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八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3: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8.1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

8.1.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

(1)优抚安置工作 优抚安置工作是国家依据法定的形式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优待 指按照国家规定对优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的优厚待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优待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优待金,以及在治病、交通、住房、就业、入学、入托、生活困难补助、救济、贷款、邮政、供应、参观游览等方面提供的优惠待遇。狭义的优待仅指国家发给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的优待金。

②抚恤一般指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我国优抚工作中的抚恤是指对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的抚恤金优待,分死亡抚恤和残疾抚恤两类。

③安置一般是指对特定对象(退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遭受毁灭性自然灾害的灾民、流入城市的流浪乞讨人员等)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狭义上的安置仅指对退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界定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②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服务载体分类,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主要包括:a.优抚医院社会工作;b.光荣院社会工作;c.烈士褒扬社会工作;d.军供社会工作;e.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f.军休社会工作。

8.1.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包括:①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②直接服务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的功臣;③直接关系部队和社会的稳定;④直接促进社会的公平。

(2)政策性包括:①政策性强;②政策的政治含义高。

(3)协调性包括:①协调部门多;②协调任务重。

(4)特殊性 包括:①服务对象身份特殊;②服务对象需求多样;③服务保障环节复杂。

(5)矛盾性包括:①政治化与市场化;②计划与市场;③主体化与边缘化。

8.1.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有:①覆盖范围广;②军队情结深;③需要层次多;④问题压力重。

8.1.4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1)服务对象的需要

①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伤病残军人、带病回乡复员退伍军人、患严重精神病的复员退伍军人。

a.复员军人慢性病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患有严重慢性病的带病回乡的复员军人;患有严重慢性病的在乡革命残疾军人;在部队立有三等功以上、病情特别严重的带病回乡的退伍军人。

b.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服务对象必须是特等、一等残疾军人中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因伤残后遗症需要经常医疗处置的;生活需人经常护理,回乡安置不便照顾的;独身一人,无依无靠,不便回乡安置的。

c.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的服务对象必须是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中的严重精神病患者。

总体来看,优抚医院服务对象的需要主要包括:a.治疗康复需要;b.基本生存需要;c.家庭生活需要;d.社会交往需要;e.社会尊重需要。

②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光荣院接收自愿入院的下列优抚对象:a.孤老烈属;b.孤老退伍红军老战士(含西路红军老战士);c.孤老残疾军人;d.孤老复员军人;e.未满16周岁的烈士遗孤和患有残病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无人照顾的烈士子女。他们的需要主要包括健康维护、婚姻家庭、社会参与、社会尊重等。

③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退出现役的义务兵、复员士官、转业士官、复员干部以及伤病残初级士官和义务兵。他们的需要主要包括:a.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b.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④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军休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为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具体包括:a.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营职以下军队离休干部;b.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团职以下军队离休干部;c.解放后入伍的师职以下军队退休干部;d.军队退伍士官(含退休志愿兵)。军休干部的需要主要包括:军队情结、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老、社会参与等。

(2)服务对象的问题

①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包括:a.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b.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c.生活保障问题;d.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惑;e.社会隔离,缺乏社交网络,身心非常孤单。

②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包括:a.老化问题;b.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c.心理失衡;d.社会地位下降;e.社会隔离。

③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包括:a.就业难;b.隐性失业;c.延迟上岗。

④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包括:a.角色失调;b.地位下移;c.心理失衡。

8.2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8.2.1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1)总体内容

①协助处置服务对象及家庭的问题包括:a.参与人院时的评估,疏导因伤病残而引起的心理及情绪方面的问题;b.协助处理不良的家庭关系,促进服务对象与家庭沟通,加强互相支持;c.增强对病情或医疗程序的了解与适应;d.手术或特别治疗之前及之后的心理辅导;e.纠正不当的行为;f.增进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建立适当关系;g.对遭遇紧急或突发事件的服务对象进行危机介入。

②协助增强服务对象对医院环境的适应包括:a.解释医院的有关规定;b.帮助服务对象善于运用医院的设备,充分利用医院提供的医疗、康复服务,从而尽量控制伤病残的发展和复发。

③协助处理服务对象与医疗系统的关系包括:a.提供相关的医疗资讯;b.协助及联络医疗团队的各专业同人,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全面诊疗;c.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运用有关的社会资源;d.提供相关的医疗及福利的电话咨询;e.个案处理及转介;f.疏导医疗纠纷。

④出院及跟进服务包括:a.与医护人员一起商讨病情,做好出院评估,订立离院计划,尤其要做好离院前的适应性方面的工作;b.教导家庭照顾服务对象;c.协助家庭与服务对象一起设计跟进及检讨方案;d.运用家居照顾及社区康复护理或志愿者服务等。

⑤其他方面包括:a.研究工作,提供医院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b.检讨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运作过程;c.评估服务设施的使用情况;d.发展教育、支援、自助及治疗等个案、小组、社区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与他人及外界接触的机会;e.协调及促进医疗团队成员的支援网络;f.参与社区健康计划的有关活动;g.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服务进行专业方面的推进和督导;h.参与医院内有关活动的策划;i.协调社会资源,整合社会网络,鼓励社会参与,提高社会地位。

(2)特别内容

①复员军人慢性病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主要包括常规社会工作服务,突出议题是:协助复员军人慢性病患者形成良好的应对慢性病和失能的生活方式,协助融入社会环境,辨别和安排社会资源来协助患者离开医院或人住其他机构。

②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突出议题是:协助退役伤病残军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在能力,克服各种环境障碍,以提高其社会生活适应功能。

③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社会工作的内容属于精神病理社会工作(或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它是最深入的社会工作治疗的一种,同时也部分从事环境的调适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个案治理。

8.2.2光荣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光荣院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等直接服务方法与社会行政、研究、督导等间接服务方法,去推行孤老优抚对象生理或心理健康有关的社会政策或措施的一种工作过程。

光荣院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协助孤老优抚对象维持身心健康,保障老年生活各项必需的福利服务,使孤老优抚对象过上正常、安全的生活。

光荣院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做好服务对象入住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②协助服务对象适应光荣院的新生活,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③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心理辅导,帮助对象重塑自我,找回生命的意义;④通过策划、组织一些简单易学的活动,增进服务对象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帮互助;⑤协助服务对象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⑥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力所能及的院舍活动;⑦引导服务对象正确看待死亡而不会焦虑和恐惧;⑧利用社区或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服务;⑨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⑩促进光荣院专业服务的发展和专业质量的提高;⑩影响社会及环境的决策。

8.2.3烈士褒扬社会工作的内容

烈士褒扬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协助烈属做好悲伤辅导和心理疏导;倡导完善相关政策,协调落实相关待遇,舒缓相关矛盾纠纷,策划有针对性的社会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主要内容包括:①引导讲解员,引导参观群众,加强阵地宣传,开展群体性的心理辅导;②策划有针对性的宣传纪念活动;③协助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④协调烈属与陵园的纠纷;⑤协助做好前来扫墓的烈属及亲朋的精神抚慰工作,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⑥协助完善解说词,针对不同人群凸显宣传教育重点;⑦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⑧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协助做好宣传解释。

8.2.4军供社会工作的内容

军供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及时发现、预防、舒缓和解决过往部队以及单位内部职工的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落实好军供保障任务。主要内容包括:①及时发现过往部队中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配合部队做好预防、解决和转介;②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完成好军供保障任务;③协调组建工作人员的支援网络,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及沟通技巧,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压力释放、情绪疏导和问题解决;④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军供站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8.2.5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主要是在贯彻落实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行政的作用,积极获取社会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发挥社会功能、增强自我能力、实现角色转变、从容应对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要内容包括:①协助服务对象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顺利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②协助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和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③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安置格局形成;④做好信访接

待工作,倾听心声、舒缓情绪、提供慰藉;⑤协助搭建信息咨询平台;⑥积极推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

8.2.6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

军休社会工作主要是协助军休干部实现角色的转变,减少对生活和环境的负面感受,顺利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主要内容包括:①协助军休干部实现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关怀和精神服务;②协助军休干部适应军休服务管理机构里的新生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休养观;③协助军休干部认识老龄化的过程,适应晚年生活;④协助军休干部发挥自身政治、经验、智力优势,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⑤协助整合社会资源,拓深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工作水平,提升生活质量;⑥协助依法维护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⑦协助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实现军休干部利益最大化;⑧协助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疏导和压力释放工作;⑨培训工作人员,促进专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⑩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8.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8.3.1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如何协助服务对象适应角色转变,引导服务对象找到当下生命的意义,介入服务对象面临的严重情境性事件或发展性的声明转折,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压力释放和情绪调适,是优抚安置各领域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共性问题。

(1)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方法——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 认知行为模型的焦点在于重构认知、改变行为,其中比较熟知的是艾利斯(简称REBT)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在REBT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当着咨询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其实质是要引导服务对象树立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①要让服务对象明白,不是个人遭遇的事件而是个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以及如何通过认知改变来改善情绪和行为;②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探查隐藏在情绪困扰后面的“自语”,借此明确问题的所在;③与非理性信念辩论是REBT的核心,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技术帮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认识其对当前和今后生活的影响,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④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对军队到地方这个环境事件做出适宜的理性的反应,接受组织安排的现实,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积极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求当下生命的意义按照费希尔在观察和描述精神对于老人的重要性时总结的五个共同主题,社会工作者在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时,应做到:①要引导服务对象珍惜“现在”的重要性,包括欣赏时间的珍贵,以及真实地活在离开部队后的当下,“学习享受活着”;②要引导服务对象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曾经的军旅生涯经历来建构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生回顾过程的重要作用;③在人生回顾的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直面自己的局限;④引导服务对象坦然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重新激活疏远的关系,寻求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解;⑤引导服务对象“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力所能及地关怀他人、服务社会。

(3)危机干预方法——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效果危机是由于个人生活中的紧急或突发事件使个人原有的满意状态有所改变,导致出现不平衡,或者失去稳定的一种状态。优抚安置领域常见的危机情境包括离开部队、突发性伤残、长期的慢性病折磨、面临新的人际关系、艰难的事业选择、缺乏社会支持、相对封闭的环境、失业、死亡等。詹姆斯和吉利兰提出了三种危机干预模型,即:平衡模型,认知模型,心理转折模型。

(4)对工作人员压力问题的处理方法——建立支持性小组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办工作人员支持小组,给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具体的建议,让工作效率更高,更有收获。支持性小组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活动,诸如时间管理、冲突化解、满足工作人员谈论工作的努力和磨难方面的需要等。

8.3.2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介人重点和方法

(1)处理死亡与濒临死亡问题的方法 临终关怀是指向临终服务对象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服务对象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临终服务对象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①临终服务对象的需要

a.身体方面的需要,主要是害怕延长身体上的不适或者痛苦,关心自己的身体形象和其他人对自己的观感。

b.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主要包括需要尽可能长地保持对自己生命的某种掌控感;需要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能接纳他们可能会有的多种多样的感受的氛围里谈论即将到来的死亡;需要时间调整自己适应即将离世这一现实。

c.社会生活方面的需要,主要是需要跟家人和朋友保持接触。

d.精神方面的需要,主要是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

②临终服务对象的五个心理反应阶段 目前国际上对于临终病人的心理分期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心理学专家罗斯博士的五个心理反应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我国临终病人在否认期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回避期,这与我国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③社会工作者应做的针对性工作

a.否认期。要真诚地对待服务对象,但不要揭穿服务对象的防卫机制,经常陪伴服务对象,愿意与服务对象讨论死亡的话题。

b.愤怒期。要倾听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允许服务对象有发怒、抱怨、不合作等发泄行为,做好家属的工作,给予服务对象宽容、关爱和理解。

c.讨价还价期。要予以指导和帮助,使服务对象更好地配合治疗,控制症状。

d.抑郁期。要给予服务对象精神支持,陪伴服务对象,预防自杀,尽量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

e.接受期。要尊重服务对象,减少外界干扰,不强迫与服务对象交谈,加强生活护理。(2)对体恤性与亲密关系需要的处理方法 性与亲密关系是人们心理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院伤残、孤老优抚对象大多无亲无故、无儿无女,且以男性居多,优抚安置领域的工作人员倾向于避免与他们讨论性和亲密关系。社会工作者应该组织尽可能多的社交联谊活动,以满足服务对象对归属与爱的需要。

(3)失禁问题的处理方法迪特里克总结的泌尿失禁的处置方法包括压迫型、紧迫型、溢出型、功能型等方法。小便失禁对服务对象来说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当社会工作者介入之后,就有可能公开了。尽管切实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对于制订干预方案非常重要,但谨慎对待这种很深人的隐私问题是有必要的。

(4)对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问题的预防方法 服务对象的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分为服用违禁药物和滥用处方药两类。最常见的是滥用处方药。服务对象滥用药物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慢性病引起的病痛和失眠症的时候。针对这些病痛所开的抗抑郁类药物、镇静剂、镇痛剂和安眠药属于精神调节类药物,持续服用或误用这些药物会导致服务对象和药物间形成不健康的关系。社会工作者要把监察服务对象的服药情况纳入评估工作,使之成为固定的一部分。

(5)处理疏于照顾问题的方法 在优抚医院和光荣院中最常发生三种隐蔽性的疏于照顾:①服务对象丧失基本日常活动的选择权;②隔离;③“贴标签”。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对服务对象疏于照顾的迹象保持警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识别可能会遇到这一问题的高风险服务对象,并给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建议。

(6)建立专门小组的工作方法

①基本原则 包括:a.不要先行假设有些服务对象爱参加小组活动,有些服务对象不爱参加小组活动;b.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要尽可能周到地考虑每个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c.小组组员的选择要恰当;d.不强求的原则;e.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

②具体方法包括:a.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b.所组织的活动或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c.社会工作者要不失时机地赞赏组员的能力;d.社会工作者要关心每个组员对活动的感受,发现一些组员对活动反应冷淡时,要适当调整活动程序,以避免冷场;e.在小组活动行程过半时,社会工作者应协助组员真实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符合组员的兴趣爱好;f.小组行将结束时,社会工作者应评价小组活动的成败及每个组员的发展;g.要尤为关注那些经常不参加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了解背后的原因和隐情,开展针对性服务。

③专门小组的类型和方法

a.现实辨识小组。现实辨识小组提供了结构性的方法,既帮助老人辨识身边的环境,也帮助他们学习一些技巧,以便在迷失的时候为自己导航。

b.动机激发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瞄准的是仍然有良好的辨识能力,但是却对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失去了兴趣的服务对象。通过刺激他们的感官,帮助他们建立社会关系,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学习新技能,可以使服务对象焕发活力,重新加入到主流生活中。

c.社交与娱乐小组。社交与娱乐小组通过让服务对象参与乐在其中的活动进行社会交往,从中取得治疗性效果。

d.支持小组。支持小组用来帮助服务对象在富于支持性的小组环境中度过生活转变带来到惊涛骇浪。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是通过鼓励成员间建立纽带,给他们提供支持,促进他们互助。

e.治疗小组。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服务对象常常能从这类小组中受益,既得到治疗小组给予的支持,又感受到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力量。

8.3.3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介人重点和方法

(1)压力预防与减压的方法 包括:①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复员退伍军人做好压力预防工作;②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复员退伍军人做好减压的工作;③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复员退伍军人以尊重、关注和接纳的方式进行沟通,也可以达到预防压力和减压的目的。介入的具体方法有:安慰、鼓励以及对成绩的承认,同时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表达出对复员退伍军人的信心和赞许,疏导复员退伍军人的情绪,使之放松精神,潜心工作,积极生活。

(2)构建支持网络的方法 开展小组工作,不仅可以协助复员退伍军人充分利用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了解更多的相关政策、认识安置机构的功能和运作方式等),更重要的是,小组工作还能为小组成员提供一个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通过上下协调、横向沟通,广泛而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到尽可能合理地下达安置任务,使各单位承受的安置压力大致均等。

8.3.4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

军休工作是国家因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军休干部晚年生活做出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两方面的工作。

(1)服务管理内容包括:①组织军休干部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参加党和政府组织的有关庆典、集会等活动;②按政策规定发放军休干部离退休费和补助补贴,办理医疗保障等有关事务,处理军休干部去世后的相关事宜;③掌握军休干部的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④组织开展适合军休干部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活动;⑤发挥军休干部的政治优势和专业特长,支持和帮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⑥组织协调社会力量为军休干部服务;⑦为军休干部提供有关政策咨询,管理军休干部的档案。

(2)军休社会工作各阶段的介入技巧

①接收安置前 包括:a.收集、分析列入交接计划的军休干部的相关资料,做好待移交军休干部需求的预评估和问题的预诊断;b.协助军休干部了解移交地方后的相关政策。

②接收安置中包括:a.协调移交部队解决方案,配合做好交接中的军休干部的思想工作;b.审核军休干部档案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评估和诊断;c.利用上门“家访”机会,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工作;d.利用移交部队、服务管理机构、军休干部“三见面”机会,做好群体性的政策解答和心理辅导;e.协调相关部门为军休干部办理医疗、落户、组织关系、档案移交等方面的手续。

③接收安置后(主要是提供服务管理) 包括:a.积极引导军休干部进行平民化角色转换,做好心理补偿和精神慰藉,帮助适应新的生活,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融入社区和社会,提高幸福指数;b.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实现“老有所养”;c.协助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积极培育自发性文体组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乐”;d.协助做好军休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实现“老有所医”;e.协助推进军休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推进服务管理社会化,便捷军休干部居家生活;f.协助军休干部力所能及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同时帮助军休干部学习新知识,实现“老有所学”;g.做好高危军休干部的临终关怀工作,引导其正确面对生命的终点;h.培训工作人员,促进专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i.训练、组织、督导志愿者;j.协助促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推进军休干部同步享受地方离退休干部待遇,同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管理规范化、利益均等化、保障一体化的军休工作发展目标。

第八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历年考点 第八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第九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习题及答案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之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工作汇报

优抚安置工作汇报

优抚安置工作总结

优抚安置科工作总结

优抚安置12月工作总结

第八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
《第八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