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物优质高产整理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产考试复习题 精华版

水稻部分

1.试述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答: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作物产量构成理论、光合性能理论、源库理论理论。 作物产量构成理论

现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三因素的动态形成过程2.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最佳配置3.环境条件和人工措施对三因素的影响4.三因素的潜力分析和形成机理。总结出了群体自动调节的“四大规律”:1群体调节的时间性、顺序性2调节有一定的限度3群体的稳定性和个体的变异性 4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明确了人工调节必须以自动调节为基础的思想和三因素协作夺取高产的思路。提出了三大规律:(1)分蘖成穗规律;(2)幼穗发育规律,和(3)籽粒灌浆规律。五项指标:①群体动态指标;②施肥技术指标③灌溉技术指标④因苗管理形态指标⑤生产成本构成指标。各地结合当地的生产具体情况,探索和总结了相应的产量形成或促控栽培技术体系。 发展:进一步将增产的潜力放在穗粒数的增加上,从基因表达、激素平衡、酶代谢等水平上对花粒退化、败育的机理进行研究。 光合性能理论 现状:1,光合性能各因素间及其与作物产量的相互关系;2,光合性能与环境的关系;3,作物生育过程中各因素的动态变化;4.作物进化和品种更换过程中光合性能的变化;5,光合速率遗传规律与高光效育种;6.光合性能的生理基础等。 作物源库理论现状

现状: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 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发展方向:产量三理论也在互相渗透,综合发展。特别是源库理论通过物质的流向已逐渐的把光合生产与产量构成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三理论特点的完整理论模

2 .何谓水稻群体质量?试述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 群体质量值各项指标中最优化的数值。

指标: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衡量水稻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②LAI是水稻高产群体的基础指标。光合势=绿叶面积*光和时间③在适宜叶面积条件下提高总颖花量。④在适宜LAI条件下粒叶比是衡量水稻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质量指标。⑤提高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⑥提高单茎茎鞘重 。⑦提高颖花根活量和颖花根流量是高产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⑧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同时提高茎蘖成穗率。

调控技术:①培育壮秧。壮秧是育秧的核心,是早发、足穗、壮杆大穗的基础,高产栽培的第一个环节。包括适宜播期的确定因为高产水稻必须和当地的季节气候条件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才能保证这一时期群体具有高的光合生产积累能力。 ②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合理基本苗是大田期建立合理群体的起点,在壮秧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基本苗,才能为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和源库的矛盾,提高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③ 扩行,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可以提高粒叶比和产量④肥料的合理运筹。合理基本苗确定后,施肥是调控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产量水平测定总量,前氮后移,增加磷钾肥的使用比例⑤水的调空技术。水的调空技术是群体质量调节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要提浅水田——搁田——间隙湿润灌溉,返青后的有效分蘖湿润为主。

3.水稻高产群体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量和茎蘖动态? 较高的适宜LAI:7.5-9

抽穗期茎生绿叶数与伸长节间相等 合理动态:N-n(2加减0.25);穗分化(4加减0.25);孕穗(7.25);抽穗(7);乳熟(5.25);收割(2.5) 茎蘖合理动态:秧苗移栽SN,适宜基本苗 有效分蘖期N-n,达到适宜穗数的苗数 高峰苗(N-n+3),总茎蘖苗数控制为适宜穗数的1.1-1.3倍 抽穗期, 完成适宜穗数值无效分蘖存活在5%以下 成熟期,最佳穗数

超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 t/ hm 2),在叶龄期(N-n) 为3~ 4,拔节始期7.5~ 8.8, 抽穗期15.5~18, 乳熟期> 20, 蜡熟期> 22, 成熟期为23~ 28。抽穗期干重占成熟期总干重的60%~ 65% , 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重的35%~ 40%。 茎与鞘干重的变化, 如以茎鞘干重占总干重的百分比表示, 则: 叶龄期(N - n ) 和拔节始期为55%~ 60% , 抽穗期为60% , 乳熟期约为40% , 蜡熟期为35% 左右, 成熟期为30%~ 33%。抽穗至成熟茎鞘物质的表观运转率为10% (穗数型品种)~ 20% (大穗型品种)。收获指数为0.51~ 0.53。

4.何谓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粒叶比、颖花根活量、颖花根流量? 有效茎蘖的叶片为有效叶面积,

有效茎上部三张叶片的叶面积称高效叶面积。

高效叶在群体有效叶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称高效叶面积率。 颖花根活量=根量*根系活力/颖花量颖花根活流:单位时间根伤流量/颖花

粒叶比:用最带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体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进行比较,将颖花/叶(cm2)、实粒/叶(cm2)和粒重(mg)/叶(cm2) 5.何谓叶龄模式?试述叶龄与穗分化进程、叶龄与分蘖、叶龄与拔节、叶龄与上位根发生的关系

叶龄模式:也叶龄生育进程为诊断指标并采取相应栽培措施的理论与技术。 分化:(1)倒4叶出生的后半期,苞分化=穗轴分化期,(倒3.5)(2)倒化期,(倒3.0-2.1)(3)倒2叶出生期,颖花分化期,(倒2.0-1.1)(4)倒1叶出生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倒1.0-0)(5)孕穗期,花粉充实完成期 叶龄与拔节:拔节(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的指标),n-2的倒数叶龄期,顺数N-n+3 :上位根的最上一层根:n-3倒n-2倒数叶龄根;上位根的第三层根:n-1倒数叶龄根,每台根经过三个叶龄结束

6.试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和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发展情况(单产、总产、种植面积、主要栽培技术)

中国种植面积4亿亩,单产420kg/亩,总产1.7亿吨, 江苏584 kg/亩,种植面积3500万亩,总产2000万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水稻的栽培技术:1.水稻抛秧栽培水稻抛秧是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方法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往空中定向抛撒,利用带土秧苗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水稻秧苗移植方式。我国不同地区先后形成了纸筒育苗抛秧、方格塑料硬盘育苗抛秧、蜂窝式薄型压塑软盘育苗抛秧,机械抛秧、旱育抛秧、高吸水种衣剂旱育苗抛秧等技术,建立了多种栽培制度的抛秧技术体系。目前年应用面积达8×106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水稻机械栽插栽培 我国1953年开始试验,1979年引进日本技术示范,至今机插栽培已在江苏、浙江、吉林、江西、福建等省应用,展示出广阔的前景。3.水稻直播栽培 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近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稻直播栽培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水稻直播面积已近135×104hm2,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4再生稻栽培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达80×104hm2 以上,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一般单产1500~3750kg/hm2,在广东、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超过7500 kg/hm2的高产典型田块。5.水稻旱种栽培水稻旱种就是选用耐旱性较强、丰产性能好的水稻品种,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辅之以必要的灌溉,满足其生理需求,达到丰产的一种最佳节水型种稻方式。

7.试述水稻品质的评价指标与调优栽技术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碾磨(加工)品质:指标有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2)外观品质:指标包括粒型、垩白、透明度等。(3)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包括直淀粉的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4)贮藏品质:含水率为其指标。(5)营养品质:包括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稻米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分布。 优质的调控技术为:

(1)依据优良品种区域分布特点,合理确定品种;(2)依据最佳抽穗结实期,确定适宜的播期:要求灌浆期温度低、时间长;(3)减少小分蘖,穗型要整齐;(4)增施有机肥和P、K肥。减少作为穗肥的N肥;(5)灌浆期要湿润灌溉(6)适时收获

8.讨论水稻高产和再高产的途径和技术

高产栽培途径:

1、稳穗增粒扩库容(稳定穗数,促进大穗,提高粒重)

2、稳收获指数,增生物产量

3、优化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

4、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

关键栽培技术:

1、培育壮秧。壮秧是育秧的核心,是早发、足穗、壮杆大穗的基础,高产栽培的第一个环节。包括适宜播期的确定因为高产水稻必须和当地的季节气候条件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才能保证这一时期群体具有高的光合生产积累能力。

2、合理确定基本苗。合理基本苗是大田期建立合理群体的起点,在壮秧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基本苗,才能为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和源库的矛盾,提高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

3、合理施肥。合理基本苗确定后,施肥是调控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4、水的调控技术。水的调控技术是群体质量调节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要提早搁田,节水灌溉等方面。

9.水稻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答:关于源库理论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

应用:一是日照量较强,作物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的由库容决定产量,而在日照较弱,光合作用不充分的则由产量内容物的生产 (源) 决定产量。二是曹显祖等(1987)按源库特征与产量的关系将水稻品种分为增源增产、增库增产以及源库互作3种类型。三是粒叶比(颖花(粒)/叶(cm2),实粒(粒)/叶(cm2),粒重(mg)/叶(cm2)作为衡量和反映水稻群体源库是否协调的一个指标,并推断当叶面积发展到一定限度时,可提高粒叶比来继续提高产量。四是研究表明胚乳细胞数目与籽粒体积,灌浆速率及粒重均呈高度正相关,胚乳细胞分裂发生在停滞期,该阶段一旦结束,籽粒重量及体积的潜力便决定了。因而人们更应注意早期影响库因素。 综上可见,源库关系在品种间不是单一的类型,且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复杂、作物品种繁多,要想概括出一个统一模式是不可能的,而弄清在一定具体生态条件、栽培条件下品种的源库特征,找出限制产量的因素则是可能的,这对于因种栽培及设计新品种选育方案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0.水稻理想株型的模式及应用? 答:Donald的最小竞争力理论

(1)相邻植株间表现良好,单株种植时变化很小。(2)基因型内竞争能力弱,适于密植,每一个植株都能有效地利用地上部和地下部有限的可利用条件。(3)施肥后植株间相互竞争增加较少,叶片或其它光合部分布局合理。 (4)接受光合产物进入经济部分的能力不受限制(即库要大)。(5)在任何肥力水平下或结实负荷大时植株的机械结构良好。

根据上述最小竞争力理论,Donald(1968)提出了对小麦理想株型的设想,即, 植株矮生,叶片小而直立并且铺开最小,最好是独秆无分蘖,直穗有芒。

松岛的理想稻栽培

(1)单位面积必须有足够的粒数(2)矮秆、多穗、短穗(3)上部3片叶要短、厚、直立(4)抽穗后保持叶色不褪(5)每茎尽可能有较多的绿叶 杨守仁提出的水稻理想株型

(1)耐肥抗倒,(2)适于密植和(3)谷草比大。第一次提出利用籼粳稻杂交所产生的某些优势性状的观点

尼契巴洛维奇和莱斯克的形态生理理想型

群体应有足够的叶面积,叶片结构无论上层还是下层都应相似;群体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可使各叶层间有比较一致的光强分布,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可增加光的反射和透射;群体最大光合量应该出现在各叶片光一光合作用曲线都处,于光强所容许的平坦反应区间 水稻新株型

●低分蘖能力,移栽稻6—8个,直播稻3—4个●无无效分蘖●每穗粒数200——250粒●株高90——100cm ●茎杆粗壮,叶片厚、直立,叶色暗绿●根系发达●抗病虫害●生育期110一130天●收获指数0.6●产量潜力土15t/ha 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

(1)株高100cm左右,秆长70cm左右,穗长25cm左右。 (2)上部三叶的形态特点如下:①修长。②挺直。⑧窄凹。④较厚 (3)株型。适度紧凑,分蘖力中等,灌浆后稻穗下垂,穗尖离地面60cm左右,冠层只见挺立的稻叶而不见稻穗(4)穗重和穗数。单穗重5g左右,每公顷穗数270万左右。 (5)叶面积指数和叶粒比。以上部3叶为基础计算,叶面积指数6.5左右,叶面积和粒重之比为100:2.3左右, (6)收获指数为0.55以上。

11.以水稻为例,简述水稻耔粒灌浆的生理生化指标? 水稻籽粒充实的过程,主要为淀粉合成与累积的过程。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Q-酶是淀粉合成的3个关键酶。(1)水稻灌浆期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合、Q-酶的活性变化:①灌浆期籽粒中三个酶的活性,开始灌浆时酶活性很低,随灌浆进程酶活性提高,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②强、弱势粒间相比较,灌浆前期强势粒中3个酶的活性与酶的最大活性高于弱势粒,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弱势粒。但在灌浆中、后期,弱势粒中酶的活性高于强势粒。③3个酶之间比较,淀粉合成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最早,ADPG焦磷酸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淀粉合成酶的峰值之后,Q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最迟。提高灌浆前期籽粒中Q酶、淀粉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酶的活性是促进籽粒灌浆和提高粒重的关键。(2)水稻灌浆期籽粒中激素含量的变化。细胞分裂素: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Z+ZR)浓度在灌浆初期均较高,根系中Z+ZR浓度在花后3-9d达最大值,籽粒中的最高浓度出现在花后6-12d。生长素:水稻籽粒中IAA变化与Z +ZR的变化相类似。赤霉素:水稻籽粒中GAs的含量很高,花后6-9天达最大值。。脱落酸:①与GA相反,在灌浆初期ABA含量增加很慢;花后15-18天达到最大值。 ②籽粒中ABA含量高,灌浆速率大,粒重高;多胺:籽粒中Put(腐胺)、Spd(亚精胺)和Spm(精胺)的含量,强势粒高于弱势粒,籽粒中Spd和Spm的含量或浓度,谷粒充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12.水稻施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根据高产水稻的需肥特点,近年来水稻的施肥技术作了重要改革:一是根据产量水平适当增加肥料的施用量;二是改变过去重基蘖肥(80%~90%)、轻穗肥(10%~20%)的施肥模式,而采用基蘖肥与穗肥并重(60%~50%:40%~50%);三是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比例,尤其是注重拔节~抽穗期的磷、钾肥施用。水稻每公顷10吨以上的产量,一般施用纯氮220~250kg/ha,N:P2O5:K2O为1:0.4:0.6。 13.试述当前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问题:

1、高产品种适应性及良种方法配套不够

2、高产稳产技术的普适性和轻简化不够

3、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推广到位率不够

4、水稻生产抗灾减灾技术基础不牢

5、水稻生产化学投入品依赖性过多

解决途径:

1、明确高产创建目标与技术思路

2、科学选择并合理布局水稻品种

3、确立主推技术并落实关键技术

4、加强灾害预测与防灾减灾

5、创新技术服务体制与推广方式

14.试述当前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

1、水稻优质高产协调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

2、高产水稻的根系建成规律

3、水稻超高产理论与技术

4、水稻栽培技术轻简化

5、作物抗逆减灾栽培理论与技术

6、高新技术的应用

15.试述水稻高产群体茎蘖发展过程及其指标

SN秧苗移栽叶龄期→N-n有效分蘖叶龄期→N-n+3高峰苗叶龄期→抽穗期→成熟期上下

适宜基本苗→达到适宜穗数的苗数→总茎蘖苗数控制为适宜穗数的1.1-1.3倍→对应

完成适宜穗数值无效分蘖存活数在5%一下→最佳穗数

指标:在精确栽培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分蘖早发,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N-n叶龄期够苗。此后的无效分蘖必须提早控制其发生,当稻株进入无效分蘖叶龄期(N-n+1叶龄期),分蘖即明显减弱,到拔节前一个时期(N-n+2叶龄期),分蘖停止,进入高峰苗期,切不可延迟到拔节期出现。高峰苗数应控制在预期穗数的1.1-1.3倍。拔节后,无效分蘖逐渐消亡。同时要促进有效分蘖的发育,以利形成大穗。至抽穗期无效分蘖应基本无存活,有效叶面积率就可以达到95%以上。 16.试述禾谷类作物弱势粒形成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

形成原因:1、胚乳是水稻的主要利用部分,它的发育和充实状况决定开花越早的籽粒,胚乳细胞的起始增殖势、最大增殖势和平均增殖速率越大,到达最大增殖速率的时间就越短,由于不同籽粒的胚乳细胞数不同,造成了穗上籽粒间粒重的差异,迟开花籽粒的生理活性低是胚乳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 2、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同化物供应限制是强、弱势粒间灌浆的差异,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籽粒中同化物的基质浓度与强、弱势粒的发育差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推测弱势粒粒中淀粉的生物合成率低、累积速度慢可能是其籽粒灌浆慢、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 3、ABA通过调节籽粒SuSase的活性促进了蔗糖在籽粒库中的卸载从而促进了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输。乙烯抑制籽粒中SuSase、StSase的活性削弱籽粒中从蔗糖转变为淀粉的生化能力。弱势粒粒ABA含量较低,乙烯释放速率较高。ACC是乙烯的前体,在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下,根系中ACC可能作为根源信号输送到籽粒中,诱导籽粒中乙烯的合成,进而限制籽粒灌浆。灌浆期籽粒中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与籽粒中ACC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弱势粒中ABA/ACC低。籽粒灌浆速率不仅与ABA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有关,而且与ABA和ACC的比值有关,籽粒灌浆速率与ABA/AC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4、在水稻灌浆前,弱势粒中的SuSase、StSase、AGPase、BE活性低。

调控途径:

1、通过疏花等措施提高酶的活性,进而提高谷粒充实率和粒Co(NO3)2籽粒中ACC的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明显地降低,并且籽粒灌浆速率增加,活跃灌浆期延长,粒重显著提高。

3、喷施外缘ABA则相应降低籽粒中ACC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并且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期,提高了粒重。

4、喷施AVG抑制乙烯合成。

17.武粳15的N=19,n=7, 请说出它群体合理发展的叶色黄黑变化(什么时候黄,什么时候黑?黄、黑处于哪些叶龄期)

武粳15有6个节间。第一次黄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1),第二次黄是拔节期(N-n+3),第三次黄是破口期(抽穗始期)

18.扬粳4028 的N=17,n=6, 生长情况较好,请说出它的搁田期、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的叶龄期

1、搁田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1=10,搁田5-7 d。

2、保花肥:在第一包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倒4叶露尖)。

3、促花肥: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倒二叶抽出) 小麦部分

1.小麦群体质量主要指标及其意义?

①开花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小麦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小麦子粒在开花后形成并充实,其干物质的70%-90%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且随产量水平提高,花后积累物质对产量贡献越大,因此产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群体花后光合生产能力。②适宜LAI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指标。提高开花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量,其基础的生物学条件是大小适宜、功能持续期长的群体叶面积。③在适宜的LAI条件下,提高总结实粒数。作物产量形成是源库发展的结果,足库强源才能获得高产。小麦子粒数的多少反映了库容量的大小,因此总结实粒数多少和粒重大小是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总结实粒数既是进一步高产的形态指标,也是提高群体结实期光合生产量的生理指标。④粒叶比是衡量群体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指标。在稳定适宜LAI基础上提高总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产量的不断提高,从库、源关系上必须通过提高粒叶比来实现。粒叶比越高,群体质量越高,产量水平越高。⑤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在群体质量上的意义。在适宜的群体LAI基础上提高粒叶比,其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提高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来实现。⑥高产群体的茎杆长度及其组成。适宜的株高,和节间长度配比有利于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解决大穗和抗倒的矛盾。⑦稳定适宜穗数条件下提高茎蘖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孕穗至开花期群体各项质量指标是建立在出苗分蘖起至孕穗期各生育时期群体合理发展基础上的,这个群体合理发展的过程是在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合理的茎蘖动态,提高茎蘖成穗率,实现适宜穗数的过程。

2.分析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指标及品质形成规律,指出优质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措施(高产群体质量的调控技术)?

小麦籽粒品质是指小麦籽粒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的适合性,亦指其对制造某种面食品要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小麦质量好坏的依据。小麦籽粒品质可以分为:形态品质、营养品质(蛋白质、淀粉)、加工品质(出粉率、容重、面粉白度、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安全与卫生品质等五个部分。】

我国专用小麦主要分为:

1、强筋小麦,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高,延伸性好,适用生产面包粉及搭配生产其他专用粉小麦

2、中筋小麦,子粒硬质或半硬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中等,延伸性好,适宜做面条或馒头

3、弱筋小麦,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延伸性较好,适用做饼干糕点。此外,还有满足特殊用途,例如特殊营养、食疗、特殊动物饲料等的专用小麦。

国标品质指标有:籽粒(容重、水分、不完善粒、杂质、色泽气味、降 栽培措施:要达到区域化、市场化、专用化、调优化、产业化。着眼于-开化-成熟期的群体质量的总目标,通过“小、壮、高”栽培技术途径,密、肥、水等技术的配合,实行适时、适量的调控。(1)、播期,最佳播期的决定以播种至越冬始期具有形成壮苗所需的积温为原则,强中小麦应在时期范围内播种,弱筋小麦宜在时期范围内早播。(2)、密度,合理基本苗是优质群体的起点,是形成高产的基础。春性中筋小麦适期播种条件下150-180万/公顷基本苗、晚播条件360、春性弱筋小麦适期播种条件下240可实现优质高产。(3)、肥料用量及其运筹,中强筋小麦N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平衡:拔节:孕穗5:1:2:2的运筹方式,在土壤基础地力高、施N较低条件下亦可采用3:1:3:3的运筹方式,可实现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应适当降低中后期施N比例,以基肥:平衡:拔节为7:1:2的N肥运筹方式可以生产出符合国家弱筋专用小麦标准的小麦子粒产品,实现优质高产。增施磷钾肥一般有显著增产作用,基肥与拔节肥均为5:5.。(4)、水分的调控,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可以提高小麦花后根系活力,同时,节水高产栽培也是一个重大的栽培改革战略措施。

3.简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1)小麦产量是由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的,叫做产量构成三因素。(2)小麦产量三因素是在不同生育过程形成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生育前期以形成穗数为中心,为粒数奠定基础,生育中期以形成粒数为中心,也是巩固穗数,为粒重打基础的时期,生育后期以形成粒重为中心,又是巩固粒数的重要时期。(3)小麦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过多时,则每个穗占的空间和营养面积过小,会影响粒数和粒衙的提高;同时每穗结实粒数过多,会影响粒重的提高和籽粒整齐度。

4.根据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简述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 (1)、氮肥:

强筋中筋弱筋 施用量(kg/mu) 16-1814-16 12-14 基肥50%50%70%平衡肥10%10%10% 拔节肥15-20%20%20% 孕穗肥20-25%20%/ (2)、P、K肥

中强筋小麦 N:P2O5:K2O=1:0.6:0.6 弱筋小麦 N:P2O5:K2O=1:0.4:0.4

分两次施 基肥;返青拔节肥(春性 7-9叶 半冬性5-7叶) (3)、根外追肥

浓度:尿素1-2% KH2PO4 0.5-1% 时期:孕穗-花后20天

方法:可与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的药剂一起喷施,对中强筋小麦作用较大,可提高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 5.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和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由长期紧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然而随着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步提高,小麦子粒品质未有同步改善,而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小麦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开展农业结构性调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有所下调,但小麦生产更注意小麦品种布局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当前国际上专用小麦的需求是上升趋势,我果特别需要的是进口饼干糕点用弱筋专用小麦和面包用强筋专用小麦,美澳加小麦生产大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与国内生产小麦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十分重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以尽快推进我国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 发展策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产小麦与进口小麦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增强我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小麦生产与加工业经济效益并丰富小麦面制食品种类,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将是今后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1)因地制宜,根据区划,实行区域化种植;(2)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各类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3)引种、育种结合,加速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淘汰市场份额小、品质差的通用小麦;(4)研究制定并推广应用优质专用小麦栽培技术规程,充分发挥品种与生态条件优势,生产品质稳定一致的专用小麦满足市场需求;(5)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行专用小麦基地化、产业化生产。

高产考试复习题 精华版

6.你对江苏小麦的发展思路 (1)、江苏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1.生态优势。 2.品种优势。 3.区位优势。 4.商品优势 (2)江苏小麦生产发展对策

江苏小麦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种植面积,突出优质专用,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1)稳定小麦种植面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小麦作物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由于种植业结构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小麦面积进一步下降趋势得到遏制,我省应稳定2500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2)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在沿江沿海大力发展弱筋小麦生产我省沿江、沿海、丘陵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小麦生长后期温度偏低,温差偏小,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沙性强,保肥供肥能力差等特点,十分适宜生产弱筋小麦,也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带的龙头。应在沿江沿海建设弱筋小麦基地,在淮北北部陇海线建设强筋小麦基地,在里下河、沿淮地区建设中筋小麦基地。3)强化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江苏各地在发展优质小麦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品种、轻栽培”的问题。地方政府出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优质良种、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然而由于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收获的商品不符合国家优质标准,而且品质不稳定,优质优价的承诺难以兑现,挫伤了广大农民发展优质小麦生产的积极性。可见,制约现阶段江苏优质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不是缺乏优质良种,而是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的严重滞后。因此,强化以肥水运筹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是促进江苏优质小麦生产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途径。4)努力提高单产。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必然使得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必须不断提高单产,才能满足需要。在品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怎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让农民获得最大收益,将成为我省小麦生产研究的重点。5)实行优质小麦生产的产业化。通过龙头面粉企业、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等的合作,良种良法配套,以定单的形式,实行优质小麦生产的产业化开发。目前我省正在加大弱筋小麦和强筋小麦产业化开发,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7.国内外小麦生产形势和发展趋势

我国小麦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和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由长期紧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然而随着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步提高,小麦子粒品质未有同步改善,而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小麦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开展农业结构性调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有所下调,但小麦生产更注意小麦品种布局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当前国际上专用小麦的需求是上升趋势,我果特别需要的是进口饼干糕点用弱精专用小麦和面包用强金专用小麦,美澳加小麦生产大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与国内生产小麦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十分重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以尽快推进我国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

8.小麦高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体系(结合江苏小麦生产技术)

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穗的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没穗粒数;以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 技术关键:

1、精种(七分种,三分管):根据生态生产条件及市场需求确定适宜品种;根据小麦专用类型,确定适宜的播期;根据茬口与土壤墒情确定如何播种;根据播种期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2、调肥(巧施肥):重施拔节、孕肥,合理确定施肥结构与运筹方式

3、配套:及时采用抗逆技术

4、因茬、墒、种、苗、境进行栽培管理:因腾茬早晚确定小麦播期和相应的技术体系;因土壤墒情确定播种;因品种生态型、品种特性、专用类型等确定栽培管理技术;因个体健壮程度、群体指标等确定施肥;根据逆境发生状况进行相应的栽培管理。 玉米部分

1.玉米高产群体指标及论证

答:1.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群体的物质积累量,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最终提高玉米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基础,是高产群体的最主要特征。2.控制吐丝期群体适宜的LAI(控制适宜LAI是高光效群体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值,它是协调叶面积和净同化率矛盾,形成最大光合生产源的基础,是实现群体高光效、夺取高产的基本条件。3.增加总结实粒数,是玉米高产的一项形态数量指标,更是提高子粒生长期群体光合生产力和促进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给子粒的一项生理质量指标。适宜LAI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总粒数是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4.粒叶比是综合反映群体源库协调水平的质量指标,在适宜的LAI条件下,粒叶比的比值越高,群体的质量越高。5.改善叶系组成,控制吐丝期LAI在最适范围内,消灭无效叶面积充分发挥无知生产效能。 6.提高茎系结构的质量,壮杆是增强抗倒能力,改善叶系受光姿态和协调源库关系的基础。7.群体质量的根系性状表述,气生根数表述根系质量,是最直观的形态生理数量指标。 2.群体质量高产提高途径

答: 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根据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使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光水资源,趋利避害,是稳产高产的前提。此外以足苗足株足穗:以壮苗壮株,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功大穗,提高花后的光合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

1、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

2、在前者基础上,适当增加播种量,精播足苗配合多次间苗,是确保适宜株数提高植株整齐度的有效措施

3、提高总粒数,扩大产量库量,这是高产的主要决定因素,又是增加群体花后光合生产的内在生理质量指标

4、提高粒叶比,在有限度的LAI下提高总粒数,要通过提高粒叶比来实现

5、改善叶系组成,减少空杆叶面积提高有效叶面积,增加到7-到5叶高效叶面积,增加花后产量生产源

6、增加茎粗及茎鞘重,提高群体整齐度,建成抗倒及输导能力强和良好的群体冠层支撑系

7、增加气生根量,其是根系发达和活力旺盛的标志,是高产群体根系的直观诊断指标。 3.如何壮大穗?

答:1.种子精选,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2.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群体的物质积累量。促进壮秆强根3.控制吐丝期群体适宜的LAI,增加总结实粒数。4.合理施肥。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5.防止重点防冶玉米螟。6,适时浇水。尤其当玉米进入灌浆期,土壤水分充足与否,与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分亏缺将导致玉米大幅减产。 4.肥料的使用(时间,运筹)

答:玉米施肥是指合适合时地施用氮磷钾及其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一般土壤可以满足玉米的需求;钾肥和磷肥不易流失,可以做基肥一次施足。氮肥运筹是肥料运筹的关键,其运筹方法如下:

1、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2、氮肥的合理运筹:在肥料中,氮肥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齐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肥,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

3、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

5.玉米高产重点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论证?

玉米子粒产量高低取决于吐丝以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高低.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最终提高玉米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基础,是高产群体的最主要特征,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所在。

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的二次方程曲线关系, 说明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仅反映了群体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群体产量的高低;只有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控制在最适值的群体,可获得最高产量。

吐丝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直接决定产量的高低,吐丝后生长期间具有高的光合效能和物质积累量的群体,必定高产,这一生产能力的提高, 同时伴之于成熟期总生物量的提高。玉米生产中, 不断提高吐丝期后的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所在。

6.玉米高产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叶系组成的特征?

叶系是光合物质生产源,玉米的生育过程中,群体最大的LAI 一般出现在抽雄吐丝期,因为开花终止了叶的发育,实现群体高光效,应使玉米群体在此时截获几乎所有的光能,达到最高的光合作用水平。玉米群体的光合生产量由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决定,试验测定(陆卫平,1994)表明,随着吐丝期LAI增加, 光合势增加,同化率下降。LAI过小或过大,均不能形成最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只有吐丝期LAI适宜,是统一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这对矛盾的基础,可产生最大的光合生产量,形成强大的产量源。一般平展型3.5~4.0,紧凑型5.0~5.5。

叶系组成:高效叶面积与无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对结穗株而言,尽管所有的绿叶均参加了子粒的建成,但以穗位叶为代表的中部叶因其功能期与果穗分化形成同步,并离子粒库近而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无效叶面积:群体植株空杆株有叶而不结实,降低叶绿素的光合效益,对产量形成有害无益,故称之为无效叶面积。 7.玉米高产群体的根系质量指标的主要特征?

根系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并具有合成、运输和部分的贮藏功能,在源库关系中,根作为根源的作用是决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花后结实期叶系功能的强弱和持续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根系功能和衰老的早迟(朱献岱1982,戴俊英1988)[18,28],根群发达、分布深广、活力旺盛是群体高光效的基础。

玉米的根分成四组:初生根、1~4层节根、5~6层节根、7层以上气生根

(1)玉米灌浆结实期群体气生根的多少可反映整个根系的发达程度,直接可以用作群体根系数量的诊断。(2)根系伤流强度是反映根系活力的重要指标,气生根多的群体,灌浆结实期根系伤流强度高(3)气生根多的品种,干物质积累量也多。表明气生根多更利于品种增加花后群体干物质生产积累量,促进一生总干物质生产积累量的增加。(4)气生根数和总根数与产量的相关具有一致性,气生根的多少是品种产量高低的标志。气生根数与千粒重、穗粒数的相关尤以气生根数与穗粒数的相关更为密切。

8.玉米足、壮、高的栽培技术途径?

即以足苗足株保足穗;以壮苗壮株,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攻大穗;提高花后的光合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1)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2)在精选种子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播种量,精播足苗配合多次间苗,是确保适宜株数提高植株整齐度的有效措施。(3安排最佳抽雄土丝期,为玉米灌浆结实争取最佳的气候条件为前提(4)控制最适叶面积、增加总粒数、提高花后物质生产能力为目标(5)从播种建立群体起点开始,通过足苗匀苗去弱株确保足穗壮株提高整齐度,按叶龄进程调空群体发展、改善叶系组成、增加粒叶比、主攻大穗,使群体随生育进程按预期的目标发展。栽培调空归纳为“足、壮、高”的技术途径,即以足苗足株保足穗;以壮苗壮住,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攻大穗;提高花后光喝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 9.详细说明玉米高产的施肥运筹?

氮肥的合理运筹 在肥料中,氮素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总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期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素。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

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N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速效N素一般极易变化,容易被玉米吸收也容易流失,

基肥:穗肥:粒肥比例中的3:6:1处理,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玉米是不分蘖的作物,不像稻麦那样前期需吸收较多的氮素以促进分蘖,满足穗数,且生育期间气温逐渐升高,基肥的肥效容易发挥,有适量的基种肥即可满足玉米形成壮苗的要求。

此基肥中的N素用量必须既能满足壮苗早发,又能使拔节期植株叶色逐渐褪淡,实现稳产。在壮苗早发、中期稳长的基础上重施重肥,就能统一壮秆与大穗的矛盾,使群体在吐丝期能获得适宜的LAI,达到扩库强源,促进高产形成。

磷、钾肥料施用后,大部分被土壤吸收固定,当季吸收利用率低,在土壤中的流动性差,不易流失,其肥效长达数年之久。为提高磷、钾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以集中施用在根系容易吸收的部位,使其随玉米的生长逐步增加吸收利用率,一般以作基肥为好。

增肥磷钾肥有利于壮苗早发,壮株大穗,提高粒叶比,增加粒数和粒重,是提高群体质量的重要条件。

10.玉米高产群体的培育途径和技术 技术途径:“足、壮、高”,即足苗足株保足穗,壮苗壮株攻大穗。

1、保证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的同步:麦收后40-50 d时进行玉米套种,进行幼苗移栽

2、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1增加总粒数的栽培策略: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2适宜密度○3壮株大穗,植株干重越大,个体越壮,越有利于大穗形成,个体籽粒产量增加,经济系数越大。

3、提高群体植株整齐度(种子精选,确保发芽出苗一致):○1精播足苗多次间苗○2乳苗移栽(特别是春玉米)

4、高产玉米的施肥运筹:(1)高产玉米的吸肥特性:在适量增加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花后阶段的吸氮量。增加前期吸磷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中后阶段特别是花后阶段的吸磷量。重视各个生育阶段尤其是拔节至吐丝阶段群体的吸钾量。(2)高产玉米的施肥运筹:

1、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2、氮肥的合理运筹:在肥料中,氮肥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齐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肥,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

3、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 油菜部分 油菜思考题

1.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有哪些特点?不同产量水平下提高产量的途径有何不同?

油菜产量可分为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三个构成因素,它们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①油菜的角果皮是一种主要的光合器官,而其内部的子粒又是一种贮藏器官。合成光合产物的源和贮藏光合产物的库两者结合为一体。油菜角果的另一特点是扩张能力很强,补偿能力也很强。②油菜每角分化的胚珠数很多,但退化也多,这是油菜产量潜力的所在。油菜每角粒数的形成不仅受灌浆物质多少的影响,而更直接的是光对角果的照射刺激。③提高粒重增加产量仍有相当的潜力。子粒的灌浆充实。油菜的胚胎首先要消耗胚乳的养分才发育形成胚,然后在进行胚的充实,在胚中积累的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所需要的能量比淀粉更多。

①在低产水平下,由于角果数少,每角粒数少,千粒重低,因此通过栽培措施增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明显的提高产量,但一般以增加每亩角果数比较方便,在这种产量水平下一般为增角增产型,生产上通过增加密度,只要少量增施肥料即可达到。②在较高产量水平下,单纯靠增加某一因素已经不可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因此必须协调三者的生长而获得高产,既协调增产型。③在高产条件下,每亩角果数已达适宜水平,不能在增加,群体的千粒重受灌浆物质多少的制约变化幅度较小,因此只有在稳定角数和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角粒数才有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简述油菜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

①增加开花结角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油菜子粒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开花结角期的干物质生产量。②控制适宜的LAI和PAI,确保开花结角期光合层结构的顺利交替。

高产群体的最大LAI的最适范围是4.4左右,LAI与PAI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PAI一般随LAI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控制了适宜的LAI,也就能使PAI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PAI略大于LAI更好。油菜角果皮和叶片两种光合器官的交替是伴随着角果的形成而进行的。高产油菜在开花期内叶面积下降75%左右为适宜。即终花期的面积降至初花期的25%左右,终花后,随着角果的进一步生长,叶面积继续下降,至终花后10天左右,叶面积全由角果皮代替。③建立高效结角层结构。油菜结角层是由角果和果序轴组成的一个空间结构,包含了油菜所有的产量构成因素,同时其角果又是直接形成子粒产量的重要器官。通过合理利用一次、二次分枝,建立整齐一致的结角层是取得油菜高产的重要手段。 3.简述油菜高效结角层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油菜结角层是由角果和果序轴组成的一个空间结构,它包含了油菜所有的产量构成因素,同时其角果又是直接形成子粒产量的重要器官。 高效结角层结构形成涉及到三个主要方面:合理的茎枝组成及其形成;适宜叶面积的发展与适宜角果皮面积的合理交替;各期干物质的合理积累与子粒产量的关系。

4.简述油菜高效群体的调控技术 a.适期早播,培育壮苗,稀植栽插。

油菜播种期的早迟决定着一生总叶数的多少,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播种期每提早2-3天,主茎总叶数即可增加一张。随着主茎总叶数增加,单株的角果数也增加,呈极显著正相关。壮苗的标准:株型矮壮,根系发达,苗龄适中,老嫩适度,无病虫害。 b.确定适宜基本苗,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

c.防冻保苗。在苗期喷施多效错,早施N肥,增施P、K肥

d.改善施肥运筹,提高后期氮肥比例。高产油菜的施肥应该前足,中控,后重的原则,即在基、苗肥适量施用的基础上,控制腊肥以及推迟抽薹肥的施用,以利于在秋发的基础上,控制返青抽薹期稳长,减少或控制无效生长;抽薹中后期重施薹花肥,增加薹花肥的比例,以满足花角期生长的需要。

5.简述高产油菜的吸肥特点及施肥技术 吸肥特点:油菜地上部分含氮率以前期较高,以后逐渐下降直至结实中期,之后又有明显的回升。说明油菜到成熟后期仍需要吸收较多的N素营养。生产上N肥的施用应满足苗期和花角期生长的需要。油菜一生中P、K含量以苗期最高,越冬至抽薹变化不大,抽薹后,P、K含量增加,其中以K增加更明显,初花后两者又都逐渐下降。为夺取油菜高产,在重视苗期供P、K的基础上,应重视提高开花结实期对P、K的供应和吸收。除此以外,油菜对B肥还有一定的需求量 施肥技术:

①N肥的施用,前足、中控、后重施肥。施足基肥,补足苗肥,促进早发、旺发。基肥45-50% 苗肥10-12.5%。 适当推迟苔肥,减少无效生长。苔高25-30厘米时施用,用量30-35%。补施花肥,防止早衰。用量10-12.5%

②P、K肥的施用,P肥作为基肥使用 磷酸二铵15-20千克/亩基肥中施用KCL5-7.5千克/亩,抽薹前再施用5-7.5千克/亩.③B肥的施用 高产条件下,B肥作为基肥施用效果较好,每亩施硼砂0.5-1公斤为宜。 棉花部分

1.棉花的无限生长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无限生长特性包括:①生长期的无限性②结铃期的无限性:生产上可以提前播种期,延长结铃期,以利于提高产量③营养器官分化的无限性:生产上可以降低密度,利用此特性使叶枝产生棉桃。④生殖器官分化的无限性⑤再生能力的无限性:如顶芽受伤,可以刺激侧芽生长;根系中主根增多,侧根即将增加。在生产上遇逆境如冰雹砸伤或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棉花可利用再生能力减少受损程度。

具体:棉花的无限生长性包括生长期的延长/结铃期的无限性/营养器官的无限分化/生殖器官的无限分化性/棉花的再生能力.

无限生长性是当前应用的棉花主要生长特性之一,合理应用就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提高值棉经济效益.根据棉花的生育期在适宜条件下可不断延长,特别是花铃期可不断延长哪个这一特点,在棉花栽培上可通过改变棉株的生长环境条件,适当地延长棉花的生长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能延长棉花的有效结铃期,使棉花获得高产获得高产更高产.目前在生产上通过以下措施可有效达到以上目的:

(1)改变种植方式,延长棉花的生长期,如将麦后棉改为麦套棉、直播棉改为一再棉花,这样可以提早播种,增加棉花的生长期,延长有效结铃期

(2)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棉花生长.通过地膜覆盖播种,可有效促进棉花的生长,加快生育进程,延长结铃期,增加产量

(3)在棉花生长后期,及时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棉花后期适度生长,可防止棉花早衰,多结中上部棉桃,一方面可用来弥补前中期可能由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可在前中期生长较好的情况下,获得更高产.a利用营养体的无限增加这一特点,在生长不足时,适当增加生长,建立足够的营养源,保证棉花高产所具备的丰产架子,而且叶枝的合理应用也可获得高产.b利用生殖器官无限分化的特点,在生产上促进花芽分化,促进果枝生长,有利于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c利用棉花枝条的再生能力,可在棉花受灾后精心管理,长出新枝,恢复生长d再生能力强也有不利的一面,棉花打顶后往往赘芽丛生,容易遭受病虫害,需要采取打边心或者化学整枝,控制这一无效生长.2.试述棉花的生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无限生长性:生长期的延长、营养器官的无限分化、结铃期的无限性、棉花的再生能力无限性。应用(1)改变种植方式,延长棉花的生长期,如将麦后棉改为麦套棉、直播棉花栽棉花,这样可提早播种,增加棉花的生长期,延长有效结铃期;(2)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棉花生长。如通过地膜覆盖播种,特别是南方棉区在移栽时再用地膜覆盖的移栽的地膜棉,可有效促进棉花的生长,加快生育进程,延长结铃期,增加产量;(3)在棉花生长后期,及时加强水肥管理,保证棉花后期适度生长,可防止棉花早衰,多结中上部棉桃,一方面可用来弥补前中期可能由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在前中期生长较好的情况下,获得更高产。在生产上可利用营养体的无限增加这一特点,在生长不足时,适当增加生长,建立足够的营养源,保证棉花高产所具备的丰产架子,而且叶枝的合理应用也可获得高产。

器官的同伸性:在棉花的生育过程中,棉花主茎的出叶与根系的发生,主茎伸长,果枝的发生和花芽分化等都存在着有规则的同伸关系,根据这些同伸规则,棉花主茎每长一片真叶,棉株内外相应生长着一定的器官,并存在着器官与器官的相关性,这些关系就是棉花器官的同伸性。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在生产上的应用(1)叶片与根系同伸关系,为栽培技术的应用伸关系为调控措施的及时应用提供依据。(3)叶龄与果枝同伸关系,又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4)利用同伸关系预测灾后对策效应。 生长的周期性

(一)生育期周期性

1、生育期的周期性

2、生长中心变化的周期性

(二)营养生长的周期性

1、棉花根系生长的周期性:根系吸收功能下降过快,防止棉花早衰。应根据根系生长的同期性特点,为生产服务。

2、棉花叶片结构及生长的周期性

3、茎枝生长的周期性

(三)经济器官生长的周期性

应用: 根据棉花各个器官生长的周期性特点,我们在栽培上就可利用这些本身所性。首先,在每一个地区,使各个器官发育的最重要时期调节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其次通过应用适当的栽培技术促进各器官在关键时期的生长,如棉铃在伏桃形成期重施肥料,促进棉铃的充实;第三,通过对生长周期的了解,可有效地对棉花的长势长相作出判断,以诊断其发育是否产生异常。 此外,棉花形态结构的一些周期性特点也有利于对棉花生长状况作出诊断。 自身的调节性

(一) 棉花生育进程的调节性 由以上分析表明,我们可以利用棉花的自调性能,在棉花栽培上,通过协调搭配品种、种植方式、茬口配置、肥水等因子,促进其生长发育,培育高产棉花。 根系的自身调节性株高的自动调节性成铃的自身调节性 由此可见利用棉株的成铃调节能力,配合适宜的调节技术,能够达到提高成铃总数和优质铃的目的。利用棉花的结铃自调性可有效地为生产服务。 棉花株型的调节性 生长的适应性

(一)对土壤的适应性

(二)对温度的适应性 由以上结果可知,根据棉花各生态区不同的温度条件,准确推算棉花各生育期所需的温度条件,通过正确选用品种,调节播期和采用地膜覆盖等技术,增强抗逆性,充分利用棉花对温度的适用要求,满足生长需要,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

(三)对水分的适应性

以上阐述了棉花对环境条件温、光、水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上一方面在滩涂上可开发利用棉花,另一方面在棉花受到不利气候影响时,及时调整技术措施,利用棉花适应性强的特点,恢复生长,减少受灾损失。

(四)对光照的适应性 以上结果表明,棉花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大,因此在生产上,可通过培育高光效株型、紧凑株型,调节群体大小,应用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在生长过程中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就能够充分满足棉花对光能的要求,提高群体光合效率。 生长的重叠性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的生育期较长。(2)果枝生长的重叠(3)蕾铃生长的重叠进行。

棉花的生长重叠性,在应用时必须既注意其有利的一面,又要防止其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表现在:和生殖生长的重叠性,通过促进营养生长,可有利于搭起丰产架子,扩大营养源,为棉花进入生殖生长中心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打下基础。同时利用蕾铃生长的重叠性,在促进棉铃生长的同时,使现蕾强度也不断加大,保证后期有较高的成铃率。不利的一方面应注意,由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叠进行,有时两者关系难以调节,如果调节不好,容易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反而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及时掌握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中心,以便各项技术措施实施和产生理想效果。

3.棉花的铃叶比有哪三个指标?其生物学意义如何? 棉花的铃叶比可以用三种方法表示:总铃数与总叶片数之比;总铃数和最大叶面积总干重与最大叶面积之比。 生物学意义:①提高铃叶比是促进叶片光合生产的内在生理机制的外在表现。提高进光合产物向铃输送;当叶面积适宜时,提高铃叶比,对促进群体光合生产的能力最大;随着铃叶比提高,盛花后光合产物较多地运往生殖器官,较少运往顶部,有利于控制旺长,叶面积对经济器官的有效生产量提高。②在相同的LAI条件下,产量随着的铃叶比提高而提高。提高铃叶比意味着形成同样棉铃群体所需叶片数减少,群体光照条件改善,光利用率提高,光合产物总量增多,促进了多结铃。

高产考试复习题 精华版

4.为什么以提高盛花后干物质生产量为高产群体的本质指标? 棉花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的数量都直接影响到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群体的发展动态。棉花在开花前,以营养生长为主,群体干物质积累过多过少均不利于高产,进入开花期后一段时期,棉花的生长仍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茂的重叠时期,既要防止生长不足,又要防止生长过旺。 高产棉花在盛花期以前,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群体干物质积累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这显然是由于在盛花前,棉花由于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干物质积累量过多只能导致营养生长过旺,而不利于结铃。盛花至始絮期以后,棉花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主阶段,因而始絮期和盛絮期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正相关

盛花至始絮期,始絮至盛絮期、盛花至盛絮期的干物质增加量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盛花后棉株生长才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心,提高盛花后干物质生产量是提高经济产量的关键因素,这是棉花高产群体最核心的质量指标。棉花高产群体在盛花期前,群体只能积累适量的干物质量,而将立足点放在建立盛花后具有高光合生产效率的优质群体上。

吐絮盛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盛花至盛絮期的干物质增长量与总铃数、成铃率及铃重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综上分析,盛花前棉花群体干物质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有利于协调各部器官的生长和源库之间的矛盾,形成适宜的群体LAI、适宜株高、果枝数和总果节量,为高产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基础,在此基础上,保持盛花后整个结铃吐絮期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是群体质量指标体系中最本质的生理指标。 5.棉花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总途径和栽培途径? 控制适宜总果节量,提高成铃率 1.在适宜的总果节量条件下,通过提高成铃率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正确选择。2.在适宜果节量条件下,提高结铃率可全面提高群体质量指标3.高产田的适宜总果节量和成铃率的指标

栽培途径:小壮高的栽培途径所谓小:一是指群体的总果节量要相对小,二是在满足群体适宜总果节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群体起点,减低密度;三是适当控小盛蕾期至初花期的群体叶面积。所谓壮,指在有效生长期内,充分发展个体,尽可能的提高果枝台数和单株果节数,用壮个体去达到群体适宜总果节良和适宜LAI的要求。所谓高,指结铃期群体有高的成铃率、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原理:①发挥壮个体充分利用空间的优势,培育桩个体棉株,能增加有效果枝台数,适当减少群体株数,以便在群体总果节量相同的情况下,使每个果节所占有的空间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结铃,提高成铃率,促进产量的提高。②促进上下部和外围铃增重,使群体平均铃重提高③充分发挥了棉株个体各部位的结铃优势④小、壮、高有利于提高铃叶比

6.棉花高产对氮、磷、钾营养的吸收规律?

棉株各生育期的氮、磷、钾积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和干物质积累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且,不同生育期的营养吸收与土壤肥力状况密切相关。棉花生育期中养分在不同器官的积累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一般而言,棉株全生育期内吸氮、磷、钾的比例为1:0.28~0.35:0.82~1.02,吸氮和吸钾的水平相当。

7.在棉花上如何通过量化公式确定合理的密度? 答:(1)棉花高产群体的培育,以小、壮、高原理保证群体适宜总果节量,确定适宜的群体起点(密度),并以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为目标通过叶龄模式进行适时准确调控,就能达到在“适宜果节量”基础上提高成铃率,夺取高产的目的.

(2)高产群体密度可用以下公式进行:

合理密度X株(株/亩)=适宜的总果节量y/单株有效果节数n

a适宜的总果节量y往往是一个常数,根据现有品种的叶型,南方棉区每亩变动在20万左右,北方棉区变动在22~24万之间.

b单株有效果节数n是指棉花在有效果节生长的临界期内单株能够达到的平均果节数.可以根据叶龄模式测得.c打顶前的果节数=3(1+2+„„+nx/3)3为等差级数

1+2+„„+n为表示从第一圆锥体到第n个圆锥体x为1或者2,视最后一个圆锥体所形成的比例

d打顶后各果枝仍然按每一圆锥体地台果枝向外同步形成一个果节的规律向侧向发展,但在大田条件下,由于受到光强和营养等的限制,向外延伸形成果节的能力减弱甚至不能形成.

(3)密度计算:根据气候、播期、栽培条件确定可利用果枝台数,确定适宜密度.目前生产上每亩一般3300株左右.只要各地明确当地适宜的总果节量和单株果枝台数及果节数,就可以用密度计算公式确定种植密度.8.说明棉花研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转Bt基因抗虫棉在上产上逐步推广应用,以转基因材料为基础的抗虫育种(包括抗虫杂交棉培育已成为棉花育种工作的主要方向、棉花种质创新发展方向。我国自育棉花品种在丰产性、早熟性、抗枯萎病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棉花种质资源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育种者提供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亲本材料。建国以来,我国在棉花种质资源收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几十年来用于种质资源研究的方法举步不前,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协调。根据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生产需要,即使调整棉花种质资源工作的重点方向,并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种质资源研究是今后棉花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9.棉花叶系的组成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棉花高质量群体的叶系组成包括最适叶面积LAI、最适LAI的出现时间、高效有效叶面积率以及各层叶片在棉株上的分布等。

10.试述棉花优质高产总途径及小、壮、高栽培途径的原理

答:在高产群体的培育过程中,必须明确一个可供掌握应用的,和各项质量指标有关的综合性数量诊断指标及相关的技术总途径和诊断方法.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控制适宜总果节量,提高成铃率;二是小、壮、高的栽培的途径;三是运用叶铃模式诊断调控的方法.

用小群体、壮个体的途径去培育适宜果节量的群体,容易形成高成铃率的高产群体,称为“小壮高”途径.“小”,一是指群体的总果节量(20万左右)比以往的每亩25万个~30万个相对较小;二是指在满足群体适宜总果节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群体起点,减低密度;三是适当控小盛蕾期至初花期的群体叶面积 “壮”,指在有效生长期内,充分发挥个体,尽可能地提高果枝台数和单株果节数,用壮个体去达到群体适宜总果节量和适宜LAI的要求.“高”,指结铃期群体有高的成铃率、高的干物质积累量.

这一途径的群体发展过程是尽可能地控制前中期的生长量,为开花结铃期的群体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达到扩叶控库,提高成铃率和总铃数的目的.

能够:a 发挥壮个体充分利用空间的优势

b 促进上下部和外围铃增重,使群体平均铃重提高c 充分发挥棉株个体各部位的结铃优势d 有利于提高铃叶比

11.棉花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有哪些

答:a 提高盛花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量是高产群体最本质的指标b适宜LAI和合理的叶系配置是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c单位面积总铃数、三桃(四桃)比例对群体质量 高总铃数是高产群体的直接质量指标 伏前桃的有无是棉花能否高产的重要指标

多结伏桃可使得棉花的稳产有了保障,高产有了基础.

在多结伏前桃和伏桃的基础上,主攻秋桃是夺取高产的关键.d在适宜LAI条件下,具有高的铃叶比 e 合理株型是优质群体的空间结构基础

f根系载铃量及棉铃根流量是群体根系生理质量的表达 12.试用叶龄模式原理说明棉花一生中如何施用缩节安?

为了控制旺长,主要是喷施生理延缓剂缩节安。缩节安抑制伸长的有效期一般为15~20天左右,而棉株在现蕾后,每隔3天左右即生长一片主茎叶片,喷施一次抑制剂,可对以后约5~6个叶位的叶和节间起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蕾期以后,当n叶展平时,化控措施对其上的n+

1、n+

2、n+

3、n+

4、n+

5、n+6叶片、主茎节间各果枝的节间以及其下的n、n-

1、n-

2、n-

3、n-4叶和节间和各果枝的节间受到影响。 例如,主茎叶龄为12叶(盛蕾期)时,应用缩节安可使主茎上第10~18叶变小,主茎节间第9~18叶节间变短,特别是第10~14节间缩短最为明显。第

1、

2、3果枝上第二果节位叶片、第

4、

5、6果枝的第1果节位叶片变小,果节间长度变短。叶片的叶角变小,叶片直立,从而有利于改善群体的光照分布。 为了有效地控制棉花一生中叶片和节间的生长,必须在现蕾后,每隔5~6个叶龄使用一次缩节安,这样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大小和节间的长度都能达到有效的控制。至打顶后由于主要是果枝的生长,而打顶后一星期左右即进入有效蕾的临界期,因此打顶后仍需喷施一次生长抑制剂,以便减少无效生长,促进成铃率的提高。由此,棉花进入现蕾后即可使用缩节安,一生中应喷施4次,第一次应在盛蕾期(8~10叶)第二次在初花期(15~16叶)使用,第三次在盛花期(18~20叶)使用,第四次在打顶后一周使用。这样棉株的生长在整个生育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盛蕾期和初花期的使用,既能调节群体LAI的发展,又能及时调节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源库协调的高产群体结构。

13.棉花群体质量指标有哪些?群体质量指标在生产上的作用?

①提高盛花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量是高产群体最本质的指标②适宜的LAI和合理的叶系配置是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③单位面积总铃数、三桃(四桃)比例对群体质量指标有重要意义④在适宜LAI条件下,要有高铃叶比⑤合理株型是优质群体的空间结构基础⑥根系载铃量及棉铃根流量是群体根系生理质量的表述 14.叶龄与果节同伸、腋芽分化周期性及其应用。

总果节数=可见果节数+可见果枝上花芽数+分化果枝上的花芽数 可见果节数:按圆锥体计算

可见果枝上花芽数:棉株现蕾期,每一个果枝顶端生长点内有3-4个花芽数(前期3个,后期4个)

应用:调控影响节位;预测生育进程,及时采取针对措施;预测灾后对策效应;及时施用种苗肥,重施花铃肥。 15.我国棉花栽培(生产)的发展方向。

1、高产:密度、肥料、调节剂

2、优质:品种(高品质棉),栽培调节(纤维品质的一致性)

3、转型栽培:机械化、无土栽培、直播 16.BT棉应用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要求。

存在问题:抗虫性受时空分布、环境影响,抗性不足;常规种棉铃小,易缺K、B。

方向:多Bt品种,培育大铃,增施K、B 17.棉花群体、个体调节性及其应用。

1、生育进程调节:不同种植方式生育进程变化,不同茬口生育进程变化,土质影响生育进程

2、根系自身调节:不同种植方式调节

3、株高自动调节:生育环境、密度等调节。 18.棉花广泛适应性及其应用。

(一)对土壤的适应性

(二)对温度的适应性

(三)对水分的适应性

(四)对光照的适应性

19.亩产皮棉125 kg以上棉花关键栽培技术(密度、肥料、调节剂)与100 kg皮棉有何不同。

(一)合理密度的确定:棉花高产群体密度的公式为:

合理密度x(株/亩)=适宜的总果节量y/单株的有效果节数n,即x=y/n

(二)肥料的合理运筹:每亩皮棉产量由100 kg增加至150 kg时,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都是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吸肥的高峰期与干物质积累高峰期及结铃高峰期完全一致。在高产条件下(每亩产皮棉100-150 kg)群体在开花前的吸肥比例下降,产量和盛花之吐絮期的群体吸肥量密切相关。亩产皮棉在125-150 kg时,三要素中磷,钾的比例比皮棉产量100 kg以下时有显著提高。就江苏而言,在每亩皮棉125-150 kg的高产水平下,施氮量一般按需氮量的1.8-2.0倍估算,每亩约需氮14-16.5kg,每亩施氮约需26-31.5 kg。棉花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氮肥运筹改革是在合理增加氮肥用量(每亩25-30 kg)的基础上,将安家肥减少至15%-20%,取消了蕾肥,花铃肥提高到60%-65%,桃肥增加至15%-20%,使前后肥的比例由以往的3.5-4.0:6.0-6.5调整为2:8。保铃肥以在打顶前10天,倒花位在8-9,主茎叶龄在19-20叶是施用效果最好。桃肥的使用时间也由以往的8月10-15日推迟到8月15-20日。

(三)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每亩生产皮棉在125 kg以上时,大田化控DPC3-4次,每亩总用量为6-9 g(蕾期1 g/亩,初花期2 g/亩,盛花期3 g/亩,打顶后5-7天3-4 g/亩)能获得高产。

作物优质高产

西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柑橘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

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

草莓优质高产栽培法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试卷

作物优质高产整理版
《作物优质高产整理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作物高产 作物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