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专题复习之对联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6: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考专题复习之对联

教案

四川省营山县第二中学

一、故事导入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

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 为时人所景仰, 此联刚一贴出,

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 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 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 急得王夫人

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

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二、考纲解读

对联,“对对子”也称“对仗”

是《考试大纲》在表达运用层级(

D 级)

上为考生设立的一个较新的题型。在高中语文知识链上属于最基本的技能——

“语言表达”中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里“对偶”一项,即“用字数相

等,

结构相同,

意义对称”

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

方法”

它既是对考生仿写能力的高标准考查,

又是对考生正确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的

隐性考查,综合性强

,

对考生知识储备和能力拓展的要求很高。

三、考点分析

1

、属新课程必修内容

2

、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1

)重视文化传承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也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 是汉

语言文学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2

)突出语言能力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能力,

对语文素养的考查,

其核心是对学生语言能力

的考查,对联的考查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

3

)关注社会生活

翻开各种报纸杂志

,

越来越多用联语制成的标题占据了醒目的位臵。走进书

,

种类繁多的有关对联的著作被摆上了书架。

春节,我们要张贴春联;祝寿,

我们要拟写寿联;婚嫁,我们要用到婚联;丧葬,我们要用到挽联;甚至不少商

家、企业也着意推出商业广告联

,

装饰在店堂内或在新闻煤体广告中大量使用

,

营造儒雅氛围„„)

3

、高考命题倍受青睐

综上所述:

2013

年高考对联题的命题可能指数为:☆☆☆☆☆

四、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

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

把神荼、

郁垒两位

驱鬼大神刻在门板的桃木上。

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到五代后蜀皇

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题写在寝门桃符板

上。故称“题桃符”

;因是春节所题,又叫“春联”

。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

题联为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春联盛况的

真实写照。明清时期,由于皇帝的喜爱,对联盛行。对联久盛不衰,直到现在,

每年春晚都有送春联的节目,高考也常出有关对联的语言表达题。

五、对联的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断句一致。

2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词性相对

,

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结构相同,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

动补等。

3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要求: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但又不能重复。

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

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正对,

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说明同一事理。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似或

相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对,

即上下两联,一正一反,对比尖锐分明,意思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

亦叫流水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在语法上形成一个复句,构成顺承、

因果、条件、转折、选择等复合关系。

(一句话分成两句说)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4.

仄起平收,音韵铿锵。

上下两联相对应位臵上要求平仄相对。

现在我们对平仄要求不甚严格。

但至

少要求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

5.

意境协调,文辞优美。

上下联意境要完美和谐,用词要尽量优美。

六、对联禁忌

一忌“合掌”

所谓“合掌”就是上下联的意思雷同。

1

、上下联用同义词相对。如: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闻”

“听”合掌。

2

、上下联部分词语意思相同。如:

黑白颠倒几时了,上下欺瞒何日休。

“几时了”

“何时休”合掌。

3

、上下联用的字句虽不同,但两句含义相同或相近。如:

“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

“春晖盈大地,

朝霞满山川。

二忌“同字”

即上下联同一位臵不能有相同的字,如:

“科学能致富”对“艺术可修身”是可以的,但对“诚信能纳财”则犯忌,因

上下联都有“能”字。

但也有例外: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出处:北京潭柘寺弥勒佛)

说明: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允许重复。

七、题型探究

1

、配对式

以“秋雨潇潇百花落”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

对联?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C

A

.夏日炎炎蝉儿叫

B

.冬雪纷纷飘满地

C

.春风融融万物兴

D

.风来急急孤叶凋

2

、对句式

1932 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对联题:

上联:孙行者

下联:胡适之

祖冲之

(说明“孙”

“祖”

“胡”都是姓氏;

“行”

“冲”

“适”

都是动词;者”

“之”

、都是虚词。

3

、改写式

把下面句子中红色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

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

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答案:

斩断长江千里水

锁住三峡无数峰

4

、标题式

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平仄不论。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剧、中国作协副主席黄亚洲早前就透露过,新版

无论多新,依旧会忠于原著,但要区别于旧版,

“不然就没有重拍的意义了。

”据

悉,新版《红楼梦》在情节上会比较突出小说《红楼梦》的后

40

回来弥补旧版

《红楼梦》

“遗憾”

人物命运也较之旧版有些变化,

“这次贾宝玉不当乞丐了,

还是让他跟着一僧一道走了。

”黄亚洲认为宝玉这样的结局是现代观众更能接受

的。

标题:新红楼略改剧情,贾宝玉不当乞丐。

八、练一练

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改写下列对联中的下联。上联:遥望东南,建几

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2

、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

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

量力而行。

答案: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2004

年高考语文

试题全国卷Ⅱ)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解析: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

从句式上来说都是

“二一二”

式,

内容上来讲是表达新春喜庆的气氛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分别对出下联

“瑞气满乾坤”

“温情洒人间”

“喜气入家门”

“勤劳可兴家”

“教育可兴邦”

, “勤劳可聚财”等。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上联由

“国兴旺”

“家兴旺”

“国家兴

旺”三个主谓结构分句组成;并且“国”

“家”又能组合成词语

“国家”

,词

语“兴旺”又重复;内容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下联我们即可这样对出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

“老健康少健康老少健康”

“老吉祥少吉祥老少

吉祥”

“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

儿满堂孙满堂儿孙满堂

\"

高考对联专题复习

高考对联

对联复习

高考复习之常见典故

高考励志对联

高考励志对联

高考冲刺对联

高考励志对联

高考喜报对联

高考对联评述

高考专题复习之对联
《高考专题复习之对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