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强化资源利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5: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强化资源利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可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然而,从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资源利用意识较为淡薄。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参,将教科书视为课程资源的全部,近而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实践载体。这样的做法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限制着课堂中文本的生命灵性。

本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了界定,并依据资源贮存的方式、特点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文章的重点是谈如何从宏观的高度,对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广泛存在

1、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即能够支持语文课程得以实施的素材、策略、条件等。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远远大于语文课程的外延。因为一方面条件性课程资源不能作为素材成为课程组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即使是素材性资源也不能直接作

1 用于课程,它还只是备选材料(只有经过筛选、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成为课程。)再有,支持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策略等都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语文课程资源广泛存在,叶圣陶老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如此广泛的资源,分类标准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但都很难一一涉及。我们按照资源的贮存方式、特点可将资源分为以下四类:

文本类资源:主要指各种成文的篇章、著作等。如各种中外名著、名篇佳作,包含各科知识的书籍等。它们是人类历史保存下来的遗产。

生活化资源:指广泛蕴藏在生活中的可对课程实施起到间接作用的各种资源。如各种自然景观:大地、山川、小草、野花等;人文环境: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布告栏、报廊、各种标语广告等;人文交际: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媒体信息: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等。

人本体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的知识、经验、才华、思想等就构成了一部“活课程”。学生也是一部部“活课程”。他们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建构和丰富课程的主体。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条件性资源:这类资源并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主要指维持课程实施的一些物质条件,如信息技术资源的配备,各种教具、教学环境等。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资源意识较为淡薄。不少教师将教科书视为课程资源的全部,近而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

2 材、学教材、考教材”。这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阻碍着个性的充分发展,掩埋着课堂中生命的灵性。也由于资源意识淡漠,一些很好的课程资源被闲置、浪费,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面对广博而丰富的各类课程资源,课堂上如何加以利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

首先,从大的方面看,各类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为核心进行整合。它们利用的时机、素材性资源的取舍、人本体资源的开发与导向等都与这个目标、这个重点紧密相连。而在所有的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资源,他是其它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而就课堂教学而言,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还应从更宏观的高度加以开发、调控和整合。

(一)引入信息

阅读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引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过程。这种解读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而且这种解读之后体验的正与误、深与浅不仅与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等有关,还与课前学生对有关文本背景知识了解的程度有关。这些都构成了学生的“前理解”。可以说“前理解”的水平越高、程度越深,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会越深刻。所以,在教学新课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以丰富学生自己“前理解”,为他们自己解读新文本做好必要的准备。

仅仅重视课前引入大量信息资源还不够,学完全课,教师还要设计拓展、延伸性阅读。目的是以教材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发散性阅读。因为学好语文的基本规律是“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

这样,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信息源”,以其为核心,有效利用课外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同时又以教材为核心,开发、利用课外更为广阔的信

3 息资源,使得课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教材资源与课外的文本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的素材性资源我们更不可忽视。例如学习杜甫的《前出塞》,理解“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一句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密切结合当时美国与伊拉克战争事件,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战争的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活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符合“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

(二)借用形式

生活中的资源我们习惯联系它的内容,而其表现的外在形式我们却往往忽略,尤其是一些人文交际性的活动化资源,它们的活动方式往往启迪着我们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设计与选择。因为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要设计一些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解读文本。我们不应把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游离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它们同出一折,同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善于把学生语言学习的活动方式转化为生活中的语言实际应用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这样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生动、活泼,而且也为学生将来真正投入生活做好了潜隐性的奠基。例如杭州虞大明老师讲《景阳岗》一课时,就将全课的学习置于一种生活化的语言应用的背景之中:一上课,他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很有兴味的假说:“假如武松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打虎英雄写一份自荐书吗?我们手头人人能够利用的资料就是《景阳岗》,咱们好好读读,完成这个任务行吧?”创设的学习情境尽管静心细想人人都明白是假的,但它“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学生仍然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情境中暗含着一系列“语文训练”,但训练方式都已“生活化”。如:将课文内容的概括异化为武松主要经历的表述;传统的句式训练异化为记录当时各式人等(如阳谷县知府、武松

4 大哥、受害家属、猎户、群众)对武松打死老虎的评价;将一般意义上的人物特点的概括评价异化为替武松选择上岗的择业去向(例如学生热情的推荐武松去银行做押钞员,当武术教官、拳击手、私人保镖等)。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我们要善于转化语言训练方式,让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转变为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实践”。

再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将课堂模拟为“实话实说”的演播室。教师作崔永元,一位同学作表演小夜莺的演员,其他同学作现场采访的观众。学生就在这“亲切”而又“新奇”的氛围中领悟着文本的内涵。教学活动可谓创有新意。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还广泛地利用着一些生活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如演课本剧、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编写广告词、设计标签等。生活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可以把其特有的生动、活泼、实用等特点,附加在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上,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充满乐趣。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就是教学资源,这类资源我们还要大力开发和借用,以为活化课堂教学及探究“阅读教学生活化”之路开创新思路。

(三)整合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资源的一个“源点”,他们是联结着社会、社区、家庭、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的信息资源以及蕴涵独特个人生活经验和创造潜能的“丰实个性”。所有的学生共同构成一个“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不但储存着信息,而且还能创造出新信息。学生是创造充满灵性课堂的资源。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差异更是一种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说“不要把差异看成是一种障碍,而应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这里想谈一谈如何开发和利用差异性资源。

首先说,要利用差异,重视差异互补。在课堂上,同一个问题,学生的认

5 识往往是欠全面性、完整性的。例如学习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遗民的眼泪为什么流干了?”这一关键性问题时,有的学生眼光落在“胡尘”的感悟上,想象到遗民受尽了胡人的折磨和凌辱,有的学生关注最后一句,从中体会到他们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来收复失地、解救他们,可足足盼了66年也没有盼来,眼泪怎能不流干呢?还有的学生联系诗的前两句,体会到中原山河如此壮美,可这本来是属于我们的国土却由胡人任意践踏,这怎能不使人痛心得落泪呢?学生从各个角度感悟后,教师请一个学生对此问题做小结,将差异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对全诗的立体感悟。

其次,要珍视差异,重视差异互启。“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实际上在不同理解的碰撞中往往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启迪、生成新的创造性见解。教学中教师也是参与课堂交流、对话的一员,要不断地“以智启智”。例如学习《井》一课时,教师在组织学生体会井水特点时,一位学生结合“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从中感受到井水“很凉很凉”,还能感受到这井水特别干净、特别清甜,甚至似乎还能感受到在冰凉中还泛着井水特有的清香!教师抓住他这独特的个性化感受启发其他同学创造性解读文本:“他能从重点写井水的一个特点的语句中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这清香不仅是红李子的清香,还是作者心底内爱井水感情的流露,是他心底内流露出的清香之感!”话落之后,又一个学生说:“‘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从这一句中我体会到,这句表面是说大萝卜可爱,实际是作者特别爱井水、爱井水浇出来的大萝卜。”朴素的话语中洞悉着一种哲理!激情的表白中涌动出生命的力量!

(四)巧用条件

6 条件类资源一定要适切而用,要用得巧。信息技术资源一定要用在关键之时,以突出其独特功效。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通过查字典、揣摩等仍不能理解“众星拱月”的含义后,一位教师将圆明园的布局全景制成动态的课件示意图,学生依据课件领悟到“星”、“月”、“拱”的含义,从而形象化地理解了词语。课件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功能,能拉近时间、总揽全景,渲染情境。适时运用可以节省冗长的语言阐述,增强学生的形象感悟与记忆,同时能启迪思维。而且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演示的工具,还可以作为提供广泛资源的工具,信息交流与个别辅导的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等。`所以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决不可轻视。

再有,课堂中现实现场的情境若与解读文本有联系也一定要“信手拈来”。例如特级教师武琼老师讲《黄河象》一课时,当讲到“黄河象骨架高4米,长8米”时,她让学生对比着此时做公开课的大礼堂前前讲台的长度和高度去想象,学生的头脑中立刻勾勒出了这具巨大的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模型,口中不由得发出了“哇——”的惊叹之声。

“课堂小天地,语文大课堂。”如果我们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如果我们能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丰实的、生动的,充满着艺术性与创造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

王蒙原

新城区胜利街小学

强化资源利用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王蒙原

新城区胜利街小学

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督查机制提高督查实效

“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优化课内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创设情境提高实效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利用“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强化主体参与提高德育实效

利用远程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资源利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强化资源利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