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析张晓风散文自然景观的艺术描写(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8: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析张晓风散文自然景观的艺术描写

摘要:张晓风的散文无处不体现了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热爱,她在青山绿水中行走同时,对于人生和生命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她以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使得散文呈现了古典美和诗性语言节奏。本文以其散文中的自然景观为研究对象的着重点,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自然;生命;乡愁;古典;诗性节奏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一.绪论

张晓风是我国二十世纪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在1977年就被台湾评论界推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曾用笔名桑科、可叵,她的散文在海峡两岸都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代表作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从你美丽的流域》等。此外,有小说集《晓峰小说集》、《哭墙》以及喜剧《晓风戏剧集》、《第五墙》、《和氏璧》等。她很小就开始接触文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中国文学史以及众多作品的发展了然于心,尤其热爱散文,她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散文的同时对于散文的发展和流变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她的散文之中,无处不体现了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思考,这也成为她散文风格的主旋律。在张晓风散文的自然景观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款款向我们走来,对自然有着人文思考和至纯至美心灵的兰质蕙心的女子。在对自然景观的生态忧患的同时,有着独特的女性意识和故国之思,也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眷恋之情。散文具有的那种如诗如画的艺术美和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享受也来源于于作者的真性情和语言表现、驾驭力即对其散文——诗的节奏性的把握。而这种对女子及其情思的节奏性的展现无不适体现于其自然景观中的,这种“互在其中”、“不分彼此”的联系性把作者的人文情怀和文学创作、艺术哲思又紧密连接在一起,让我们去追寻隐含在张晓风“自然景观”世界里投射出的静谧、神秘、令人神往和深思的内在生命特质。

二.自然景观中的心灵描写

张晓风散文中对于自然景观的书写带有万物平等的宗教情怀,有对宇宙自然的人文哲思和自然景观下的生态忧患。张晓风的散文世界,常常让人感到如沐春风,她习惯于游走于青山绿水之间,加之用自己女性独特的细腻敏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描摹了风情万种和灵性逼人的自然界的同时,也更能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她在创作之中,不仅给予自我的反思,同时也给读者们诠释了自然景观和生命的含义。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一)对大自然的感恩

张晓风散文中关于自然景观的描述,首要情感就是对于大自然的感恩,她面对宇宙自然、绿水青山始终都满怀感恩之情。在她的散文之中,可以看到很多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对于自然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她的散文《杜鹃的笺注》、《咏物篇》、《秋天秋天》、《星约》、《画晴》等系列篇幅中都可以看到她为天地万物所创作的篇章。

“但当天空徒然变黑,暴风夹雨而至的时候,你就突然静穆下来,带着一种虔诚的敬畏”“每当落雨时分,那些花串儿就会变得透明起来,美得让人简直不敢喘气”(《雨天的书》)她对于自然景观的美的描写,是这般的虔诚和震撼。在她的笔下,对于自然万物的歌颂占据了最多的篇幅。她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和行走之间,更多的是以一种细腻、刚毅相结合的方式,去感受绿水青山之间的生活元素,并且对于这样的自然又时常充满了敬仰和感恩。面对如诗如画的夜景她会陶醉其间,但是瞬间也可以感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只有将自己交付于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心灵和自然才能达到契合的高度。[1]张晓风在描述了绿水青山的同时,自然也因为她的才思而更显风采,也正因为她对于自然的无限崇拜之心,才能抒发自己满心的真情。她用神来之笔描述了自然景观的种种状况,时时都有新奇和新的感悟,这些洋溢在诗情画意中的自然之情,充满了她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恩和崇敬。

(二)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她的散文并不是简单的对于自然景观的描述,对于表面景观的观察之下,还有深层的思考。张晓风是一位兰质蕙心的女作家,她认为人在面对自然和生命的时候,应该保持着一颗珍爱和敬畏之心。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楼肇明评价张晓风时说道:“生命和生命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现代散文史最大的功绩”[2]张晓风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哲学情怀的作家,她在洞察自然景观和人的关系的同时,也积极努力去探讨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她的散文之中常常能看到自然景观背后的人文关怀,她是虔诚的基督徒也是最崇尚儒家思想。对她影响最深的两本书,一是《圣经》二是《论语》,这使得她对于理想的人格和生命的思考都有着深深的人文关怀,她也能以理性的认识来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表达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首先,对于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感谢上苍给予人间的一切。“这一番气息命脉是我们没有祈求就收到的天宠,这一副骨骼经络是不曾耕耘便有的收获”(《矛盾篇之三》)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易的,也是极其让人困惑的,生命在奥妙繁复而又充满矛盾的同时,也带人给人不断地思考。她在散文中不断透过对于复杂人生的思考和顽强的追求生命意义,读者不难感受到这位兰质蕙心的女作家面对生命时刻内心的真善美。

她认为生命是繁复而又美丽的,因为常怀真善美的心思,所以她的散文往往呈现了一种博大而深厚的境界。她把生命的意义整合为了一种形而上的层次,认为生命甚至超越了普泛的层次,应该不断的追问人的本源意义。她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分析生命的境界,从生活和自然中去体悟生命的智慧。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思维,去把握自然的柔美,再从自然的探索中,思考生命的启迪,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追求生命与自然的契合。这些思考,使得散文达到了一种哲学的境界,给人以启迪和反思。张晓风的创作基本来自于自身的体验,来自于身边的一草一木,她将自我交付于天地之间,去感悟去思考。在《地勺》散文中,泛舟湖上,“在星子的天勺与大湖的地勺之间,我们的小舟也许是一只小勺吧?只舀一小时的湖上良景。我自己也是一只小勺吧?舀一生或痴或狂的欲情”,她寄情于自然景观之中,感受苍茫的大地和浩瀚的宇宙中,明了个人的渺小,但是渺小的人生同样可以思索和享受生命的意义。

三.自然景观中的情思描写

张晓风散文有对于自然景观的关注,也有丰富的湍湍流淌的情思。她对于家乡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血脉相连,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相传却也骨肉分离,乡愁在台湾的二十世纪是很多作家文人的共同心结。[3]张晓风八岁就随着父母来到了台湾,童年的记忆既朦胧也时常浮现,这样若隐若现的回忆常常带给她深深的思恋。所以当她在自然景观中有所感悟或者感触,乡愁这一主题就渗透于心中于笔下。

(一)无法割舍的情结

张晓风在散文中常常以女性的无限温柔情怀,表达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和依赖。中华民族自古对于故乡就怀有极其重视的情怀,很多离开故土的人都对家乡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都存有无法割舍的情结,文人们就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来抒发对于故乡的思念。张晓风举家移居台湾的时候,起初父亲并没有一起过来,当时与父亲短暂的分别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台湾和大陆的特殊关系,让她时常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这对于张晓风来说也留下了痛苦的情思,所以她对于故土时常都是无条件的爱着。“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自己的国家的名字,爱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愁乡石》),故土情结,在张晓风的散文中,常常是浓的化不开的情怀。在她的《雨之凋》中,就因为自然景观而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和思考,“故园不见了,而故事搁浅在一个多棕榈的岛上,岛上的日子如太松的面,不堪一握”,童年的故土早已模糊,只能在相似的景观中寻求一种安慰。

(二)刻骨铭心的思念

张晓风对于家乡的思念常常达到了撕心裂肺般的刻骨铭心,无论何时何地,她提笔落纸都是浓浓的不舍和思念。[4]她在《何厝的番薯田》中就表达了深深的情感之思,在历史和战争的面前普通人都束手无策,但是那近在咫尺的故土,谁又能不会常常涌起回家的念头呢,这是民族的悲剧,面对无可奈何的事实,也只能诉情感于纸笔来抒发了。

张晓风的散文作品《十月的阳光》曾经轰动一时,获得了当时“救国团青年散文首奖”她在文中道出了对于民族战争的悲伤感情,她自己也坦诚,人生的感时伤世很多,那一次的创作时常让她因为对于故乡的思念而倍感激动和伤感。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物件,一件小事,一个普通的自然景观,都能牵扯出她对于故土的思念,她看到浙江的村妇使用搓衣板,也会当作宝贝一样的带回台湾。在观赏了《清明上河图》后所创作的《雨之凋.清明上河图》中也能流出深深的思想情感,她认为不光光是花卷所描绘的传统文化震撼,也会为了自己漂泊他乡而无法回归故土而感到伤感。她也不断的把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情感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在散文中也多有提出教儿子朗读诗歌去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思。她的《愁乡石》中,在中国海的沙滩上,自然深处景观之中,遥望祖国却无法到达时候,对于祖国的景观这样描写到“望着那一带山峦,望着那块使东方人骄傲了几千年的故土,心理便脆薄得不堪一声海涛。我忍不住想到自己为什么不是一只候鸟呢,犹记得在每个江南草长的春天回到旧日的屋梁前,又恨自己不是鱼,可以绕着故土的沙滩沿岸流泪!”在中国海的景观之中,张晓风的视角不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再仅仅是地域层面的描述,她在其中感受乡愁感受情感,表达了一代人对于故土深深的寄托。

(三)一脉相承的文化

张晓风的思乡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具体情结的表达,她对于传统的文化也一样饱含热爱。她常常把自己的激情,融汇到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她爱那片故土、爱故土的乡亲,也同样爱着那个民族,爱着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所能体会到她对于故乡的热爱是宽广而厚重的,在自然景观中抒情达意的同时,更有那深深的文化眷恋。

在《狭路相逢的桃花》中,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林、柳州城,是记忆中的自然景观也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她在对桃花述说中,也述说了关于文化关于传统的缘分和吟咏。在《我有一个梦》中,张晓风也表达了自己热切弘扬传统文化的梦想,她写到“我希望有人来盖一间国文教室,在这自认是中国的土地上,盖一间合乎美育原则的,像中国旧式书斋的教室。”她教给儿子的第一首诗歌就是《床前明月光》,她走进记忆的故园,描述记忆中的自然景观,传递着厚重的情感,将“根”将“情”深深的扎根于自然景观之中。

四.自然景观中的古典美感描写

作为一名优秀的散文作家,张晓风在语言上有着明朗清新的语言风格。因为从小就接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东吴大学和台湾阳明医学院的中文教授,所以张晓风在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工地。她对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影响了她的散文创作,在张晓风自然景观的描述中读者时常都能感受到张晓风语言上的诗性美和古典美,使得作品呈现了如诗如画的气质。

首先,张晓风的散文中经常使用典故。这一方面表现了她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也是她追求古典美的一个爱好。古典典故和现代白话文相互渗透交融,是文章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古典美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宽广无限的文学境界,这样的宽宏背景也带来了更多的领悟。她喜欢引用串联典故,忠实的引用原来典故,或者单典引述,借典故来缅怀历史、阐发哲理、表述情感。比如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中有“鸟声真是一种奇怪的音乐,鸟愈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叫,山愈悠远寂静”,这里看似简单的自然景观的描述却是用了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简单的典故化用之中,突出了鸟声反差下的寂静,用优雅的方式表达了以动衬静的效果。

其次,自然景观的描述中,张晓风的散文语言也常常化用文言语词和句法。张晓风的散文既吸收了二十世纪西方散文的语法优势,也化用了传统文言的句法长处,大胆的承接了传统古文的句式,兼容并收,在增强了散文句式丰富性的同时,也使文章染上了浓浓的古典美。[5]她喜欢古典句式的典雅简洁,常常在白话句中穿插各种文言句式,造成了干净利落而又丰富多彩的效果。夜晚的星空、春天的草长莺飞、都是普通的自然景观,但是又都含有浓浓的古典风格。比如《星约》中有“我仍有愿望,但重重愿望连我自己静坐以思的时候对着自己都说不清楚,又如何对着流星说呢?”这里的“静坐以思”就是运用了文言文中的偏正句式。又如《春姐》中的“女孩说,春天是一则谎言,饰以软风,饰以杜鹃”这里的“饰以软风,饰以杜鹃”更是文言中的状语后置句式。张晓风在散文所用词语上,也并不完全是白话,也常常穿插进去文言的词语,使得散文在属轻伤,意深情远,在表情达意上也有着语气幽远的境界。比如在《念你们的名字》中她写到了“因此,孩子们,让我们怵然自惕”;在《劫后》里面的“有一天,仍将毵毵如金,芳草仍将萋萋胜碧”。她在叙事中冶常常运用文言,形成一种高雅的风格。比如《星约》中有“缸里的荷花谢尽,浮萍潜伏,十二月的屋顶寂然。”这些文言词语和语句的运用,使得张晓峰的散文既简洁又有力,富有个人色彩的古典特质。

五.自然景观中的诗语描写

古典主义和散文化的词语、诗性的节奏是张晓风散文的主要风格,也是张晓风散文中自然景观描述时不可或缺的表达特色。散文具有的那种如诗如画的艺术美和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享受也来源于于作者的真性情和语言表现、驾驭力即对其散文——诗的节奏性的把握。张晓风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散文中对于诗性节奏的运用有着独到的效果,早期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阴柔之美,在后期的散文作品之中,也加入了现代诗歌的语言和节奏,无论在哪一方面的成就,她的语言创作上都呈现了一种诗性的节奏美感。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她对于诗歌的追逐追求,使得她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诗情和诗意。这一特点的融入使得它的散文在某一种意义上是旋律明快情感浓烈的散文诗。她的很多散文在结构和节奏上都借用了诗的特质,意象缜密、语言跳跃,包括情感也都经过了诗意的提升,具有令人陶醉的诗性韵味。她的散文活泼自由,节奏感强烈。比如在《雨天的书》中有“爱是火炽的,恨是死冰的,同情是深渊的,哀伤是层叠的”,这种经典的排比,展现了古诗的典雅。

在诗性节奏上,张晓风的散文中也常常出现押韵,平仄相对的语言。比如在《地勺》中的“晚上买舟去湖上闲荡,黑影中四山隐隐在望,满天繁星,橹声如梦,湖上寒意甚浓”这里的“隐隐在望”“满天繁星”“橹声如梦”和“寒意甚弄”四组词语就是仄平仄平的句式。这样押韵、平仄的语言在张晓风的散文中比比皆是,她在着力打造美轮美奂的散文同时也兼顾了语音之美,使得语言抑扬顿挫,和谐动感。 六.结语

张晓风散文,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在含义在台湾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在自然景观的描述中,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的简单描写,她以自己的学识、哲学思考、人文情怀,深刻挖掘了散文中的自然和生命的含义。她关注着生命自然的本体含义的同时,也对自然产生了深深的崇拜和感恩之心,对于故乡和文化的深深眷恋也感人至深,对于生命的执着以及散文古典美之间相互融合,在诗性语言的衬托之下,使得张晓风的散文呈现了一种广阔的审美境界和精神境界。张晓风描述自然景观的散文中,将对女子及其情思的节奏性的展现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将人文情怀和文学创作、艺术哲思又融入到其中,很多读者都可以通过张晓风“自然景观”世界中体现深层次的哲思、美学和生命的本质。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注释

[1]刘锡庆.散文、杂文创作成果的检阅[N].文艺报,2001.12.19页.[2]楼肇明.张晓风散文论[J].文学评论,1994(1).33页

[3]痉弦.散文的诗人:张晓风创作世界的四个向度[M].张晓风精选集序.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3页

[4]郑明娳: 当代台湾文学评论散文批评[M].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社,1998年3月版.67页.[5]杨剑龙.论张晓风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1).82页.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参考文献

[1]刘锡庆.散文、杂文创作成果的检阅[N].文艺报,2001.12.19.[2]余光中.六千个日子[A].望乡的牧神.1987.[3]叶茂章.谈张晓风散文的故土情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4]楼肇明.星约.情冢.诗课[M].张晓风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5]楼肇明.张晓风散文论[J].文学评论,1994(1) [6]痉弦.散文的诗人:张晓风创作世界的四个向度[M].张晓风精选集序.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 [7]郑明娳: 当代台湾文学评论散文批评[M].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社,1998年3月版

[8]张百栋:台湾散文名篇欣赏[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9]杨剑龙.论张晓风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1).[10]张晓风.张晓风散文系列1-7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版

宜顺论文网www.daodoc.com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谢谢》

《张晓风散文》读书笔记

张晓风散文好句

浅析张晓风散文自然景观的艺术描写(优秀)
《浅析张晓风散文自然景观的艺术描写(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