济运行指标、运行方式和运行状况,考虑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使用能过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状态。

(3) 采用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推广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

(4) 将改进能源管理绩效作为新的产品和过程设计的一个评价指标,如能耗指标、节能量。

5.6.2 新产品开发应进行能源评估,能源评估应考虑以下内容:

(1) 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及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关内容的要求。

(2) 用能总量及用能种类是否合理。

(3) 是否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是否达到国内能耗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4) 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产品目录。

(5) 能耗指标、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和预期达到的节能效果分析。

(6) 经济效益分析。 5.7 设备设施的配置与控制

在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机动部负责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的选用、监控和维护进行重点控制:

(1) 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特点、性质及规模,在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配置新设备设施或节能设备设施。同时还要全面考虑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等方面的要求,综合分析多种因素,确定设备设施选型。

(2) 生产和服务过程使用的重点用能设备设施,应达到GB 19762《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1《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8613《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和GB 20052《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等国家相关的能效与经济运行标准要求。

(3) 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运行过程,明确规定监测点、监测部位、检测仪器、监测周期和监测方法,确保重点用能设备设施在最佳状况运行。可利用GB/T 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 6422《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和GB 2588《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等相关标准对设备设施进行监测,对列入淘汰范围的高耗能设备,不应转让使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应有计划地维护设备设施,使其保持规定的运行能力, 实现计划维修向状态维修的转变,提高设备设施的运行效率。

(5) 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能力进行鉴定,保证设备设施在规定或经济的状态下运行。

5.8

能源采购控制

5.8.1 影响公司能耗、且可控的能源采购品种有煤气、电、水等。

5.8.2机动部编制能源需求或采购计划,供销管理部与能源供方签订采购协议,明确电等各种能源质量特性要求,以降低生产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9 生产过程能源使用控制

5.9.1 生产单位应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进行识别与控制,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以实现确立的能源目标、指标。重要影响的过程/工序是能耗占整个单位综合能耗的比例,比例较大的判定为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工序。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用能状况。对本单位的能源管理系统、工艺状况、过程能耗等与国际、国内同行业水平进行对比,对重要耗能工序进行评价并优选工艺参数,改进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

(2) 制定并实施操作规程、开、停工方案等可以实现对能源消耗有效控制的规范;通过经验确定、专家评判、检验测试等手段确定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节经济运行区间及参数,根据GB 12497《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GB/T 13462《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等标准,制定达到经济运行状态的良好操作规范或程序。并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方式和方法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3) 本单位运行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手段依据《信息交流和沟通控制程序》中相关规定进行,以保证能源的协调。

(4)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充分应用GB/T 17166《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 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等节能标准,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对能源分配、传输、使用进行监测管理,定期考核能源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5.9.2 机动部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和校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制定和实施有关规范,对计量器具的购置、安装、维护和定期检定实行管理或监督管理,保证其准确可靠。

5.9.3 生产单位按照提高能效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回收放散可燃气体,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具体应编制方案报机动部审批后实施。

5.10 与能源有关的相关方的管理

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应与能源管理相关的相关方,如设计建筑施工方、检维修保运单位、后勤服务外包单位等,就能源管理方面的要求签订相关协议,以控制能源消耗。

5.11 能源监视、测量与评价

5.11.1 机动部应组织能源的监视与测量工作。对能耗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5.11.2 生产单位对本单位生产运营用能、管理运营用能和生活运营用能进行例行监视与测量,对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与评价。

5.11.3 机动部负责对公司能耗与能源评价基准、能源标杆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公司综合用能情况、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5.11.4 生产单位监视和测量本单位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

5.11.5生产单位负责管理、保存本单位监视、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

6 相关文件

6.1 信息交流和沟通管理程序 6.2 综合能耗计算统计管理规定 6.3 能源消耗管理规定 6.4 能源绩效考核管理规定 6.5 计量器具管理规定 7 记录

7.1能源消耗统计表 7.2能源消耗考核分析报告

08能源资源控制程序

设备运行控制程序(电力公司)

能源浪费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基础设施、设备运行管理控制程序

计量体系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001001体系管理文件控制程序

合同能源管理知识体系

体系运行报告

体系运行工作总结

33 能源体系运行控制程序
《33 能源体系运行控制程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