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7: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勇担新使命 推动新跨越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

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郭有明(2011年12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决战“十二五”、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立足新起点,勇担新使命,抢抓新机遇,推动新跨越,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历经五年团结拼搏,宜昌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宜昌发展进程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创造“宜昌速度”,推进弯道超越,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等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宜昌实际、具有宜昌特色的新路子,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圆满完成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发展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驱动型转变,交通区位从止点型向枢纽型跨越,城市发展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综合实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发展环境等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宜昌城市地位、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行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一个蓬勃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宜昌、大宜昌正在快速崛起。

(一)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总量实现从百亿到千亿的量级巨变,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性经济中心地位逐步形成。预计今年生产总值将突破2000亿,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五年翻两番,综合实力跃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4位、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3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工业经济突破性发展,实现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80%;生物、新能源、环保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化工向多元化、精细化、高端化升级,装备制造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纺织、建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向六大百亿产业迈进,农产品加工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步伐加快。旅游业加速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工业百亿产业由2个发展到5个,百亿企业由1家增加到6家,中国驰名商标由4件增加到19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一批产品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一批优强企业进入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前列。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预计五年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60亿,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的重点项目692个,其中投资过10亿的82个,过百亿的8个,已有576个项目建成投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沿江突破全面推进,沿江工业经济走廊初步形成;宜昌高新区“一区六园”加快建设,成功进入国家高新区行列;城区经济龙头地位已经形成,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4个县市(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市州前列。

(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骨架拓展与产业发展互动,功能完善与品位提升同步,城市建设与城市创建并举,中心城区“双中心沿江带形组团”空间布局和滨江山水园林景观带全面形成,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宜居宜业宜旅城市形象日益彰显。城市规划龙头作用充分发挥,东拓北联成效显著,组团式发展、精细化建设全面推进,城东生态新区、发展大道生态新区、沿江大道片区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71平方公里拓展到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84万增加到123万,城市骨架快速拓展,服务功能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走出了一条用市场办法推进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开工建设城区骨干市政项目150多个,新建改造城区道路里程160多公里,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运河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城市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宜昌电网实现从通道型向受端型跨越。一批大型综合商业项目建成开业,城市商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聚集辐射效应逐步显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交通路网为纽带,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互融共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0.76%。

(三)发展环境优势逐步显现。

城市功能、交通区位、产业配套、服务效能、生态环境、发展文化等竞争优势叠加集聚,综合形成了一流发展环境。交通区位实现历史巨变。沪渝高速公路、荆宜高速公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公路、保宜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三峡枢纽港、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加紧建设,三峡机场一类口岸顺利开通,水公铁空立体交通格局全面形成,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宜昌开发区体制调整、农村综合改革等成效显著,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全市统

一、联通共享的电子政务平台建成应用,行政审批流程实现优化再造,科学合理、便捷高效、公开透明、依法规范、一站式并联审批机制不断完善,行政服务全面提速提效。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河流水质全部保持三类以上,长江水质保持二类,森林覆盖率达到58%,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50天。尊企重商、开放开明、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全面形成,“说的好,做的好,做的比说的更好;山好水好人更好”成为宜昌对外开放的重要品牌,一批投资过百亿、过两百亿的重大项目落户宜昌,不断创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的“宜昌速度”。

(四)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文明城市创建实现重大突破,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居全省第一,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有效整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广电中心、新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奥运火炬传递、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宜昌·九歌大型钢琴音乐会、长江钢琴音乐节等一批重大节会活动成功举办。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系统推进,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体系,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率位居全省市州首位,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支持和服务三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争取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坝库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富民强市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增加,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8926元提高到16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433元提高到6877元。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创业促进、政策扶持等多渠道就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各项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13.3万,改造农村危房1.8万户,改造棚户区1.9万户,帮助5000多名困难家庭子女实现稳定就业,解决10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市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创先争优、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等活动深入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完善,选人用人公信度、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各类人才对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优秀企业家和技术团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十个全覆盖”,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满意率进一步提升。党管武装制度有效落实,国防教育不断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实现新发展。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奋斗历尽艰辛,发展来之不易。宜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关键在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务实创新,用发展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始终坚持项目主导,坚持不懈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中凝聚强大动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各级领导班子和社会各方面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放眼今天的宜昌,政通人和,人心思进,蓬勃发展,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宜昌今天的发展,是中央、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同舟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打下良好基础,社会各界朋友、全市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第四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宜昌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够仍然是当前宜昌最大的实际,我们还处在打基础、利长远的阶段,壮大经济总量、拓展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综合实力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领导能力、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奋力推进发展新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宜昌决战“十二五”、推动新跨越、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历史的机缘、时代的要求、发展的期盼聚焦宜昌,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代。

未来五年,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呼唤我们奋发进取、乘势而上。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稳定;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三峡工程全面建成,我们面临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特别是全省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加快“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全力支持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对宜昌领导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我们正面临着发展进程中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难得的发展机遇加上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必将成为推动宜昌发展的强劲动力。

未来五年,严峻复杂的困难挑战要求我们坚韧不拔、克难奋进。全球总供求关系、资源条件、经济治理机制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宏观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众多新的课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决不畏难、决不懈怠,迎难而上、克难奋进。

未来五年,服务全局的重大使命期待我们勇立潮头、奋发有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宜昌跨越式发展作为调整全省城市空间布局的重大突破口,作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求宜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宜荆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位,实现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新跨越,在各个方面当好排头兵,为全省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做贡献。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饱含着对宜昌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待。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拿出更大的担当,激发更大的干劲,实现更大的作为,不动摇、不自满、不折腾、不懈怠,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卓越姿态和非凡业绩,回报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全面推进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社会建设新跨越,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努力把宜昌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一是全面推进经济总量新跨越,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始终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态势,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前一年实现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力争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00亿,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5%左右,在全省三个三分之一经济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长江沿线同等城市中继续保持发展前列,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实现保三进二争一。

二是全面推进城市发展新跨越,建设全国一流明星城市。城市骨架快速拓展,功能不断完善,实力大幅增强,品位显著提升,力争“十二五”末城区框架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中心城区和长江城镇聚合带、城镇生态廊道“一带四廊”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具备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匹配的综合实力、基本框架、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城市品牌更加彰显。

三是全面推进发展方式新跨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格局基本建立,区域性人才高地效应充分显现,绿色产业、低碳生活、两型社会、智慧城市逐步形成,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四是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新跨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良性互动、同步提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突出四大战略要点:

——开放引领。牢固树立全球视野,坚持不懈解放思想,全面提升精神区位,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巩固提升综合比较优势和一流发展环境,广泛吸纳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进一步拓展资源空间、市场空间和技术合作空间,在更高水平的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沿江突破。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实现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城镇一体推进,构建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沿江城镇带和万亿经济走廊,打造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理念观念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创新集聚资源,以创新激发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把宜昌建成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现代创新型城市。

——绿色繁荣。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共同提升,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生态成为文化,让环保成为习惯,让青山绿水成为财富,建设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的幸福宜昌。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以跨越式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升级、城乡统筹和改革开放创新,实现更高层次、更好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全面推进转型发展。

坚持在转型中谋跨越,在跨越中促转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与支柱产业壮大提升两措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构建具有宜昌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做强做大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生物、新能源、磁电子、纳米材料、环保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纳米材料、磁电子等向千亿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大力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旅游交通便捷工程、旅游与文化融合工程和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全面推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市场主体、市场营销转型升级,努力创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清江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加快发展,把宜昌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多元化金融体系,深入推进金融创新,打造宜昌金融品牌。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宜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物流节点和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到宜昌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区域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

着力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充分发挥沿江交通区位、产业配套、生产成本等综合比较优势,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沿江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推进港口、公路、铁路等协作配套,实现企业集聚、土地集约、产业集群,建设千亿大园区、千亿大产业和亿吨大港口,打造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万亿经济走廊。坚持不懈引进大项目。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强项目策划,源源不断地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不懈培育大企业。深入推进双千双百工程、“2211”工程、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力支持骨干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上速度、上水平,力争通过五年努力,百亿企业达到20家以上,千亿企业实现重大突破。坚持不懈建设大园区。举全市之力支持宜昌国家高新区跨越式发展,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力争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等产值分别过千亿,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县市开发区分别过500亿,一批专业园区过百亿。

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以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引进和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担保,支持企业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市场营销模式、品牌运营模式,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以宜昌国家高新区和优强企业为依托,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大力实施“宜昌英才工程”,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家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以人才优势构筑竞争优势,以人才高地引领发展高地。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生态不断优化,始终保持一流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构建节约、高效、环保的低碳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和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长江生态防护屏障、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带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宜昌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二)加快推动城市升级。

按照全国一流明星城市标准,高水平规划,精细化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推进城市骨架拓展、功能完善、品位提升和能级聚变。

加快构建城市体系。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建设,加快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城镇聚合带和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四条城镇生态廊道为支撑的城市体系。加快中心城区发展步伐,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组团布局,优化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突出山水特色,打造城市“绿心”和“江穿城、城镶山”景观体系,构建组团式、网络型、生态化城市架构。坚持整体开发、规模开发、高效开发,拓宽投融资渠道,用市场办法推进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东生态新区、火车东站新区、发展大道生态新区、江南滨江生态新区和平湖半岛旅游新区建设步伐,带动城市骨架拓展和功能提升。充分发挥城镇在特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镇村布局、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文化保护等有效融合,城乡居住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承载功能。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精细建设、一步到位,加强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商贸、文化、体育、科普、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能源供给、信息网络和防灾应急体系,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中心城区“三纵三横”主干路网、“两纵两横”干线铁路网、三峡枢纽港、一类水运口岸、三峡区域性国际空港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联运的交通格局。积极推进宜荆荆城市群建设。坚持同位交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合作。

着力提升城市品位。牢固树立城市品牌理念,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效应,精心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节庆品牌,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从产业价值向城市价值转型。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实现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巩固城市文明创建成果,推进文明创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强化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健全长效机制,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巩固提升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努力把宜昌建成投资者向往、宜昌人自豪的“幸福家园”。

(三)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走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稳定粮食生产,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等百亿产业,建设全国一流的柑橘主产区和茶叶强市。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向精深加工转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加强品牌建设,精心培育农产品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提升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大力支持县市(区)抢抓发展机遇,建设重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完善产业共育、基础共建、环保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导山区县市与沿江地区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发展“飞地经济”。抢抓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等发展机遇,推动三峡坝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支持五峰县城回迁。始终保持县域经济强劲发展态势,推进各县市(区)跨越式发展,不断赶超进位,力争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行列,现有三类县进入二类以上,1至2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村水电路气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灌排渠系和山区抗旱水源建设,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清洁能源工程,加强山洪及地质灾害防治,推进中低产田、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不懈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激发发展动力,集聚发展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创发展优势。

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深化各项改革,构建推动科学发展、形成持久效应的“发动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政府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提升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探索完善开发区园区投融资机制,吸引各方面资金参与开发区园区建设。不断创新市区管理体制,激发发展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再造由行政单位向中介机构延伸、从市直向全市拓展。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形成统一完整、安全可靠、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电子政务内网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提升统筹城乡、循环农业、都市农业、脱贫奔小康等改革试点成果,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出口基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支持各类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

巩固提升一流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发展第

一、服务至上的理念,锲而不舍地加强环境建设,着力营造规范严明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加强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强化与中省单位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优化服务环境,重商、利商、亲商、敬商,努力把宜昌建成中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投资宝地。

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幸福宜昌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推进富民强市战略,建设幸福宜昌。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努力实现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高度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新生代农民工安居乐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不同收入阶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群众得到帮助、感到温暖。

(二)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紧紧围绕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物价等重大民生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支出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确保教育公平,统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体质。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文明诚信的宜昌精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创作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文化精品,办好一批品质一流、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先进的文化设施,集聚一批德艺双馨、富有成果的领军人才,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把宜昌建成文化强市和全省文化高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和集聚更多的资源投向文化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集团。推动文化繁荣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融合互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步伐。大力整合科技、体育、文化等社会公益资源,提升综合利用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优惠的服务。

(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紧紧抓住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机遇,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强化统筹协调,推进资源整合,深化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有序推进“一本三化”新体系向县城、重点镇拓展,实现城乡区域全覆盖、服务领域全覆盖,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联动化解机制,实现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大各类刑事犯罪打击力度,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善对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其按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深化普法教育,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推进公正、廉洁、文明、规范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党管武装,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不断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构建推动发展新跨越的坚强保障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推动发展新跨越的能力和水平。

(一)构筑争创一流的精神高地。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的不懈追求和高昂激情。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深入学习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各方面知识,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拓展更宽阔的视野,培育更开放的思维,敢于和善于用国际一流标准推动城市建设、谋划重大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昂扬精气神、力戒庸懒散、务求优勤廉,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全力以赴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以品行为贵,以责任为重,以务实为要,以民意为上,以廉洁为本,不断提升选人用人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增强干部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竞争性选拔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各级干部总揽全局、科学谋划的能力,依法行政、民主办事的能力,敢做善成、开拓创新的能力,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培养造就大批复合型干部。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锻炼,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合力。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精神上更好地关心老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的重要作用。

(三)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深入推进“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争优秀。加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搭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平台,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健全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

(四)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正确把握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众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扎扎实实地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干促进发展、以实干成就事业、以实干凝聚人心、以实干统一思想、以实干树立形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

(五)树立为民清廉的良好形象。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格执行《廉政准则》,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把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党员干部日常管理之中,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切实做到政治上坚定、精神上富有、工作上勤奋、作风上清廉,永葆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同志们,发展永不停息,实践永无止境。过去五年的奋力拼搏,推动了宜昌的重大跨越;未来五年的创新突破,必将实现宜昌新的腾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务实创新,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共同开创宜昌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件:

特大城市:根据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至100万为大城市,20万至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两圈一带:全省区域发展总战略,两圈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即长江经济带。

一主两副:全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展极带动战略,一主为武汉市,两副为宜昌市、襄阳市。

三个三分之一经济布局:未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即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武汉占三分之一,宜昌和襄阳共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目前武汉占35%,宜昌和襄阳共占20%,其他市州占45%。

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以2004年为基数,2008年宜昌经济总量已经实现第一个翻一番,2012年、2016年分别再翻一番。

城市荣誉:全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区六园:一区即宜昌国家高新区,六园即东山园区、猇亭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产业园、点军磁电子高科技产业园。

双千双百: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百亿园区。“2211”:力争到2016年,有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20家过100亿,10家以上过50亿,100家以上过10亿。

飞地经济:两个互相独立的行政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经济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兴山在猇亭建设化工园,即“飞地经济”的典型代表。

农业六大特色产业:水果、蔬菜、畜牧、水产、茶叶、中药材。

四个一批: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的县市。

三纵三横:三纵即小鸦公路、城东大道-汉宜路、东山大道-伍临路-猇亭大道-318国道,三横即夷兴大道、土峡线、张家湾路-S107省道。

两纵两横:两纵即焦作至柳州铁路和规划拟建的十堰至宜昌至石门铁路。两横即在建的汉宜高速铁路(连接规划拟建的宜昌至巴东铁路)、宜昌至万州铁路。

一本三化:一本即以人为本,三化即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

县域经济综合考核:省委省政府每年对全省县域经济(共80个单位)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前20名为一类县市,21至60名为二类县市,61至80名为三类县市。

宜昌英才工程:力争到2015年,面向海内外聚集300名以上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五个基本、七个体系:五个基本即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七个体系即健全党的组织领导体系、服务群众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民主管理体系、和谐稳定体系、激励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

十个全覆盖: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廉政风险排查预警化解工作全覆盖、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全覆盖、财政体制改革全覆盖、便民服务体系全覆盖、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覆盖、招投标综合监管模式全覆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及监管代理全覆盖、廉洁教育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全覆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全覆盖。

第五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乡镇第五次党代会开幕词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学习材料

学习贯彻第五次党代会

公司第五次党代会宣传方案

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心得

张书记第五次党代会讲话

某某大学第五次党代会开幕词

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
《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