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1:30: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 2.② 3.① 4.② 5.④ 6.② 7.④ 8.③ 9.⑤ 10.④ 11.② 12.③ 13.③ 14.② 15.④ 16.⑤ 17.④ 18.④ 19.④ 20.① 21.④ 22.① 23.② 24.③ 二.多项选择题

1.②④ 2.①②③⑤ 3.①②③ 4.②④⑤ 5.①③ 6.④⑤ 7.②③④ 8.①③ 9.③④⑤ 10.②③⑤ 11.④⑤ 12.①③④ 三.填空题

1.《治安策》 2.崔寔 3.刘邦 4.《盐铁论》 5.张衡 6.郭茂倩 7.司马相如 8.赋 9.班固 10.叙事性 11.晁错 12.司马相如 13.司马迁 14.扬雄 15.《羽林郎》 16.常怀千岁忧 17.八十始得归 18.脉脉不得语 19.《淮南鸿烈》 20.《报任安书》 21.《七发》 22.秦嘉 23.皎皎河汉女 24.但坐观罗敷 四.名词解释

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而成《吕氏春秋》兼采儒法道墨农诸家学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杂家”。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先秦的一些文献资料和逸闻轶事,且杂有不少寓言故事,有些文学性。

2.《史记》体例:《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

3.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4.《淮南子》:《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以上1分)。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5.七体:枚乘《七发》确立了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形式。后代许多作者如傅毅.张衡.曹植.王粲等等,受《七发》的影响,都曾使用过《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结构,并且以“七”名篇。由于此类赋作较多,以至于《文选》在赋体之外,特立“七体”。“七体”又称“七林”。

6.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7.《盐铁论》:《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8.班张:汉赋作家班固与张衡的并称。两人都是东汉人,都擅长于大赋写作。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故此,后人常以两人并称。

9.“互见法”: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在《史记》中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10.《汉书》体例:《汉书》由四种体例组成,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叙述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年间的历史,是我国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3)作者对所选择的材料作了繁简.详略不同的叙述。对李广一生的事迹,作者主要评述了其中的四次(上郡遭遇战.雁门脱险记.右北平之战.失道自杀);此外,还详述了李广射石及杀霸陵尉等生活小事,从而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李广的一生。

5.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道出了被压迫者的苦难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贪暴,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风格。 (2)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乐府民歌或写生活中小小的片刻;或写有头有尾的故事。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篇幅最多,是精华之所在,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

(3)形式自由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其中后两者在形式上显然以比四言为主的《诗经》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4)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6.《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2)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4)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汉末抒情文学兴起的产物,也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7.扬雄前后期对赋的态度转变。

扬雄是西汉后期一位重要的辞赋作家。扬雄前期,颇好辞赋,作赋慕司马相如。所作《甘泉》等四篇大赋都模仿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晚年认为辞赋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认为辞赋无补于规谏,并由此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这种对大赋创作反思后的批评,有助于作家主体性人格的建立。

8.《陌上桑》简析。

《陌上桑》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姑娘凭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美对丑的胜利,寄托了东汉人民的美好愿望。

《陌上桑》具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罗敷面对太守的纠缠,从容不迫,针对一般官僚欺下怕上的心理特点,盛夸自己的丈夫,面斥太守如粪土,最终美终于依靠机智战胜了丑恶。罗敷集美.勤劳.勇敢.机智.反抗精神于一身,无疑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艺术特点:在塑造罗敷这一形象时,采取了夸张烘托的手法。将笔墨集中描写她的工具装饰之美,侧面描写旁观者对美的反映,省去了对其容貌的直接描写。这样的虚写俏皮.夸张.幽默,远比平庸呆板的正面描写要好的多。 六.论述题

1.汉赋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汉赋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这三个时期:

(1)骚体赋: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2)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汉大赋始兴于景.武之世并成为汉赋的主要样式。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家作品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3)抒情小赋: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后期。东汉中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及其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下层文士人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古诗十九首》充满了一种对人生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悲慨。这种人生悲情的表达,后来弥漫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调。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1)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2)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如《冉冉孤生竹》写新婚女子对丈夫别后深长的思念,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为后面抒写久别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4)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虚写思妇对丈夫久行不归的怨愤,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极写思妇刻骨的相思,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描写思妇对丈夫的猜度,都具有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诗品》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正说明了《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它在平易流畅中见清丽,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抒情性;而它所流露出的生命悲情,不仅强烈地表现出特定时代里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班马异同论

“班马”指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与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两人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既有类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以上2分)。

此外,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某些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全书一百三十篇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整体,互相补充照应,同时又独立成篇。而这些独立成篇的传记,有的是人物传;有的是叙事文;有的象抒情文;有的象单篇的专论。在文章的组织方面首尾呼应,组织严密,常以某些穿插贯穿全篇。而在穿插中又有灵活的变化,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波澜起伏。这些穿插有情节的穿插,议论的穿插,奇闻轶事的穿插,而结尾又往往耐人寻味,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

(3)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是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善恶。《史记》就象《离骚》一样是一部长篇悲愤诗。我们从《史记》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悲痛的同体整和.同体震颤。可以说,《史记》的情事之悲愤是中国史书千古以来绝无仅有的。

(4)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史记》总的风格是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有力量。《史记》各篇随着内容的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又低回婉转,总之,能尽其语言巧妙传神之能事。

比较文学研究简答题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答案

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西汉文学研究

春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_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材料]

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

12春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文学研究]色彩教案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