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国语文》——读后感[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09:39: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民国语文》——读后感

舒志强

翻看着这本书,不禁感慨:“如今工科大学的学生少了语文课,内心该是多么孤寂啊”

由序到末,享受大师国文课,如痴如醉。

书中谈的多的是正信立德,或信手拈来,或结构严谨,我相信不管过多少年,其中的文学精神和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开篇是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其内容意义深远,在上个世纪,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磨难,倍尝战争带来的悲痛,正是因为痛苦,正是因为悲伤,我们更要追求自由。胡适先生提出,追求自由,首要任务是由于自己,其次是容忍反对,最后是渐进的改革。为了追求思想自由,中国人民靠着顽强的意志,摆脱了西方列强的入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我们有如此良好的条件,却有些忘记了当初我们追求自由的本意,一些大学生在虚度的年华,将时间浪费在电脑游戏和虚拟的世界,实在让人心痛,胡适先生提倡的自由主义精神是十分宝贵的,如果我们不树立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就会陷入教条主义,难以进步。

第三篇《“知不可为而为”与“为而不有”》是由梁启超先生写的,读完之后不得不为梁公治学严谨之精神绝倒,“知不可为而为”在于告诉我们人生的奋斗方法,其实我们也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像电脑一样思考一件事成功的可能性,不过只要不断的奋斗打拼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不可为”为“可为”,子曰:只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就是以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让后人叹服,如果我们万事都推诿于“不可为”那么我们能完成什么呢?大概都是些偷懒的说辞罢了。

然后就是老子所言:为而不有。我的理解就是奋斗,努力,拼搏,不注重结果。过程比结果重要,功成名就也要持之以恒。梁启超先生解释说:“不为什么”。其实就十分满意的答复了我们。在如今的商业社会,越来越多人变得功利主义,越来越少人能够做到“为而不有”的境界。这全靠个人修为和素养,不过我相信,今天的我们物质文化丰富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一定会去追求精神文化,到那时候,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想必做到真正的“为而不有”一境界也不是难事。

第五篇《怎样才配称作现代的大学生》由蔡元培先生著作,蔡元培曾经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今天的北大精神是与蔡元培提倡的精神分不开的。如何才配称为现代学生呢?蔡元培先生提出,现代大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学治学的精神,还要像狮子一样健壮有力,猴子一样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和骆驼一样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大学生是作为祖国未来的人才储备,如果没有狮子一样的体力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没有猴子般灵敏的思维是难以立足的,没有骆驼样能吃苦的精神是不会有所成就的。综上所述,大学生首要有自学能力,其次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踏实能干,当然,如果能做到情趣高雅,为人宽厚,其实人生本就如此简单,做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如何如何厉害,如果大学生本就有如此精神,积极探究,那么中国强大之日不久矣。

关于大学教育,前面几位大家之说早已领略一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缺乏的正是如何教育大学之下的教育,也就是初等教育,关于应试教育,社会各界早已批评久矣。有这时候初等教育就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品行,所以并非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而是初等教育基础不稳固,孩子的意识形态和素养有偏差,引发了今天的教育乱像。如何让学生们有正确的人生观是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人对整个世界与人生的看法,教育的本质在于稳固学生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那么当今社会学校责任愈发重要了。学校首要责任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性格,老师思想自由,则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张弛有度,则学生持之有度;老师暴戾恣睢,学生霸道乖张。父母,老师伴随着孩子们前半生的成长,一定要有一种极大的责任心,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祖国的栋梁,让孩子们走向社会后能做有用的人,走正确的的道路。

法国作家加缪,观其一生,童年家庭贫困,物质条件极差,但是后来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人生经历,让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思辩精神,我想他的成功与一个人密不可分--路易·日耳曼。路易·日耳曼不仅是加缪的初中老师,还是加缪的人生导师和精神挚友。

教育是一个国家,也是整个人类的基石。 《赠与今年大学毕业生》是胡适先生给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建议,胡适先生提及了三个方面,十分值得当代大学生的注意。

第一,大学毕业后学生容易抛弃学生时代对知识的渴望,社会环境变幻莫测,人人难以自保,为了生存,又或者为了前途,将小时候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都抛之脑后,我想大多数人也确实是这样,有些人认为高中学的知识太少,大学学的知识太杂,事实上,我认为大学教会我们的更多的是如何学习的方法,知识永无止境,假如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渴望的心,懒惰和消极态度就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拦路虎。

第二,胡适先生说:“总得寻找一两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每当我们感叹人生蹉跎一事无成的时候,仔细想想,本身就是个人方向没有确立,假如我们有一两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让我们付出心血的问题,我想,当我们提及自己的成就的时候,肯定会有一种满足,那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事业后获得的成就感,或许我们失败了,或许我们坚持不下去了,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的付出,就不会存有遗憾。与其去抱怨,不去去放手一搏,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生命去追求,转眼就是明天,人生短暂,可能昨日青丝挑灯奋斗的少年,今天却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何不如去寻找一两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呢?

第三“总得发现点儿非职业的兴趣”。关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如何,太单一的人生会很枯燥,不如发展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比如文学,运动爱好,闲暇时间看一些散文,诗歌,小说等,或许你不会是职业的作家,但是“你总得有一些信心”在人生的路上,你的一些闪光点是在不经意间凸显出来,或许你在工作中默默无闻,但是在文学的世界里成为耀眼的里程碑。在运动的世界里成为不朽的传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丧失了信心,失败也就不远了。那么自信的源泉在哪里呢?来自我们不断的努力,不管世界变得怎么样,不断的前进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不去准备,不去充实自己,又怎么能奢求机会眷顾自己呢?

继谈完有关校园教育的问题之后,另外一个教育问题也十分严峻,那就是家庭教育,很多人在二十多岁有了子女以后还并不懂如何去为人父母,下面就是鲁迅先生对子女的一些教育心得,我想,这些经验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中国家庭亲权重,尤其父权,千百年来中国人骨子里都重父权,因此父亲对孩子嗯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何正确的处理父子关系的问题关系到家族的发展。鲁迅先生认为“健全的生产,尽力教育,完全解放”。在孩子们身上,父辈们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血液的传承,割舍不断的亲情。在孩子幼年,长辈需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关爱,而不是作为命令者。父母作为长辈,伴随孩子生命的成长,既要有足够的威信,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是独裁者和命令者。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发展的延续,父母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度过人生迷惘的年纪。当孩子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家长要“解放孩子”,完全的解放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独立的空间,去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是以一种协商者的身份去和孩子讨论,在孩子迷惑不解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解答,聪明的父母是不会过度干涉孩子的发展的。曾经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背影》让多少国人潸然泪下,一个沧桑嗯背影,在别人眼中可能显得落魄,可是在一个孩子的眼中,那是岁月的琢磨,把挺拔的身躯变得佝偻,把硬朗的面庞雕刻的面目全非,如此如此,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父亲在生活中挣扎,为了孩子,孩子们只要有一些感情,大概看了之后都会感到内心的酸楚吧。

随着孩子的成长,进入青春期,父母也正直壮年。父母的成熟和孩子们的青涩形成对比,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和孩子要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才能在分歧出现之后才能有缓和的余地。

下面就是梁启超先生的《学问之趣》一文,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暑假期学校的演讲。谈及学问之趣味,梁启超大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凡人必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生活本质上便是一种趣味,不是么?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之多贪生怕死之辈,如此相比,生活之趣味在于体会,那么学问之趣味“需要自己领会”,梁启超先生似乎也无法给出尽善尽美的答案,不过他却为我们分享了他做学问之趣味,

第一,“为无为”。“无所为而为”,讲究一种不问目的的行为,做学问时做学问,摒除一切杂念,专心做学问才能精深,如果仅仅为了钱财去做学问,那样显得多无趣。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的体验,这大概就是素雅的境界。

第二,“不息”。为了做学问而不息的奋斗,如有有一天我们做到了“一日无书不尽欢”的地步,那么我们的生活肯定不会陷入寂寞空虚的境地。当然,做学问也不可能是一种消遣,做学问需要我们一生的奋斗,我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书,我们在书写着历史,书写着辉煌,学问之趣味就在“不息”。

第三,“钻研”。任何事物我们都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挖掘。学问之趣味在于“挖掘”。我们的兴趣就是在不断的了解事物中获得的,就像是吃甘蔗一样,慢慢的,一口一口呢咀嚼才能体味到甘甜,做学问一定要有钻研的精神,在困难与迷惑中前进,当我们回头怀念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那种钻研的趣味。

第四,“知己”。但凡做学问者,要有二三知己,在做学问的路上能碰到几个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朋友是极其幸运的,做学问的旅途艰辛,有朋友的鼓励和支持,相信我们一定能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创造奇迹。但是假如做学问没一个像样的朋友或者敌人,那么就凭那清冷的周围,就会让人感到深切的寂寞。

梁启超先生做学问之趣味,对当代迷惘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指引。 最后,是一篇闻一多先生的文章,谈的是他对庄子么了解。

庄子,乃中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庄子之学,无所不窥,学识广博。后人多评价其为“善属离辞,指事类情”。

从庄子身上,我读出了一种不同于现代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逍遥游》这篇不朽之作就能窥见一斑,在我们的人生中肯定会存在不了解的,不熟悉的事物,既要让自己生活的艺术化,保持感性生命的活性,又要体现深沉的理性的光辉。

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每一个事物都有不同的方面,有用也好,无用也罢,只有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豁达。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时的失去而伤心难过,也为了一些小事儿而沾沾自喜,此乃人之常情,也是生活的一种趣味。庄子所言的一种忘我精神,是要我们能够摆脱躯体的枷锁,现在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夫道,有情有义,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自存,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

国外的人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不然,中国人信仰天道,此处天道,可传而不可受也,需要个人经历种种磨难,富贵之后的顿悟。“唯无为方可有为,唯虚己方可实彼,唯无目的,方可合目的”。无为是指不含杂念的去做事情,最后方可事业大成,否则根基不稳。

本书从开篇至结尾,内容循序渐进,从如何去学习到如何去学好,在到如何去创造,做真正的学问。这些文章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近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收到外国的各种思潮的影响,可能会有些青年变得颓废,但反思之后。我们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我们的文化也会不断的传承下去。

民国语文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十年》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多少事》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2

《民国的气质》读后感

民国的底气 读后感[材料]

民国语文》——读后感[材料]
《民国语文》——读后感[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