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6: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附件3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科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评价方法体系,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支持项目不超过专项总任务的30%。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

— 1 —

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1.1 生态系统监测设备研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制用于各生态要素和参量的数据自动采集器、远程控制的无线传感器及其节点和基站等立体综合生态监测设备,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针对不同生态要素的数据采集器10-12种,无线传感器2-3种,实现产业化应用,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系统,逐步满足国家实时生态监测的需求。

1.2 生态系统多源数据融合与评估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途径、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生态要素数据,开展多源数据生态要素同化和空间尺度转换、长时间序列及精细和标准化生态参数数据集生成等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参数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态质量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突破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实 — 2 —

现生态参数标准化;构建国家生态质量评估模型及应用系统,被国家有关部门应用,开展业务试验运行。

2.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2.1 东北森林区生态保护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东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及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保护技术,研究森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形成森林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规范;开展道地药材、浆果、坚果、花卉等主要非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提出主要非林资源全过程生产标准及技术规范,为国家天然林有效保护、林农经济增收提供途径与技术保障。

考核指标:开发森林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产品5-8项,形成森林生态保护与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满足森林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2.2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格局、功能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研发湿地生态补水及湿地生态水文调控技术、湿地关键生物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重要栖息地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考核指标:揭示区域湿地格局和功能演变及其退化机制,研发退化湿地恢复重建技术8-10项,形成湿地恢复与重建系统技术方案,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示范区恢复湿地的植被覆盖率较本底值提高30-40%。

— 3 —

3.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3.1 北方退化草地治理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北方不同退化草地类型,阐明区域草地退化过程和驱动机制,开展不同典型退化草地快速、稳定恢复技术研发,研究适宜北方草地的草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技术,形成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退化草地治理技术方案及模式。

考核指标:明确区域草地退化的形成机理,研发退化草地恢复技术10-12项,区域生态产业技术5-6项,构建区域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集成示范应用,满足区域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求。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草甸退化草地、荒漠化退化草地、山地退化草地,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2 北方沙漠化地区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北方不同沙漠化类型,研究沙化形成机制和演变趋势,研发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集成技术,研发生态畜牧业、生态光伏、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等生态产业技术,集成防沙治沙产业化技术体系,有效支撑国家北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考核指标:完善北方沙化土地形成和演变的理论基础,研发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8-10项,防沙治沙产业技术6-8项,形成适宜的沙化土地治理产业化技术体系和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 — 4 —

治理集成示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满足国家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需求。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京津冀风沙源区、半干旱荒漠区、干旱荒漠区,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3 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煤电基地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评估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阈值。研发矿区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土壤重构和景观生态恢复等关键生态恢复技术体系,集成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大型煤电基地开发综合技术体系和区域生态调控模式。

考核指标:阐明煤电基地建设的生态累积效应和生态阈值,研发和集成矿山生态修复技术10-12项,形成基地修复整治技术方案,在国家明确的大型煤电基地开展集中示范,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较本底值提高30%-40%,煤炭基地废迹地治理率达到95%以上,满足煤电基地开发与区域生态的协调和优化。

3.4 盐碱地土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研究盐渍化土地形成机理,研发盐碱地微生物、植物种植与修复技术,研制盐碱地整治工程装备、盐碱地治理产品,研发适于盐碱地利用产业技术,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盐碱化土地生态治理技术6-8项和生态产业

— 5 —

技术4-6项,集成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达到国家相关治理标准要求。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东北盐碱地、河套平原盐碱地、新疆干旱区盐碱地,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3.5 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野果林种群退化机理;研发野果林野生传粉昆虫引进技术、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野果林生态关键种及其伴生种的复壮技术,提出野果林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集成和研发野果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建立天山野果林病虫害防控系统解决方案,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天山野果林种质资源库,构建野果林病虫害防治及更新等技术体系,开展县域以上面积集成示范,形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满足退化野果林保护的需求。

4.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及稳定性维持技术 4.1 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多因子耦合作用下生态修复可持续性维持机制等研究,研究区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承载力、利用方向及调控途径。

考核指标:阐明区域生态可持续维持机制,揭示区域水土资源与生态空间格局动态和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进区 — 6 —

域生态恢复技术及其可持续性维持提供理论基础。

4.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研发群落合理构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及生态衍生产业技术,集成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生态产业模式。

考核指标:提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技术6-8项,生态产业新技术5-7项,集成相关技术体系与模式,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

5.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 5.1 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

研究内容:研究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与响应机理、主要江河源区草地沙化变化规律、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机制及自然和人为的相对贡献率;研究区域草地畜牧业生产结构及方式优化的适应性管理原理及途径,构建青藏高原普适性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功能提升的综合管理模式并进行跟踪评价,提出相关解决途径。

考核指标:系统阐明自然与人为活动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影响机理和贡献率,揭示区域生态演变主要规律,形成理论体系综合管理模式,形成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被省级以上政府采纳。

5.2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三江源高寒退化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发

— 7 —

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草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区域生态衍生产业开发技术,开发相关生态产品,集成适合不同区域的退化草地治理技术模式。

考核指标:研发针对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恢复技术8-10项,生态产业技术3-5项,形成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协同技术方案,开展县域以上范围面积集成示范,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较本底值提高15-20%。

5.3 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西藏地区高寒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研发高寒退化草地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探讨区域生态畜牧业发展技术和途径。

考核指标:研发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技术3-5项,沙化土地治理技术4-6项,生态产业技术4-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集成示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共赢。

6.长江中上游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6.1 西南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机制及演变机理

研究内容:研究西南地区生态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研究气候变化对横断山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研发山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和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揭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演变机理,阐明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机制,明确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提出区域生态 — 8 —

产业布局、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技术途径,形成技术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

6.2 西南水电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研究内容:面向西南水电开发,研究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累积效应,研究大型水库消溶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大型水利工程鱼类保护技术、生境恢复技术等。

考核指标:阐明水电开发对流域和区域生态的影响规律、机理、响应机制和累积效应,提出梯级高坝大库生态调控和修复、鱼类综合保护等关键技术8-10项,应用于西南大型梯级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

6.3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西南不同喀斯特类型区土地石漠化问题,揭示流域尺度石漠化演变机理及驱动机制,研发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调控、水土漏失阻控、退化植被群落生态修复与优化配置等技术,研发适宜的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山地旅游等生态产业技术,构建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优化的技术体系,并进行试验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石漠化过程中的相关生态变化机理,研发和集成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8-10项,生态产业技术模式6-8项,形成生态治理与生态产业协同技术方案,开展县域范围以上应用示范,为区域生态改善和贫困问题解决提供科技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喀斯特高原、喀斯特

— 9 —

断陷盆地、喀斯特槽谷,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7.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7.1 重要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研究内容:以典型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闽三角、珠三角)为对象,研发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和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研发关键生态景观重建技术以及受损生态空间修复保育和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开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技术及生态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协同联动机制决策支持系统和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2-3项、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 3-4项,关键生物栖息地的生态重建技术4-6项,受损生态空间综合修复和服务功能提升技术4-6项,构建评价与监管系统1个,生态风险预警平台1个,并开展县域以上集中示范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京津冀、长三角、闽三角和珠三角,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8.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8.1 珍稀濒危动物及极小种群植物物种保护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大熊猫等3种以上珍稀濒危动物的濒危机制以及综合评估等研究,研发珍稀濒危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技术,构建珍稀濒危动物生态保护技术体系和范式。研究5种以上 — 10 —

极小种群植物维持机制,评估极小种群植物在关键生态系统中生态作用,研发极小种群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扩繁、生境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在所选择珍稀濒危物种濒危机制的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研发不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技术体系,形成珍稀濒危物种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技术体系。突破极小种群植物的维持机制,形成极小种群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扩繁、生境恢复等技术体系,开展规模化范围以上的示范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珍稀濒危动物和极小种群植物,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有关说明:要求珍稀濒危动物需列入《中国濒危珍稀动物名录》,极小种群植物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8.2 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潜力区遗产价值科学基础与全球对比研究;开展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与动态监测,重要物种栖息地保育与受损系统生态修复技术;研发遗产地跨区域、跨境生物廊道以及景观安全格局规划与设计技术;构建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信息平台。

考核指标:制定国家自然遗产地监测保护标准规范;建立自然遗产生态安全保护的技术平台和综合管理模式。

8.3 区域生态资源资产统计核算业务化技术

研究内容:(1)研究生态补偿核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提

— 11 —

出补偿政策与模式;研究生态资产评估方法和指标;研究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2)研究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因果关系判定、损害数额量化等鉴定方法、技术标准及规范,研究构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平台技术。(3)研究自然资产负债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4)研究生态技术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形成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报告。

考核指标:提交各研究内容评估方法和技术体系,形成相应的标准及规范,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区域开展示范,形成相应配套政策文件,被政府部门采纳利用。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4个研究内容,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 12 —

申报要求

1.对于涉及生态产业技术的指南,原则上要求企业参加申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2.有示范要求的申报指南要依托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开展,示范区需属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区,并取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支持。

3.鼓励各申报单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共享转化,要求各申报单位承诺实现研究数据共享。

— 13 —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研究

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总结

河流生态修复

垃圾场生态修复

桉树人工林经营与生态保护研究

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