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走进西和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9: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走进西和

【基本情况】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全县辖6镇14乡,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耕地60.45万亩,人均1.5亩,人口密度210人/平方公里。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梁峁沟壑区,地表起伏平缓,土质肥沃,东南属岭南山林区,峰峦叠障,山岭陡峻。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为1842小时 ,年均降水量为533毫米。有大小河流8条,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约1亿立方米。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生息、繁衍。秦代属西县、武都县、上禄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武都郡。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改隶岷州。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金人以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讳,乃改岷州为和州;又以淮西原有和州,故加西字为西和州,以别于淮西之和州;清康熙七年(1648年)直隶巩昌府;民国初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

- 1

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嶔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有水泉,所谓清泉沸腾,润气上流者也”。

据宋代罗泌著的《路史》载,仇池山的出名始源于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起(成纪)”汉《遁甲开山图》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经专家学者考证神话传说中炎帝的一位氐族首领刑天被葬的常羊山,即今之仇池山。 ­

仇池山的出名还与古仇池国有关。公元296年,氐人首领杨茂搜统领四千户氐人部落返回仇池山,建立了仇池国,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前仇池国“并氐搜为一国”,抗衡前赵,控制后蜀,鼎峙三国,雄霸一隅。公元371年,前仇池国被前秦苻坚攻灭,氐人杨定奔陇右,领关中徒氐,又返回仇池,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建立了后仇池国。元嘉十三年春三月,氐王杨难当自称大秦王,改元建义,立妻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置百官如天子之制,后仇池国疆域扩展到陇南全境,天水、陕南和川北,虎视关中,南图四川。公元442年,后仇池国被南朝刘宋政权攻灭。仇池国先后击败前赵、后赵、成汉、前秦、西秦、后秦、大夏、东晋和刘宋政权的多次进攻,与中原23个政权抗衡达数百年。《资治通鉴·晋记》、《宋书·氐胡传》对建国358年之久的仇池国的兴衰有载,

四川大学教授李祖桓撰有《仇池国志》。1981年9月,仇池山“仇池国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唐代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都有对仇池山吟咏的诗作遗世。

仇池山峡谷幽深,奇峰竞秀。山上景致奇妙,著名胜迹有伏羲仙崖、石勺奇潭、金龙滚珠、八仙上寿、麻崖古洞、东水无根、洞涌神鱼、小有洞天等八大景观,构成了仇池山“峰、泉、云、洞、石”五绝的特有美景。当地民谣唱到:“伏羲仙崖第一景,轩辕神修滚龙珠。东石无根西石勺,中洞潜藏小有天。四大菩萨云霄殿,八仙上寿吉祥石。一上仇池百顷田,麻姑仙洞几千年”。 ­

在仇池山上,还出产一种仇池石,后世传说这种石头“海石来珠宫,秀色如娥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用其制做的砚台为书家争购上品。这种石头系赭红色,俏丽有致,风姿峻逸,且吸水性强,石上可栽树植卉,是高级的假山盆景石。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得到一块仇池石,“藏以为希代之宝”。他不仅把自己的一部著作题名为“仇池笔记”,还写下了:“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分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的诗篇,表达了对仇池山的无限向往。 ­

- 4

结构建筑毁坏,现仅存泥塑造像90余尊和部分壁画,还有明代万历年间石碑一块,清代石碑5块。全窟共14龛,分上下两层,上层10龛,下层4龛。现存造像中有宋代菩萨、元代三世佛、明代弥勒佛、清代普贤菩萨等。各代造像,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是谁在这崇山峻岭间悄然创造了艺术奇迹?至今仍是个谜!现仅据民间传说推知,石窟始建于仇池国国王笃信佛教,西晋元康年间,仇池大旱,氐王杨茂搜在今八峰崖脚下的寺湾里建造寺院,延僧祈雨。大雨滂沱,山洪暴发,一夜之间将寺院冲毁殆尽。后有人发现寺湾里的殿宇寺院完整的移到了离地百仞的悬崖上,这就形成了八峰崖石窟。据专家考证,八峰崖石窟建于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岗石窟前后。西和县是陇南石窟造像胜地。南有八峰崖石窟、北有法镜寺石窟,皆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这些精湛的石窟艺术告诉人们,西和是陇南佛教传播最早的地区,也是石窟造像最早的地区。

3、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为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所称的建安水。晚霞湖水库库容为103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1800多亩。晚家峡水库修建于1960年,1976年纪

念毛泽东畅游长江10周年活动中,天水地区曾举行大型游泳赛(注:此时西和县属天水地区),2006年首届甘肃西和仇池山歌文化艺术节主会场亦在此设立,该水库是目前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甘肃著名的高山水库,风景秀丽,交通便利。2008年,晚霞湖水利风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特别是近年来西和县依托这方秀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2年以来,西和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了晚霞湖库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涉及周边1镇4乡24村6万亩土地1.7万人口,通过整体推进的方式,实施旅游、林果、养殖等6大产业及水保、水利等十大工程建设共13个类别51个项目建设,总投资10868万元。依次形成环湖旅游风景的梯次开发,县政府委托国家知名旅游策划公司对其进行修建详细规划,景区牌坊、廊坊、观光亭,环湖栽植花木林果,铺设鹅卵石步行道……。根据规划,整个晚霞湖风景区主要有水上休闲娱乐和环湖观赏风光为主的两大部分组成。水上娱乐包括:水上荡舟、扶艇冲浪等。环湖观光可坐电瓶车。可信步而行,村落山廓风光尽收眼底,湖边垂钓悠然忘我。柳枝拂动,苇芦交错,湖岸边花红柳绿,麦浪滚滚。夏日里彩蝶蹁跹,蜻蜓成群,蛙鼓阵阵。霞光山色,湖波水影,变幻莫测,互映成趣。特别是湖区西部一大片湿地,绒草青青,群鸟集翔。这里栖息活动着野鸭、卢雁、白鹭、山雀等鸟。因晚霞湖四

- 78

甘肃西和,乞巧活动的发源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这里的霞光山色,峡谷丛岭,原始森林为其构成了独特的灵妙地利;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庄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更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抹上了极为神秘的色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同时,在“乞巧”游乐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容的情趣动人的民俗节日。

西和地区的乞巧风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20世纪80年代得以恢复。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传统意识的影响,当地一些富裕人家,对自家的姑娘管束较严,一般到十二三岁后,不再允许随便出门在人前走动。但到乞巧节前后的一二十天中,不管白天黑夜,出门进门,家中一般不多过问。贫穷人家的姑娘,在这一二十天中,不管家里人手多少,农活再忙,一般也不再安排活。姑娘们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不分昼夜地载歌载舞、祭祀乞巧。七夕之夜,姑娘们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可以说乞巧节是她们一年一度中难得的欢乐时光。

- 10

隆重的乞巧过程。从六月三十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当巧娘娘像安放在神桌上以后,乞巧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全部结束。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就热烈、虔诚、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每年端午节,西和地区的少男、少女和儿童都有绑手革半的风俗。即把红头绳编成各种花样系在腕上,谓之手革半,以此求得吉祥、平安。待到七月初七时再解去。而姑娘们的手革半还另有一种作用,那就是系到乞巧时,专为巧娘娘下凡过天河时搭桥用。据传说,王母娘娘(一说为玉皇)用金钗在天上划了一下,即刻出现了一条波浪汹涌的天河,将牛郎织女阻隔在两岸。从此,巧娘娘下凡上天,必须先要搭一座天桥。搭桥需要好多绳子,与牛郎一起劳动的老黄牛,便跑到各村镇告诉乞巧的姑娘:手革半是最好的搭桥绳子。

为了尽快搭好天桥,使巧娘娘能够顺利地渡过天河,走下凡间,乞巧时就有了手革半搭桥仪式。在六月三十日下午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将自己的手革半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如果这样接起来的绳子嫌短的话,还可以用新头绳以续不足。到时,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香盘内放有香、蜡、黄表等祭品和头绳。来到村镇外的大河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头绳横拉在河面上。接着点蜡、炷香、焚表、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

- 12

抒发情感、展示才艺。

“乞巧歌”主要是以“娱神”(指娘娘神)为目的。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谁也不再乱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不断创作的结晶。它的歌词和曲调如此之丰富,给异彩纷呈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9时左右,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西和地区乞巧时,在晚上的灯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图案而“照瓣卜巧”。

照瓣卜巧开始时,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两旁,先由乞巧组织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并默默祈祷:“请巧娘娘给黑眼的阳人赐个好花瓣,指一条手巧路。”礼毕,大家齐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诚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长期在身上显灵。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开始下一轮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7天8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

- 14

无论如何也要吃一碗杠子面。杠子面顾名思义是用一根杠子擀出来的。与手擀面不同的是,杠子面是人骑在杠子上轧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中国手工面条三大传统技法:“压”、“拉”、“切”中的“压”和“切”。 ­

西和杠子面以老麻家工艺最为精湛,名气最大,据说,其手艺及其“调和”配方历代相传,传内不传外。 ­

压杠子面,是把抛光的压面杠一头穿在案板靠墙的固定小洞或铁环里面,把要加工的面当做“支点”,然后在另一头或双手按,或用单腿骑杠的办法来实现“揉面”的需要。用一根约1.8米长,直径约为12厘米的木杠碾压——折叠——碾压......如此反复,直到将面团碾压成厚度不足0.3毫米薄的面片时再折叠成垛,用薄薄的面刀切或指宽或发细的面条,成品煮熟后劲道柔韧,怎敌一个香字了得!

每天清晨,每家杠子面馆都挤满了食客,大多还要排队,其场面不亚于在兰州吃牛肉面。大多到中午就卖完了。

“不品杠子面,枉自到西和”,是食客对西和“杠子面”的最高赞誉­

2.在西和有一种特色食品名叫锅盔,很受人们的欢迎。向来以闻着香、吃着酥、出门携带方便、家里久存不坏而闻名。它既是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士兵们常年征战在外,往往因为成千上百的军卒的饭食不能按时做成,而影响到打仗。无奈之际,有一军士将面压在头盔里,放在火上烤,结果竟烙成了一个香酥可口的饼子。这种饼子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异常,吃了耐饥,久存又不馊,受到了广大士卒的欢迎和赞赏。因其形状像一个头盔,故名叫“锅盔”。锅盔便以它携带方便,久存不坏的特点成为士兵们喜爱的方便食品。

锅盔以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西和锅盔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8——10厘米,重5斤。制作时,量取麦面精粉,压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烙锅盔的锅分为三层,都有具体的叫法。上面一层叫“鳖盖”,中间一层是搁炭火的叫“火盖”,最下面一层叫“镳”。另外在旁边设一“烘锅”,在烘锅口内置一铁网。烙锅盔前,先把三层锅提到用钢筋焊好的锅圈上,在炉膛里生上七八斤香砟子炭火,待炭火着到七八层时,用夹剪将大炭火夹“火盖”上,将中号炭夹到“烘锅”锅膛里,将碎炭留在“镳”底下,然后重新把三层锅放到原处,就可以烙锅盔了。烙锅盔时上鏊勤翻勤转,俗称“三番二转”,用麦秸火慢慢地烘烤,烙到火色均匀,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黄时即熟。­

3 .饸饹面是源自西和县长道镇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也

- 17

此仇池石则为一种石料。称呼即久,两石相混。但却更显出仇池石之历史和深刻诗意。 ­

仇池石品类繁多,神彩各异,或黑色相间,或无色混杂。有的可作印石,比肩青田、寿山;有的可做石雕,玉润光洁;有的还可做建筑材料,耐磨美观。因石深藏深山,开采不易,难以观其全貌,随着开采的深入,仇池石的质地与用途将进一步被人们清楚认识。­

2.剪纸是民间艺术中最普及、最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其显著特点是平面结构,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而构成各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取得独特艺术效果,属二维空间艺术。

其用途广泛,有节日用剪纸、婚礼等仪式所用剪纸、窗花、辟邪剪纸等。有的喜庆吉祥、有的传达某种信息、有的则带有浓厚的巫术味。 剪纸的用途在我县大多是普通七色纸和油光七色纸两种,单纯大方,别具一格。其取材大多是农村喜闻乐见的事情,有些直接来源于生活、劳动的灵感,除了信手拈来的花鸟鱼虫、蔬果草木之外,有的剪纸还采取谐音、象征、隐喻的手法剪出如连(莲)生贵子、福(蝠)自天来、吉祥(鸡羊)如意的图案,总体说西和剪纸多粗犷朴拙、线条流畅,动物花鸟、戏曲人物、民间故事、风物传统皆可入题。从事剪纸的民间艺人很多,最集中的地域在县

- 19

料、颜色到针法,都十分讲究。一双漂亮结实的鞋垫就是衡量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也是女人传达情意的 信物,如果您有幸收到一双鞋垫,十有八九很可能就是被一位姑娘看上了或表达对您的爱意、好感和尊敬。 ­

手工纳的鞋垫十分结实透气。制作时,先是用浆糊粘上好的白布六至八层,然后在鞋垫的最上层蒙上纯色布面,再用不同颜色的布条包边,最后选花样、配彩线、用手纳。花样力求图案古朴,色彩鲜明,根据个人喜好配出颇具个性的图案,甚至把姑娘们的柔情蜜意都纳入了锦密的鞋垫之中。

整过制作过程,讲究针法一般采用交叉“十字”法或“井字”针法。一双鞋垫上面的小方格有两千多个,用千针万线来形容确不为过。鞋垫除了自然古朴、美观大方,更要富有寓意和耐用。从现代医学和保健角度来说,鞋垫上凸起的针脚对脚底有极好的按摩作用,因为人的脚底穴位密布,因而用此鞋垫走路舒适,具有很高的收藏实用价值。

西和景点宣传标语

西和小学住宿生管理制度

西和县人大法工委工作计划

西和二中德育处工作总结

西和二中德育处工作总结

西和园房屋征收情况汇报

西和明德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西和一中经典背诵实施方案

西和县委党校上半年工作总结

山西和立信公司简介

走进西和
《走进西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西和乡土 西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