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故事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03 21:13: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主持人:陈金铭

辩 课:谢江峰 王兰兰 黄惠月 许紫芸 许碧瑶 许国富 颜娜艺 王俊锋 许秀恋 柯惠娟 李晓兰 蔡雅蓉 高玉娜 昊惠娟 吴桂梅 林荣荣

辩题一:不同版本教材的《晏子使楚》分别教什么

王兰兰(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教材里的《晏子使楚》。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尊严”。因为这个历史故事距离学生比较遥远,课前,我推荐学生去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阅读《晏子春秋》。课上,我从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手,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在这节课上,我力图让学生多读:先是初读全文检查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的情况,理清故事的脉络,了解故事的大意。接着,我通过让学生品读晏子和楚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体会晏子和楚王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感悟晏子维护国家和个人尊严的情操。然后,再精读其中一个小故事,让学生选择表演朗读,来丰富故事的情节,感受晏子的智慧。最后,水到渠成,让学生把想对楚王或者晏子说的话写下来,将写的训练落实到位。

谢江峰(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我执教的是人教版教材里的《晏子使楚》。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语言”,即从人物的语言中来品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依据这个主题,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第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先是把一个小故事读成一句话,然后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二个板块是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让学生牢牢地把这个人物形象刻在心里。第三个板块是小练笔,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习晏子的语言,学他怎样说话,然后也来模仿着写写晏子回国后会怎样对齐壬说。

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王老师的课定位在“尊严”,谢老师的课定位在“语言”。“尊严”是人文性主题,“语言”是工具性主题。大家更欣赏哪个主题?

黄惠月(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赞成要学“语言”。我认为谢老师这节课对语言的学习非常到位。

谢老师在释题导入时,解释了“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在围绕板书总结时,再次强调晏子不愧被人尊称为“子”。可以说是始于“子”,又止于“子”。品读课文时,他先从整体人手,让学生找出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句子读一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晏子每次说话的意思,把课文读懂了。然后围绕单元目标“语言”,重点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点较多的第二个小故事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最后让学生比较晏子几次反击楚王的话在技巧上的不同,从而感受晏子语言的魅力。我觉得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准确。教学线索也很清晰。

许紫芸(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想请教谢老师,如果您执教的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也是“尊严”,您是否还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

谢江峰:我的答案是我还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还会把重点放在评析人物的语言上。这篇课文里蕴含的“尊严”的主题,学生很容易读出来,学生读不出来的是晏子的语言妙在哪里。我认为,应该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核心,这是我们阅读教学始终不变的一个真理。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学习语言。

陈金铭:阅读课核心确实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主题是“尊严”或者是“幸福”,不代表一节课就时时处处让学生体会这人文主题,那样的话,我们的阅读课跟思品课就没什么区别了。从这点看,谢老师和王老师的认识都比较到位。谢老师把重点放在了体悟故事中人物语言的精妙上,而王老师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辩题二:教历史故事,历史背景重要不重要

许碧瑶(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很佩服谢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篇课文是历史故事,历史背景应该比较重要,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消除对历史背景的陌生感、距离感,而谢老师几乎没有涉及到历史背景。我想问,这样做是否合适?

许国富(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跟许老师的看法一样,历史故事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颜娜艺(福建省晋江市安海教委办):是的,我也认为应该适当讲解历史背景。以前的“课标”中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2011版的“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教科书编者”加进来,就是要我们重视编者的编写意图。北师大版教材把《晏子使楚》安排在“尊严”这个主题,要让学生明白尊严的含义,就要了解一些晏子当时的背景:晏子是带着齐国的使命来的,所以既要保证完成任务,又不能让国家和个人失去尊严。从这点来讲,历史背景的补充非常有必要。

谢江峰:我没有刻意去介绍历史背景,是有自己想法的。第一,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我要保证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那么就要舍去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第二,我想用这节课来教语文,让学生了解很多背景不是我的主要目的,如果学生对这些背景感兴趣,他们可以下课后去搜集、去阅读。

王俊锋(福建省晋江市安海教委办):我们刚刚在谈春秋战国等这个历史故事的背景资料,但我知道其实很多老师也说不出当时到底有哪些国家,凭什么就非要把这些背景资料都倒给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牢牢地守住我们的一亩三分地,背景资料能省则省。我们不是在上历史课,我们也不是在培养历史学家,你的课上得好,晏子的形象自然就能真正在学生心目中竖立起来,自然就能吸引学生自己去课外读历史资料。所以,我的观点就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会学。

许秀恋(福建省晋江市安海成功小学):我过去上历史题材的语文课,对于如何把握历史知识和语文味的尺度一直感到很困惑。如果偏重于历史知识,学生可能会感兴趣,但就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如果把它当作纯语言文字来学习,又觉得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次听了两位老师《晏子使楚》的教学,两位老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落脚点,但两节课都让学生既收获了历史故事,又充满了语文味。所以,我明白了,历史题材的课也应是语言文字课,应该让学生潜心读、静心读、细细品,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品质。

柯惠娟(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觉得像这种历史故事的教学,最糟糕的就是因为故事比较有趣,老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时间一长,学生就厌倦了。两位上课老师这次做得就非常好。王老师比较注重读的训练和情感的体验,尤其是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语言。谢老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情不自禁地就跟着他走人文本,建构起了人物的形象,整堂课都“活”起来了。

陈金铭:历史故事也好,寓言故事也罢,其实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课。所以谢老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只做语言文字训练功”。王老师的主要目标是体会人物形象,我觉得弄不好就会跟小说教学混淆。课题叫《晏子使楚》,不叫《晏子》,就说明这个故事本身大于人物形象。通过体会故事的情节,分析里面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学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人物形象。这样得到的人物形象,就不是随便贴个标签那种了,而是有根有据、有血有肉了。

辩题三:怎样安排练笔环节会更好

陈金铭:两位老师都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让学生练笔的环节。王老师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口吻,对晏子或者楚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谢老师用课件出示了一些资料,说的是晏子回齐国后,齐王给他很多封赏,可是晏子拒绝了,让学生用晏子的口吻对齐王说一番话。两堂课都有练笔,但练笔的要求不一样,效果也不同。大家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李晓兰(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觉得两位老师的练笔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老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单元主题“尊严”的认识得到升华,而谢老师的训练点是进一步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他们都能读写结合,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蔡雅蓉(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很喜欢谢老师设计的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谢老师在学生层层深入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以致用,在读写结合中感悟晏子语言的艺术魅力。语文老师就应该像谢老师那样始终坚守“语文”这个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写字、说话、练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咱们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颜娜艺:“课标”修改之后,对写话非常重视。此次两位老师都安排了读写结合,我也比较欣赏谢老师的安排。尤其是谢老师补充了晏子说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这句话,非常好地体现了晏子的高尚情操,体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王老师的练笔环节,我觉得时间可以稍微再多一点,效果就会更有保证了。

陈金铭:我觉得老师安排练笔有几个层次:最简单的一个层次有练笔环节比没有好,因为现在阅读课基本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第二个层次就是练笔要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安排练笔。第三个层次就是练笔不但有明确目的,而且要用上本课所学的表达方面的策略、方法。

许紫芸:接过陈老师的话题,我想请教谢老师,练笔这个环节,如果您二度设计,怎么设计才能达到刚才陈老师讲的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用上本课学到的晏子的语言表达手法?

谢江峰:上完课,我就发现了,学生的练笔并没达到我的期望,晏子的语言表达手法确实没体现出来。如果二度设计,我会明确告诉学生,你不妨用上前面学到的晏子的推理、比喻、类比、夸张等手法。我相信那样的话,学生的练笔就真的非常精彩了。

辩题四:历史故事教学读的处理

高玉娜(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两位老师都注重了读的指导。王老师抓住了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语言,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同时,王老师还让学生关注晏子的动作,比如“看了看”“故意笑了笑”等,来突出晏子的机智勇敢、有礼有节。当然,学生也体会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仗势欺人,从而达到了用反衬的写法突出晏子的正面形象的目的。不足是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谢老师的指导读不温不火,读出了一个有尊严、有智慧的晏子。但是我感觉谢老师对于楚王的表现似乎太忽视了,如能在朗读时把晏子的机智和楚王的傲慢相互对照,可能会更到位。

许紫芸:关于朗读这一点,我上午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多启发。如果没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经常用的办法是自己范读,把我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范读让学生去感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相信在这过程中师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许国富:历史故事的朗读,我认为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一种合适的氛围,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中去。当学生走进文本中时,他的角色意识就会显现出来,就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吴惠娟(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这篇课文,谢老师只抓住晏子的话来体会晏子的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却把楚王的笑里藏刀,傲慢无礼给丢了,我认为有点可惜。如果把两人的语言进行对比,不是更能突出晏子的机智吗?都说红花还需绿叶配,没有楚王这一配角,晏子的这一出戏就没办法唱,即使唱下来,也是独角戏。

吴桂梅(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的观点跟吴老师一样。晏子这一人物形象的鲜活,是靠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和侧面描写楚王表现出来的。我注意到了课文中楚王的变化:第一个故事中他“只好吩咐”,说明他是无可奈何的;第二个故事中他“只好赔着笑”,说明这个时候他是很尴尬的;、第三个故事他“只好赔不是”,此时他已经心服口服了。到最后,他“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说明这个时候他对晏子已经产生敬畏心理了。根据楚王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如果让我来教的话,我会按照顺序,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教。教了晏子的言行举止后,再分析楚王的心理变化,这可以让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林荣荣(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桐林小学):谢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太极拳,王老师的课像打少林拳。我认为两位老师指导朗读还是比较到位的,不足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指导比较少,我觉得应该让大部分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

颜娜艺:关于分角色表演读,我知道王老师课上学生的表演没有经过任何预演,所以分角色读的时候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这样后面练笔的时间就不太够了。

王兰兰:我最初的预设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其中一个故事,达到感悟晏子和楚王两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今天学生的表演,我觉得挺满意。楚王傲慢无礼的样子、说话的语气都比较到位。扮演晏子的学生尤其出色,把晏子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形象给演活了。

陈金铭:我给王老师提点建议。分角色表演读,年轻老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在表演时底下的同学笑场。今天演囚犯的学生一上场,底下同学也笑了。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我们年轻老师把表演读完全看成了是学生的事,自己退到幕后不管了。我认为,分角色表演读最有价值的,不是最佳的表演效果,而是教师对学生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全过程的指导。换句话说,表演读的过程,有点像拍电影,需要导演给演员说戏、指导。老师的指导,其实也是让学生品析课文关键语句的过程,学生理解了再去演,自然会演得好,演得好,就不会有人笑场了。

(实录整理:尤阿碧、蔡妮娅。

历史教学小故事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初一历史教学的有益探索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小故事”与历史教学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八年级历史教学活动的有益探索

历史故事教学探索
《历史故事教学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