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阳节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0: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阳节

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刘彩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源及简单介绍。

2、让学生懂孝道,知孝行。

3、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遍的重阳习俗。

4、简单的给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重阳的诗歌。

教学重点:1了解重阳节。 2让孝渗入学生心中。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孝深入学生心中,并实施于他们的生活。

2如何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授课,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交流。

教具、课件、假制茱萸枝/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等,那么你们知道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吗?(出示: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回答,教师根据答案做出回应,引出重阳节)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吧。

二、教学内容

(一)重阳节的常识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偶数定为阴数,把奇数定为阳数,九为极阳,而九月九日,更是两个极阳之数相遇,认为必有灾厄,古人为祈求长寿,用各种习俗躲避灾祸,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节日。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传说:

恒景斩瘟魔——相传在东汉时期,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三)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2、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学习课后元稹的《菊花》。

3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 。

4、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在重阳节晚上,月上树梢,人们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5、菊酒浓时蟹正香——重阳食俗谈完节俗,现在我们来说说食俗。重阳节之际,黍谷成熟,人们用黍米做成糕点,是待客和祭祀的最佳食品。有一句民谚,是“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治百病”的功效。古人还认为,久服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人们还将菊花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喝着香浓的菊花酒,再配以肥美的螃蟹,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四)重阳节诗篇: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重阳节的诗篇: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和宋祁的《九日置酒》

1、朗读并理解诗歌

2、思考:(1)两首诗共同用了那个典故?

“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注: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说起来还是陶渊明的外租父。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问,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2)写出了哪些相同的重阳日习俗?(登高、饮酒、插茱萸)

三、教师总结:P97页问题1

四、课后作业:p97问题2

五、板书设计:

重阳节

(一)重阳节的常识

(二)重阳节的传说

(三)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2、赏菊并饮菊花酒

3 、插茱萸和簪菊花

(四)重阳节诗篇: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和宋祁的《九日置酒》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 教案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班会教案

重阳节OK教案

九九重阳节教案

33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