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题目总结(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7: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不可逆性 B.客观现实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 (C)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主观真理论 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9.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B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 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A.地理环境 B.社会意识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5.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 C) )A.逻辑学 B.自然科学 C.艺术 D.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 )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 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B ) A.I(v+m)>ⅡC B.I(v+m)=ⅡC C.Ⅱ(c+v+m) =I(v+m) +Ⅱ(v+m) D.I(c+v+m)=I(v+△v)+Ⅱ(v+△v)

32.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 D ) A.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D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 ) 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B ) A.V∶C表示

B.C∶V表示 C.Pm∶A表示 D.m∶V表示 37.商品必须是( A )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W„„P„„W '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

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C )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D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国际辛迪加 D.跨国公司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C )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B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D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B )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A )

A.资本积累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剩余劳动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 A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A

A.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B、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2、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B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D.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D ) A.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4、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是(D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是 (D ) A、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D、唯物辨证法的正确观点

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C ) A.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D )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8、“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C

A.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 B.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C.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D.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9、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C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12、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 C)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3、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D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社会意识 D.生产劳动

14、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15、广义的经济结构指的是(B

A.所有制结构 B.生产方式结构C.分配结构 D.产业结构

16、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B A.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D.它们具有阶级性

1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C ) A.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B.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B C.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18、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0、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D A.人既有自然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然价值 B.人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物质价值 C.人既有自我价值又有社会价值,其他存在物只有自我价值

D.人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

21、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2、货币的本质是(B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23、价值规律是(B )。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2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D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5、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D )。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26、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D )。 A、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27、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 (D )

A、人的自由 B、人的理性 C、趋利避害 D、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2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就是(D ) A.人们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和谐地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的活动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C.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B ) A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

B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学说 D全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

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D实现人权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C)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B存在与虚无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指的是 ( C) A自然物

B社会存在 C客观实在 D感觉材料

5、辩证的否定实质上是 (B ) A事物的外在否定 B事物的自我否定 C对事物的克服 D对事物的抛弃

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的本质是 (C ) A实践基础上感性对世界的直观 B实践基础上理性对世界的构造 C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实践基础上理性和感性的相互渗透

7、在实际工作中既抓住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就是坚持 (B ) A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B 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D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8、如果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就会导致 (A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理性主义 D经验论

9、以下哪个不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C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政治体制 D地理环境

10、对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 ( D)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精神生产 D生产力

11、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A ) A劳动 B思想 C意志 D需要

1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矛盾

14、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 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工作日长度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剩余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作日的结果

15、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1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B ) A贸易的全球化 B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C生产的全球化 D金融的全球化

17、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D ) A产品供不应求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固定资本更新 D生产的相对过剩

18、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 (D ) A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与资本主义趋同 C补资本主义的课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 A) 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 C《资本论》 D《哥达纲领批判》

20、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D )

A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进化论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4.空间是指(B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7。"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C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1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4。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2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1.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去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 (D )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 B.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C.人体解剖学的重大发现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A )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C.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D.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C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埠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4.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B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6.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D )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 C.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D.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7.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 ) A.水滴石穿 B.水中捞月 C.以砖磨镜 D.化水为油

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不同,这说明 (B ) A.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B.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C.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D.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

10.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1.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B )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12.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 A.生产工具 B.运输设备 C.传动装置 D.动力系统

1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B)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 ) A.根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唯一动力 D.直接动力 15.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D’ )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的组织路线 D.-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16.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 B)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18.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19.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C )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20.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A ) A.社会总商品资本 B.社会总生产资本 C.社会总货币资本 D.社会总流通资本 21.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是 (D ) A.生产价格 B.平均利润 C.生产成本 D.利润 22.利息的本质是 ( A)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23.土地价格是 ( B)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地租的资本化

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 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

2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C )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25.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 (D )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26.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资本形式变化的大体顺序是 ( B) A.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B.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C.由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D.由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27.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 )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围建立资本主义 C.最终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C) A.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9.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精神条件是 ( C)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

30.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 D)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1.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调和折衷主义观点 D.古代实证主义观点 2.经济基础是指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D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D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 B )

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C.各个资本家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8劳动二重性指( B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9.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形成 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5.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B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B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 7.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 A) A.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B.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 C.垄断组织的海外掠夺D.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的实力

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10.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 A)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 AB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CD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 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BCD )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剩余价值 ( ACD )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BCD )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 CD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AD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E ) 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气质 E.地理环境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ABCD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E.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

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辨证否定的观点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CDE ) A.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最概括的说,生产资料包括( BD )

A.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 C.劳动资料 D.原料 E.自然物质 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B )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 ABC )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 B.只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才会代替旧生产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D.新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E.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10.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BC 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物”

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痕迹。”CD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BCD )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4.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BD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5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C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相适应的

C.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CD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BCD ) A.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不变资本的数量减少 B.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C.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D.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8.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不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 )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BE ) A、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BC A、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E、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33、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内容的有(ABCE ) 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 E.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4、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BCDE A.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E.它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5、交往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它们分别是(CE )。 A、商业交往 B、战争交往C、物质交往 D、人员交往 E、精神交往

36、商品所具有的特征是(BCD )。

A、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C、为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B、.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D、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 E、自然界存在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

37、资本主义工资(ABCDE )。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C、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D、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E、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8、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 (ADE )

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E.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39、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ABDE A.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C.一种经济体制代替另一种经济体制 D.先进的政治制度代替落后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40、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CD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D)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B)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CDE)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BE)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BCD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BCDE)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BCDE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ABC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BCD ) A.社会历史的具体知识 B.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 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3.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D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34.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 ABCD)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BC ) 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 36.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 ( AC) A.延长工作日 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率 37.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 (CD ) A.各部门资本总量的多少 B.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D.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般包括 ( ABCD) A.经济增长 B.币值稳定 C.充分就业 D.收支平衡

39.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包括’ (ABCD ) A.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C.在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社会主义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法建设社会主义 40.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中要 ( ABC) A.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1.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BCD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一般价值形式

2.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CD ) A.货币资本 B.流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3.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ABC ) A.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B.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C.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D.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选择 4.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B)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5.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BD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C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BD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BCD)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10.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BCD ) A.量体裁衣 B.对症下药 C.因材施教 D.因地制宜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意识是人的主观反应。(×)P30 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P119 答:社会革命的本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质变互变规律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P46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商品就是劳动产品。(√)P145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5、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5 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6、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P194 答: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的全球化、是贸易的全球化、是金融的全球化、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P169 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59 答: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出来。

9、阶段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P116 答: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P46 答: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1、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P145 答: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1.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别。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简述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什么?P63 答: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既认识是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

发展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次能动的飞跃,这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这两次飞跃的辩证综合,是对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科学概括,它突出地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也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各有哪些?P147 答:积极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另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③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2句话)p153 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句话) P255 答: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5、物质的定义是什么?P30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马克思主义的3个理论来源及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P3 p8 答: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P104 答: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8、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体现在哪几方面?P64 答: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后果有哪些?P196 答: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治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取其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P171 答: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办法是什么?P159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44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论述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P44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用一条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位置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统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P130 答: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展开说明)

3、论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P144 答: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好、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的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的生产者而言,他的商品并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题目总结(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题目总结(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