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8: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到过节就是人们放松娱乐的时候,那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散文吧!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1】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对年味儿的感觉已不那么浓烈。记得小时候,特别盼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压岁钱,心里特别高兴。俗话说:小子盼年鞭炮两盘,姑娘盼年衣服新鲜。

小时候的老家,一进冬月,就开始有了年味,农村供销社就有许多年货在销售。特别是这个时候,各家各户为过年养的猪也都长大了,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猪也长得慢了,该杀年猪了。农村人热情好客,每家杀猪都要把亲戚朋友请到家里吃猪肉,真是一家杀猪半屯子吃肉,好不热闹。小时候我经常随父亲到亲戚或朋友家吃猪肉。

那时觉得杀猪菜是最好吃的菜,有酸菜,有血肠,有苦肠,有肥肠,有猪肝,特别是用大锅煮出来的大块儿的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薄片,蘸上蒜泥,真是好吃极了,算得上是人间美味。

直到现在,我依然酷爱吃杀猪菜,每年冬天都要开车出城去城边儿或农村吃几次有特色的杀猪菜。最正宗的杀猪菜,是用农村的大铁锅、现杀的猪、农村自己腌制的酸菜做出来的,就是把大块儿的猪肉、血肠、猪肝、酸菜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特别是酸菜,越剩越回锅越好吃。

进了腊月,更是年味十足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淘米蒸黏豆包。大黄米面儿的,经过发酵,包上豆馅儿,酸酸的甜甜的,黄黄的黏黏的,是我们北方独有的特色食品。每家都会蒸出很多,冻在仓房里,一直能吃到天气开化。再就是用大黄米面儿撒出的年糕,厚厚的一层大芸豆,那味道,那口感,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苏联敌台攻击中国说:“现在的中国,毛泽东搞个人崇拜,毛主席语录已代替了黏糕。”就连苏联人也知道中国的黏糕好吃。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一天,也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天。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一天一定要吃腊八粥。北方农村的腊八粥,就是用大芸豆焖出的大黄米饭,黏黏的,黄黄的,热热的,再拌上一勺儿猪油,或拌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吃得全身冒汗,把所有的寒冷都能驱到九霄云外。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从这天起就已进入年关。这一天也是灶王爷上西天的日子。按老传统,各家各户在厨房灶台上方的墙上,要供奉灶王爷,以示感谢上天赐给我们饭吃,更重要的是,灶王爷下界是来监督我们过日子的,叫我们不能有米一锅、有柴一灶。铺张浪费,特别是糟蹋粮食,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

灶王爷的权力可大了,你就看供灶王爷时贴的对联吧,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是啥事都要管的。二十三的晚上,要在厨房墙上换贴一张新灶王爷,把旧的在灶坑门口烧掉,要边烧边叨念:“好话多说,坏话少说,再说给你粘上。”就是要用灶糖把灶王爷的嘴给堵住,如同贿赂灶王爷,给点甜头,让灶王爷上天后多说好话,免得人类受到惩罚。这就是过小年为什么要吃灶糖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祖先也是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因此用灶王爷的神话来约束大家,告诫人们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小孩子们越是临近年根前就越盼年,整天数着日子过,把要过年的几天该干什么都编成了顺口溜:二十五扫扫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牖(指对联和窗花),三十晚上坐一宿。这一顺口溜,成了家家户户过春节的指南,基本都会遵循这个日程。

二十五这天要彻底打扫一次卫生,天棚、犄角旮旯都要打扫一遍,要干干净净过大年。二十六这天要把用冰冻在院子里的猪肉刨回来,由于农村室温低,肉半子又大,得两三天肉才能化透,提前几天把猪肉拿进屋子里化着是很必要的。二十七就要把为过年养的鸡杀了,三十晚上必须有鸡吃,借鸡的谐音,就是吉利的意思。

二十八把面发上,准备蒸馒头上供,又大又圆又白的馒头是过年的象征。二十九这天不论早晚,必须把对联儿贴好,大红纸的对联儿吉祥喜庆,一贴出来就有十足的年味了,贴对联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过年形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了三十晚上,按中国人的传统,要辞旧迎新,也叫守岁。

一夜连床睡,五更分二年。半夜十二点要发纸,在院子里点一堆火,为纪念先人,也要烧一些纸钱,然后一家人回到屋子里吃年夜饭,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吃饺子,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吃完年夜饭,小孩们手提灯笼,在大人的引领下,走家串户,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当然收点儿压岁钱也是孩子们过春节的一大收获。

想起小时候过年,贴对联,挂大红灯笼,放鞭炮,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日子。虽然现在的大人和孩子们已经都不那么强烈盼年了,因为现在的生活好了,平时过日子也都和过年差不多,应有尽有,所以就没了过去对过年的那种企盼。但是过大年,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也是无法代替和改变的。一是亲人团聚。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一定要赶回来看望老人,与亲人团聚。二是大吃大喝。虽然平时也不缺吃不少喝,但总没有过年这么丰盛,中国人过年时最舍得花钱,山珍海味已走进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三是祭神拜祖。这一点也是最凝聚人心的,这并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人们把祖宗的名字供奉在北墙上,摆上美味佳肴,磕头焚香,在不忘先人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能使整个家族都团结起来。

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真是让人留恋,让人向往,在浓浓的年味里埋藏着我许多童年的故事。父爱母爱无微不至,姐弟亲情温暖心间。岁月沧桑,时过境迁,清晰的记忆仍不时地在脑海中萦绕,可童年、理想、快乐以及那浓浓的年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2】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之中所有节日里,春节是最大的。春节是辞旧岁迎新年的日子,在那些传统的仪式和规矩中充满了敬畏与守望的意味。过年,是国人共同分享的记忆,从传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作家对于春节有着怎样的体验和观察。在梁实秋、鲁迅、张爱玲、老舍、丰子恺、沈从文等文学名家的妙笔之下,过年的场景更具有了独特的意蕴:

梁实秋先生生于1903年,亲历了晚清和民国之交北京的社会生活,他在《过年》一文中对中国传统“老式”过年习俗进行了回忆。很多人是在长大了以后,对过年的热情才渐渐消减,而梁先生则说自己是小时候不喜欢过年。所以,他在文中对当时年俗的描写也是以一种幽默调侃的口吻展开的,比如“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

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这些风趣的“吐槽”令人读来不禁莞尔。

鲁迅先生对于旧历年的态度似乎非常平淡。1934年,他在一篇题为《过年》的文章中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可见,鲁迅先生对于旧历年一向是很冷淡的,如1934年一般的过年的兴致在他的一生中也是极少的。

1946年初,张爱玲由上海往温州寻找胡兰成,途中她写下了三万多字的札记——《异乡记》,其中谈到了她所见到的农村过年杀猪等细节,拟人化地写出了当时被杀的猪的心理:“尖刀戳入猪的咽喉,它的叫声也并没有改变,只是一声声地叫下去。直到最后,它短短地咕噜了一声,像是老年人的叹息,表示这班人是无理可喻的。从此就沉默了……”

作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对于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数家珍。1951年,他专门写了一篇《北京的春节》,来描写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吃食、礼仪、景观等:“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向以意境隽永而闻名,他在散文《过年》中对春节的回忆也充满了朴实的生活气息,还从中找到了自己与美术的缘分:“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

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沈从文的创作常常以湘西为背景,以至于他已成为湘西的一个文化符号。对于湘西的年俗,沈从文先生也在《忆湘西过年》中进行了回忆:“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我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过年散文名家

名家散文

过年散文

过年散文

名家散文阅读

名家短篇散文

名家散文欣赏

雪景名家散文

【名家】阿紫诗歌《回家过年》

过年情结散文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名家散文经典 名家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