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自然科学系列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6: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近年来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进展与思考

系别: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号:20131052135 班级:2013级广电(1)班 姓名:周睿

近年来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进展与思考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其中地震因其给我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损失被称为群灾之首。根据检测世界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而我国更是地震的高发区之一。近几年我国地震灾害尤为为严重,地震灾害多发并发,突发连发。在此情况下,灾难让人们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在磨砺中学习、进步。我国不断地对应对重大地震灾害进行思考总结,不断地提升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

关键词:地震 灾害防御 防灾减灾的思考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与地震密切相关的就是地震波,震级,地震烈度了。地震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说起地震我们经常描述哪里发生了几点几级地震、几点几级就是震级,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此外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而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这也造成了我国地震灾害的多发。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近几年,其中西南地区四川、云南和西部地区甘肃、青海成为我国地震的频发地。

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我国地震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分布广。从2008年四川8.0级的汶川地震、到甘肃舟曲泥石、到青海玉树地震、到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到云南鲁甸地震、再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地震„„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地震灾害形势日趋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然而,灾难让人们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在磨砺中学习、进步。近几年我国不断地对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进展与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防灾减灾日的确立。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举世震惊。一方面为了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每年的5月12日,防灾减灾日的确立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每一年的 “防灾减灾日”期间,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二、监测预报: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 测震台网覆盖大陆约90%国土面积。

地震是断裂带上应力积累和突发释放的产物,地震科学研究和监测预报的重要任务是对这些断裂开展深入研究和动态监测。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总结国际国内地震预报经验教训基础上,“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被提上日程。我国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位于印度板块推挤中国大陆的“东构造结”附近,构造复杂,有着长期进行地震监测的基础,是理想的、天然的地震预报实验场。“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是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建成了3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点,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观测线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进一步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中国地震局去年专门制定了全国7级地震危险区强化监视跟踪方案。针对地震重点地区持续强化监测,到2014年完成了1675个流动地磁测点、6700个重力测点的观测。同时,我国通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首都圈地震观测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项目,基本建成了地震背景场观测台网,地震监测体系初具规模。这些测震台网覆盖了我国大陆约90%的国土面积,陆域测震能力普遍已达到2.5级,华北、东北、华中、西北、华东地区基本达到2.0级,首都圈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达到1.5级。目前,全国2/3的国土面积能实现地震自动速报,一般在震后2到3分钟给出自动速报结果,正式速报在10到30分钟内完成。

三、应急救援:“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结合。

由于地震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极大。“近年来,我国加强基于应急准备的常态化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平时宣传、震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有机结合。每次地震袭来,能够做到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救灾。”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经过一次次灾难的考验和磨砺,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不断健全完善,推动着救灾效率的提升。国务院和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同时建立了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灾情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通告和调度指挥等功能。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的全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近50万件。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发展迅速,全国有1支国家地震救援队、76支省级救援队,总人数在1.6万人以上。2002年建成首个应急避难场所以来,全国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近6000个,总面积36000多万平方米。不断加强救灾帐篷、衣被、应急通信、应急运输、医疗卫生资源等应急物资储备,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储备网络体系。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不断提升。各地广泛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开展防震减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开展各级各类地震应急演练数十万次。

地震灾害无情,但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尽量减小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从古代张衡的地动仪对地震的防御监测到如今我们国家对地震防御,救急系统的建立完善。地震灾害的防御监测,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我们国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一定要努力做好全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提升公民对灾害带来的损失,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此外我们也要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让我国在防灾减灾上取得更多的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2.3.4.新华网——《我国在应对地震灾害中不断健全综合减灾体系》 中国救援装备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 搜狗百科——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自然科学

青海省自然科学系列职称评审办法(推荐)

专利技术人员靠用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系列

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基础科学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Doc1

关于自然科学系列讨论活动之“大气污染”讨论会的总结

格言警句: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教研工作总结

自然科学哲学学习心得

自然科学系列
《自然科学系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