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发布时间:2020-03-02 08:03: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方志的体例、语言及文风

编史修志讲体例、读志用志观文风,这是历代方志名家特别讲究和看重的大事,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续修新志启动之后,各级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谋篇布局,但是,在编写过程中,如果体例把握不住,语言和文风问题解决不好,那就很难编出一部好志。因此,要使你笔下的文稿成为一部良志佳作,首先要有得体的结构,精当的语言和朴实的文风。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框架设计得再高明,你的篇目搞得再精细,你的门类排得再严整,也将会成为空楼一座,或许出现满楼垃圾,资料泥沙俱下,志体似象非象,层次杂乱无章,修志将毁于一旦。相反,如果你能驾驭语言,精于编写,那么,框架、篇目、门类、章节、语言就会相得益彰,使人展卷便得一方之史情,使我们的志书成为经的住时代风雨剥蚀的佳志良作。因此,方志的语言文风比之于体例,是肌肤与骨骼的关系。孰不知:无有坚实的砖瓦,哪有巍峨的建造?无有琳琅的商品,哪有满载的货架?无有丰满的血肉,何谈健美的躯体?血肉不存,骨之安在?世人皆知:丰神炯异者,方显骨骼不凡;体瘦如柴者,其必萎靡不振;体态不丰者,显为残疾之人,谈不上健美。所以,志书的体例、语言与文风,形同骨肉,类似上比。它是根基所在、生命之源,也是资料之基,是赖以依附、运转的载体,故而为成书之本、全书之根,须下大力而为之。

一、志体的体例

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不同于文艺,不同于论文,不同于公

1 文,也不同于新闻。因此,必须努力辨析,找出异同,才能把握文体,用好语言,修好志。“方志”作为短语始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成书于战国之后,如《鲁之春秋》、《吕氏春秋》等。释义于秦后汉初,汉朝郑玄作注曰:“方者四方也,志者记也”。“方志”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历朝历代的文学、历史、地理等著作都大量征引、取材于地方志书,并把修志视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和官府行为。既然“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和题材出现于社会,那么,它作为一定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它的品位又是如何呢?宋代方志学家王象之在其名著《舆地纪胜》中讲得非常精辟:“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清代方志巨匠章学诚也主张,方志记述,不仅要做到“简”、“严”、“核”,还要做到雅,即规范、典雅、精当、简明、高尚、风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汇精品。

(一)志体与史体语言

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尽管是同类项,但却是两码事,绝不能混为一谈。史书是述史、志书是存史。因此编修手法也不相同。志书与史书除了在统纂的目的与任务、记述的方法与体裁、搜集资料的范围等方面的大相径庭、大有不同外,在语言表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史书重在论述,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语言的表述是十分明确的。论述事实,阐明事理,反映得失成败,褒贬功过是非,都用非常明确的语言表述清楚,直接表明著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而志书的记述,方志的体例虽然分述、记、志、传、图表、录6大块,但特别强调要述之当头,特别在语言表述上要求始终坚持述而不议、

2 述而不论、述而不评,只能寓观点于事实的记述之中。它把是非、得失、成败、功过、褒贬、盛衰、经验、教训等等,都寓于自然记述之中,记事以事实说话。正所谓“志者记也”,记事成文,结文成志。

另外,史体编修以述说史实为主,笔者可以站出来评论。如史记中前后往往“太史公曰……”,史体在不违背当年史实的情况下,可以敷衍、可以割舍、可以剪辑、可以穿插、可以描绘、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如自始至终都讲霸业兴衰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一个固执偏爱的母亲武姜氏废立两子的故事,庄公郑伯一忍再忍,最后打败其弟共叔段的故事。在记述“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的情景后,后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记述郑伯胜后,书曰“郑伯克段,段不弟,故不弟”;“欲擒故纵”;“不及黄泉,不相见也”等等都是史家之议论。(《左传》是我国最早的而又最详尽完整的编年史,同时又是长于修辞的文字作品,作者左丘明出身贵族、春秋鲁国史官,以善辞能文著称于史)

(二)志书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以及电影、电视、戏剧作品等。它们的语言强调感情色彩形象思维,要求用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以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而志书用语要求简洁朴实,以准确、翔实而清新的语言去记述事件的始末,以资料取胜,用事实服人,以真实为生命而不允许有合理想象。如果加以浮夸与渲染,必然会掩盖资料的真实性,给人以不实之感,也就会失去志书的价值。这并不是说志书的语言比较简单,而是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言朴实、

3 流畅、清新,达到平淡之中求雅重,在无华之中求有声。

(三)志书与新闻体

新闻体一般有三部分构成,即导语、主体和结尾。导语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主题,采用倒金字塔的形式再写经过、回后回应主题,新闻体之语言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具有明显的褒贬性,渗透着作者的爱憎,直抒作者的情怀感叹;而志书则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保持冷静、客观、不漏声色,把编者对事物的褒贬、赞许寓于对事物的记述之中,不采用“三段式”式倒金字塔的形式。

(四)志书与工作总结等公文体语言

在修志和编辑年鉴过程中,有些单位的撰稿人往往把志稿和年鉴稿与工作总结混为一谈,这是因为没有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总结一般为三段式,情况、成绩、经验一段、问题一段、措施,分一二三四,方志分编列章分节,节下有目写出事物开始、发展、结果一气呵成,记述事实。总结用综合性的语言多,副词、形容词多,模糊用语也比较多。而志书语言开门见山,言必及事,言必及物,准确、庄重、戒绝空话、套话,更慎用副词和形容词,决不能滥下断语。

总之:志体体例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有明确的体例要求。一部好志,坚持为党立言,为民立言、为国家立言、为事业立志的原则,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全面记述一方之情,运笔铺写历史与现状,客观反映经济与社会,要把基本原则把握好,要把基本走势写清楚,由此来观兴衰,知兴替,看发展,述变革,记趋向,导未来。

我们编修的第二代《某市市志》,除序言目录而外,前冠“概述”,

4 “大事记”后殿附录等二次文献,中有专业志30余编,是一部运载某市历史改革开放20年的鸿篇巨著,是二十年中党、政、军、民、科、教、文、卫、体,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社会各界、辖内各方的轨迹所在的百科全书。一是概述为全志之纲,概述全貌、简述发展、记述变革、揭示规律,使读者见微知著、展卷便得某市发展之走势;二是大事记为全志之径,采用编年体为径,记事本末体为横,纵横结合,以纵为主,综述二十年来大事要事;三是各专业编为全志之主体,本着“事以类分,横排竖写”之原则,按门类行业一级并列设编,而后以年度远近深入纵述,以对应前志、补述前志、续述发展,此为全志之主体大动脉。四是人物编,以正面人物为主,以本籍人物为主,对二十年来具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本着“以事系人、因人叙事”之原则,本着“生不立传、盖棺定论”之原则,将其功德载入史册,流芳百代,以示后人。五是附录,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文献辑存、重要资料索引,进行二次文献辑登,进行修志始末阐述等。全志体裁,综合运用记、志、传、图、表、录等方式,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寓思想性、科学性于资料之中,寓观点于字里行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确保把第二代《某市市志》修成精品工程。

对于志书体例,我们要牢牢把握,不使偏离,必须注意以下突出问题。

一要明确:必须坚持“横排坚写”的原则。一部好志,要横排门类,竖写始末、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所谓横排门类,就是要门类齐全、阵容严整,横不缺项,党政军经科教文卫体等等包罗万象,百科

5 横陈,不能缺胳膊少腿,不能缺牙漏风。这样才堪称为一方之志、一方之百科全书。所谓竖写始末,就是要一写二十年,不是写当前,不是写近几年近五年或近十年,一定要写好二十年,这里首要的是抢救资料问题,要大量占有手头资料,努力抢救远年资料,在占有资料上,没有捷径可走,发懒不行,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才能纵深挖掘,大量占有,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前提下,才能欣然命笔,笔下有素材、笔下有物据、笔下有始末、笔下起风雷,否则,二十年历史你是写不全、写不好、写不翔实的。不出书则已,志书面世之后,意见就会纷至沓来。哪个时期写不好、写不实、写不准,哪个时期的主要领导和骨干人物就会有非议。再大量占有资料之基础上,如你以年度远近深入纵述、辛勤笔耕,那么你的分志就将会是一编好志,永垂史册之上,以昭彰部门单位源流之功。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

二要明确:必须坚持“述而不议,述而不作”的原则。志体如果述中有议,述中有作就是败笔。笔者只能寓褒贬于记述之中,寓思想于资料之中,寓观点于叙述的字里行间,对于整部志,除序言、后记之外,主要部类与正文都不能妄加评论,更不用谈抒情、赋诗。决不能用以文艺创作、新闻、言论之形式来写志,决不允许有形象思维、鲜丽之辞、也不许有积极修辞格存在其中,要严格区分志体与史体,志体与其他的界限,坚持一个述字,述字当头其志自成。

三要明确:必须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综述二十年的历史,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事态本末发展为准绳,决不要报喜不报忧,决不能唯心地去修志;要做到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心,要唯实,用事实说话。高潮就是高潮,低谷就是低谷;要做到不阿谀、不溢美、不避丑、不

6 偏私、不歪曲、不以个人好恶而修志,要当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的、现实中的司马迁太史公。

二、语言与文风

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说明事物,传达感情,增进了解。如果没有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所谓“语言”即人类在从事社会实践中所说的话。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类型。口头语言若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一切文章宣事达理、表情写意的唯一工具和手段。因此,不论是方志的记述还是其他一切著述,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完成。语言的变革与改进,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手脚分工后,需要集体劳动,劳动中发出“杭唷”“杭唷”的声音,这就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它起源于劳动,而今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更不能离开语言,必许用语言文章来运载、交流、传递信息。

看重语言,强调语言对于文章的重要作用,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易经》中就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之说。这里的“辞”,指的就是书面语言。显然,那时的古人就已经认识了语言所具有的那种宣传、鼓动的作用。孔子说:“情欲言,辞欲巧”,就是说要想完整、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讲究语言方面的技巧。孔子还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语言精美,富有文采,文章才能流传甚远。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到汉代《史记》,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凡是得以长久流传的著作,都是语言方面的典

7 范。我们抬眼看世界:契科夫、塞万提斯、雨果、果哥里、莎士比亚、大仲马、小仲马等都是著名语言大师。有一次,小仲马给他父亲写了一封信,问他自《茶花女》之后还有什么杰作?大仲马回复:“我的杰作就是你”。一句话七个字意义是重实深远的:一是他说了一个事实;二是说《茶花女》固然出名,但不如有了你;三是包含着长辈对晚辈今后发展的渴望与期望,希望他的发展超过他的名著,成为老仲马真正的杰作。

“文风”这一概念的定位是书面语言的风格与流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把社会交往与实践中的语言,用一定符号、按一定表达格式记录下来,便形成了文章,有了文章才会有文风;有了文风,才产生了风格与流派。广义的来讲“文风”,这个题目是相当大的,他的基本定义是“为文之风格”,但他包括的内涵却有方方面面。包括着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新闻、说唱文学、影视文学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人类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有多种体裁与形式来反映现实,服务现实。而在反映与服务现实的过程中,由于为文者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不同,自然形成了他们的多种风格与流派。由于语言文风的不同形成了语言文章的多样性。有的喜欢“大江东去,波澜壮阔”,有的喜欢“小桥流水,月明风清”,有的喜爱“浓桃艳李”,有的喜爱“疏梅浅竹”,有的喜爱“苦艾寒芹”,形成了我国历史文化的著作多样性及语言文风多样性。有的奔放飘逸,如李白;有的旷达洒脱,如韩愈;有的豪迈警奇,如苏轼;有的秉笔直书,如章学诚。有的是深情的叙述,有的是精辟的剖析,有的温文尔雅,有的为文险辟等等,各有各的特点和基调、各有各的流派与风格。什么叫风格?风格是撰文者精

8 神个性在他的文章中必然表现。这种个性“成于中、形于外”,将其本人的个性倾注、印记在文章中。因此,便形成了一个通古以来的结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文风即人”。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上都不乏其人。唐宋八大家是如此,近代鲁、郭、茅、巴、老、曹也是如此。

“五四”运动以来,在我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两个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这两位巨匠,他们生活年代相同,开始又都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但是,他们的语言、文风却截然不同。

鲁迅的语言文风----对现实精确深入的观察、准确透彻的分析,敏锐地洞察力,犀利的语言,他的语言风格具有淋漓尽致的雄辩才能,层层拨笋,一语中的的思辩功力,还有中国式的幽默含蓄。他的文风是尖刻的嘲讽、严峻的激情。我们读鲁迅的文章,就能看到鲁迅其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严格、坚毅、正直、勇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探求真理中与敌针锋相对,他严于解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对理想狂热地追求,书写火山爆发式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想象,奔放无羁的语言,震撼大地的呼号呐喊,波动江海巨川的诅咒和叹息,胸中的一切,一泄无余的宣泄,对渴望与信仰作上天入地的追求。我们看到郭老的为人和笔下,到处是生命的光波,到处是新艳的情调。语言的奔驰喷洒,使他才华横溢。他的语言文风,象火山般的喷噬,象火山般的燃烧。他象一个勇敢的鼓手,擂鼓催人发奋,鼓舞同志面对理想的霞光,象洪水冲决闸堤那样向前突进。

9 总之,在语言风格上,有的豪放恣肆象陆游,有的恬淡沉静象寇准,有的风趣横生象柳永,有的严厉警辟象辛弃疾,有的深沉语浓(何处望神州),有的清淡朴素(打起``````),他们各呈异彩。

三、志书语言之特点

方志也同其他著述一样,离不开语言这个最重要的工具,并且还具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方志不仅为当代人使用,还要流传子孙后世、流芳百代千年,因此,它必须以铁真的事实、丰厚的资料、精当的语言来经得住历代风雨的惨酷剥蚀,经得住历代理论、舆论、批评家的严酷点评,为社会进步铺展深厚积淀,为文化长河淘沙烁金、为时代进步供以参数借鉴。为国立言、为民立言、为一方立言,使一方古老与文明绵延不断。

那么,我们修志时,在语言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大众化。也就是讲“为民立言”。

一是有些方志语言直接来源于民间。旧方志蕴含着一些民间精华,它反映历代人民生活生产、技艺文物、风土民情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人民性的,我们要广泛汲取这些历史上活生生的东西。要时刻牢记劳动创造了语言,人民大众是生动语汇的鼻祖,要充分表现人民性的观点,不仅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做到大众化、通俗化。编史,有些所需要的资料,有些就是人民群众口头搜集到的遗闻逸事、谚语、民谣、口碑、传说等。他们是由人民群众用活生生的口语陈述的。其中许多词语,都可以去粗取、去糙取华、去伪存真,直接引用。

二是从地方志的作用来看。地方志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三

10 大功能,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读者群,它的读者群不仅仅限于领导层,而要面对大众群体。因此,要求在语言上必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简洁流畅。旧方志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使语与文分离,一般人难以读懂,因无有古文功底望而却步。新编地方志要求用现代语体文,语体文是指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文体,不允许使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或中间夹杂一些外文。但是,必须继承文言文言简义赅的传统精华,在节省笔墨、准确达义上下功夫。

(二)时代性。时代不断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进步,语言也不断发展。但语言的发展永远是渐变的。旧方志使用的是文言文,新方志使用的现代语体文,但是在追述古代历史的时候,还必须用到一些古代用词,如皇帝、翰林、举人、牌坊、社稷、妓院等等。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反映,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首届新方志的编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处于起始阶段。志书的语言和用词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当代的时代特点。如红领巾、合作化、自留地、承包责任制、计划生育、专业户、万员户、核武器等等词语,使用的频率就比较高。

当前我们不论是编修、还是续修志书,历史背景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处于21世纪初。当今时代,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规、观念转变的新时代。在新的时代里,我们续修新地方志,就必须有新形式、新思维、新内容、新语汇、新文风。第二届修志与首届修志相比,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形势都发生重大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我们所记述的是改革开放20年这段历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又生动的。既然我们笔下所作是改革开放时期,志书的语言文

11 字上必然会有新世纪的烙印。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世界贸易组织(WTO)、产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大棚蔬菜、绿色食品、环境保护、招商引资、计算机、互联网、高速公路、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新词语将会被广泛应用。新方志要运用这些时代性词汇来反映时代风貌。这样才能真实和具有说服力,这样修得的志稿,字里行间才有时代的强音、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三)科学性。地方志述一方之历史与现状,是兼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而有之的一方之百科全书,那么在语言文风上也应当具有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符合语法,做到用语依法、用语得法。语法是谴词造句之法,词只有接受语法的支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去组织,才能成其为完整的语言。在编写中造句不合语法,就会病句连篇、贻笑大方,更谈不上语言之驾驭,篇章之斧劈。所以必须做到用语以法而行,表意以法而立。

其次必须合乎逻辑。方志著述要求横排竖写,即横排门类、纵写始末,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同时,要求述而不论,述而不作,寓意于述、寓理于述。总之,述字当头,述冠全篇,对于事物的记述,不加褒贬,不论是非,直陈其事、详述始末,这是由其题材的自身定义所锁定的。志书体裁是记述体,但不同于一般记述体。记述通常包括顺述、倒述和插述,三种形式混合使用,但在方志中却很少用到倒述和插述,一律以顺序为主,并且这种顺序多为完成式、过去式,一般不记述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它比普通的记述文有更严格的逻辑要求。一定要条理清楚,安排顺序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

12 间先后,也可以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要全盘考虑如何前后连贯和照应,使叙述的事件成为一个整体。方志体的基本概念是:它是一种以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为依据,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门别类、系统的陈述一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的一种特殊的记述体裁,这就叫做方志体。由于方志体裁比较特殊,著述时用陈述句较多,当然也会用到一些说明事物的判断句,因而在运用语言方面,如果不注意逻辑,就会在判断和推理方面出现错误。但是,我们决不允许意气风发、横加议论,决不允许诗兴大发、赋诗点缀,决不允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决不允许浓笔重彩、随意泼墨,决不允许有感而发,将自我感慨倾注于笔端、镶嵌于字里行间。即使你有感慨、有观点,也要平铺直述、秉笔直书,让观点在记述中自然流露。任何渲染华丽之辞,都为方志界之大忌。

(四)地方性。方志者,地方之志也。《某市市志》是地地道道的某市土特产,或者叫某市专利产品,不允许天下共而有之。因此,它具有极其特殊的地方性。体现地方特点,主要在于内涵,而用于表达内容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地方性。在记述地名、风俗、方言、土产、文物、矿产、经济、工艺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的容时,所运用语言的地方性是非常显著的。许多方志专家认为,为了体现志书的鲜明个性、地方特点,在尽量运用全民通用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地方性的语言。这样,才能让读者觉得我们确定修的是某市之志,而不是上海之志、北京之志。

(五)专业性。专业志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设计中所说的横排门类纵写始末,这个“门类”就指专业志。反映党、政、军、经、

13 科、教、文、卫、体等各行各业各方面,不免会接触到一些专业用语`或术语。在一般人也能懂得,又合乎书面语要求的前提下,在方志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行业专用语,以体现其行业特征,而对一些难懂的专用语,要另加注释,或在上下文中说明。这是因为志书要流传后世,必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的懂,不要在我们笔下让志书成为后世看不懂的“天书”,不要让我们后代象现在破译基因密码那样费尽心力。 近年来,方志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相继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坚持把握志书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要注重追求志书语言的优美典雅,以增加续修志书的可读性.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读就要写的精炼、优美,引人入胜,使人耳目一新、读之朗朗上口,耐人咀嚼回味”。一部志书在手读者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我国有不少名史、名志都是优秀文学著作,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深的不讲,但就现今流传的《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书中,妙语如珠,腑拾皆是,既是史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充分展现了古人祖先的语言大师艺术才能。如《史记》“陈涉世家”中“苟富贵、勿相忘”、“雁鸟安知鸿鹄之志哉”、“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等等,如“鸿门设宴”、“苏武牧羊”、“魏公弹人”、“将相之和”等等,皆出之名人之手,成为后世精品。在质朴直陈的叙述中,人物活生生地蹦出来。王朝闻先生也曾说过:“方志要写成富于魅力的、可读的教育人民的东西,不要写成流水帐,不要写成简单的结论。”这样,就为我们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知道:孔子周游方知《论语》,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呕血《史记》显盛,孙子膑脚兵法遂成。著书

14 立说,确实要付出巨大代价,下一番苦功夫。在下一步修志工作用实践中,我们从设臵篇目、搜集资料到编写总纂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掌握方志语言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要求,不仅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而且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新语言,把新方志编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使一般人都喜闻乐读,读后能受到启发,获得知识;并使新方志成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的好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推动历史发展,时代前进。

四、志书的文风之要求

文风,是运用语言文字时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或者是文章和说话的风格和风尚。文风和语言既然是相互统一的关系,那么文风决定着语言的选择,而语言却始终体现着文风。

我们党历来强调要端正文风,因为从一定意义来说文风体现着党风。但是在不同时期,总是会在文风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有些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就充斥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热衷于制造花边新闻、明星绯闻、官场秘闻,用来哗众取宠,或扩大发行量,或增加收视率。还有一种长期存在现象,就是报喜不报忧。这种文风是浮躁不堪的、是纸醉金迷的、是功利主义的,这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种体现,决不能让它侵蚀到了我们的编史修志领域。在苏联解体后,有些人编写的历史,就把苏联共产党执政70年的历史基本给予否定,把苏联社会主义70年的历史写成是一部黑暗史。李铁映在第三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把这种现象称为“造史”现象。对此,要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编史修志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必须有一

15 个好的作风、好的文风。地方志的文风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历代学者都曾提出过自己的主张。如唐代刘知几对文风提出的要求是:“简要、勿涩、戒妄饰”。清代章学诚对方志提出的文风是:“四要”,即“要简、要严、要核、要雅”。李渔评价《汉书》和《史记》的文风为:“千古不磨,尚矣!”以上观点对我们今天修志仍有重要的意义。 新编地方志的文风要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史实务必记述准确,既要讲求文采,又要通俗易懂。就是说,志书虽然有特定的语言与文风要求,但并不排斥语言的生动和鲜明的爱憎。切记用枯燥无味的辞典语言写志书。对续修新志的语言文风,有这样几点要求:

(一)准确、严谨。快思维,慢下笔,笔下留情,三思而行,推敲再三。新方志在内容上要有周密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系统性。历史时期划分要有真实性、注意科学性。篇目的设计和安排要体现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统筹兼顾,既要真实地、完整地反映一个地域的历史与现状又要重点突出,详今略古,详独略同。篇目的编排要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篇、章、节、目之间是纵的关系,要注意领属得体;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是横的关系,要注意分类得当,并列适宜。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横的关系,就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新编地方志,内容浩繁,类目分杂,失之严谨,乃为大忌。

新方志在表述上要力求科学、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忠于客观事实,秉笔执书,确保材料准确无误。同时还要做到不因外在的压力而歪曲事实真相,也不要因个人的得失、好恶而有失公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秉笔执书”。

16 真实是志书的生命,而真实可靠的资料必须靠严谨的语言来表达,二者相辅相成才为信史信志。语言的准确严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客观,写本来面目;二是概念明晰,毫不含混其辞。那么如何达到准确严谨呢?有三条值得注意:

(一)要熟悉资料,把握实质,不能人云亦云,凭想当然下笔。如第一届修志中对“赤脚医生”一词,有的志书注释为“光着脚丫子的医生”“不脱产的医生”而没有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因而是不准确的85年国家卫生部 如“还七”道路“创业办”等都是如此,没有很好地述清。

(二)要恰当地选取专业用语,准确无误。如有的志书写道:“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停滞,直到85年才又在某某水库流域开展此项工作。”“流域”乃流经之过地域,水库蓄水不流,何称流域?只能称“某某水库灌区”。用词不切,记述不准。

(三)要注意感情色彩,让你的情感在述中自然流露。如某年某月某日,日军占领某市、或攻占县城,这里均应改为“侵占”才能准确达意,反映侵略实质。用语精当才能准确严谨。

(二)语言要平实通顺。文风质朴是一大优良传统,她象我们民族美德那样可敬可爱。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郭末若讲得更直更白“文章生动感人的秘决是少用形容词、用好形容词”。下面看形容词滥用的例子:“……苍郁的绿树环抱着巍峨的四层大楼……仅四层楼谈何巍峨”,何谈“大楼”,大词小用!某志记述它的“人工湖”……两岸水洗风熨的草坪,漾红溢紫的花枝,松柞枫柳的杂木树,簇拥起一湾碧水,船儿驶进视野中。纯粹拙劣笔法的写景。对人工湖的记叙应写面积、水深、工期、水质、发电力、灌溉量、水产品等。

二是要慎用积极修辞格。古书中人物、文物、胜迹、自然风光等

17 可以用积极的修辞,但要动笔从慎、注意平实。请看修辞不当的例子:

Δ山顶中间高、四面低,宛如城堞。何必加个宛如比喻呢?

Δ当时,群众的衣裳几年难见一件新的,终年“老虎下山一张皮”比喻不当,画蛇添足。

Δ志书中使用积极修辞也不乏典范、好的例子,被方志界一致认同的湖北《竹溪县志》中对“极光”的记叙就是其一:同冶元年(1862)八月十九日夜,东北有星火如月,光芒闪烁,人不能仰视,倾之北上,一泻数丈,欲坠复止,止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倾出万斗明珠,缤纷满天,五色俱备,离地丈余没,没后尤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文中采用了夸张、形容、比喻等积极修辞格,形象地记叙了极光出现的动人景象,生动可读。

三是讲究朴实美。朴实不是词汇贫乏,文笔粗糙,朴实文风要求语言更精美,表事物更准确、字斟句酌,在质朴中生色见奇。

(三)语言要尚法明快。地方志以有限的篇幅记述浩繁的资料,历代就有尚简之传统,胡乔木强调了“修志要像发电报一样惜墨如金。第一代修志时,办班人讲三改穿心峰记述的例子,200字至125字至79字至63字,改为“穿心峰奇险,拾级而上,临渊百丈,峰山穿心洞可容三五千人,此口出入,南二口仅可临险观景。洞内有洞滴水积为一潭,峰洞通天,可至顶峰。要做到语言简洁明快,一要精选字词,不使有误。如某志写“60年春洪下注”应改为“泻”,二要删却浮词,象鲁迅那样……。三要砍去蛇足。大凡阐释、表情、加议之词皆属蛇足统统删除。如“举世瞩目”“突飞猛进”功不可没“等;四是长句化短,注意省略。

18

(四)语言要典雅生动。方志语言不仅准确、平实、简洁而且要防止于枯乏味,力求生动典雅。因此,必须做好三点:1、合理用表压低行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以求行文生动;2、适当引文,强化记述的趣味性。过量引文会积成文字障碍,阻碍文字畅通,而适当引文会使语风典雅生动。如《玉山县志》在叙写玉山美景中引言”陆游登此山陶醉在“空蒙过钓船,断绝闻鱼唱”的诗情画意中,留下了“安得此溪水,为我化春酿”的佳句,1937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南行玉山时陶醉在“半江春山半江城”的景色中,誉称为“东方的威尼斯”由于引文适当,突出了旅游圣地之特征。3、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注意节奏的变化与声调的和谐。如《武乡县志》写它的县城一小段文字就有很好的节奏感。“它位于全县中部,周围群山绵延。马牧河、湟河相汇于此,由城南东流而下。城内千佛古塔巍峨矗立,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是座美丽的山城。”这里“相汇于此”“东流而下”“巍峨矗立”“拔地而起”都是齐口整整的短句,配以错落有致的句式,形成一定的节奏美。一部志书,在保持语体风格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不同部类体裁的语言要求也不同。如文物胜迹,只有进行准确的说明和逼真的描绘,才使读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一些重要事件及突异,也应祥备地记载与形象描绘。人物传虽不同于文学传,但决不排斥精美的文学语言,从而把传主写的丰满而跃然纸上。概述、序言等,理应为少量的议论抒情。这样的志才算得上典雅生动。

各位主笔: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大家族。方志自古及今、编纂出版、规模宏富、远源流长两千多年。方志的历代续修,绵延不断、长盛不衰。据统计,

19 民国以前,历代的全国统一志、郡志、府志、县志等有上万种,11万卷,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实属世界文化罕见,在历代中发挥了巨大的资政、教化、存史之功能。建国后的第一代修志,完成省、市、县三级志书6000多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如今,编修第二代新方志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请握住你主笔的神奇之笔,运用你智慧的神思,驾驭你精当的语言,在续修新志中一展雄风。让你们这些主笔的不朽之作流传千古!让我们众手成书,辛勤劳作,把一部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新《某市市志》献给某市人民!

学校自查报告体例及要求

毕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体例

地方志

地方志

地方志

教学设计体例及要求(推荐)

地方志党史及联络工作汇报

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转变文风

文风问题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
《地方志的体例及文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