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7: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了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却被很多教师所忽视。当前世界各国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把培养创造精神视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创造力视为“国家之宝”。作为数学学科教师,我们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数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 创造和创造力真是遥不可及吗? 或者说只是极少数人的天赋吗? 当然不是。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科学家提出新理论或发明新技术, 文学家写出受人欢迎的新作品等, 这是真创造。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定理和公式巧妙解题, 或写出角度新颖、观点鲜明的作文, 都可看着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因其思维产品只对个人来说是新的, 而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 所以称为类创造。下面谈谈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提高教师的相关素养

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紧迫感,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其次教师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征,使传统形态的“说教”变为学习者思维形态的感悟,教师应尽可能的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发现创造之美。教师应不求人人语数优秀,必求每生各科合格,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处理好“减负”与全面负责的关系。帮助学生立志、乐学、慎思、立志是学习的动力;乐学可以使学生持之心恒,坚持不懈,慎思能使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二、通过学习数学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通过讲解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相对于以往内容的实质性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潜移默化的形成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人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做到有所创造。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除少数智力发展较差者外,大多数中等智力水平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具备创造性的,并且初中时期的创造力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和尝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开展争论,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要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走向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创造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反映出思维形态的多样性,它要求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突破了思维的呆板性,它是多维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是由发散思维构成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三个特征入手:

1、流畅性: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这是发

散思维的量的指标。

2、变通性: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个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约束,能产生新的构想,提出不同的新观念。

3、独特性:指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独特的见解,发挥个人特有的才能;讨论中不做定论,允许存疑;要善于引导讨论,使学生思维活化,经过筛选、集中,使思维活动深化,从而提高创造力。而学生,则需要经常地进行自我思维训练,保证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五、采用符合激励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评价方式

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常采用的是外部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如表扬、评分等)是教育成果评价和激励的常用手段,但它在学生创造力评价和激励方面却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在创造性成就上,创造力表现的潜伏期相对较长,而教育评价周期相对较短,导致了外部评价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情况。有关创造性成就的“十年定律”表明,创造性个体一般在开始涉足某一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约10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有重大的创造性产品产生。这样,教育的外部评价作用通常很难等到个体做出创造性产品以后才进行,因而也就失去了评价对学生创造性成就的反映和激励功能。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外部评价有碍创造力,“即使实际的评价是积极的,也同样可能有害于未来的创造性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创造性必定发生在自我评价的背景下,而不是发生在感受到被别人评价的背景下。高中学生在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的高度发展也使评价体系的转变成为可能,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独特的可塑性的优势,激励学生的自信自尊。将学习过程的乐趣和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六、关注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 创造心理、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周治金认为:高创造者的人格特点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一些研究发现,自然科学家容易接受外部的信息,有创造力、自信、自大、内向、独立等等是自然科学家的特征。社会科学家的特征则是与社会关系和谐,接纳自己,接纳他人。艺术家又不一样了,他们的特征包括寻求新的体验,幻想、冲动、缺乏责任感、敌意,不友好等等。而兴趣广泛、好奇、独立性强、有毅力、喜欢提问题、不随大流等等则是高创造性学生的一些特点。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认为:多具有一下三个令人讨厌的特点: (1) 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 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 处事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这样就使的我们要能够容忍在常规管理中北认为是不受规矩的行为,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不能揠苗助长。避免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听话的同时,也扼杀了他们本来可以发展更好的创造力。

未来世纪衡量一个国家强弱,不只是看资本的多少,更要看人才的多寡。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培养大批有独立见解、有创造力、有赶超世界的雄心和力量的创造性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创造力,是靠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倦怠的思考,而教师只能是加速器,真正的舵桨还是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整个社会都关注创造力的培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更好的为中国四化建设服务。

教学幽默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培养孩子创造力

如何培养创造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可以培养吗?

中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