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1: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葛底斯堡演说

美国 亚伯拉罕.林肯

(1863年11月19日)

“我们应该献身于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会更加献身于他们为之奉献了最后一切的事业我们要下定决心使那些死去的人不致白白牺牲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佑下,获得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地迈向伟大目标、稳步前进从不后退的战士,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这是马克思对林肯谦逊、顽强、坚定的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的评价与赞扬。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在美国西南的拉斯摩尔山上雕塑着对美国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四大总统的头像,林肯总统的头像也在其中,可见美国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十六届总统。1847年被选为众议员,以后,多次发表维护联邦统一,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逐渐展露锋芒,显示了他的顽强和雄辩。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即面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分裂叛乱。在同南方叛乱的奴隶主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由主张有条件地废奴转为态度坚决地废奴主义者,坚定地领导了维护联邦统一的战争,领导联邦政府取得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

1860年林肯当选为第十六届美国总统。当时正值国家面临奴隶制危机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南部奴隶制种植经济与北部工

1 业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趋激烈,南部奴隶主联盟和维护联邦、反对奴隶制的北部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作为共和党人,林肯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扩展,极力主张维护联邦的统一,“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林肯曾在一次演说中说道:“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不是反对奴隶制的人制止奴隶制度的进一步扩展,并使公众相信它正处于最后灭亡的过程中;就是拥护奴隶制的人把它向前推进,直到它在所有的州里不论是老州还是新州,不论是北部还是南部都同样成为合法的为止。”林肯的态度引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势力的恐慌,1860年底,在林肯正式就职之前,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等七个蓄奴州相继宣布退出联邦,并于次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另选总统,制定宪法,组织军队,公然易旗,分裂叛乱。林肯正式就职后,曾试图与南部奴隶主谋求和解,以维护联邦政府的统一,但遭到拒绝。南部奴隶主势力的军队首先发起进攻,占领北部港口要塞。1861年4月林肯总统宣布南部各州为阴谋叛乱,号召人民为恢复联邦统一而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林肯就任后的一段时期里,不断强调要把人民的政府和维护联邦的统一置于一切争端之上,以致于在战争的初期北方政府没有能够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南方则依仗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军队,利用林肯政府对战争态度的不够坚决,频频得手。随着战争的推进以及局势的发展,奴隶制的问题逐渐成为关键,而南部数百万的黑奴又是战争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林肯认识到废奴对于赢得战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奴隶制度,就绝不会发生叛乱;没有奴隶制度,叛乱就不可能继续下去。”林肯政府采取重大社会改革措施,以赢得人民的支持。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满足了大批小农获得土地的要求;同年9月22日,又以“战时措施”的方式颁布《解放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各州的奴隶应当被视为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军队。此后,南部五十万奴隶逃亡,黑人纷纷参战,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军事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极大地

2 激发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革命斗志。解放了的黑人踊跃投入联邦军队,英勇参战。在北方军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黑人来自南方各州,平均每三个黑人士兵中就有一个为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不久,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为北部联邦军的战略反攻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篇演讲是林肯总统在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葛底斯堡大捷以后,为在该战役中牺牲的阵亡将士修建的国家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的。

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战争中北部联邦军由败转胜的关键。南部军队统帅罗伯特.李将军率部进占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希望以此分割北方并打击联邦军的士气,从而迅速结速这场战争。双方在葛底斯堡遭遇,战争打得非常激烈,流血最多,伤亡惨重,联邦军损失二万三千人,南部同盟军伤亡失踪二万八千人。此后南部叛军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大举进犯北方。林肯一直在密切注视着前方战事的进展,并同时关注着对南方军的另一个重要战场维克斯堡战役的进程。当葛底斯堡大捷的消息传来,整个北部对这次胜利群情沸腾而欢欣鼓舞。

四个月后,林肯应邀出席在葛底斯堡举行的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1863年11月19日,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是林肯所作的众多演讲中最著名的演讲之一。它以简炼、凝重、朴实的语言,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意义,赞颂了为这场战争而献身者的精神,阐明了战士们为之奉献的理想事业的精髓。这篇演讲在当时获得普遍的好评,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作为演讲的典范,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据说林肯出发前就着手起草演说辞,初稿写了满满的一大张纸,但他自己始终感到不满意。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仔细斟酌,直到发表演说的前一天,在前往葛底斯堡的火车上才写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名篇。这篇演说总共只有十句话,全部讲完不足三分钟。当时有个摄影记者早就准备摄下这个伟大的历史镜头,但当他手忙脚乱还没来得及拍摄时,林肯总统已经讲到演说中的最后一句话了。

3 短小精炼,简洁明了,是林肯这篇演讲最突出的特点,堪称演说辞中的典范。不少人误认为能够把话说得长,能够把简单的道理说得繁复而冗长,是一种水平的表现。而这篇著名的演说使我们认识到,在演说艺术中,真正的高超恰恰在于能够运用简洁的语言阐明复杂的道理。

在简短的演说辞的开头,林肯首先提到了“一切人生而平等”这一平凡而深刻的原则。这是林肯自任总统以来第一次在公众注意的场合提到了杰佛逊的名言,同时也是这场战争口号。在这个时刻提到这句名言,毫无疑问是要将平等理想进一步深化。虽然从建国初期美国就确立了平等原则,但在最初的几十年中,平等始终局限在一部分人的范围内。在南部蓄奴州,奴隶从来没有包括在“一切人”的概念之内。正是这种跛足的“平等”酝酿了国家的危机,而当时正进行的战争,既是对平等理想的考验,也是对林肯所说“孕育于自由”的国家本身的考验。显然,如果把一部分人(黑奴)顽固地排除“一切人”以外,这样一个国家就不能继续存在。通过重申开国者的理想,林肯就扼要地阐明了战争的主题。

这应是一篇颂扬军事胜利和祭奠烈士英灵的演说,但是通篇全然没有硝烟之气,没有一句直接提到那场惨烈的战争。在接下去的论述中,林肯以优雅然而朴实的词句赞美了在战争中奋斗和英勇献身的人们,称颂他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为他们自己短暂的生存、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赢得了不朽的价值,由于他们的奉献,使得大家脚下的国土更为光荣和神圣。

从烈士的奉献,烈士精神的激励,林肯转而论及生者的责任。林肯说过,民主值得人们用战斗去争取,自由值得人们用生命去换取。为了“使那些死去的人们不致白白牺牲”,活着的人必定要更加献身于他们为之奉献了一切的事业,要为推进、继续勇士们未竟的工作,要维护民主政府,要使自由获得新生。

林肯演说中最后一句话,需要特别引起注意。这里,他以极为简单的六个字,即民有、民治、民享(在英语中则是三个词组)概括了

4 美国民主政府的理想形态。我们暂且不从政治上讨论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限度,单从表述艺术的角度看,这种异常简洁的概括,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篇演说从理想开头,以理想结尾,使理想更加深刻具体;从生者正从事的事业,转而提炼出逝者的精神,又从逝者的精神,进一步突出生者的责任,使生者更感任重而道远。峰回路转,奇峰陡起,又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召力,它充分强调了以林肯为首的北部联邦政府是时代进步正义的代表,必将在道义上得到广泛的支持。

在林肯短短的演说中至少有五次被掌声打断,结束后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演说获得很大的成功。当年《辛辛那提新闻报》的记者评论说:“这是在合适的地点说了恰到好处的话,无论从哪方面看,它都完美无疵,它是一篇誉满全球的演说词。”许多报纸都发表了赞扬的评论,称之是无价之宝,将永垂青史。演说的手稿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演说辞还被铸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学。

(周耀虹)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美国第十六届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律师。1847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脱离联邦,公然叛乱。他领导联邦军队与南部联盟的战争,内战爆发。战争初期,南方诸州节节逼进。1862年,他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局势根本扭转,保证了战争的胜利。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五天,在华盛顿福特戏院遭南方奴隶主指使的伶人暗杀身亡。

“铁与血”演讲词

德国 奥托.冯.俾斯麦

(1862年9月30日)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

“普鲁士必须积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

奥托.冯.俾斯麦,德国政治家、保皇派。曾任普鲁士王国宰相和德意志帝国宰相。在他担任普鲁士宰相任内,坚持推行强硬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使德国从一个被受强邻欺压的国家上升为欧洲强国。他在政治和外交上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德国的前途,而且影响到整个欧洲局势的发展。俾斯麦因此被称作“铁血宰相”。

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的一个容克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出生高贵,在他母亲的坚持下,俾斯麦七岁时进入柏林普拉曼学校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又在继续柏林上了中学和大学。在柏林上大学期间,他主攻法律,同时对历史和外语也极有兴趣。俾斯麦生性狂妄,桀傲不驯,经常惹事生非。大学毕业后,曾到法院和王家卫队任职;1839年,由于不满意小小的公职,俾斯麦弃职回乡经营自己的庄园。“我知道,我的抱负是指挥别人,而不是听别人指挥。”俾斯麦以此解释,并认为按他的天资,是不适合担任下级

6 职务的。回乡后,他抛弃狭隘的容克偏见,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他的农庄,使他的庄园农产量迅速提高,他庄园生产的商品粮不仅打出本地范围,而且与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联系。俾斯麦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意义,转变为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

同样,随着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农村的地主富农已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和化学肥料,大部分容克阶级的经济生存基础也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他们尽管还保留强烈的封建意识和偏见,但同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矛盾已不再是不可调和与决然对立,他们的经济也已同国内外市场、关税和世界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样,德意志也正在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在这个发展关头,德意志的统一便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普鲁士积聚了雄厚的实力,从德意志诸邦中异军突起,成为统一德意志的重要力量。

俾斯麦好象生来就肩负着德意志统一的使命。在德意志统一开始提上政治日程的时刻,他登上了政治舞台。1847年俾斯麦当选为普鲁士议会议员,开始涉足政界。在议会中,他鼓吹君主主义,竭力维护普鲁士容克的特权和强有力的王权。1848年革命使他认识到只有掌握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才能维护普鲁士的君主政体和容克贵族的利益,尽管这是一种“不舒服的有利政策”,但是“我们必须根据现实而不是根据假设来处理事物”。务实的态度、坚定的性格给他带来了声望,而粗狂和蛮横却使他的名声不佳。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就职普鲁士宰相之时正值普鲁士王朝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国内有资产阶级自由派进步党在议会中与王朝政府的斗争冲突,资产阶级进步党在议会中占据多数,一再否决普鲁士政府要求扩军和增加军费预算的议案,国王威廉一世因此险些放弃王位。1848年革命之后,德意志的工人革命运动依然此伏彼起,工人政党越来越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国外又有奥地利、沙俄的威协和阻挠普鲁士的统一运动,欧洲各大国,包括英国、法国等,都希望德意志处于长期分裂的境况,以便

7 随意摆布。

这篇以“铁与血”而著称的演说,是俾斯麦就任普鲁士宰相数天之后,在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发表的。虽然使用了“铁与血”这样赤裸裸的强硬字眼,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但他本人却认为,这是一篇“心血来潮”的即席演说,谈不上是经过缜密思考的政治演说辞,也不是他的施政纲领,第二天他给妻子写的信中甚至根本都没有提到这次讲话。只是这次讲话发表后,所有的报纸对此作出强烈的反应以后,俾斯麦才认识到这次讲话的意义,但他坚持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说出了当时的政治事实。

这篇直率的演说,言词简洁,语气强硬,形象而又明确地表达了俾斯麦关于德意志统一的道路、以及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的使命的观点。他在演说词中强烈地表示了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不满。这种自由主义在当时的欧洲、包括德意志各邦中是一种时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政治潮流。但在俾斯麦看来,德意志的分裂是影响德国地位最根本的因素。面对德意志统一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进程,自由主义恰恰是一个最严重的障碍。正是它使得德意志过于软弱,这已经在南部诸邦,如巴伐利亚、符登堡和巴登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果普鲁士也沉溺于自由主义的理想,同样不能承担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性责任,因而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中的重要角色也就成为泡影。

德意志各地的报纸对俾斯麦的演说反应强烈,资产阶级自由派和进步党人都确信这是暴露了俾斯麦的真面目,在他那篇具有挑战性的演说中明确显示要把战争作为解决普鲁士所有问题的理所当然的办法。俾斯麦的这篇演说同时也遭到一些爱国人士的指责,二十八岁的爱国历史学家亨利希.冯.特赖奇克在给他朋友的信中写道:“象俾斯麦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容克谈论铁和血并想把它当作桎梏套在德国肩上时,这句话的荒谬更甚于庸俗。任何一个理想主义者。不管他是多麽向往一个统一的德意志祖国,都不会对呼吁赤裸裸的暴力行动的言论表示欢迎。”甚至国王威廉一世面对如此激烈的反应都差一点作出免除俾斯麦职务的决定。

8 俾斯麦在这篇演讲中恰恰是以鲜明的现实性,完全将任何“理想”斥为无稽之谈。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并以“铁与血”这样极富刺激性、容易引发消极想象的词加以形象地突出,引起强烈的反对是预料之中的。但事实上,这不是应该仅仅从理想主义出发来讨论纯粹理论的问题,而确实是一个政治的、极为现实的问题。既然德意志统一在当时的德国是压倒一切、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历史性任务,道路的选择就不应仅仅考虑“应该”,更重要的,必须将现实可能作为重要的参照。从1848年革命以来的发展过程看,德国的自由资产阶级没有、也缺乏足够的力量承担起历史责任。由普鲁士容克资产阶级采取“铁与血”的强权政策,通过一系列王朝战争加快德意志统一的进程,从更深的层次看,确实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俾斯麦这篇演说最突出的特点,不在于表达了强权主义的政治观点,而是在于它不加修辞的坦诚、直切主题的率直、明确而又准确的比喻。这里,他的政治见解淋漓尽致浓缩在简单的两个字之中,使这两个字因而载入史册。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个性、他的坚强意志,这种意志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一再地表现出来,并使德国几十年的历史,深深地留下了他个人的印记。

简单地看一看这次演说以后俾斯麦的政治生涯和德国历史进程,将更加深我们对这篇演说历史意义的认识。

俾斯麦取得了国王的信任,宣布政府将不顾议会决议而进行军事改革,由此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宪法纠纷”,这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同代表容克贵族王朝政府争夺国家领导权的斗争。在宪法纠纷期间,众议院曾被解散,自由派报纸被封闭,自由派政治活动被禁止。俾斯麦深深地懂得只要能够把握时机,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资产阶级就一定会把他当作偶像崇拜,宪法纠纷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他及时利用国际上的有利形势,1864年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击败丹麦,兼并了德意志北部的施勒斯维希;1866年又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并取得胜利,在美因河以北的整个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建立起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1870年普法战争,又战败法国,西南四邦

9 加入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至此,德意志的统一最终完成。俾斯麦终于通过铁与血政策的成功,结束了德国分裂的局面,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德国由此走上强国之路。如同恩格斯所说,奉行“铁血政策”的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实际上不自觉地充当了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但是,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德意志帝国继承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周耀虹)

奥托.冯.俾斯麦(Otto Furst von Bismarck-Schonhausen, 1815-1898)普鲁士王国宰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出生于容克贵族,保皇派。任普鲁士宰相期间,推行铁血政策,发动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担任德国宰相期间,对内执行维护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并为了缓和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制度;对外采用灵活的外交结盟政策,确立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八十年代又对非州、大洋州实行殖民掠夺。后因与继位的威廉二世不和,1890年去职。晚年在自己的庄园里撰写回忆录度过余生。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演讲稿葛底斯堡演说

葛底斯堡演说

葛底斯堡演说

《葛底斯堡演说》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词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

林肯葛登斯堡演说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赏析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