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湖北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4: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湖北

陶良虎

2013年第2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一个伟大进步,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一、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是指人与物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升华对其行为和后果的负面效应的认识,不断调整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与工业文明相比较,生态文明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业文明下经济发展很快,却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仍然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系统永久支撑能力的基础上。

2、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工业文明强调以人类文明为中心,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主宰,在对自然征服、索取和统治的过程中,造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生态文明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关注自然存在的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公平性。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更关注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自然界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及后代人都应公平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共同承担起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责任,从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1、生态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四种文明形态,即:原始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敬畏,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盲目地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提高到“人畜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处于从属地位,人与自然基本和谐;工业文明时期,发明了机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提升到“机械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类的奴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文明时期,生产力提升到“再生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为文明,四种文明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而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又有其不同之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

业文明是在人类与自然力量对比处于不平衡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物质、理性与进攻性的特征,生态文明却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

2、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四大文明内涵独立、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生态文明是生态前提,物质文明是物质基础,精神文明是思想保证,政治文明是政治保障。生态文明与这三大文明之间,既有不同点、共同点,也相互联系。不同点在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共同点在于:生态文明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要求人们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文明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生态观念,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联系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美丽中国”不会自然实现,既不是人对自然的肆意改造和绝对征服,也不是人对自然界的无所作为和无端放任,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只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落脚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使山更青、水更净、天更蓝,才能建成“美丽中国”。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石。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能够有效避免忽视经济发展的目的、以环境为代价、重量不重质等三大负面效应。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精神追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一)资源约束趋紧。与国际比较,我国在资源总量上丰富,但人均贫乏。如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25%,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就国内而言,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为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上升;水资源时空分布与人口分布不协调,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就能源来说,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较低,优质能源供应不足。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2010年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2010年高耗能行业占能源消费的约80%。

(二)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大,

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世界第二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水污染严重,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的遭受污染,如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 农业开发区,浅层地下水已出现面状污染态势。一些重点流域污染严重,不少地方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海水域赤潮接连发生,如三峡水库区支流水化时有出现;大气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中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城市,其中山西省太原市的排名第一;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

(三)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首先是水土流失加剧。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建国初期约1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且每年都在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其次是土地沙化面积趋宽。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黑、吉、辽10个省、自治区,已形成长逾万里的风沙危害线,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草地退化面积达

1.3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都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科尔沁、鄂尔多斯等草原,而今已沦为“风吹草地尘飞扬”的沙地。再次是水污染带来各种问题。我国每年有十万人死于水污染,数千万人患病,3.6亿人难寻安全饮用水。水污染不仅干扰鱼类的洄游和繁殖,造成其生长迟缓和畸形,而且导致大量鱼虾等水生物死亡,破坏了生态循环系统,引发赤潮等现象发生。

因此,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重点任务:

第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应当做到:(1)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2)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3)根据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发展。

第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应当做到:(1)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3)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设节水社会,完善各种资源的保护制度,提高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应当做到:(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完成保护区规划,取缔所有排污口,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2)防治大气污染要实行脱硫脱销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3)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4)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控距离。(5)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应当做到:(1)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淡化GDP考核。(2)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3)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4)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四、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应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省,资源能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政策机遇优势。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湖北的布局和实施。比如,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享有先试先行的权利。2010年7月,包括湖北在内的五省八市被确定为全国低碳试点省市。2011年湖北成为我国首批被批准开展碳交易试点的省份。这些战略的实施,为推进生态湖北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生态科教文化优势。湖北是科教大省,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转换成生态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一江两山”、大武当、神龙架、大三峡和鄂西等独特生态文化资源,为生态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生态自然资源优势。湖北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如高等植物种类多达5162种,动物种类则有90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物种共34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种类110种;森林覆盖率达38.40%,成为全国林业资源大省;湖北作为“千湖之省”,水系发达,100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长江、汉江和丹江口水库等得中独厚的先天优势,为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生态竞争力提供了生态资源优势。四是生态城市基础优势。湖北有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4个(大冶、黄石、潜江和钟祥),全国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试点城市4个(武汉、襄樊、荆门和宜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个(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国家森林城市2个(武汉和宜昌),全国文明城市1个(宜昌),国家卫生城市2个(宜昌和十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个(宜昌),为生态城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所有这些生态资源优势,都为湖北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我之见,湖北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应坚持以下路径:

第一,做到 “五个坚持”。这是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即:坚持党委统揽、加强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坚持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联动,坚持环保协调、统一监管,坚持企业履责、公众参与、舆论推进。

第二,开创绿色增长新局面。绿色增长是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依据湖北省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发挥生态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做到:以“两型社会”为突破,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以“荆楚生态品牌”为突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以“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突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工程机械、重型工业装备、汽车零部件、激光再制造装备”四大领域,打造东西湖区新沟镇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基地、青山区重型工业设备再制造产业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基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激光再制造产业基地四大再制造产业基地。

第三,走统筹生态城乡发展新路子。一是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六大指导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降低城镇准入门槛;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合理调整优化城市群格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大带小,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联接起来共同发展;集约高效,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设置城镇建设标准;完善城镇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四条规划方针:国土规

划从遍地开发到功能分区;区域规划从空间分裂到城市集群;城市规划从城乡分割到城乡一体;社区规划从功能分离到功能混合。三条规划思路:“一主两辅”总体格局和“一疏一密”城市格局,即以武汉为全省主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布局稀疏,江汉平原地区等布局密集的空间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大城市继续吸纳外来人口,中小城市、小城镇放宽落户条件,实现特大城市武汉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樊人口达到200万,其他地级城市人口达到100万,省直辖县级城市天门、潜江和仙桃达到50万,其他县级城市达到20万,乡镇达到5万。一个发展目标: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解决200万人进城问题。其中大城市吸纳90万,中小城市吸纳130万,小城镇吸纳80万。二是坚持用生态理念统筹城镇建设。用“四化同步”的理念谋划城市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低碳化;推进城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建设节约型城市;建设城市绿色交流系统;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三是坚持用生态理念治理城镇环境。提高城镇居民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绿色低碳消费习惯;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噪音和大气环境治理,使城市天蓝、地绿、水净,环境更优美;加强城市生态保护系统建设。

第四,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新水平。一是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加快实施三江(长江、汉江、清江)、三湖(洪湖、梁子湖、长湖)和三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漳河水库)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认真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快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和江湖连通工程。二是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沙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抓好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强“千湖之省”湿地保护和森林资源管护,构建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三是构建绿色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构建立体化的城市绿化格局,均衡公共绿地布局,打造城市“绿楔”。四是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为重点,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五是构建防控结合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由“三江(长江、汉江、清江)、四屏(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武陵山)、五湖(梁子湖、洪湖、东湖、龙感湖、网湖)、六库(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漳河水库、黄龙水库、陆水水库、浮桥河水库)”组成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框架,建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廊道畅通、板块稳定的区域网络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第五,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尚。一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官员的绿色财富观,强化“绿色新政”理念;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使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二是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倡导理性消费,引导绿色消费,防止过度消费,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建设“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新洲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上)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上 90分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受教内容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湖北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湖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