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活着》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5: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活着》有感

“生活除了意外和惊喜,更多的是‘熬’和‘忍受’。”

作家余华成名已久,而他的作品《活着》也成为了经典,这本书我在高中时已读过,然而那时的阅读不过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罢了,因此我只记住了大致的剧情,却对此书少有感悟。在今年暑假了,我又将这本书阅读了一遍,大抵是经历了高考失利,家庭的变故,生活阅历也有所提高,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再停留于皮毛,也能进一步了解其内涵了。然而我也知道,一本好书,尤其是像《活着》这种描写人生的书,在每个人生阶段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甚至更深入的理解,大概就像梁文道先生所说的“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记录自己阅读之后的感悟,也会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描写以及背景进行粗略的解读。

这本书就如其名,讲述了主人公徐富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的自然灾害、*等等。小说的主人公富贵原本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但由于年轻时嗜赌放荡,在人算计之下一夜输光了家产,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也沦为了佃农。福贵又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了国共内战,而等他再回家时,女儿已经变成了聋哑人,母亲也已病重,家里更是没有一粒米了。然而生活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家珍因此患上了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却在产下一名男婴之后,因大出血永远的留在了手术台上;而在凤霞死后的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了;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问题,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一家六口最后只剩下爷孙两相依为命,福贵带着苦根回到了乡下,生活十分艰难,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苦根,便给他煮了一大碗豆子,不料苦根却因吃太多豆子而撑死了.......老天爷好像是故意捉弄福贵一般,将他生命里难得的温没有着一头老牛在夕阳下回忆。他的亲人都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生活的信念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为了活着而继续活着。

活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状态,而不是已然逝去的或者还未到来的。当冰雪幽暗过后,韶华已逝,泪水拂去后,人,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同情,去承受,去回忆,去悲哀,去放逐。在合上书之后,我还是久久无法释怀,福贵的痛苦可以说是集齐了大悲之最,青年丧父,中年丧子,女,妻,老年丧孙,无论哪一桩,都足以让一个人失去生活的信念,然而福贵熬过来了,忍受过来了,即使到了风烛残年之时,他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依然牵着一头老牛作伴过着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才能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早年赌博,参军,做工,唯独没做过的就是读书,因此他也不懂什么生命啊什么的大道理,他更不明白他所蕴含的信念的强大。对他而言,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不管如何,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而活着就这样罢了。就像余华原文里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个道理看起来如此简单,但是世上大多数人却仍是始终不明白,在世人眼中,活着似乎必须为了某样东西,就比如为了爱情,为了亲情,为了财富,为了权力,为了后代,为了别人,所以可以看到,现在的社会经常会报道有人失恋后自杀,破产后自杀,甚至没考上大学后自杀,他们完全把生命寄托在了某个目的上,而当目的没有达成时,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就可以放弃生命,似乎在众多选项中,生命永远是最后选项。现在社会逐渐升高的自杀率大抵与此也不无关系。

可活着,从来不是什么单薄的词汇啊。

活着,承载了多少的意义,多少的情感和力量啊!活着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想想关于“活着”,这样广大而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向都显得有些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有些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他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状态,是无可逃避,无可避免的,直至那一天,你我都站在神的审判台前,不论贫穷,不分贵贱。唯一可谈的,似乎不过就是活着时的那点儿事。

对于苦难的描写,余华似乎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用一种极其冰冷乃至于轻描淡写的笔触去刻画死亡,苦难,贫穷。不得不说,《活着》是一部悲惨的作品,但是这种悲惨,不是让人潸然泪下那种,这部作品阅读完之后,更多是一种压抑,在一种压抑的氛围去思考,思考那个时候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诙谐,或者说是滑稽的笔调-----作者设计人物死亡的原因让人在透不过气的悲伤氛围中找到一个轻松的出口,比如儿子的死,因为县长老婆生孩子时难产需要输血,而有庆本是为了帮助他人第一个冲上去义务献血,却因为血型与县长老婆相同而抽干了血!(这里由于我的情绪所以比较夸张了)最后导致了有庆的死亡。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死亡,无疑是狠狠的讽刺了那些剥削人民的当政者!而孙子苦根的死,更是看起来荒谬,竟然是被豆子撑死的,其实这些死亡原因,虽然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其实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却让人无法想象的情景。但其实,这种简单的死亡原因,却更加衬托出了悲哀,更让人感到心痛。越是平静,越是淡然,越让人感到那平静之下的波涛瀚泳,越让人能体味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痛苦与悲哀。鲁迅曾说过:“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破坏掉。”

《活着》的第一人称写法,大概也算的上是特点之一吧。但其实余华在序中提到过,这本书原本的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但写出感觉总是有些生硬不自然,文思阻塞,后来换了第一人称,这才使《活着》真正有了灵魂。

第一人称无疑让读者更有了代入感,生命如此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致你于死地,而当所有的苦难不幸都降临在你的身上时,你又该怎么办?余华给出的答案是: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没有煽情,没有铺垫,没有渲染,苦难也不过是活着的一种而已。 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人类总喜欢自作多情的为事物加上各种头衔,自我感动般的追求所谓的梦与远方,自我衍生出了善恶轮回、勤劳这样无谓的因果。小时候读过老子的一句话“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小时候觉得这句话狂气,咒骂老天在那个时候可不是谁都敢做的。后来长大了,把道德经都读了,才明白以前的理解太过肤浅,这句话不是什么咒骂,或者说更像是一句叙述。天地不是不仁,而是不知什么为仁。仁义这个概念,本就是人类自己编纂出来而强安在其他事物上的,我并非是只仁义是错误的,而是指,命运自然,是无法用人类的概念去束缚的。不只是仁与不仁,其实善与恶,生与死,幸与不幸,爱与不爱对天地,对“道”而说,都是没有区别的。

世界从来不会背叛我们,因为他从未要求过我们顺从。

所以人生就是这么无意义的活着的,我活着为了去挣扎,去痛苦,去幸福,去卑微,去高大,直至有一天,我能与我和谐共处。就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活着》是一本难得的哲学书,其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本以中国世情的笔调写出来的哲学书,真正看透了“活着”这一命题的哲学作品。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缺乏西方固求形而上学的精神,只注重人间界而不怎么顾得上宇宙界,有事太过牵涉其中,则看不透人间种种。 余华则破开了“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这一类人类的因果思想,采用一种极为冷冽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和命运,不存在任何希望,也没有任何绝望,只是活着。福贵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悲惨,然“他自己却不觉得”,这种不假外物,只存本心的态度正是道家一贯的内化思想。

文中的福贵,大约还没有把思想上升到哲学层面,但他一定已经明白,人生的行走和停止,并无区别。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读活着读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