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8: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

一、再谈老子的“不争”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老子要求人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明知自己力量强大,却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态,并甘愿做那山中最低处的溪沟。

老子在这里所讲的“不争”大概是“无为”思想的的引申。最高的善人要选择底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因为像水一般与世无争,因此没有什么过失。我至今仍然坚持相信老子的不争不是陶潜那样单纯的避世,而是“无欲”的体现。不争,不是消极,而是不勉强;不争,不是怯懦,而是不嫉妒;不争,不是自欺,而是淡泊。

这种心态,实在是现代人所需要学习的。

近30年来,中国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激突、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与人的关系也在逐渐随之变化,换句话说,在变质。在我看来,现代的都市人之间的关系大多维系于“利益”二字,那些纯真的亲情、友情、爱情已不多见。很多时候,我周围的同学都在感叹高中时代的关系单纯、美好,那时的同窗之情另无数人追忆。到了大学,人与人明显多了很多明争暗斗和利益冲突,有时不得

不感慨人心险恶。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秉持老子“不争”的理念,当我们不再为毫厘的得失而计较,当我们不再为利益而谄媚攻讦,我们便能放下很多东西——名利也好,地位也罢,我们的人际关系或许能有所改善。不是把信任寄托于金钱的力量,而是真正的信任一个人,爱一个人。

不争,便能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我们一份最真的感情。 我常听人提到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也是我信仰的不争理念的一个方面:不与人争,但必与己争。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都不是源自于“我不好”而是源自于“别人比我好”。我参加比赛得了一等奖,但我的同学拿了特等奖,所以我不开心;我的女朋友没有我兄弟的漂亮,所以我不开心;我有房有车年薪50万,但是有人住别墅开宝马年薪过亿,所以我不开心。

这是何必。

我们的标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句话,说出来是何其容易,践行它又是何其难!身为清华人,似乎“争上”是我们的共同特点,这本无错,但是我们要知道,凡是人,必然有其极限,总是坚持“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某种意义上是鲁莽的。只要我做到了我的最好,我曾尽我最大的努力,就好。超越自我,就是最美的飞翔。

不争,便能在历经沧桑后,无怨无悔。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这是老子追求“不争”的最高目标。以“不争”而争天下,也唯

有老子能有如此精深奥妙的辩证法思想了。

不争,并非不为,而是教人要法“道”自然而有所作为。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我国的外交政策应该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即是放低姿态,不咄咄逼人,不锋芒毕露;“有所作为”即是待时而动,顺势而为,这与老子的思想何其相似!

处下,处后也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的态势,给自己观察事态作好应付准备留出时间与空间,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如在武打片的打斗场面,武功高强的人不会一开始就把全部招式地都使出来,而是先处于守势,试探对方的实力,了解其招式的弱点,可能先挨数拳数脚,一旦摸清对方的破绽在哪,以其致命一击,虽然是后发制人,但能获胜,收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就像一篇文章中写道:“对于我们全球化、现代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丰富,对各种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在这么一个多元化价值观的社会里,如何能够保持我们本真的自我,不被所谓的功名利禄所累,如何坚守我们个人高尚的品格,不被世俗的面纱所掩盖;面对欲望知道知足寡欲,为人处事懂得谦下不争,善于守柔不逞强,老子的这些“无为”思想对于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值得深思与学习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二、读庄子的《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庄子·马蹄》)

读庄子,我更多的读到的是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不羁的赞颂。 庄子,天生的浪人,隐士,仿佛一匹野马奔驰在漫漫中华文化长卷铺筑的旷野。“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对世俗鄙弃的呼告历经千年却依旧绕梁不绝。庄子对自由的渴望,大概到达了令人惊异的地步。

自由,人类从亘古至今始终在歌唱不息的主题,多少人为了“自由”二字而献出自己的全部。曾看过电影《勇敢的心》,里面最感人的场景就是威廉·华莱士在临刑前那句饱含深情、又无比激昂的“Freedom”。现在的人们在形体上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拘束,然而精神上的枷锁却比千年来的所有时代都要沉重,难以打破。

“身不由己”,我曾一次次听到这句长长的、苦涩的叹息。我们的身上总是背负着太多的身份,责任,欲望。我们放不下,我们很在意,所以我们在精神上便遭到束缚,得不到自由。换句话说,束缚着我们的,大概只是“名”“利”二字。正因如此,庄子淡泊功名、“相忘于

江湖”的思想才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去思索。

应该说,庄子所鞭笞的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虽没有直接提起,但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视其涵义。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即受“物”限制,有所待的生存方式。庄子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及了这个问题,从大鹏之飞待于九万里风到蜩与斑鸠,可以说在庄子看来,有所待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不仅是鸟兽鱼虫,即使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人类也很难豁免。即使是列子这样的人,也只得到“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的评价。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有所待在庄子看来才是真正的悲哀。《齐无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就是说人之于世必定有所依附,而人却不知其所待。“即受此形于造物,则造物与我相守不亡,以待此形之归尽而后已”,人就在这种所待的约束之下浑浑噩噩走向死亡。这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一种有待的状态。

我想,庄子的《逍遥游》最恰当的体现了他对自由的人生的定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然而,在我看来,虽然庄子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蒙蔽性的

揭露是相当深刻的,但是庄子追慕上古社会的原始状态则极不可取,“无为自化”的政治主张也是消极的,回避现实的。在这一方面,庄子的历史局限性是无法回避的。

庄子读书报告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讲稿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选读课《老子》读书报告

《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导论(材料)

南京农业大学《老子》读书报告

庄子读书心得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庄子读书心得

《庄子》读书心得

《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
《《老子》与《庄子》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庄子读书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