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塞罕坝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7:42: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赴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考察报告

——赴塞罕坝林场考察组

为了弘扬塞罕坝精神,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下简称‚塞罕坝林场‛)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由市林业局孟中华局长带队,市直林业局、各县区林业局、造林科、市退耕办、市林业设计院、风景林场参加,组成23人的考察小组。于10月18日至22日对塞罕坝林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学习。考察期间,塞罕坝林业总场场长及总场全体领导亲自陪同,安排专人带领考察组深入林区实地讲解、学习塞罕坝林场造林成果、人工林经营作业现场,参观了塞罕坝林场发展展馆、林业总场场区建设现状,召开专题座谈会议,孟中华局长阐述了考察组学习的侧重点,简单介绍了延安林业发展现状,塞罕坝林场场长、党委副书记刘春延同志,全面介绍了塞罕坝林场发展情况,会议期间,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学习。

通过考察学习,一是对塞罕坝林场从林业建设环境、林区造林成果、现代森林经营、现代的场部建设,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二是从精神领域,对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塞罕坝精神有了进一步理解。现就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

此次考察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深入现场学习领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二是现场参观、学习塞罕坝林场在近50年来的植树造林成果。三是了解学习塞罕坝林场‚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模式。

二、塞罕坝林场基本情况

塞罕坝林场全称为‚塞罕坝机械林业总场‛。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她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1、自然地理概况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属森林---草原交错过渡带,海拔1010—1940米。这里冬季漫长且气温极低,最低气温-43.2℃,河北省的极端最低温即产生于此。夏季不明显,最高气温33.4℃。无霜期短,年均67天。大风天数多,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67天,最多年份达114天。是典型的寒温性高原气候,与大兴安岭北坡气候特点类似。

2、森林资源概况

全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占全省的13%(其中人工林88万亩,次生林24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占全省国有林蓄积总量的35%。全场林木资产总值42亿元。

3、编制、机构与人员情况

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局直属国有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制1349名,下辖23个机关科室,6个林场,14个直属单位。全场共有职工1828人,其中在职1331人,离退休497人。林区共有人口约5000人。

三、塞罕坝林场发展历程

塞罕坝历史上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繁多,‚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当时的生动写照。清康熙20年(公元1681年)设臵‚木兰围场‛,塞罕坝属木兰围场的重要部分。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政府开围放垦,此后日本侵略者对森林的掠夺性采伐和山火破坏导致原始森林到解放初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变成一片茫茫荒原。

1962年由林业部设计建场,确立了具有远见卓识的四项建设任务:(1)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用材;(2)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3)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4)研究集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经验。1969年塞罕坝林场由要业部划归河北省管理。

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962-1982年主要为造林阶段。建场初期,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24所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工人共364人组成的建设队伍,克服了气候寒冷、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反复的探索和研究,创造出了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机械造林等一整套成功经验,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械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绿洲,圆满地完成了建场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1983年林场转入营林阶段。在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的前提下,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大幅增长,林分质量大幅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塞罕坝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林场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由过去完全依赖国家投资,发展到现在事业费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发展和建设由林场主营收入、产业开发解决,塞罕坝正朝着建设现代、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型国有林场迈进。

四、塞罕坝林场主要建设成就

48年来,塞罕坝务林人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乐观的态度和必胜的信念,营造起了百万亩人工林,筑起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的绿色生态屏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发挥了十分可观的社会‚三大效益‛。

自1984年以来,塞罕坝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全国国营林场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场‛、‚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全国林业系统职工自营经济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一)森林资源实现大幅增长

塞罕坝务林人孕育、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大力植树造林、治沙止漠,有林地由建场的27万亩增加到122万亩,增长了4倍;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近30倍;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提高到79.4%。

(二)生态效益日益显著

1、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

塞罕坝机械林场东、西、北三面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相连,构成了一条横亘于北京、天津北部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移,阻挡了风沙对京津的侵袭。同时,塞罕坝百万亩的森林植被和发达的湿地生态系统,年蓄水能力2200万立方米,有效地涵养了滦河和辽河水源。

2、调节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塞罕坝的森林有效地改善了当地极端气候和区域小气候。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无霜期由58天增加至72天;年均降水由417mm增加到530mm;年大风日数由72天降至67天。气候的改善使周边社区农牧业生产产值以6-10%的幅度上升。

塞罕坝暑期(7-9月)平均气温由12.9℃提高到13.2℃,明显低于周边地区,适宜休闲度假。

3、增加碳汇,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建场以来林场累计固碳804.2万吨,相当于1474.5万人一年的碳排放量;累计释放氧气884.32万吨,可供3230.4万人呼吸一年,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之用;每年新增固碳20.37万吨,可以抵消37.35万人一年的碳排放量。据测量,每立方厘米空气含负离子2000-3000个,最高峰值浓度84600个。同时还具有吸附有害污染物、吸滞粉尘、杀死病菌、降低噪音、分泌有机酸、醛类等杀菌素、降低空气含菌量等作用。

4、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多样性

塞罕坝丰富的森林资源保护了大量的植物种类及物种基因,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塞罕坝共有菌类22科51属79种;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21目51科261种;水生脊椎动物5科24属32种;昆虫12目114科660种,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同时,寒罕坝的森林、草原、湿地、草甸等多种景观交错或镶嵌分布,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与亲近自然的空间, 创造了优美的旅游与休闲环境。

(三)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塞罕坝至今建设投资计2.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9亿元。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为152.9亿元,是投资的56.6倍。其中林木资产42.2亿元,占27.6%;‚塞罕坝‛品牌资产8.1亿元,占5.3%;四十八年来已形成总值3亿元的固定资产。

(四)社会效益较为突出

1、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建场以来,总计纳税额超过1亿元;在林场的带动下,内蒙古军马场和御道口牧场的旅游产业、围场县的‚农家乐‛、‚乡村游‛、‚农家游‛迅速发展起来;手工艺品、养殖业、采摘业、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每年可给当地群众带来超亿元的收入;近年来,林场每年平均捐助近百万元资金,用于帮助周边农村修建学校、道路和扶贫助困等社会公益事业。随着林场各项事业的发展,林区道路、通讯、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仅改善了林场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2、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

根据林科院评估,塞罕坝提供直接就业的价值是3800多万元/年,每年提供的临时就业岗位15万人〃日,价值600多万元/年,林场所在地的各种产业、事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

3、在科技推广与示范、生态与思想教育、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8年来,林场的林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兴林史。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科技推广与示范、环境教育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建场以来,林场已投入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完成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9类60项科研课题,编写技术专著5部,编制省级标准、规程4项,获得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山区创业奖三等奖、河北省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2项省部级或厅级奖励,五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大科技人员发表论文630余篇,获得中国‚2008年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现代林业‛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全国森林经营研讨会论文一等奖、河北省林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励。

4、有力地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

建场以来,林场已累计为社会提供造林绿化苗木3亿多株。由于林场的示范效应,极大地带动了民营和集体林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大大增强。

5、有效地弘扬了生态文化。

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广阔的草原和特有的冷凉效应、冰雪资源、湿地资源,塞罕坝已经成为宣传生态文化,示范低碳经济的样板;同时也是孕育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摇篮,许多影视、摄影、文学、绘画、音乐作品从这里诞生,对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新的发展目标、经营方针

塞罕坝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巩固的发展更需加倍努力。在盛世兴林的新背景下,新一代塞罕坝务林人正在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施二次创业新战略。

1、发展定位: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宝库,生态旅游胜地,和谐富庶家园。

2、经营方针:生态优先、采育结合、持续经营、和谐发展。

3、发展目标: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现代化国有林场。到2015年,建成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4、具体目标:

●有林地面积增加5.4%,达到118万亩;森林覆被率增加3.7%,达到83.7%;

●活立木蓄积增加28%,达到1300万m3; ●森林资源总价值达到400亿元,年递增速度为18%;

●每年总收入达到2.0亿元,其中旅游收入0.9亿元,木材0.9亿元,其他产业0.2亿元;

●基本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精品小城镇建设。

六、正在实施的五大战略举措

1、生态立场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认真贯彻依法治林、科学经营、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大力实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商品林培育工程,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启动森林资源动态管理系统,建立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能力。在防火方面做到六个狠抓:狠抓责任落实,狠抓宣传教育,狠抓火源管理和实战演练,狠抓硬件建设和设施投入,狠抓考核与责任追究。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无公害防治率,延长高发间隔期,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造林成果拨交、幼林地管护、边界监管、治理乱砍滥伐乱垦等工作力度。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通过全方位的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夯实林场发展基础。

2、营林强场

着眼于百万亩人工林的持续经营,狠抓科技兴林,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努力提高林地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实力,建成中小径级用材林生产基地,全面建立完善的森林质量管理体系。

把全场划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国家级森林公园、商品林‛四大经营板块,实行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在经营管理上,坚持‚经营和保护并重,利用和培育并举‛的原则,按照木材市场成熟理论和近自然理论,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依法经营,有序利用,保持年采伐量不超过年增长量1/4。加大迹地更新造林力度,加大对零散宜林地、石质荒山等困难立地造林绿化力度,采用大苗移植、容器苗造林等先进适用技术,优化树种结构,加快选育和营造优质速生树种;扩大珍贵树种和混交林营造比例,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以一流的营林水平创一流的森林质量,确保塞罕坝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3、产业富场

在认真抓好木材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塞罕坝万顷林海的资源优势和‚四个基地‛的政治优势,在不消耗资源并充分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努力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线,拓展苗木产业链条,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做大

二、三产业,打造支撑和带动林场发展的产业支柱。目前,在市县政府的主导下,林场已控股整合了围场县内御道口、红松洼两牧场的生态旅游资源,将借资源整合的优势,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景区、塞罕城区及旅游沿线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力度,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对外形象。现已与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旅投公司达成了意向,共同开发塞罕坝生态旅游,高起点、高标准、大投入、细谋划、精包装、推介一批旅游休闲高端项目,带动大旅游的产业升级。绿化苗木销售和绿化工程建设是林场的第三大经济支柱。近年来,林场抓住绿化苗木紧俏的商机,培育了大量优质绿化苗木,销售收入逐年增加,2009年已突破一千万元。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走出去承揽社会绿化工程,已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今后将进一步发挥绿化苗木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把绿化苗木产销和绿化工程建设做成大产业。

4、人才兴场

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塞罕坝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落后的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人才吸引难的矛盾。塞罕坝作为唯一一个总部在深山里的省直单位,正按照‚山上绿上坡,山下治窝;山上搞生产,山下好生活‛的发展的新战略,全面实施生活区下移和工作区配套工程,争取早日实现‚山上山下双轨办公,山里山外两地生活‛的全新人居模式,推进办公现代化、住宅公寓化、管理信息化、环境园林化的现代林场建设进程,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现代化国有林场。

目前,塞罕坝正在按照现代国有林场的建设标准,借力《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实施的难得历史机遇,推进生活区全部下移工程,在县城新建10万㎡住宅小区,对林场住房实施公寓化改造,计划建设面积2万㎡,让所有林场职工都在县城安居,全面实现生活区下移。

5、文化靓场

以‚四个基地‛为依托,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老一辈塞罕坝创业者的艰苦创业精神,充分挖掘和开展以生态文化为主的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各种生态教育活动,建立文明、向上、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深度挖掘森林、草原、湿地文化内涵,提升生态宣教水平,现正邀请名家创作以塞罕坝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和电视连续剧,打造塞罕坝的生态文化精品。

七、值得学习的塞罕坝精神和林场建设的成功经验

1、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含义

塞罕坝精神归纳起来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内涵为: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这个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2、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要求

2010年6月5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到塞罕坝林场调研。7月11日,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在塞罕坝林场成功召开,贾治邦局长对塞罕坝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塞罕坝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全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广大务林人不断进取的旗臶,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对于确保实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双增’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对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凭借塞罕坝精神,我们已经把塞外荒原变成万倾林海,我们更加相信,依靠和创新塞罕坝精神,一定有能力把山川秀美的塞罕坝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国有林场。

3、长远的发展战略诞生了塞罕坝林场

在国家特别困难的六十年代初,能够在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决策建设一个大型的国有林场,在今天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已毫无悬念地印证了国家林业部和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其次归功于塞罕坝人近五十年始终坚持和弘扬的塞罕坝精神。48年来,塞罕坝几代务林人凝聚、传承和弘扬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不但能够按照建场的准确定位和建设任务去实施,而且还能够做到坚持不懈一张蓝图绘到底。7月12日—14日,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议在塞罕坝成功召开,贾治邦局长对塞罕坝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全新的诠释,并在会议上号召全国林业系统认真学习塞罕坝林场建设积累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此为动力,推动两大生态屏障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4、高规格的管理和稳定的投资是林场建设的发展保障

塞罕坝林场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能够取得这样的建设成就,主要是由于高规格的管理体制(省部级管理体制),同时稳定的投资渠道、稳定的干部职工队伍是林场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塞罕坝集五种极端环境(高寒、高海拔、降雨量极少、半干旱、沙化非常严重)于一体,造林的难度系数最大。实践证明,对生态脆弱、区位重要、规模较大的林场,实行高规格、直属管理的体制,采取连续性的扶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5、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推动了塞罕坝林业事业的发展

几代塞罕坝人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几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1962年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塞罕坝效益包括塞罕坝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建场以来,累计向塞罕坝林场投入3.4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5亿元,林场自筹0.99亿元。截至2009年底,林场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m3,林木价值40多亿元,林木每年生长增加蓄积80万 m3,增值3亿元,多年来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现林场固定资产3亿多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

生态效益: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中国林科院2007年核算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产生120亿元的生态服务效益。

社会效益:一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取得重大社会影响,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与示范、生态与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

6、坚持植树造林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

造林就是造水、造粮、造钱、造清洁的空气、造发展空间、造人居环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迫切需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在京津周边地区,加快打造一批像塞罕坝这样的大型林场,是确保京津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

此外,这次考察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务林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考察工作得到了河北省林业局、承德市林业局,特别是塞罕坝林场的大力支持与热情款待,使考察组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塞罕坝导游词

塞罕坝学习心得

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 发言稿

塞罕坝学习心得

最美塞罕坝演讲稿

塞罕坝旅游攻略

弘扬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考察报告
《塞罕坝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