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资治通鉴前言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8: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资治通鉴》前言

《资治通鉴》是一部“网罗宏丰,体大思精,为前古所未有”的史学巨著,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载主持编撰而咸。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沫水乡人,世称涞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知谏院、御史中丞、宰相等职。逝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熙宁三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 5阜。一生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等。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有钻研和著述。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按朝代分为十六纪,所记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败、范祖禹3人。全书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咸。遇年月、事迹有歧义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资治通鉴》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写咸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当时正出现一股修史热潮,史书可谓汗牛充栋。司马光认为,对于大量的卷帙浩繁的史书,读书人长年累月不能遍览,毕生也难了解其大概,应当删繁就简,给人们提供一部简要的可供借鉴的历史读本,着重于反映历代治乱兴衰。二是通过编写历史,“专取关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企图为政治服务,以求达到“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资治通鉴》的价值在于它的内容博大,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能比较客观地再现历史上治国用人的实况。其最大特点是一部编年体的政治通史。它继承了《史记》这部通史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发展。《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则是编年体通史,前者五十余万字,后者三百余万字。《资治通鉴》比之《史记》,更有略古详今的通史特色。

56 《资治通鉴》问世以来,以其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以及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有资于治道,而深深地吸引着历代帝王大臣和广大士大夫阶层,逐渐取代了过去的治理书籍《诗经》、《尚书》、《春秋》,成为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智慧谋略库。历史不可割断,到了现代,人们对它的兴趣仍不减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便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穷17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且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本次出版,限于篇幅,只精选了《资治通鉴》的部分内容,并且加以整理,稍作概括,希望读者通过这个选本体会到《资治通鉴》的精华。由于水平有限,选择和翻译上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57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学习心得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复习资料

资治通鉴前言
《资治通鉴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